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听说这里可以抓大熊猫?!

李德裕发誓,一开始他真的只是打算做个样子。

但毕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虽然称不上是贵公子,但也是书香士族,自幼就生活在城里,就算跟着在外做官的父亲辗转过许多地方,山林对他来说仍旧是陌生的。

要是只有自己,李德裕这辈子都不会跑到这种地方来,更不会觉得在林子里采摘山货是什么有趣的事。

可是身边的天兵都很投入,那种真切的惊喜与欢乐太能感染人。

于是李德裕迟疑着、试探着,也伸出了手。

火红的柿子、长满绒毛的猕猴桃、生在树干上的不知名蘑菇、以及被包裹在刺球里的栗子……时不时甚至还能看到一株药材、一朵野花。

不知不觉间,李德裕已经沉迷其中。

他没有玩家那种嗖嗖几下就爬上树梢的身手,只能挑一些长在矮处的果实采摘,但也收获颇丰。

这会儿,他正蹲在地上,从毛栗球里往外剥褐色的果实。

其实剥这玩意很容易受伤,所以通常都会带个手套,还得是皮质的。但是玩家可以调痛感,被扎几下也不痛不痒的,根本没人想得起来,而李德裕看大家都这样,便也跟着徒手操作,只是动作小心翼翼。

身后突然响起的尖叫声,让他整个人都抖了一下,指尖被栗子球的刺扎破,痛得李德裕“嘶”了一声。

但他顾不上手上的伤,连忙转头,朝声音发出的地方看去。

还是个熟人。

李德裕印象中的施青青,是天兵中的大地主,据说在西域、在河北、在淮西、在蜀中……都拥有大片土地,总之,天兵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哪里,她的地就买到哪里、开到哪里、种到哪里。

而在大唐,富到极致,是能跟“贵”相提并论的,这可是唐玄宗本人亲口认证。

唐人李亢的《独异志》记载,玄宗有一次站在含元殿上遥望终南山,见一条白龙横亘山间,但询问身边的侍从,却无一人可见,便命人急召王元宝。王元宝说,“见一白物横在山顶,不辨其状。”大臣询问为什么他们看不见,玄宗就说,“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

故事当然是杜撰的,但这类故事的出现和传播,也说明了此时的风气。

所以李德裕看施青青,不免也加上了一点滤镜,觉得她庄重雍容、沉稳有度,不失大家气象。

但此刻,这位大财主正抓着旁边人的手边跳边叫,“啊啊啊啊妈妈我看到了什么!”

被她抓着不放的游悠悠一脸着急,视线乱扫,“看到什么了?在哪呢?我怎么没看见?”

“那边那边,看到没有?就在树上!很显眼的!”

“哦哦哦看到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滚滚!是滚滚!!!高泠,你快来看!!”

“什么滚滚?”立刻就有其他玩家闻声而至,“在哪,让我也康康!”

越来越多的玩家挤过来,然后一起发出了更加响亮的尖叫声。

李德裕:“……”

他顺着她们指的方向看去,很快就在树上看到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动物,看着倒是憨态可掬的,似乎是书上记载的食铁兽?这种野生动物确实挺少见的,他也是头一回看到,但……至于这样吗?

当然至于!

这可是大熊猫哎!

没有人能抵挡大熊猫的魅力!而且不是熊猫基地里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而是野外无意间遇到的!而且细看才发现不是一只,熊猫妈妈的肚子下面还藏着两只熊猫团子!

这是什么概念?!

已经有动作快的玩家将截图分享到了论坛上。

——看到大熊猫三个字啪地一下就点进来了。

——啊啊啊啊啊大熊猫爱好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可恶!之前才拒绝了朋友一起去打吐蕃人的邀请,怎么没人告诉我还有大熊猫?

——查了一下地址,这附近好像确实就是大熊猫野放基地来着,不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是封山不让进的。

——补充一下,这块不仅有大熊猫,还有金丝猴。

——诱惑力更大了啊喂!

——还是游戏里好呜呜呜呜呜,现在赶过去还来得及吗?

——笑死,当然来得及啊,大熊猫又不是吐蕃人,不会打完就没了的。

——也没人敢打吧笑哭,这可是国宝。

——认真问,在游戏里抓国宝应该不算犯法吧……?

