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捡漏的第一百二十七天她大概走不掉了……

外间冰天雪地,屋内温暖如春,燎炉里的炭火正旺,噼啪作响。

温竹君心里无语,不想说话,只能借着添炭的空隙闭口不言。

这太子也真是的,一场打完好歹也要让人休息下吧,哪有这样连轴转的?

郑溪看穿她的沉默,笑道:“二皇子自己回京了,我乐得留在北地,正好不想回玉京,放心,有我们陪你呢。”

温竹君点头,“二皇子回玉京了?”

“嗯,他本想跟霍侯爷一起西下,但是被召回去了。”郑溪淡淡笑道:“皇上身子不太好,又六十大寿在即,肯定要大操大办,做儿子的,总要回去贺寿。”

周三姑娘看出两人情绪有些不好,连忙道:“这次擒获北戎二王子,霍侯爷跟二皇子功劳不小,肯定会得重用,两位姐姐可别不高兴了。”

温竹君抿唇,和郑溪对视而笑,“我们俩怕是过年都要孤单着呢,哪里高兴得起来。”

“去我家过年嘛。”周三姑娘大大方方的邀请,“竹君姐姐,咱们就住隔壁,去我家过年,一起热热闹闹的多好,我爹娘巴不得呢。”

郑溪点她的额,“我们去你家过年算怎么回事?竹君还好说,有个名头,但我家就在北地,还要去你家过年,我爹娘不得打我?”

三人说着一阵大笑。

周三姑娘笑着便开始叹气,犹犹豫豫道:“你们俩家里可还有米粮?我爹说要是现在能买就赶紧多买些,别心疼钱了。”

郑溪奇道:“不是说麦子种下去了吗?只要熬过这段时间,饥荒就肯定能过去了,况且赈灾使还在呢,哪里需要这样做?”

周三姑娘刚想开口,想起什么似的,又朝青梨道:“你看着外头,不要叫人进来。”

温竹君心里感觉不太好,勉强笑道:“什么事儿神神秘秘的?你快说,别卖关子了。”

周三姑娘低声道:“我也是偷听我爹说话,好像是说这次麦子下种很不顺利,赈灾使也没法子,大家都觉得只需要等明年五月麦子熟了就行,可万一明年麦子熟不了呢?到时候岂不是又要乱?”

郑溪一愣,“麦子熟不了,什么意思?种下去的庄稼怎么熟不了?”

“要是根本没种下呢?”周三姑娘眸子里清澈的倒映着两人的脸,“本来就又是水灾又是旱灾,粮食吃都不够,哪来的麦种?”

这话说的有理,但也没理,引得两人半晌都说不出话。

温竹君疑惑道:“可是灾民确实都回去了啊,丰源也不见有新的灾民涌进来,没有粮食,那些人不会闹吗?”

郑溪倒是知道,“当然涌不进来了,因为丰源的城门又闭上了,如今只有官府的路引才能放人进出。”

“也闹不起来的。”周三姑娘语调沉沉,“我爹说水灾旱灾这种事儿捂不住,必须得有疏口,不能弄成肃州那样的大事儿,所以可以让百姓出去讨饭活命,但如今是打着朝廷让他们回乡种地的旗号呢,只要回了原地,那就容易管理了,总不能辱了朝廷的圣明,至于到底有没有赈灾粮,谁关心……”

温竹君听着只觉离谱,太子那些人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装不知道?

“你爹怎么会让你听到这些话?”

周三姑娘摇头,“我爹以前办差从不瞒我,这次是把所有人都赶出去了,我实在好奇,偷偷爬树听到的。”

郑溪摸了摸肚子,眉头紧蹙,虽然有些不信,但还是点头。

“那我回我爹娘家吧,竹君,不如你回玉京或者去你哥嫂那吧,霍侯爷又不在,有个万一就不好了。”

周三姑娘虽然不舍,但也点了点头,“我家在这经营数代,根都在北地呢,无论如何,总不至于饿死,竹君姐姐,你要是能走,最好还是走吧,不过这些话决不能再传出去。”

温竹君半晌都没说话。

北边水深火热,硝烟四起,玉京却还在想着皇帝的寿宴,就算皇帝身子不好,报喜不报忧,那太子呢?内斗也不是这个时候吧?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周三姑娘说的不是真的,但万一呢,作为一个小女子,她有觉悟,最要紧的就是保全自己,国家大事哪里是她能扛得住的?

