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谁知道战争哪一天就会到来呢?

施青青对新活动没什么兴趣。

不管是挖煤还是经商,都不太适合她。所以她跟几个同样咸鱼的玩家组了个低保队,每天上线刷一轮挖矿任务,就该干嘛干嘛去。

不过施青青也没想到的是,挖煤还给她挖出了新事业。

煤矿附近有不少荒坡,土质相当不错——毕竟是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这里是两国交界之处,地广人稀,自然也不会有人来垦荒耕种。

施青青当即决定将这些荒坡全部拿下。

拿地倒是很方便。

虽说从朝廷的方面来看,耕地大量集中在有钱人手里,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天兵当然例外。毕竟天兵代表的就是雁来,就是朝廷,跟那些在当地繁衍生息、盘根错节的世家豪右不是一回事。

更何况天兵在种子选育、品种培养、肥料制作以及田地管理等方面都有优势,他们种的地,产量总是要比一般百姓种的高些。

不过准备开垦的时候,施青青就遇到了新难题,人力不足。

蜀中商贸兴盛,就代表大部分人不会被困死在土地上,都有自己的营生。

剩下那点人,这两年也都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到蜀中来开发新事业的可不止她一个,第五交响曲的工坊、游悠悠的茶园,甚至还有在长江上运货的船队,都很需要人手。

就连出高价雇佣玩家都没人来,一样是体力活,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挖煤肝新活动。

就在这时,施青青在论坛上看到了玩家吐槽吐蕃牧民贫穷的帖子。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楼主还发了一段视频,让大家能看到吐蕃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但施青青既没有注意到四处漏风的毡帐,也没有注意到面黄肌瘦的吐蕃百姓,而是第一时间看到了山上自由吃草的牛群。

牦牛……好像也可以耕地哈?

靠人工开荒,效率自然是没法跟畜力相比的。

玩家刚在西域落户,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什么马拉犁、人拉犁都经历过,牦牛好歹是牛呢!

后来她们的地盘越来越大,收了葛逻禄,又收了回鹘,手里的耕牛资源才日渐宽裕。但是牛的成长期长,还是跟不上玩家扩张的速度,而且要将那些地方的耕牛运过来,成本太高,所以施青青根本没考虑过。

现在看到牦牛,她才豁然开朗。

这才是更适合西川这片土地的牛牛啊!!

施青青当即打开面板,给自己认识的组建商队参加活动的玩家发了私信,让对方帮自己买采购一批牦牛。

有生意做,虽然是从吐蕃往大唐买东西,但行商玩家依旧十分高兴,爽快应下。

施青青正盘算着以商队的赶路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货,对方又发来了新消息,问她,“你光要牛吗,要人不?”

“什么玩意儿?”

“啊,就是人啊,你不是说要开荒嘛,那肯定也需要劳动力吧?你是没看到那些牧民,也是可怜见的,家里已经没啥吃的了,饿得皮包骨头了都,反正你把牛买走了他们也没别的事干,要不一起过去给你种地得了。”

施青青一想也是,那牛再任劳任怨,它也不能自己拉犁呀,还得有个人在后面扶着。

那就来吧。

这不是正好人手紧缺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笔交易很快被人发上论坛,其他行商顿时恍然大悟。

生意还可以这么做!

他们不仅有样学样,还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很快就整出了更多的操作。

没有钱,就直接用手中的商品抵账,然后把人和牛带回大唐交给客户,再赚一笔。

像施青青这样需要雇佣大量工人的老板不多,劳动力市场很快就饱和了,他们干脆自己投资,买地开荒。

平原地带的荒地都被占得差不多了,他们就将主意打到高原山地,这地方种粮食不得行,但是种个果树什么的再合适不过,在现代也是拳头产品,而且距离吐蕃也更近。

对于这种种变化,一开始吐蕃人是怀着戒心的。

他们会答应玩家的条件,是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或者说,原本没有任何办法,也能继续忍一忍,现在有了另一条路,就想试试。

但他们对大唐的了解毕竟不多,所以真正被劳务输出到大唐的,都是十来岁的半大孩子,还不能当成整个劳动力来用,偏偏又在长身体的年纪,吃得比成年人还多,留在家里也养不起,不如送给有钱的大唐人去做奴隶。

没错,吐蕃人根本没法理解、也不相信玩家画的各种大饼。

怎么可能有人这么好心,大老远带着他们进城去做活,又管吃又管住,还能领工钱?