——我也认真回答,应该不算,大唐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毕竟人口少,山林面积广,也没什么现代工业污染,那些现代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会儿说不定正猖獗呢。

——卧槽,心动了!有没有人……

——我我我,组队算我一个,我马上就到!

——听说这里可以抓大熊猫?!

——关键词正确,触发机制,一大波玩家正在赶来的路上.jpg

——救命啊啊啊啊啊,最开始宣传这是一款真实感爆棚的战争游戏,我觉得是智商税,后来又说可以看到一千年前的大唐长安、洛阳,我不屑一顾,甚至后面什么攀登珠峰、横穿沙漠、徒步走到美洲……我也全都扛住了诱惑,就是为了省那几万块的全息设备钱,现在你告诉我这游戏里连滚滚都有?

——呃……不会有人到现在还觉得这只是个游戏吧- -

——别说了别说了,已经下单了全息设备,所以请问游戏账号哪里领?

——爱怜楼上,不过没发货的话建议赶紧退,听说官方正在跟设备商合作,开发低成本设备。反正现在也没号,不如等新设备出来了再买,当然不差钱的土豪随意~

……

云玩家们嗷嗷叫着要抓国宝,但身在现场的人,这会儿却是连尖叫声都渐渐变小了,因为大熊猫不知道是不是被她们的叫声吵到,已经从树上下来了,一大两小三只团子步履从容地走进了密林深处。

见玩家下意识地要跟上去,李德裕连忙出声提醒,“小心些,我听说这也是一种猛兽,食肉的。”

“怕什么,我们更危险吧?”玩家挽起袖子。

李德裕:“……”差点忘了,这些天兵都是不怕死的来着。

他只能抬出另一个理由,“维州城的回信快送到了吧?”

“呃……”这下玩家开始迟疑了。

任务和滚滚,孰轻孰重?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滚滚啊!

所有大部分人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深入山林,追踪大熊猫的踪迹。

虽说大唐的大熊猫还没有濒临灭绝,但数量肯定也不会太多,毕竟这种独居的猛兽一般都会划定地盘的,食量也不小,一个栖息地能够容纳的数量肯定有上限。

而玩家的数量却是无穷的。

等后面的大部队赶到,搞不好漫山遍野都是玩家,到时候体验就没这么好了。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玩家决定返回维州城。

倒不是她们觉得任务比滚滚更重,主要是滚滚在这里又不会跑,虽然很多玩家喊着要抓,但多半只是口嗨,到时候人可能多一点,但总不会比熊猫基地更多。

任务却是过期不候。

而且有人查了地图,灌口镇那边距离自然保护区反而更近一些,只不过之前玩家都是走在路上,没进山林,所以没看到。

何况只有做完了任务,雁来才能过来开复活点,到时候就可以直接传送,不用每次都从成都跑图了。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去追滚滚的人自然没法带上之前搜集的山货,全都便宜了留下的人。所以回去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的,只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天也蓝、树也绿、风也轻、云也白。

只有李德裕忧心忡忡。

“想什么呢,愁眉苦脸的?”赵猫猫过来做思想工作。

李德裕回头看了一眼这支队伍,说道,“我们的人也太少了,万一与维州那边起了冲突……”

“哪有这么快?”赵猫猫说,“又不是每一支队伍都像我们一样,说打就能开打。”

一场战争,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多的。而且维州是要塞,肯定主要还是守城,就算派人出来,她们打不过还不能跑吗?往林子里一钻,谁能找得到?

李德裕被说服了,不再忧虑,心情也跟着变得轻快起来。

他学着天兵的样子,将缺鹘袍前面那一块布料捞在手里,采来的山货就兜在其中,欢欢喜喜地往回走。

似乎直到这时,他才发现,深秋的山林正逐渐染上了红与黄的色彩,层层叠叠、绚丽斑斓,人走在里面,如同行走在画中。

因为要交谈,两人就落在了队伍后面。

这时前方忽然传来嘈杂的喧闹声,原来是玩家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野李子树,正爬到树上去采摘。

李德裕仰头一看,见成熟的李子或红或黄,沉甸甸地坠着枝头,看起来十分诱人。

没一会儿几个上树的玩家就下来了,兜着李子挨个分发,笑吟吟地劝大家品尝。李德裕不疑有他,拿起来就咬了一口,下一瞬脸上的表情就扭曲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计谋得逞的玩家嚣张大笑。

没错,他们在树上就尝过了,这李子的味道非常销魂,它要只是酸也就罢了,它还苦!要只是苦也行,它还涩!

