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受触动的,却肯定还是杨坚本人。
他有些惊讶,也有些得意,“想不到后世之人竟会对《开皇律》如此看重?”
独孤皇后掩唇一笑,“这下子,高公要得意了。”
高公,说的就是高熲。
便是他主导修订的《开皇律》。
“高熲的确功不可没。”最大的功劳肯定是自己这个皇帝的,因此,对于臣子们跟着喝点汤,杨坚表现得很大度,“看来之后,对于律法这方面,得更加重视才行啊!后世人对朕如此推崇,朕也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
与此同时。
参与了修订《开皇律》的大臣们,都是与有荣焉。
像被天幕点名的高熲,苏威,和牛弘,脸都快笑烂了。
——做官做到他们这个级别,权势和财富都已经不是重点了,青史留名才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这下好了!
全天下都知道他们的功绩了!
至于那些没有被点名,只被用“等人”一语带过的人,虽然小有遗憾,但也还好,毕竟,天幕虽然没念出他们的名字,可既然《开皇律》的地位如此之高,那只要有人查阅相关信息,也总会知道他们的。
而还未曾参与过的,则是都暗地里动起了小心思,想着是不是劝圣人再修两次律法。
呜,他们也好想流芳百世啊!
恰柠檬。
别问,问就是恰柠檬_(:з」∠)_
反倒是百姓们,没想那么多。
“听天幕的意思,是说《开皇律》很好吗?”
“圣人英明啊!”
“能生活在大隋,我等何其有幸?!”
“是啊,想想前些年,天下还没大定的时候,那日子我现在想想,都一把眼泪。”
……
可在隋朝之后,就是另一种画风了。
已经知道了后世人如此重视律法,对《开皇律》如此推崇,那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有样学样呢?
唐朝。
“诸位爱卿……?”李隆基殷切地看着众人。
李林甫面露难色,“陛下,制定律法,恐非一朝一夕之事啊?”
关键是,唐朝就不是用法家治国的,根本就没这方面的人才。
专业完全不对口= =
“真的不行吗?”李隆基的脸色微微一沉。
“……臣马上就组织人去办。”李林甫一看老板不高兴了,立刻就毫无原则地改变了态度。管他呢,这又不是他的朝廷,不就是要一套新的律法嘛,回头随便找人编一下就得了,说不定,他还能从中捞一笔呢!
……
宋徽宗时期。
“后世人真是粗鄙!”赵佶满脸不屑,“律法而已,也值得如此推崇?”
“陛下所言极是。”蔡京抚摸着虎须,表示赞同,“依臣看,要论功绩,还得是陛下。”
“不错。”赵佶自得不已,“我大宋文风繁盛,皆由朕而来。”说着,不禁有些不满,“这天幕是不是故意针对朕,为何文化一项的分值如此之低?”
梁师成笑着进言,“陛下若有不满,不妨对天幕下一道旨意,料想这后世之人也不敢违逆。”
“言之有理。”赵佶双眼一亮,随即立刻叫来童贯,“快让人去拟旨。”
童贯看了梁师成一眼,抽了抽嘴角,才退下。
……
“我想……”
“不!爹,你不想!”
朱棣一句话才刚说了个开头,就被他家大儿子给堵回去了。
只见朱高炽的语气里满是哀怨,“爹,朝廷已经够忙了,您就别添乱了,行吗?”
——咳,这也就是当着他娘的面,他才敢这么说话。
朱棣的脸色有点挂不住了,“你个死孩子,怎么跟老子说话呢?”
“好了好了。”
徐皇后连忙打断施法,“眼下陛下刚刚登基不久,事情确实千头万绪的,大臣们恐怕确实抽不出时间干别的,还是以后再说吧!”
“听皇后的。”朱棣勉强顺着台阶下来了。
……
朱棣这是属于听劝的,但也有人不听劝。
嗯,代表人物就是他的重孙子= =
朱祁镇才不管这件事情的难度,有了王振在一旁煽风点火,本来只是稍微有点意动的他,直接就强行将旨意下到了内阁,要大臣们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且不说大臣们收到旨意后,有多想死,只说有了这件事情牵扯精力,朱祁镇暂时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打算,这总归是一件好事。
毕竟,修订律法,只是费钱费精力,后者却是要费命啊_(:з」∠)_
……
“我大清的律法哪里差了?”
刚登基的乾隆,对天幕的评价很不满意,“后世人当真是有眼无珠!”
“陛下息怒。”富察皇后柔声说道,“陛下英明神武,日后定能功盖千古,又何须计较这点小功绩?”
