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忱拉住了她的手腕。
他的手依然冰冷, 然而他掌心触碰的肌肤是暖的,一直暖到他的心底。
他有些舍不得这丝暖意,忍不住让指腹多逗留了几息, 才松开。
“公子!”
欢喜轻而易举地爬上了顾知灼的眼角和眉梢。
“您没事了。”她笑得欢快,“只是至少还得再养个三五年。”
这剂是猛药, 猛药意味着会伤根底, 可只要余毒清了,还是能慢慢养好的。
这一世,公子也没有受过重伤,底子远比上一世要好得多。
这一局,赢了。
她不会让公子再像上一世那般早逝。
“公子,您要不要喝些水?”
“好。”
谢应忱嗓音沙哑, 喉咙就像是在干烧。
怀景之忙拿了温水过来,顾知灼自然地伸手接过,她用一个小小的银调羹,沾了一点点的水珠喂到了他唇边, 仅仅只是有几滴, 稍稍润了润干涸的双唇。
过了一会儿,又喂了一些。
她把茶碗放在一旁的圆凳上,叮嘱道:“只能喝这一点, 要再过六个时辰才能喝水。”
一举一动都那么坦荡,丝毫也没有因男女之别而起的羞涩和扭捏,这让秦沉不由就想到了她刚刚扒衣服的样子。
唔, 算了, 这个不能细想。
谢应忱苍白的脸颊上多了几分血色。
“我记着了。”
他对着她笑。
就如公子死后的无数个夜里,她所做的梦,一模一样。
带着上一世她哪怕拼命伸长了手臂, 也触摸不到的希望。
她赶紧偏过头,掩去眼中的酸涩。
秦沉扶着谢应忱坐起,在他背后放了一个柔软的大迎枕。
谢应忱环顾四周。
曾经,每逢休沐,他会和父母一起,来这宅子里住上几日,他们会一块儿出门,逛街,去酒楼茶馆,京郊踏青,如普通人一样。他还会换上粗布衣裳,跟着父亲装作寻亲的百姓,和庄户们说话,甚至下地帮着干活。
父亲带他了解民生,看懂世情,告诉他太傅们教的再多,也不及他从宫中出来,亲眼看看大启。
太熟悉了。
连桌灯,屏风,纱帐,熏炉,都和在回忆中反复出现过的一样。
他终于回来了。
父母的冤屈,还有当年死在东宫案中的,上万人的性命,支撑着他走过了这么多年。
终于,又回到了这里。
“公子。”怀景之站在一旁,缓声道,“外头看守的人已经全换成了锦衣卫。”
谢应忱并不惊讶。
他在看到顾知灼时就知道了,否则她应当进不来。
“沈督主……”他的喉咙因为干渴而有些沙哑,又断断续续,“看来,他对雍州志还挺满意。”
沈旭不是一个好相与。
回宫至今,他与沈旭唯一的一次正面接触也仅仅只是昨天。
交易是相互的。
他拿出了沈旭想要的筹码。
而如今看来,他的这笔筹码远比他所想的更有价值。
所以,沈旭用锦衣卫替换了金吾卫,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自由。
“雍州殷家。”
谢应忱终于肯定了:“他姓殷。”
“景之,把我前不久整理出来的那份名单交给沈督主。”
“沈督主送了我们这份大礼,总得还上。”
“是。”
怀景之面无表情地领了命,又道:“公子,御书房灯还未熄,皇帝宣了晋王,两人单独在御书房里待了两个时辰,其他官员都在候见室,为了您突发重病和离宫一事……”
“停停停!”
顾知灼的眉头越皱皱紧:“你过份了呀。”
啊?
“出去出去。”
她二话不说,起身赶人,脸蛋紧绷着一看就很不开心。
这姓怀的,一点也不识趣!
难怪这一世,公子哪怕没有中沈旭的埋伏,身体也半点不见好,就是他们这些人,完全看不懂“适可而止”四个字怎么写!
公子刚睁眼呢,还没超过一炷香吧?
这一桩桩的事就全都压过来了。哪有那么急的!天又没塌。
退一万步说,就算天真塌了,还有天命之子顶着呢。
“公子要休息了。”
“你。”顾知灼对着怀景之指使道,“去准备些米汤,公子三日内只能喝米汤,不能沾别的食物。”
“还有你。”这话是对着重九的,“去熬药,我等下写个方子给你。”
“还有……”
她泰然自若地一一吩咐,就像曾经这么做过无数次。
“我呢?”
秦沉指指自己,发现顾知灼压根就忽视了他的存在。
顾知灼愣了一下,对哦,秦沉上一世早就死掉了,她都忘了他还活着。
“你……”
顾知灼一时想不出来,怀景之直接抓起他的手臂往外走:“你去看看那些锦衣卫。”
终于安静了。
顾知灼面向谢应忱,理所当然地说道:“禁止多思。”
“至少五天……算了,至少三天,什么也别管,什么也别想。可不可以?”