又酸又苦又涩,简直应该开除出水果籍!

几个玩家在树上就合计好了,不能我一个人上当,所以才采了这么多下来分发。

玩家里受骗上当的不在少数,主要这李子个头虽然小了一些,但是卖相极佳,看起来红黄相间,完全就是一副熟透了的样子,谁能想到会是这个味道?

“所以你为什么不吃?”李德裕苦着脸问赵猫猫。

“哎,多读点书还是有用的。”赵猫猫将手里的李子揣起来,笑着说,“你们都没看过那个故事吗?路边的李子还能硕果累累,就是因为不好吃呀!”

有上当的玩家悲愤道,“可这是山里的李子!”

“都一样,野生的。”

……

她们走得有点远,回到维州城附近时,天已经黑了,去维州送信的玩家已经回来,还带回来了维州守将的使者和信件。

“城里是什么情况?”赵猫猫问。

这两个玩家并不是官方玩家,但是敢毛遂自荐,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弄到了不少情报。

城里驻扎着一个千户部落。

部落的意思是,除了一千人的军队之外,城里还有戍卒、辅兵和迁移过来的吐蕃民众、各部奴隶以及身陷敌境的汉人、诸羌。这些汉人和羌人大部分都沦为奴隶,但也有一小部分主动为吐蕃人做事,混得还不错。

王锷的关系主要也是这些人。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报,城中的守将病重,如今主事的人是他的儿子悉怛谋。

听到这个名字,赵猫猫不由看了一眼李德裕。

“怎么了?”李德裕立刻问。

赵猫猫没有说话,将手里的书信递了过去。

李德裕伸手接过,看完之后不由微微皱起眉头。

他那封信措辞很不客气,但对方非但没有生气,态度还很客气,说是不知道王锷是逃过去的,所以接纳了他。但吐蕃人非常重视承诺,既然答应了王锷要庇护他,总不能出尔反尔。

再者,吐蕃和大唐如今是结盟友好的关系,而在盟誓条款之中,只说了不能买卖两国人口,没说不能接纳主动投奔的人口。

不过话又说回来,雁来也是吐蕃人牢不可破的盟友,何况她的信还是以大唐朝廷的名义发出的,悉怛谋也不愿意拒绝她,伤了彼此的情分,所以请求她派遣使者进入维州城,商量该如何和平地解决这件事。

李德裕也不由得看了赵猫猫一眼。

本来王锷是想去南诏的,但是考虑到南诏是盟友,可能会直接把人还回来,他们才想办法逼迫他去了吐蕃,没想到……

赵猫猫叹气,“这个悉怛谋,有点太懂事了。”

虽然他一个字都没提交还王锷的事,但字里行间就是那个意思:只要条件到位,什么都可以谈。

李德裕被她的说法逗笑,“往好处想,万一谈崩了呢?”

“无所谓,就算谈成了,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机会了。”赵猫猫说着,抬起头来,若有所思地打量着李德裕。

李德裕被她看着,忍不住开始自省,之前在林子里采山货的时候是有些没注意形象,莫非回来之后,还有哪里没整理好?

他有点想照镜子。

正想着,就听赵猫猫叫他,“李主事。”

李德裕下意识地一凛。

之前天兵可都是叫他小李的——李德裕还为此抗议过,因为他的年纪看起来要比天兵大一点,而她们彼此之间的称呼可都是老X的,但天兵用一句话说服了他:“叫你老李,那你阿爷叫什么?”

现在突然称呼得这么正式,总觉得没什么好事。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赵猫猫接下来的话,仍然出乎了李德裕的预料,“不知你愿不愿意做摄政王的使者,代她前往维州,与悉怛谋商议此事?”

“我?”李德裕很惊讶,视线落在赵猫猫身上,虽然没有开口,但眼睛里的意思很明显:不应该是你去代表她吗?

“没错,就是你。”赵猫猫道,“我只会打仗,可不会谈判。再说,大唐的外交辞令,我们也不懂,你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李德裕本就是个果决的人,他跟着天兵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固然是想看看天兵的作战方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私心。只有获得足够的功勋,他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朝堂里占据一席之地,不被先一步靠近天兵的人甩开。

眼下,现成的功劳摆在面前,他又如何能拒绝?

