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捡漏的第一百二十八天真是叫人灰心的……

远处洪桥上传来了船工喊号子的声音,寒风带着冰寒之气裹挟而来,阳光洒在皑皑白雪上,泛着刺眼的光芒。

天地肃杀,满目皆白。

温竹君随着老仆上了茶楼,脚下的木质楼梯咯吱响,她心念电转,左思右想,实在有些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被拦住。

她被带到窗前,窗边的桌前坐着个须发皆花白的老人,一身简朴靛蓝布衣,衣衫整洁,气度端凝,面目慈和,唯有皱起的眉眼间泛过凌厉之色,才能分辨出此人不简单。

“侯夫人看到老夫似乎很惊讶?”张炳之捋了捋胡须,朝温竹君伸手,温声道:“今日唐突,夫人请坐。”

温竹君确实惊讶,没想到张炳之会是个慈祥的小老头,往日东拉西扯听来的话中,这人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坏蛋。

“竹君见过张大人,方才失礼,望大人见谅。”

张炳之笑着摆手,“夫人没有失礼,只是对老夫有成见罢了。”

温竹君因着听多了此人恶行,确实有成见,但见他似乎司空见惯,十分豁达,所以此刻也只闭口不语,淡然坐下后,帮着小老头斟茶。

“夫人好定力。”张炳之如同家中长辈般,笑吟吟的看着她,“老夫以为你会跟霍侯爷一样,冲上来便要诘问,真想不到,霍侯爷娶了个贤内助。”

他想着霍云霄那样的莽汉,又看着面前温婉娴静、娇娇弱弱的温竹君,实在想不到两人生活在一起的模样。

温竹君听了,也有些好笑,“那好,我便问一问张大人,为什么我出不去?”

张炳之笑着放下茶盏,朝窗外看去,答非所问,“夫人可知丰源有多少百姓?”

温竹君随之看去,重重叠叠的屋顶飞檐,隐在了厚重的白雪里,每一重都是百姓的家。

丰源这座城算是新城,但人口增长极快,足有二十七万,沿着运河一点点扩建,如今已是鼎盛。

张炳之也不在意她不开口,而是自顾自道:“如今丰源已经有了二十七万百姓,丰州八县,明州七县,惠州八县,数百万之众,此前受灾的几个县加起来,灾民远远不止二十七万,如今这些百姓的命,皆系于夫人之手了。”

温竹君悚然一惊,转而冷笑起来,“张大人莫要胡言,我小小女子,整日闭门于后宅,怎么会有这么多性命系于我手?”

张炳之也不点破她的话,淡然笑道:“夫人莫急,听我慢慢道来。”

“老夫听闻夫人偶尔出入东宫,当知道太子与老夫之嫌隙,此次被推举而来,不管是何缘由,老夫不敢不尽心尽力,只是一人之力如何能挽狂澜,老夫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这里,再无法可想了。”

温竹君目光警惕地看着他,心里却有些眉目了。

“张大人与太子之间的事,是你们朝堂的事,与我一个小女子何干?赈灾使是张大人,又不是我,张大人方才说错了,那些百姓的性命是系于你手,不是我。”

张炳之沉沉点头,从容道:“夫人这话没错,但也有错。”

温竹君目光直直看去,“那大人请讲。”

张炳之道:“老夫忝为赈灾使,但来此后,也只收到两次朝廷的转运粮,还是因着战事沾光而来的,老夫只能依靠旧日亲故勉力支撑,又捉了几个粮商,还将一部分军粮挪作他用,这才撑到现在……”

“此乃朝政,张大人慎言。”温竹君忽然放下茶盏,打断他的话,没忍住道:“置那么多百姓于不顾,顾头不顾腚,朝廷绝不会做这么愚蠢的事儿,皇上呢?太子呢?他,他……”

张炳之苍老的脸上带着千帆过尽的从容,为了避免又被打断,快速而尽量简短的说了一席话。

“皇上今年身体不好,只能太子监国,又六十大寿在即,其实北戎二王子送往玉京,便是最好的贺礼,可太子还是命工部为皇上修建行宫用以贺寿,至于那些灾民,已经不能入朝廷的耳了。”

温竹君定定看着张炳之,目光冷冷,心里知道他在挑拨,但她又无话反驳。

“所以呢?跟我有什么关系?”

张炳之咳了声,“夫人聪慧,其实已经想到了吧?不然当时你也不会帮着让那几个粮商露出尾巴。”

他缓缓起身,朝温竹君拱手一礼,郑重道:“夫人,你夫婿霍伯远擒获北戎二王子的时机太巧了,战事停的太快,若是再迟一点,这里的事儿定能上达天听,至少能运来粮食,我也不用来找夫人,可惜太子速度也快,竟然将他直接派去他处,我也是实在无法可想,夫人见谅,北地荒凉,此时只有抵抗北戎的大英雄、霍伯远的夫人在,投鼠忌器,这里的百姓才有可能活命……”

温竹君嗤笑不止,坚决不领这么大的名头跟祸根。

“张大人的话避重就轻,真是高明,您跟太子之间的争斗,怎么就扯到我跟我夫婿身上?胜仗难道还打错了?今日之过,难免不是往日之失,张大人不如多反省自己,少指责别人,或许今日局面不会这么难看,也不用把灾祸强加在我一个女人头上,那些百姓,不正是张大人往日种种的果?”

