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三章

看着人群散去后,崔景怀脸色平静,却语气淡漠的低声说着很冷酷的话。

“谨恒,由此可见,那些欺上瞒下的狗官实在可恨,您如此费尽心思的为百姓谋福,却被他们因一己私心而坏事,我们要不要递信回去,让那些狗官腾位置?”

以她的性格,当然是尽早将那些贪官污吏都一网打净,才稍解气。

可是何殊知道,现在不是她能意气用事的时候,她所处的位置,也容不得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更何况她爹对朝堂的把控能力有限,在官员任免这块,没有她亲自从旁把关,很有可能会被人给牵着鼻子走。

届时弄下去一批官员,却让朝堂中的那些势力重新再安插上一批,更麻烦的同时,还会折腾得人心惶惶。

所以何殊宁愿先忍一忍,借此机会加强对地方官员任职情况的了解,待到回京后,她再跟那些人算总帐。

至于税改方案,她既然提出来了,就一定会让其实施,谁也阻挡不了她的决心。

“我们还要再多看看,先让他们继续蹦跶几天。”

说到底,还是因为基层的教育与法律普及工作不到位。

因为都不懂法,违法与旁观者都不知道法律界线,所以那些性质恶劣的人口/买卖现象才会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

因为绝大多数百姓都不识字,所以即便有些官府曾装模做样的短时间张贴过税改方案,碰巧注意到的百姓,也不知道内容,还特别容易受人挑唆。

看着何殊在说话的同时,还拿出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一根碳笔在上面记录着什么,崔景怀没敢打扰。

作为暗卫首领,崔景怀没少带着手下干各种脏活。

尤其是在先帝晚年,整个朝堂都因皇子争储而变得一片混乱,年老体衰的先帝对朝堂与皇子们的把控能力大降时,两支暗卫就是他手中最为坚固的盾与最锋利的刀。

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当他们这支暗卫被先帝交给年仅三岁的何殊手中后,除了负责安全保障工作那批人,其他人的主要工作竟然是行商、押镖、以及收集与传递各种消息等。

虽然依旧需要做些类似跟踪、监/听之类的工作,却是再也没做过诸如栽赃陷害、暗/杀之类的脏活。

不管是正宁帝,还是何殊,行事风格都很光明磊落。

就算是他们父子初上位的那段时间,面对空荡荡的国库与混乱朝堂,他们也只是要求暗卫提供一些信息,并没有派暗卫去处置那些阳奉阴违,不服他们的王公大臣。

这种与先帝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让他们这些暗卫都敬佩不已,也更为感激。

毕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谁都不愿去做那些手沾血腥的脏活,即便他们都是经历过严苛训练,只知服从命令的暗卫。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殊早已养成想到什么,都要及时记下来的习惯。

若没有亲自出来,一直深居宫中,就算有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回去的信息,她依旧会忽略很多事情。

可是那些她没注意到,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压根注意不到,也意识不到的问题,其实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

例如这教育和法律问题,她之前不仅没有忽视,还很重视。

所以她不仅重金投资已有的书院,还在各地投资新建多所书院与武院,鼓励地方开展扫盲教育。

大安国法典,已经成为所有书院学子的必修课。

只是如今看来,她此前做的那些还远远不够,扫盲教育和普法教育都做得不到位,还需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让百姓意识到识字懂法的必要性。

副管事刘盛过来向崔景怀请示去村里采购一些补给的事,他在村民那里打听到村里的出产后,已经和一村民与里正商定好要采买的东西。

他们这支商队本是六十多人的配置,崔景怀与何殊加入进来后,加上他们带的三十多个随行人员,使得这支商队规模达到百余人。

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都需要消耗大批食物,所以他们基本是停在哪里,就会在当地采购一些物资。

有些可以用来当售卖的货物,有的则是为了补充商队成员的生活所需,对于能不能顺道卖货,倒是比较随缘。

何殊顺手将帽子戴到头上,饶有兴趣的提议道。

“我跟你们一起去村里看看。”