她的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他,清澈的瞳孔一眼就能看到底,有如猫儿。
还是一只会伸爪子的猫儿。
谢应忱眸光柔和地乖乖应道:“好。”
“这才对嘛。”
顾知灼笑得眉眼弯弯,她算了一下时间,俯身去拔出他身上的最后一根银针。
她的气息在陡然间靠近,如阴影一样盖着谢应忱,几缕发丝落在他的脸颊上,淡淡的馨香在鼻尖萦绕。
“好了!”
她拿起针,就要起身,头发忽然被扯了一下,头皮顿时痛得发麻。
顾知灼顺着摸过去,是床帐露在外头的吊勾,勾到了她的头发。
这宅子保存的再好,也是废太子的宅子,里头的东西全是些旧物,公子来的突然,他们一群大老粗肯定捡查都不好好检查,随便从库房里拿了什么就用。
哎。
顾知灼抿着嘴,去扯自己的头发。
扯了两下没扯下来,莫不勾到了簪子?
“我来。”
谢应忱刚想说,她已经拔下了发上的簪子,乌黑如墨的发丝柔顺的散开,披在了肩头。
顾知灼歪头去看他,颊边绽放出了一个小小的梨涡。
谢应忱的呼吸略滞了一瞬,置于被中的手指轻轻勾起,他想要抓住这朵梨涡。
不可以。
如今一切未明,天还是黑的。
谢应忱缓缓地屈起了手指,将所有的悸动尽数压制在掌心中。
他含笑地看着她,见她低头从荷包里拿了一根发带,熟练地把长发绑成了高高的马尾,干净俐落。
她想了想,又掏出一方干净的帕子,包住了裸露的吊勾,还绑了个漂亮的蝴蝶结。
好看!
她左右打量了一下,心满意足地坐到榻边的圆凳上。
谢应忱一如平常,完美地收敛起了所有的情绪。
再等等。
等到他不会连累她,等到他可以撑起这片天。
“顾大姑娘。”
“嗯?”
“你的药,效果真好。”
“对吧!”顾知灼扬起脸蛋,笑得开心极:“我很厉害的!公子,您……”
“你。”
顾知灼呆了呆,一脸懵懂。
“你。”
顾知灼双唇微张,下意识地重复着:“你?”
谢应忱轻轻点了头,含笑的目光始终落在她的脸上,又一次道:“是你,不是您。”
他不想听她一直用敬称,这会让他感觉离她很远很远。
“说‘你’,好不好?”
顾知灼的羽睫轻轻颤动了一下,身后隐隐有动静声响起,秦沉探头进来,仅仅只有一息,就被一把扯了出去,门又关上了。
“怎么了?”
秦沉莫名其妙:“有件事要跟公子禀报,那些锦衣卫……”
“刚得了消息。”怀景之直接就打断了他,揉了揉眉心道,“昨天花会的时候,皇帝在西水榭,亲口说了顾大姑娘和三皇子的婚约无效。”
“可太好了!”秦沉抚掌,由衷地欢喜道,“三皇子这德行,可配不上顾大姑娘。”
怀景之的语调略带怪异:“皇上还亲口说,把顾大姑娘许给咱们公子。”
“啧,皇上怎么这么爱当媒婆啊,就算是爱指婚的瘾犯了,也别总逮着顾大姑娘一个人薅啊,你说……等等等!”秦沉的大脑慢了好几拍,才反应过来。
一抬眼,就见怀景之用一种看蠢货的眼神在看他。
“你是说……”
秦沉实在有点弄不明白这其中的逻辑。
皇帝怎么会突然想到公子呢!?
顾大姑娘和公子?!他的脑子有些不太好使了。
“就是这样。”
怀景之肯定地说道。
这一天多来,公子的昏迷不醒,占据了怀景之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除了一些紧要的,他没怎么看宫里递出来的消息。直到现在公子醒了,他稍稍去整理了一下。
没想到!
“不过,皇上刚说完,公子吐血的消息就传了过去。所以……”
目前还没有圣旨。
以及,还不知道皇帝会不会真得下旨,落实这桩婚事。
“说不定,他太高兴公子就要死了,会忘记下旨。”怀景之冷冷道,对龙椅上的那一位,他从身到心,都没有半点敬意。
秦沉:“……”
他用一种野兽般的直觉说道:“皇帝不会是想让顾大姑娘‘克死’公子吧!笑死人了。”他说着,又把声音压低了几分,“要我说,顾大姑娘若愿意嫁过来,简直太好了。”
“对了。公子还不知道吧?”
肯定。
不止公子不知道,瞧顾大姑娘这样子,十有八九也忘了。
毕竟当时兵荒马乱。
“要不要说?”