她不等张炳之说话,便笑道:“当年平叛肃州,张大人与我夫婿之间,难道也是因为时机太巧?”

他们之间有仇,她凭什么帮张炳之?这让霍云霄怎么想?

张炳之面色微变,大约某些话刺中了他,眸中现出隐忍和痛苦之色,但须臾之间便平静下来。

“老夫只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朝堂上对错难分,只能说,老夫所行皆是无奈之举,不后悔,也无愧于任何人,更对得起皇上,只可惜,如今我老了,皇上不需要,太子更不需要,往日种种,皆是为了朝堂,更为了皇上,没想到竟然成了我的罪状……”

他似是觉得话多了,便转了话头,“今日夫人骂我也应该,但肃州之事前情可鉴,夫人,丰州百姓万万不能步其后尘啊。”

温竹君怒目而视,心中百转千回。

肃州一事,霍云霄参与度确实太高了,他抢账册便是张炳之一党的大威胁,之后又被派去平乱,肃州的事儿也是因为他,彻底掩盖不住,封疆大吏都被斩首,会被人盯着,也不稀奇。

今日之事,或许时机很

巧,也或许是太子故意借机坑害张炳之,但难保不是张炳之一党的报应,坏事做多了,总有人会来收拾,乌合之众,如何能与一国之力抗衡?

只是,他们争斗,为什么又是苦百姓呢?

这棋盘上,有百姓吗?

张炳之见她半晌不语,连忙道:“夫人,我与太子之间的嫌隙,和百姓没有关系,今日之祸,我的下场,他日自有定论,无论是福是祸我都会受着,但百姓无辜,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丰州步了肃州后尘,夫人,如今朝堂上唯有霍伯远的事儿才是大事,他是平定北戎的大功臣,便是太子也不能忽视,加上你们夫妇与东宫关联颇多,夫人若是真的走了,那么多百姓再无法子可想,该如何活命?”

温竹君咬紧牙关,沉默不语,表面镇定,心里其实早已波澜起伏。

她跟太子相处过,他那个人心机深沉,智谋双绝,凡事走一步看三步,浑身都是心眼子,如今他大概不是不想争,而是压根不愿为张炳之争。

甚至不惜丢掉北地的一些百姓。

难怪张炳之一来就拿粮商的人头,怕是来之前就知道这个结果,此事了结后,张炳之的下场不会太好看。

可这一切,真的就都是张炳之的过错吗?皇帝隐身了吗?太子揪着他不放,真的全是为了百姓吗?

说到底,什么皇帝爱民如子、仁爱治国,什么太子宽和仁厚、温文尔雅,都是人设。

天下,都是他们那些人博弈的棋盘,反正,苦一苦百姓,他们就什么都好过了。

“那我留在这,便有粮食了?张大人怎能如此肯定?按理说,郑侧妃才更有用吧?”

张炳之一怔,“夫人是说郑侧妃还有她腹中的孩子?”

他摇了摇头,“夫人何必明知故问?夫人和霍侯爷成亲数年,虽未有子嗣,但侯爷曾扬言绝不纳妾,还与夫人日日相守,可见你们夫妻感情深厚,恩爱非常,如今霍侯爷一句话,或许比我们这些罪臣喊一千句都有用,我们有罪,百姓何辜?”

温竹君思虑良久,才缓缓道:“这里最差的情况,会是怎样?”

她补了一句,“张大人请直言。”

张炳之淡淡道:“不会有肃州那么严重,但无数百姓身死,也一样令人感到沉痛,我不愿看到。”

温竹君抿唇,用一种奇异的目光再次打量张炳之。

“若我坚持要走呢?”

“那我也拦不住。”张炳之脊背挺直,寒风吹着他花白的须发,露出老人的疲态,“只是夫人,拜托了。”

温竹君是第一次见他,心里的感觉却很奇怪,并没有厌恶之感,反而有从前面对夫人时,说不上来的疲惫。

她看他转身,忽然道:“张大人,你为什么会留下来?”

张炳之本来已经转身走了,闻言忽然转头,眸光黯淡,苍白的嘴唇翕张,似有千言万语。

他轻轻笑了笑,温声道:“我老了,就算是我这个奸臣,最后再为皇上、再为北地的百姓,办件事儿吧。”

温竹君看着他苍老但坚定的步伐,心里莫名觉得凄凉。

到最后,竟然是张炳之来替百姓争?

真是一件意外,又叫人灰心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