就算世上真有这样的好事,也落不到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觉得大唐人是用粮食、燃料和各种日常所需的小物件,交换了奴隶——在吐蕃,像这样的交易并不少见。

但即便只是去做奴隶,跟着好心的、富裕的大唐人,也比在家里饿肚子,长大一些就被东本征走去服兵役强。

所以他们警惕,却顺从。

也所以,玩家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种警惕,乐呵呵地把人领回来,就开始安排工作。

然后吐蕃人就发现,玩家画的那些饼,居然全都是真的!

大唐的百姓过的竟然是这样的日子,不、应该说,大唐的百姓竟然连这样的日子都不愿意过,才要从吐蕃招人。

意识到这一点,不少人人都偷偷哭了。

在过得最惨的时候,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惨,对自己的遭遇也是麻木的,不会为这种事哭泣,但现在从困境中走出来,看到了更好的生活,反而开始委屈。

委屈之后,就想着赶紧把自家的亲朋乡里都叫过来。

这期间自然也发生了一些波折和误会,不过随着玩家开垦的土地逐渐靠近吐蕃,更多的消息传到耳朵里,大家也不得不相信了。

就这样,原本沉寂的两国边境热闹了起来。

……

一开始,对于这样的变化,驻守在边境的将领都不以为意。

在一般人想来,一直在互相起冲突的两方势力,边境的百姓应该互相仇恨,见面就眼红掏刀子。

但实际上,大家住得这么近,免不了会有来往,有来往就会互相了解,了解之后,对方就不再是抽象的“敌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人。

仇恨并不会消失,但对于活着就要用尽所有力气的人来说,也没那么刻骨铭心。

所以不打仗的时候,大家也很少剑拔弩张,人员往来和贸易都是很常见的。

哪怕尽管官方明令禁止。

何况现在两国结盟,吐蕃国中对于互市贸易是十分支持的,这些将领也同样需要从大唐贩运过来的各种好东西。现在不过是大唐的商队来得更勤了一些,吐蕃人去得也多了一些,他们自然不会阻拦。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不对劲的时候,这样的来往已经形成了潮流,让他们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处置。

逻些城的回复就是在这时候送到的。

但不是对于眼下这件事的回复,而是对维州城的悉怛谋投了大唐,还拉拢了十几个羁縻州这件事的回复。

话说这个消息还是尚黎谢上报的呢,所以回信也是给他的。

但上报的时候,尚黎谢还是吐蕃在南境的玛本、苏论,现在却已经是大唐的松州节度了。

所以吐蕃将领们拿到这份回复,一时都心情复杂。好消息是,这封回信里的态度,是让尚黎谢按兵不动,多多观察、刺探大唐的消息,倒是省去了他们的纠结。

照旧按兵不动便是。

至于大唐的消息,那可太多了,这段时间耳朵都快听起茧子了,写一份报告也很容易。

在这些将领松一口气的同时,逻些城里,尚黎谢也投了大唐,还将松州等五个节度当成礼物献上的消息,也终于在飞鸟使的快马加鞭之下送送到了布达拉宫。

刚开始看到这个消息,众人根本不敢相信。

尚黎谢,他一个尚族,一个大论,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投了大唐?

但很快河西的论芒杰送来了同样的消息,那就不是失误,也不是玩笑,而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

别说是这几年来手中权力越来越稳固、已经很少被人忤逆的赞普,就是一心礼佛、禅定功夫十足的钵阐布定埃增,也被这个消息惊得维持不住平日的镇静。

一位大论叛国了,这件事本身对吐蕃来说就是一个污点、一份耻辱。

但更让他们担心的,还是它可能会带来的后续影响。

随着关于天兵的种种消息传入吐蕃,甚至不少天兵在得到许可之后,直接将生意做到了逻些城,这些吐蕃贵族们,也终于对天兵有了更多的了解。

如果说,一开始吐蕃还能维持表面的强硬,那么在雁来成为大唐的摄政王之后,吐蕃国内的气氛就不大对劲了。

一部分态度消极的人,已经彻底放弃了跟天兵对抗。

他们知道赞普还在筹划最后一战,但回鹘挡不住、大唐也挡不住,吐蕃就能挡得住天兵吗?

