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真打脸啊

【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就来自于陈胜吴广的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有先前的广告和营销,陈胜的起义军迅速壮大起来,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而与此同时,秦国各地起义也是风起云涌,比如过去六国的复国等,这场风暴开始之后,几乎席卷大半个秦国。】

【为什么这起义风暴能席卷如此之快?甚至规模还不小?】

【陈胜还说过一句口号,他说“天下苦秦久矣”——】

【例如我们先前提到过的,关于秦始皇埋下的那些战略“雷点”,关于严苛的秦律,关于“失期当斩”这个诱因,还有胡亥继位后,赵高的专权擅势,杀了不少大臣良将,胡弄乱搞等,这些都毫无疑问是催化剂,秦国的崩塌,不过是早晚的事。】

【但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秦始皇颁布的某些政策法规,在短时间内的无从消化。】

【——也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这几个政策。】

听到这里,嬴政心下顿时一凛。

无他,只因这些政策在前段时间才颁布下去。

那之后天幕出现,引起的流言不少,而现在天幕又骤然说到这几个政策,如何不让嬴政多想。

难道这几个政策也?

这下,嬴政的脸色更有些难看了。

【要知道,秦国吞并六国才总过多长时间?】

【——也不过才十年的时间。】

【而春秋战国又存在多长时间?】

【——大概是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

【而这五百多年的时间,天下一直都是分裂的,是多个国家并存的。】

【天下人已经习惯“分裂”状态了,习惯各国并存,习惯各自为政,习惯使用自己本国的文化规定等。】

【秦始皇用了十年横扫六国,迅速吞并六国的土地,为了方便治理天下百姓,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可天下百姓认吗?要知道六国可都有自己的文字以及文化,甚至连语言都不同,几百年的习惯说变就变,能消化得了?】

【试想一下,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如果有个国家突然吞并我们国家,让我们改变文字和其他一些习惯,你愿意吗?】

【原本的六国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最注重什么?当然是自己本国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感。】

【而单单是统一文字这件事,就几乎得罪了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只知道自己从小到大学的文字要被革除了,要被强迫使用新的文字了,不仅是国家都没了,就连自己从小写到大的字都没了,这搁谁那里,谁能没有怨气?】

“就是啊,天幕简直说出了我等的心声!”

“听听,连天幕都不认同嬴政的这些政策法规,嬴政就是在倒行逆施!”

“嬴政不仅灭了我们的国家,还试图毁掉我们的文化,这等暴君,活该秦国二世而亡。”

六国之人无一不义愤填膺,仿佛得到了助力,觉得天幕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这样想来,是否复国当真有望了?

【再说“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两个政策——】

【车同轨的意思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一律相等,秦朝规定是一律改为六尺距离,让车轮之间的距离相同。】

【这下好了,这规定之后,家里有车的,在达不到又或是超出六尺的情况下,都要做出改动了,有的甚至还要“换车”。】

【要知道这耗费和改动等可都是要付出“成本”的。】

【而统一度量衡呢,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统一度量衡,不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就意味着过去六国百姓的用钱衡量标准变了,比如原本自己手里的钱能换一袋米,结果度量衡变了之后,现在自己手里的钱只够换一碗米了......】

【若换做是你,你高兴吗?】

【所以这一下子,使得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了,于是这政策就得罪了这部分百姓。】

秦国之下的百姓们不由得点头。

是的是的,就是有这些影响。

天幕也是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而听天幕说这些的六国之人更是高兴。

说吧说吧,再说更多秦始皇的“坏话”,就越是对他们有利。

到时候他们甚至可以打着这些旗号,去号召各地的百姓起义,由此他们的国家哪有不能复国的道理?

原先还不满秦始皇颁布的这些政策,现在看来,这三个政策简直——

【但这三个政策当真不好吗?】

【不,这三个政策简直太好了!完全是后面历朝历代任何新的革新和政策都无法超越的存在!】

嘎?!

“什么?!”

“天幕在说什么?”

“这......这怎么突然?!”

一时间,原本正乐呵的六国之人都尽皆傻眼了。

这什么情况??