“嗯,还是皇后知朕。”乾隆勉强调整过来,紧跟着,不知想到了什么,微微眯了眯眼,“皇后,你说,这后世人是满人还是汉人?”
“陛下何出此言?”富察皇后惊讶极了。
——作为一个纯正的满人,还是一个妇道人家,请恕她从来没想过大清被推翻的可能性。
“……罢了。”乾隆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自己想讨论这个话题,是找错人了。
但同时,心里面也未尝没有松了一口气。
后宫不得干政。
若富察皇后当真能对此侃侃而谈,那他反而要忍不住胡思乱想了。
……
《开皇律》的部分,就说到这里。
周晗很快就进入了下一part——
【说完了《开皇律》,我们再来看隋文帝的下一个千古功绩!
那就是三省六部制!【1】
三省六部制有多重要,在封建王朝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想必不用阿婆主多说了吧,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应该清楚。
华夏历史上,有且仅有两次完整的吏治改革,一次是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一次就是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
是的。
又是这两个人:)
剩下的人,都只是在两人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三省六部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分权。
三公九卿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相权过于集中,因此,动不动就会出现权臣当道,皇帝沦为傀儡的情况,但大家再看隋朝之后,这种情况是不是就少很多了?
王朝末期,虽然还是会出现君权势弱的情况,但说真的,那些跟朝廷的制度没多大的关系,而是跟兵权有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原因就在于,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一个人就拥有决策权,审核权,和执行权,他不需要经过皇帝,就可以把事情给办了,可隋文帝却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降低了权臣出现的风险,维护了王朝稳定。
其中最明显的差别就是,秦汉时期的丞相,是可以开府的,丞相府就相当于是一个小朝廷,但大家再看隋唐以后,还有丞相这么干吗?
是他们不想吗?
不!
是他们做不到了!
因为制度不允许!
而隋文帝的这种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直到我们现在,都还深受影响。
此外,隋文帝对于地方官制的改革,同样令人瞩目。
我们大家都知道,秦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基层的控制不足。
隋文帝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出台政策,规定地方的佐官,也要由中央任命,同时,还制定了异地为官和三年任期制度,这同样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2】
隋朝以前,无论是汉朝的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选拔出来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在家乡直接出仕。
这简直太方便对方强取豪夺,鱼肉乡里了啊有木有?!
即便是偶尔有异地为官的情况,但因为官员上任之后,要从当地人里面任命佐官的缘故,很多时候也难免受到掣肘,要么是被地方豪强联手架空,要么就是为了政绩过关,不得不向对方妥协,而隋文帝的政策,就有效减少了这部分情况的发生。
此外,隋朝以前,官员们是没有任期这一说的。
至少明面上没有。
很多人都是在一个位置上干到死,想换位置,不是上面有人提携,就是需要特殊机缘,当然,犯了错,被贬官,被清算也可以~~
这种情况,一来是整个官场都如同一潭死水,官员们动力有限,在升职无望的前提下,可不只剩下捞钱了嘛,受苦的还是百姓,二来就是很多人才被埋没,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三来,官员们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升迁,就少不得会琢磨歪门邪道,这对整个官场的风气,也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隋文帝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于是,就制订了一整套制度,从各个方面改善了官场的风气。】
……
弹幕上都惊呆了——
【好家伙!感觉我对隋文帝的印象,都要被阿婆主颠覆了!】
【+1,我才知道,隋文帝原来怎么牛!】
【同上,以前我只知道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还真不知道,他对地方官制也动手了。】
【原来官员三年任期,是从隋文帝这里开始的。】
【啧啧啧,这是一刀接一刀地从门阀身上割肉啊,他竟然没翻车?!】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隋文帝的厉害!】
【是啊,想改革官制,岂是那么容易的,华夏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皇帝之外,换成别人这么干,怕不是要落水而亡了2333333】
【楼上,我怀疑你在内涵我明→_→】
【不用怀疑,我就是在内涵你明hhhhhh毕竟,众所周知,明朝皇帝易溶于水~~】
【说起明朝皇帝,阿婆主抽空评价一下老朱呗~~】
【咳咳,朋友们,跑题了,说隋文帝呢,麻烦不要ky好吗?】
……
作者有话要说:三省六部制和地方官制,隋文帝这其实是两个方向的改革,两种功业。
《隋书·志·卷二十三·百官下》:“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 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 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 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 支、工部等六曹事,是为八座。”
《隋书·志·卷二十三·百官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