既然挡不住,那又何必再做无谓的牺牲?

这样的话,目前还没有人说出来,可是赤德松赞和定埃增都知道,国中这么想的大有人在。

这一百多年来,吐蕃跟周围的邻居学会了文字、礼仪、典章甚至宗教……但与此同时,奢侈享受的风气也开始在逻些城内盛行。

到如今,“吐蕃人重勇武”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口号,贵族子弟大都会走进宫做赞普的宫卫、积攒资历晋升的道路,很少有贵族子弟能坚持严格的训练,更不用说上战场去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了。

这样培养出来的贵族和官员,自然不会有拼死一战的勇气与血性。

只是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做,更不愿意做那个第一个冒头说要投降的人,只能保持沉默,才维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但现在,尚黎谢做了这个第一人。

他让所有人知道,投降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而且大唐不但愿意接收大论级别的降将,甚至还能给他相应的官职和待遇。

更进一步说,如果真有人想投降,现在也知道该找谁引荐了。

人心动荡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事。

君臣二人相对而坐,脸上的表情都很沉重。

“赞普,该到了下定决心的时候了。”最后,还是定埃增开口,“她这是打算一点点蚕食我们的土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直到她轻轻伸手一推,吐蕃就会四分五裂。”

作为一个虔诚的僧人,他一向是反对战争的那一派,但当吐蕃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定埃增第一个下定了决心。

反而是赤德松赞始终沉默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终于开口,“用不着以后,现在的吐蕃,已经四分五裂了。”

“赞普!”听到这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充斥着颓丧之意的话,定埃增心头一跳,连忙出声唤道。

赤德松赞看着眼前这位自己视之如娘舅一般的老师,却是忽然笑了起来,他说,“无论如何,我还是吐蕃的赞普,我会为我的国家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液。所以这一战,请让我像英勇的先祖们那样亲自出征吧,班第。”

这话听起来颇为豪迈,定埃增心下却是一片恻然。

因为他能听出赞普话中的未尽之意——如果他注定要成为吐蕃最后一位赞普,那么他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做俘虏和降臣。

他不能拒绝让对方作为一个赞普有尊严地死去。

但这样的时刻,他本该陪伴在赞普身边,就像是他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但赞普若是亲征,逻些城就必须要有足够分量的人坐镇,负责调动补给,增援前线。而这件事,交给任何一个人,定埃增都不会放心。

所以这句话,更像是诀别的谶言。

……

收到逻些城的消息时,雁来人在松州。

既然尚黎谢都回来了,那在五个节度分别开启复活点的事,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谁知道战争哪一天就会到来呢?

雁来是这么想的,但她也没有想到,下一刻,就有玩家主动汇报了逻些城的动向——尽管赤德松赞无意张扬,但是一场战争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多了,很难瞒得住人,尤其是有心人。

战争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

尽管那声音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吹到这里。

这让雁来生出了几分紧迫感。

好在朝廷和玩家都渐入佳境,没什么需要她操心的地方,可以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开启复活点上去。

这回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在两国边境形成一条严密的防御,确定不管打不打、怎么打、在哪打,玩家都能及时赶到现场,并且将战斗控制在国境线外。

毕竟现在有不少活跃在两国边境的人,新活动的成果也都在这里,耗费了玩家不知多少心血,可不能打一仗就毁了。

没有预告、没有仪式感,也没有人陪伴,这是一条属于雁来的、孤独而骄傲的道路。

很多待在边境城市里的玩家,都是在冲天的白光亮起时,才意识到雁来到了这里。

但等他们赶过去的时候,她早就已经离开。

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走的,他们只能不停在论坛上报点,实时更新传送阵地图,直到完成那条金色的线。

然后,有一个玩家突然发言。

——你们看,这条线在地图上,像不像长城?