刘盛闻言,下意识看了眼崔景怀,他在暗卫营中任职的时间比后者更早,也更年长几岁。

是何殊接掌他们这支暗卫营后,最先由暗转明的暗卫成员之一,早已成家立业,娶的是暗卫营中探子出身的妻子。

虽然依旧需要为暗卫营效力,却已不再接触营中机密,他此前也没机会见到何殊,但他当然知道崔景怀正是他们的首领。

首领这次随商队出行不说,还带着一位‘外甥’,见他对‘外甥’的寸步不离,时刻亲自护在对方左右的态度,刘盛就知道这位‘表少爷’的身份不简单。

只是多年的暗卫生涯,让他很清楚什么叫本分,也尤其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所以他不仅不会试图寻根究底,还摆出崔景怀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只将何殊当东家‘表少爷’敬着,商队中的其他人当然也都是跟着他有样学样。

“表少爷有所不知,这些山村里的小路都很难走。”

何殊不以为意的回道,“没关系,大家都是人,不管路有多难走,只要别人能走,我就也能走。”

沿途进入过县城,也曾穿过不少镇子,那些说是城镇,却还没有她前世印象中的许多村子富裕的景象,让何殊饱受冲击。

虽然一路上也曾途经过不少村庄,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何殊都没亲自近距离接触过。

毕竟她的安全是个大问题,各府县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各区域中的治安环境也大不相同,他们需要尽量避免惹上麻烦。

而眼前这个山村,显然是个对官方的认同度颇高,民风颇为纯朴的村子。

所以崔景怀并没有劝阻何殊,一行人跟着带路的里正一起,往村中走去。

相比较出村的那条虽然坑洼不平,但是好歹还算较宽,走得下马车的大路,这村中小路又窄又坎坷,不时还得跳过一条田沟,上个小坡。

让走在她身边的崔景怀和冯立看着提心吊胆,深怕她因走不惯这么差的村间小路而摔倒。

只是事实证明,何殊远不像他们所以为的那么娇弱,不仅适应得很快,没有嫌弃这条件差,还有心思和走在前面的里正搭话。

“里正爷爷,我看你们的村里也有牛车,怎么村里的路这么窄啊?大家一起把路修宽些,走起来不是更方便吗?”

在何殊的前世,政府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已将水泥路修到全国大半乡村乃村民家门口。

她这辈子纵然有心,也没能力做到那一步。

虽然她一定会尽量完善大安的道路交通建设,但是按照何殊暗自做的规划,就算顺利的话,朝廷将来顶多只会帮他们修村外那条主道。

像这种村间小道,就只能靠他们自己。

里正叹了口气,指指田间小路两旁的田地道。

“我们也不是没考虑过修路的事,只是修路要占人田地,谁都不会肯,这事也就没办法了,所以村里有牛车驴车的人家,只有住在村口的那家。”

“这事好办啊,占了人家多少地,按照被占田地的等级,向官府申请用村里的公地双倍补偿不就行了,我记得朝廷早就出台过相关补偿方案吧。”

里正闻言,脚步不禁一顿。

“我也听说过官方征占老百姓的地,都会双倍补偿的事,可那说的是官方工事占地,像我们这些小村子里修路?”

想到前世时,何殊在自己一个同事那里听说的事,对方的老家人在知道政府要给他们修路后,都高兴不已。

在政府派人规划好路线后,她家与她邻居家,立刻主动将路线上的一切障碍清除,其中包括一些老屋与厕所等建筑。

因为赶得巧,期间也有邻居觉得自家太吃亏,被征占的既有田地、菜地,还有大片山,但是老人想不通,子女后辈也会负责给他们做通思想工作,让他们对修路的事比谁都积极。

不过何殊也能理解当下这些人的思想,毕竟对这些村民而言,田地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根本。

“村里修路,也是能够惠及村中所有百姓的工事,不让他们出钱,只是补偿点地,官府凭什么不同意。”

何殊这话说得实在太过理所当然,要不是知道这位的身份,崔景怀都要忍不住怀疑这位是不是对朝廷有意见。

反倒是里正实在没办法接受这种说法,“小少爷,话可不是这么说的,这要是村村都修路,都给这么多补偿的话,那朝廷的压力也大。”

“朝廷连税都舍得减免,为修路的事给村民们补偿些地,应该也没什么压力,反正那些地补偿给村民,也还是大安的土地,这叫肉烂在锅里,又不是给外人。”

身为大安自己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的同时,对这个提议十分心动的里正犹豫道。

“那我……回头去向镇长大人申请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