怀景之没有回应。
门没有关严实,透过狭小的缝隙,怀景之看着自家公子似是在听顾大姑娘说话,他背靠在迎枕上,眉眼间的放松,是怀景之好些年没有见到过的。
越是重视。
越是会慎重。
若是公子现在知道此事,肯定会立刻设法回绝了婚事。
当年东宫除了他们这些人,几乎都死绝了,连太子妃也一样。
公子如今前路未明,他必是不愿连累顾大姑娘。
“先等等。”
怀景之终于开口了。
秦沉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突然来了一句:“你完了。”
这都敢瞒,让公子知道,怀景之绝对要完。
怀景之瞥了他一眼,用眼神说:你想说你去啊。
才不呢!秦沉又不蠢。
两人一致沉默了下来,默契的很。
反正最多也就是挨顿军法,再跪上一天……对吧?
不知过了多久,里头响起椅子碰撞的动静,没一会儿,顾知灼带着晴眉走了出来,对他们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
“公子睡下了。”
秦沉立刻双手捂着嘴,不发声。
顾知灼小心地关上门:“这一次应该会睡十二个时辰以上,你们不用担心,该醒的时候就会醒。准备着米汤就成,等醒了喝点米汤,再吃药。三日内不能吃别的食物,再饿都不可以。”
她把需要注意的点一一叮嘱,等确认他们都记下后,她福身告辞。
秦沉一路把她送到门口,东拉西扯的说了一堆。
快到六月,清晨带着一些冷意,天气有些阴沉沉的。
顾知灼就和来的时候一样,“悄悄”(光明正大)地离开了宅邸。
她步伐轻快,嘴角不自觉的上扬,璀璨的双眸有如星辰熠熠生辉。
任谁都能看出她的好心情。
“咚咚,馄饨,咚咚。”
一声声闷闷的“咚咚”打断了她的思绪。
不远处的街边,支起着一个馄饨摊,一位年长的婆婆正在敲打竹板,然后把竹板挂在了摊子上,就去搬椅子。
顾知灼看饿了,这会儿终于想起昨天从宫里回来后就没有吃过任何东西。
“要不要吃馄饨?”她笑着问晴眉,“姑娘我请客!”
“要要!”
晴眉高声应了,愉快地追着她一块去了那个馄饨摊。
老婆婆瘸着一条腿,把椅子一张一张放好,她还带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桌椅对这孩子来说,着实有些重,她搬得小脸红通通的。
顾知灼和晴眉顺手帮了一把,放椅子放好,顾知灼扬声道:“给我们两碗馄饨,要大碗的!”
“哎!姑娘稍等。”
老婆婆露出和蔼的笑,水已经沸了,她赶紧煮好两碗馄饨,和小孙女一块儿把馄饨端给顾知灼。
馄饨包得很漂亮,吃到嘴里暖暖的,又香又好吃,一碗下肚,仿佛也驱走了身上的寒意和疲累。
“祖母,好像要下雨了。”小孙女坐在一条板凳上,乖乖地问道,“咱们要不要把伞架起来。”
老婆婆从摊子后面出来,皱眉看着天色。
“今儿不会下雨。”顾知灼吃完了最后一个馄饨,满足地放下调羹,“后天的晚上戌时前后会有一场大的雷暴雨,你们要是晚上也摆摊的话,早些收摊。”
“真的吗,姐姐。”小女孩两眼放光地看她。
嗯嗯。顾知灼点了头:“今天肯定不会下雨。”
她昨天等天黑等得无聊又焦虑,就算一下这几天的天象,至少有八分准。
顾知灼放下几枚铜板,起身要走,急促的马蹄声伴着一阵劲风扑面而来,数十个褐衣尖帽打扮的纵马从街上疾奔而过,快得像一阵风,顾知灼只看到那是东厂的人。
出什么事了?顾知灼回首,晴眉摇了摇头,她也不知道。
顾知灼不再问,立刻起身走了,在走过前面一条大街的时候,东厂封了路,于是,只得绕路,等回到镇国公府的时候,已经辰时过半。
“姑娘。”
琼芳见到她回来,赶紧迎过来,泪眼汪汪:“您可算回来了。”
这一晚上,她都快急死了。
姑娘这还是第一次彻夜不归。
她不敢去歇着,也不敢点灯,怕被有心人发现。
所幸姑娘的屋里一向只有她和晴眉能自由出入,倒也没出什么岔子。
“回来了!”
