这是一个梦吗?不!梦中的意识怎会如此清晰?
悟空忽然想起,现在的状态,竟然似曾相识!是的,他想起来了,自己初生之时,第一次进入水帘洞闻道时,便是这种奇妙的感受,只是,那时有燃灯在耳边传道,现在却并无半点声响。
便在此时,忽然有一个声音响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什么?仍是《道德经》!
悟空听到这个声音,心中既惊且喜,这个声音……不是燃灯,也不是那个天外之人,居然是……自己?不错,就是自己的声音,从一个玄妙的空间传来,一句一句传到自己耳中,字字入心!
悟空已不及细想这到底是为何,这道经的词句如潮水般袭来,充盈着他的内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何为死,乃肉体之不存,何为亡,乃精神之所失!照如此说法,如燃灯,仅为身死,其实未亡。燃灯之佛法要义,仍有弥勒一脉相传,广播天下,听完这句话,悟空心中大为欣慰。
又有传道声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句甚是难解,悟空想了一会儿才明白,大致意思便是,心灵的静寂达到了极点,且坚守不变,万物才得以蓬勃生长,而万物纷纷芸芸归于本根,那本根其实便是无边的静寂,静寂,不是消亡,而是复归到生命的本质中去也!
不知为何,说完了这句道经,那声音再不响起,仿佛刻意要给悟空时间思索一样。悟空念及自身,此刻可不就是静了,静到六识不在,静到造化一脉都无法感知,静到只知有我,不知天地万物。
这便是静寂到了极点吗?是不是混沌之中,便是这般模样呢?
混沌!脑中忽然蹦出了这个词来,悟空忽然意识到,曾听说过,阴阳境界之上,便是混沌的状态,混沌,即为无极,那是比太极更加元始而终极的状态。
但是,混沌乃是天地开辟之初,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都无极无穷,自己这个状态,不知要沉寂多久呢。
真是可笑,自己稀里糊涂,竟然修到了这般境界,却连半点准备都没有,早知如此,先将天地间许多大事做完再来,那才是正道。但现在悟空却一丝都动弹不得,仿佛手脚都不听自己使唤了,只有意识还能在这丹田之中观察入微。
此刻,那声音又响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段经文甚是难懂,悟空也只听懂了“知其白,守其黑”这一句。阴阳双鱼中,便有黑白之分,这黑白,在老君善恶界中划得分明,黑者为恶,白者为善,若是按照字面理解,知其善,守其恶?这是哪门子道理?
不对,《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字,暗含大道,岂能如此简单?世间凡事皆有两面,非止善恶,还有如真伪、如美丑、如高低、如进退、如明暗……
“知其白,守其黑”一句,应是知道这世间明亮所在,却要能坚守在暗昧之处。再仔细剖析来看,倒似是说,什么对错正反,其实并无定理,是大是小,是锐是钝,其实都是相对而言。或者说,角度不同,对事物的判断自然有很大分别。
说到这里,倒似是仍归于“不失本心”这句话上来,哪管世人怎么看待,只须坚守本心便是了,旁人的观点,倒也不必强加阻拦,这便是“使人莫失本心”。
故而,太极图中,白中存黑,黑中有白,不也是对这世界的一种宽容与忍让吗?
而“复归于朴”这一句,更是彰显了道家之恬淡、素朴、自然、本初,“复归”二字,应是阅遍天下事、饱经历练后的一种从容。归根结底仍要回归到持静内收凝藏的纯真上来。
想通了这个道理,悟空忽觉那颗黑白造化球微微一动,似乎稍有分离的迹象。这一动,甚是细微,但对悟空来说,却仿佛开天辟地一般,只因他内视得清清楚楚,这一分离,黑白造化丝丝缕缕,已然各不相关,再无丝毫接触,只是黑丝白丝仍缠绕在一起,外面看去,仍是乱作一团。
悟空正想着如何能将这黑丝白丝分开,只听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只是,这一次读的,不再是《道德经》,而是他耳熟能详的一段:“……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这段,自然便是《逍遥游》了,悟空对这段气势磅礴的经文再熟悉不过,《逍遥游》通篇洋溢着自由的理想与情怀。
如果让悟空来评价这篇旷古绝今的作品,那便只有三句话:《逍遥游》是寻“道”之旅,是悟“道”之旅,是“自由”之旅!
既云寻道、悟道,为何又与自由扯上关系,归根结底,到底什么才是道呢?
有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说得简单些,道,便是先天而生的无处不在的世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其乐无穷……
听起来实在是虚幻至极,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状态。他现在身处西游世界,腾云驾雾搬山挪海都能成为现实,悟道还算得了什么稀奇事吗?
既然有人以《逍遥游》相引,自己便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又有何妨?
自由,自由,自由!
自由乃人之天性,无论仙妖,皆不能免。
例如小狐狸胡玉胡志夫妇,便是为了不受天庭压迫情愿一战而死;例如三界之中九头虫和其他仙人,便是为了逃离那被人禁锢的界内而绞尽脑汁;例如花果山灌江口众妖、梅山兄弟、九灵元圣、大鹏甚至麒麟凤凰,哪个又不是为自由而战,甚至连如来、鲲鹏在内,其实都是为了能无拘无束,摆脱枷锁!
自由,其实便是逍遥啊!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而《逍遥游》中,鲲出北冥,其实是要摆脱空间的限制。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常人眼中的北冥之海,已经无边无际近乎无限,但在鲲鹏心中,却仍是有限。以鲲鹏身躯之庞大,如何能在北冥中腾挪自由?
因此,鲲需化!化为鹏!
这个“化”,是转变,是摒弃,是超越,唯有“化”,才能扬弃过去,才能摆脱束缚,才能一飞冲天。飞翔,便是自由!
化的那一刻,何其壮美绝伦!
鲲鹏在这天地之中,该是如何苦楚?他也是混沌造化所生,当惜造化,这天地虽大,却容不得他随意变幻,故而鲲鹏看上去是这天地中极为自由的一个,其实却心中苦闷最多。唯有在每个会元之初,鲲鹏才能有机会展翅翱翔,澄清玉宇那一刻,他应该是快乐的吧?
之后呢,销声匿迹,无声无息地藏躲起来,唯恐扰了世间万物众生。悟空此刻越来越理解鲲鹏的心了,怪不得鲲鹏一定要出天,他要得不多,其实只是“自由”二字!
而如来呢,是不是也和鲲鹏一样,该得到更多的宽容呢?
想到如来,悟空不禁有些难解,他对如来,曾有许多恨意,但随着对如来知之日深,这些恨意反而渐渐淡了许多。如来自然有错,但将如来囚禁在这天地洪炉中那个,又岂是对的?这天地虽大,但无论对鲲鹏还是如来来说,都是不够的。
如来是天外之人,他心中有自己的世界,就如同自己一样,无论在这里待上多久,无论混得如何风生水起,那丝对故乡的眷恋和牵挂,却是永远都忘不掉的。
唉,想多无用,这一个“化”字,听起来简单,但要如何来“化”呢?
推人及己,悟空自然想到了自身。现在,他心知肚明“道”在何方,亦若有若无寻到了悟道之法,但如何才能化?
他也不求由鲲化为鹏,只求能将这个造化球一分为二,黑白分明,拼成一个完整的太极图。他越来越觉得,只有这么做,自己才能摆脱现在这种状态。
悟空坚信,自己这样做,是绝对正确无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