“长城”这两个字,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

哪怕到了现代,长城的遗址基本都在国境线内——甚至最有名的那一段干脆就在首都附近,但它所饱含的意蕴,却总能在第一时间唤起人们的家国情怀。

那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是“方内无狗吠之警”,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而现在,雁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尽管它的存在是为了守护大唐的国土和百姓,但这条长城却是为玩家修筑的。

因为大唐没有长城,也没有根植于血脉之中的长城精神。

当这个解读被po上论坛,所有玩家都因为震撼而失语。他们总能感受到这款游戏对玩家的尊重与信任,但是每一次都还是会被打动。

都知道玩家喜欢奇观,这条由复活点连成的“长城”,不正是只有他们能看到的,最特别的奇观吗?

正好上论坛摸鱼的雁来:“……没错,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个解读必须满分。

其实这种高强度的开启复活点,雁来也是头一回,按理说,只要有足够多的气运值,就应该能开出足够多的复活点,但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它同样要损耗人的精神,一两次不会有太大的感觉,十几二十次就不一样了。

雁来这会儿有些疲惫、困倦,但是看完玩家们的脑洞,却突然有些睡不着。

于是她躺在床上,开始琢磨起后续的安排来。

要是真的跟吐蕃开战,那游戏世界的“主线”要不了多久就能完成,也该开始考虑之后要如何为玩家提供更多的乐趣了。

基建、种田、比赛,以及拓展大唐之外的地图,之前玩家提议的那个PVP也可以搞一搞,不过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比较合适呢……

想着想着,雁来眼皮逐渐闭拢,沉入了梦中。

……

雁来的复活点开完这一天,逻些城中,一场血腥的清洗也落下了帷幕。

尽管之前推行种种新政策的时候,逻些城中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当赤德松赞真正用出雷霆手段,展现出一位赞普对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掌控时,反对派势力几乎没有对他造成多少阻碍。

所以,当一切尘埃落定,赤德松赞脸上不见喜悦与轻松,反而只剩下复杂。

就是这些跟纸片一样脆弱的家伙,给他添了这么多的麻烦吗?讽刺的是,竟然是到了前路断绝、殊死一搏的时刻,他举起了屠刀,才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更早一些、如果自己更果决一些,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吗?

赤德松赞不知道。

而现实也容不得他多想。

军队和物资都已经开始调动,接下来,他必须要用最快的时间赶往边境——在骑兵作战的时代,闪电战就是最常用的战术,而吐蕃尤其用得好。

虽然有天兵的存在,赤德松赞也不知道这种战术还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其实在之前的大清洗之中,赤德松赞也处理掉了不少天兵,但他们实在太机警了,还是有不少跑了出去,应该很快就能将消息传回去。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赤德松赞才要抢时间。他得趁天兵正乱着,尽量避开他们的视线。

而这种时候,吐蕃地广人稀的好处就展现出来了。只要不走官道,就算是数量众多的天兵,也不可能在这片广袤而又地势崎岖土地上,轻易掌控一个人的行踪。

所以雁来很快就收到消息,玩家把吐蕃赞普跟丢了。

好在这个细节并不影响大势——赞普另辟蹊径,脱离了玩家的掌控,但是军队的大规模调动,却很容易被捕捉到。

目前看来,吐蕃大军是兵分三路:一路走陇右,一路走山南西道,一路走剑南西川。

“差得太多了吧?”雁来对着地图,陷入沉思。

这基本上把整条国境线都包圆了。

虽然说是国战,但打仗哪有这么打的,一般都是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个点,然后长驱直入。

骑兵尤其如此。

至于兵分几路,通常是为了互相掩护、支援。

当然也有那种麾下将领不合,为了抢功劳只能分兵的情况,但在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清洗、所有反对派都已经发不出声音的吐蕃,这种情况应该不存在。

现在这个兵分三路,每一路大军之间距离太远,根本不可能及时支援。

但这显然也不可能是一场低级失误,那吐蕃人究竟在搞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