这是在说什么?不是正在批判秦始皇颁布的这几个政策吗?

嬴政这边,一时间也是有些反应不过来。

原本都要习惯天幕总“说”他了,结果怎么现在话锋一转?

他听着都有些不敢相信......

于是嬴政下意识望向其他人——

这其中“书同文”的政策,可是李斯提议的,刚才天幕“批判”的时候,李斯也在抬头听着,脸上表情实在木然,而现在,天幕说什么?说这三个政策是后世历朝历代的革新政策都比不上的?

竟是有如此评价吗......

别说正乐呵听着的六国之人了,就连秦国朝堂上下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结果又听天幕继续开口道——

【秦始皇,是毋庸置疑的千古一帝,从后世的眼光看,他实施的这些政策,绝对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不可能!”

“什么千古一帝?!嬴政他怎么可能是......?!”

“不可能,天幕这绝对是在妖言惑众!”

秦国之下,不能接受的人不少。

他们无法接受天幕突然话锋一转,就这么夸起了秦始皇来。

就连另一个时空的刘彻都不由得挑了挑眉,心想千古一帝哦,这可真是个极高的评价。

刘彻绝对不承认自己是酸了......啧。

再看秦国这边。

秦国之下众人是如何反应,嬴政不知道,不过听到天幕如此评价他,嬴政......

咳,不得不说,嬴政这心情是真美了。

简直峰回路转,完全不知道天幕竟会如此评价他。

更甚至提了“千古一帝”这个名号。

千古一帝啊......

嬴政原本难看的脸色,现在完全放晴了。

还有那三个政策,原来在后世之人眼中,竟也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原来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乱国之策。

而所谓“乱国”......

嬴政不禁眯了眯眼,那也是六国余孽不认可罢了。

现有天幕为他“正名”,这政策颁布并实施下去,看谁还敢存不满之心?

【我们封建统治两千多年,而嬴政,几乎可以说一手搭建了我国此后这两千多年的统治基础以及框架,他的这些政策,往前数,根本无从参考,往后数,更是证明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一点都没有做错!】

【大一统这件事,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哪怕是周天子时代,也是分封诸侯国,而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便是为我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开启并奠基了一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

【“天下一统”这个概念,自此分明。】

【而在此之前,谁都没有这样治理过一个国家,一个集合了六国土地,六国人民的广阔疆域,治理起来绝非易事——】

【就像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已经习惯了“分裂”的国家和人民,习惯了诸侯国的存在,在短短十年间便合并到了一处,面对骤然剧增的土地和百姓,过去分封诸侯国的一些东西俨然已经不适用,这完全就是新的挑战,如何能稳住?】

【可在秦国,在嬴政这里,偏偏就找准了应对策略。】

【除了“武功”上的统一,这“文治”上的统一,所搭配出来的这些治国框架等,可以说,在当时,乃至放眼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所以嬴政的“千古一帝”名号,绝对名副其实,而这份含金量,也是后面帝王都无法超越的程度。】

“怎么会......”

项梁满脸复杂望着天幕,几乎胸口憋闷到想要吐血。

他完全不能认同天幕说的话,也无法去认同。

与项梁同样心情的还有其他六国之人,尤其是那些贵族们,这么听着天幕如此夸赞秦始皇,甚至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还有对秦始皇这些行为的赞同等,他们这心情,简直犹如被塞了无数个苦胆入嘴,再由嘴进了心里一样......

【现在再重新来说一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三个政策。】

【还要再说一句,这三个政策哪里不好了?这三个政策简直太妙了好不好!】

【这里就算是本期主题的“题外话”。

虽说这三个政策的颁布,使得众多的六国之人心存怨气,使得当下的诸多百姓于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可为了防止大家误会,还是让我们好好夸一夸这三个政策妙在何处,而这三个政策,对于“天下一统”,又做出了多少贡献——】