“那就走吧,留下也无益。”

既然想定了主意,温竹君便开始做撤退的打算,北边的事儿牵扯不深,想走也简单,就是这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赶路怕是不容易。

但她还有生意上的牵扯,草料行外还有和养羊户签订的契书。

玉桃不愿走,“夫人,我再留些日子吧,这事儿都做到一半了,我还打算多做些,正好等开春了一并带回玉京呢,到时候等北边好起来了,您的商队就能跑动,这可是长期的买卖啊。”

并且前景很好,可以预料的赚钱,她真舍不得走。

周尧在一旁也点头,“如今虽说艰难,但也不至于行至穷途,那些小百姓若是陡然没了咱们给的这笔钱,怕是日子一下就难过了。”

温竹君叹了口气,员工太能干也不是好事,不过,百姓抗风险能力确实很差,她不能一下子丢掉,无异于杀人。

这天,周大人归家,恰好看到隔壁在收拾东西,毕竟大家也是熟人了,便在饭桌上随口问了女儿两句。

周三姑娘跟亲爹的关系挺好,当下也不瞒他,便一五一十地都说了,包括偷听到的话。

周大人听得心头颤颤,但看着女儿无辜的眼神,又打不下去,只能战战兢兢地去了总督署去请罪,万一消息泄露出去,自己这也算是将功补过。

十一月中旬,丰源雪停了,阳光犹如金水般泼洒开来。

温竹君将数封信件跟银票都交到玉桃手里,温声道:“回去不管如何,她们要是发脾气,你就听着,不要反驳,所有责任你都推到我身上,总之一句话,想通过我在北边买田地,就别想了。”

玉桃叹了口气,“夫人何必呢,其实别说温家,就连那些什么王爷、国公、丞相,个个家里都一大堆的田地,武安侯府要不是赵嬷嬷的缘故,今日也一样会有大片的土地……”

温竹君摇头,“别人我管不着,但想通过我这么做,是万万不能,你将我的意思告诉她们就行,旁的不要管。”

她又另外拿了一封信,“这封你替我寄给大哥哥,里面还有给霍云霄的信,别弄丢了。”

玉桃接过后点头,“夫人,我知道了,你要保重,你到了肃州记得给家里传信。”

温竹君笑道:“好了,快走吧,别误了时辰。”

青梨有些疑惑,“夫人,为什么不干脆直接跟玉桃姐姐一起回玉京呢?家里总不至于真的跟您生气啊。”

“暂时回不去了。”温竹君想的很明白,“不是因为家里,侯爷还在西边打仗呢,北边又不太顺利,我此时回玉京,叫那些人怎么看我,我不介意别人怎么说,但难保侯爷不介意,声名还是挺重要的。”

青梨叹了口气,“还好大哥儿在肃州,不然丰源到时候乱糟糟的,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温竹君也不能久待,送走了玉桃,郑溪也回了自家,她也就准备出发去肃州。

大哥哥明事理,又清楚时事,肯定不会怪她的。

想着明天就要走,温竹君打算去找周三姑娘辞行,好歹相识一场。

可是拍了门后,才得知周三姑娘回外祖家去玩儿了,她虽奇怪,但也只能给她留句口信,便遗憾的回家了。

翌日一早,天色还未亮,远山处都黑漆漆的,只有火把燃起的火苗在夜色中摇晃。

她就被青梨叫醒,“夫人,咱们该出发了。”

迷迷糊糊的上了马车,趴在特意布置的软衾上,里面还有羊皮水囊热乎乎的,她随着车辆摇晃,一颠一颠的又睡着了。

不知过去多久,温竹君便听到青梨的声音,似乎是在与人争执,这会儿天色还未亮,只有一点隐隐的淡青色。

“……凭什么不让我们走?路引难道都是假的?”

“快让开,知道马车里坐的是谁吗?”

温竹君心头一跳,

坐起身,稍稍梳理了下自己,又拿起镜子看看脸,发觉一切尚且妥帖,便掀开车帘。

几个太子给的护卫站着一动不动,像是没看见,她只能自己开口,“青梨,你过来。”

青梨气呼呼地回转,“夫人,太过分了,他们不让我们出城。”

温竹君疑惑道:“可有说什么原因?”

青梨摇头,“什么也不说,就说不让我们走,夫人,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不会走不了吧?”

温竹君看着那些执着红缨枪的将士,眉头紧蹙,想到忽然去了外祖家的周三姑娘,心里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

她大概走不掉了。

“别在这吵了,你去打听一下,可有船能走,我们走水路。”

青梨便带着个护卫匆匆走了。

温竹君看着天边泛起的阵阵红光,眼看着太阳快要升起,终于等到了青梨。

“夫人,没有船。”青梨一脸恼怒,“听那边的搬运伙计说,最近都没有船能出去了。”

温竹君面色一凝,干脆下了车,正打算拿出身份,忽然被旁边一道声音喊住了。

“霍侯夫人,我家主人请您一叙。”

一个身着布衣的白发老人领着个面向憨厚的小伙子,站在路边,恭敬的朝温竹君低头行礼。

温竹君一脸警惕,冷声道:“你家主人,是谁?”

老人笑了笑,看起来慈眉善目,“我家主人便是当朝右相,也是此次赈灾使兼粮草转运使,说起来跟霍侯爷也有些联系,霍侯夫人,主人就在那边的茶楼等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