虽然觉得这个决定有些突兀,但李德裕也想不到天兵会害他的理由。而且维州虽是敌境,但以两国如今的关系和雁来的威慑力,就算真谈崩了,维州城的人也不会对他这个使者动手。

略一思量,他便十分干脆朝长安的方向一拱手,郑重道,“必不负殿下所托!”

……

第二天,以李德裕为首的使者小队就进入了维州城。

递交那份写着他的名字,又加盖了玺印和中书门下两枚大印的文书时,李德裕的心情还有些复杂。

所以天兵是可以随时向长安那边请示并立刻拿到批复的是吧?但昨天她们让他以雁来的名义写信的时候,可根本没提这一茬啊!

但不管怎么说,他这个使者是货真价实的,没有掺一点水分。

所以队伍里虽然只有十来个人,但面对甲胄俱全、看起来气势逼人的悉怛谋,李德裕也表现得十分从容淡定。

按照惯例,悉怛谋挑剔了一下李德裕的身份,“我是非常有诚意想要和平地解决这件事,才发出邀请的,怎么你们的燕王殿下只派来了一个小小的主事?”

李德裕笑道,“殿下日理万机,这件事对她来说只是一件小事,所以只派来了小人。”然后话锋一转,又说,“不过,我身边这些同伴,都是殿下身边的天兵,可见她对这件事的重视。”

以前大唐还能大致统计一下天兵的数量,但到如今,已经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究竟有多少天兵了。

只能确定数量是以百万计的。

而且天兵哪里都去,什么事都管,她们的态度也绝对代表不了雁来的重视。

好在悉怛谋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非常高兴,热情地将所有人迎进了他的住处。

虽然现在是吐蕃人在住,但维州城是大唐修筑的,城内的建筑自然也是大唐式样,走在其中,只觉得处处都熟悉。

李德裕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使命。

昨天答应得太痛快,他甚至都忘记了问赵猫猫,这次谈判的目标是什么,己方的底线又是什么。

所以今天出发之前,赵猫猫说出她真正的要求时,李德裕都吓了一跳。

虽然答应了下来,但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些迟疑的,觉得难以达到,可是此刻,看着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察觉到从城市各处投向他们这支队伍的视线,李德裕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坚定。

所以悉怛谋不提王锷,他也不提,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就开始称兄道弟。

晚上悉怛谋在府中大开宴席,拿出了维州城最高规格的待遇,来为使者接风洗尘。

李德裕也回赠了十分丰厚的礼物,都是天兵去拿文书的时候,顺便带回来的,都是在长安城也十分抢手的“安西样”。

尤其是一块银质的怀表,既能挂在身上做装饰,又能随时打开查看当下的时刻,在长安城中掀起了一阵潮流,京中权贵若是没有一块怀表,都不好意思出门去参加宴会了。

这样罕见的宝物,悉怛谋本来就爱不释手,听说连长安城的权贵也未必能买到,就更喜欢了。

再三感谢了李德裕的慷慨之后,他将它挂在了胸口。

酒席上的气氛更加热烈,李德裕也从怀表入手,讲起大唐如今的种种变化。

悉怛谋听得一脸神往。

其实吐蕃人本来就很向往中原,因为这里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有巧夺天工的技艺,有规矩、有礼仪,吐蕃的很多东西,都是跟大唐学的。

只不过,安史之乱后,双方实力颠倒,吐蕃面对大唐的心态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仰视与向往,演变成了觊觎和掠夺。

但是天兵的出现,让他们不得不退回了原本的位置。

不过对于这些,悉怛谋之前的感受并不明显。维州地处边境,没有天兵往来,他只能从国中发来的各种文书之中,察觉到风向的变化,但却知之不详。

直到现在,从李德裕口中听到大唐的种种变化,他才恍然大悟。

现在的吐蕃已经不是大唐的对手了,可是双方也不可能一直维持现在的平衡。

那不可避免的一战,就在不久的将来。

战争的结果已经不需要去想,现在要考虑的,是他们自身的出路。

接下来的几天,悉怛谋按照流程跟李德裕商量起王锷的事,但他本人的心思早就已经不在这上面了。意识到这一点,李德裕感觉时机成熟了,便向悉怛谋提出了那个大胆的要求。

——要不要带着维州和手下的部众,投奔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