【首先是“书同文”,在仅仅用了十年吞并六国的情况下,如何让六国之下的百姓有“我是秦国人”的认同感?】

【我们要知道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六国的文字和语言都不同,而这种不同,带来的结果就是,统一之后,原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没有了,百姓也融为一体了,可是呢,这些“统一”的百姓待在一起,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不同,就成了看不懂和听不懂。】

【凡是都要有个标准,才好办事,就像我们现在普通话也有个统一的标准,那在当时的秦国,面对百姓之间看不懂和听不懂的情况,能做的,就是从文字上进行统一,毕竟语言是无法量化的,就比如我们现在除了普通话之外,也还有很多方言存在。】

【而且秦始皇不仅进行了文字的统一,还将文字进行了简化。】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李斯,除了提出郡县制外,李斯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即秦篆,又称小篆,而这小篆,便是作为了秦国官方的规范文字。】

【不得不说,李斯这位权臣,对于秦国的统一章程,其实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嬴政不由得将目光放在李斯身上,心下自然知道天幕说的并没有言过其实。

李斯确实贡献不小。

可惜先前天幕提到的,关于他逝世后的那些“后续内容及走向”,也着实是让嬴政恼火不已。

哪怕在赵高和胡亥的对比下,李斯的那些行为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可嬴政现在想起,还是一阵火大。

不过对于这几人的处理,还是要容后再说,毕竟天幕这一期还未结束。

【除了小篆外,秦始皇还同时采用了隶书这种字体,作为当时的并行方案,而隶书,就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原形——即字体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并且将连笔改成了断笔,从而为我们现今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这统一了文字,官僚系统基本就被夯实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字的统一,更便于政令政策的下达,哪怕听不懂,也能够看得懂,这上层的政策在传达起来后,就变得越发简便有效起来,也能让这偌大的国家,越发紧靠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统一文字这件事,当真是影响极为深远。】

【哪怕到我们现在,文字也不允许私自篡改,可见文字统一的重要性。】

嬴政不由得连连点头。

对,天幕就这样继续说下去,好让这天下之人都听听,这“书同文”绝对是要贯彻实行下去的!

这下秦国朝堂上的众臣也不由得挺了挺胸——

他们秦国,他们的陛下,可是被天幕认同的。

那私下蠢蠢欲动的六国余孽们,可谓是贼心不死,先前还尽行污蔑之言论,现下看他们对此还能有什么说法!

【书同文之后,让我们再来说说“车同轨”——】

【为什么要特意规定下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这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意义可是大了去了。】

【要知道,虽然我们现在的路好走,四个轮子两个轮子甚至三个轮子的都随便走,可在当时的土地上,哪有我们现今这样多平整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而土路最容易出现什么,就是容易出现车辙,尤其是下雨过后,形成的车辙会越来越深,甚至固定了“痕迹”,哪怕这种土路换做我们现在,也是十分不好走的路况。】

【若是车轮能够完全沿着车辙痕迹走,那自然是好,还能省时省力,车辙对不上,也能走,但损耗大,走得也慢,成本还高,这都还算好的,可如果一条窄路上只能有一辆车通过,那对面同时来车,谁要先把车辙让出来?】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改弦易辙”,意思是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或态度等,象征在困境中寻求变革的意思。】

【其中的“易辙”,便是变更车道的意思。】

【对比这个成语的整体意思,可见这“易辙”很需要去耗费力气手段,而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改变调整的事情。】

【而车同轨之所以要如此规定,那自然是之前两个轮子间的距离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轧出来的“车辙”距离也各不相同。】

【车辙不同,就会导致运输成本增高,同时“易辙”也费劲,今天八尺宽的车辙能走,明天遇到六尺宽的车辙就进不去了,举个例子——就比如我们现今火车行驶在轨道上一样,因为车轨距离相同,所以往哪个方向都可以畅通无阻,可对于当时的秦国运输而言,车轨距离毫无标准可言,那么去往秦国各地就有些困难了,成本的输出也会很大。】

【我们还有个词叫“没辙”,就是没有办法的意思,在当时,没辙可就相当于是没有路可走的意思了。】

【所以车同轨的意义,不管对于运输成本而言,还是对于百姓出行而言,以及对于开展全国运输网络等等,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