“我去睡一觉。”顾知灼打了个哈欠,往里走去,“你们俩也去休息一会儿,让清味过来。”
晴眉就不用说了,顾知灼瞧着琼芳的眼圈都黑了,想必也一晚上没合眼。
“快点去睡。”
她打发她们俩出去后,往榻上一扑,本来是想先闭会眼睛再起来洗漱的,结果,头一碰到锦被,就睡着了,睡了个昏天黑地。
等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未时。
她整个人晕乎乎的,两眼发呆的洗漱完,又吃了一碗鸡汤面,终于活了过来。
体力还是不行,才行了一遍针就累成这样。顾知灼打着哈欠,琢磨着要不要再去补一觉。
晴眉从外头进来了:“姑娘,郑管事求见,季家的事有了些眉目。”
顾知灼眉眼一动,这下好,瞌睡彻底醒了。
“让他等一会儿,我这就过去。”
“对了,等下,你们记得提醒我,在前院再收拾个院子出来。总用大哥的书房也不成样。”
内宅和外院是隔着一道内仪门的。
郑戚不能随意进出内宅,顾知灼就借用了顾以灿的书房见他。
郑戚谨慎地候在书房外,等她来了,见过礼后,随她一同进去。
顾知灼在书案的后头坐下,抬了抬手:“你说。”
郑戚拱手,直截了当地说道:“大姑娘。季家确实有人在六年前发了笔横财,到如今,更是置办起了一份不小的家业。”
顾知灼挑眉:“谁?”
“季家二房的三子季华承。”
当日,白昌家的那句“六年前”,顾知灼并没有忽略。
很显然,白昌家的抓住了什么季氏把柄,可既便听出来,顾知灼也没出手阻止季氏打死她。
白昌家的本就该死,更重要的是,白昌家的死可以在这个被季氏牢牢把持着的内宅,撕开一道口子,让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而代之。
对于镇国公府来说,如今把住这四下漏风的府邸,远比知道季氏有什么把柄更要紧。
至于别的。
顾知灼查过花名册,六年前,白昌家的是季氏身边的一个管事嬷嬷,管着的主要是礼单,也就是送礼和收礼的登记造册。
至少在六年前,镇国公府还没漏的这么严重,府里上下各司其职,白昌家的接触不到旁人的差事,能让她发现并当作把柄,使得她在这短短六年里一跃成为季氏左膀右臂的,十有八九和当年来送过礼的人有关。
这一查,让顾知灼注意到了季家。
六年前,季家曾以送节礼的名义来过京城,统共来了二三十人。
她道:“你往下说。”
“季家这趟来京,借住在了镇国公府,待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季家的长房长子也就是夫人的嫡亲兄长,不知怎么的,和夫人大吵了一架,季家当天就离京回了江南。那位季家长子在路上得了病重,人没了。”
顾知灼略有所思。
“自那以后,季家每年的节礼,只由下人送来京城,季家再无人来过京城。夫人除了季表姑娘,与季家也没有太多的往来。”
季家这一辈有三房人,且早已分了家。季氏是长房,而季南珂是三房的。
顾知灼没有叫停,郑戚就接下往下说道:“季华承就在这一年,发了一笔横财,对外是说在闽州的一条商船上投了一笔银子,商船全须全尾地回来了,还带了大量的货物回来。他分了一大笔红利。但是……”
“但是,季氏在前朝代代簪缨,这些读书人最瞧不起的就是商人,季华承怎么会有海贸的渠道。”顾知灼摩挲着手指,接着他的话尾说道,“这些商人精得很,可不会随随便便有人拿了银子说投就能投的。”
“是。”
所以,季华承发家的银子来源不对。
“就算真让季华承找着了愿意收他银子的海船,他又哪儿来的本钱?从夫人的嫁妆就可以知,季家被压了三代不许入仕,又经历了一次亡国,底子空了。”
大姑娘真是敏锐。郑戚面露欢喜,连连应是。
顾知灼屈起手指,轻轻叩着书案。
一下,两下,三下……
她略略抬首,问道:“从夫人嫁进来后,季家一共来过几回。”
“两回。”
郑戚答得很肯定。
“夫人嫁进府是在八年前,当时是由季家长房长子,也就是夫人那位已经去世的亲长兄送嫁。”
一直把夫人送到了京城,又住在了半个月他们一行才回江南。”
“这是季家人第一次来京城。”
自打前朝亡国后,季家举族就迁回到了老家,直到如今,也都住在江南。
“当时国公爷还是世子,本该亲自去江南接亲,以示郑重。可那个时候,边关告急,国公爷就随老国公一同回了北疆,一点心力都分不出来。
“这桩亲事定得急,先帝不愿意过于失礼,就特旨让礼部负责迎亲事宜。当时的二皇子监管礼部,先帝就命他带着礼部迎亲的官员一同去江南,给足了季家的颜面。”
当时的二皇子就是如今龙椅上的那一位。
“镇国公府没有人得空,只得由小的带了迎亲的队伍去。”
这些顾知灼并不知道。
那个时候她年岁还小,每天每天都还在想着娘,哭着入睡。
原来当年,竟是皇帝领了迎亲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