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白:
这是一个乡野殷实、文化灿烂的繁华盛世。
这是一个国力强盛、国威远播的强大王朝。
四海雍熙,八荒平静。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万里河山铺锦绣,千秋岁月颂无穷。
欢迎来到假装我们很正经的历史大讲堂,这一期我们将继续了解宋朝的熙宁之治——那个波澜壮阔的盛世。
*
“观衆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人醉花花,这期我们继续来讲宋英宗和宋神宗,讲那个奇才辈出的时代和那群扑朔迷离的人。”
“上期讲到英宗继位时的情况和治平变法,这期就来着重讲熙宁盛世。”
“宋英宗在位时力排衆议推行变法,可以说是将大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治平年间改革吏治清肃朝堂,平定西夏收复燕云,招降河湟击退交趾,任用大批能臣良吏治理国家,力挽狂澜稳定了前任帝王留下的烂摊子。”
“英宗皇帝身体不好,所以神宗皇帝二十岁便接过父亲的重任登基称帝,顺着父亲铺好的路继续往前走。”
“中原王朝历来饱受番邦外族的侵扰,英宗朝收复燕云十六州让北方有险可守,为神宗朝的经略四方打下基础,可以说整个神宗朝的功绩都是在英宗朝君臣努力的基础上打出来的。”
“神宗在位五十五年,在位期间坚持制度改革,修浚黄河治理荒漠,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大幅增长,疆域大幅扩张,国力超越贞观开元达到封建王朝的巅峰。”
“看宋人自己的记载:如我英宗、神考之圣君若此之盛者也。是宜亿万斯年奉承不怠,请如圣诏,尊崇庙鹢,永祀不祧,与天无极。”
“虽然隋唐之後庙号泛滥,但天子七庙的制度从未改变,能配得上‘永祀不祧’这四个字,可见宋人对英宗神宗父子俩的评价有多高。”
“两朝文治武功震铄古今固然要靠皇帝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却也需要无数忠臣良将的配合才能打造出如此辉煌的盛世。”
“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神宗一朝君臣相得,纵观史书也找不出比这一朝更为和睦的朝堂。朝堂如此和睦,极其擅长拉仇恨的苏相居功甚伟。”
*
【标题】熙宁!!!神宗!!!永祀不祧!!!苏相!!!我苏相配享神宗庙庭!!!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主楼: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帝相是真的!他们是真的!比真金还真的真!假装我们很正经的历史大讲堂!口花花你是我的神!!
1楼:又疯一个,擡下去厚葬。
2楼:我没疯!他们是真的!!!
3楼:咳咳,先来介绍一下“永祀不祧”是什麽意思。古代帝王祭祀的宗庙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庙,一类是远祖庙,其中远祖庙被称作祧。家庙中的神位通常只有始祖是永久性的,其他的祖先会按照辈分的远近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也就是集体祭祀,那些永不迁移的神位叫做“不祧”。唐朝的元稹在其《迁庙议状》中提出有显着功绩和德行的人应该被尊为“不迁之庙”,宋朝英宗神宗皆为“永祀不祧”,足见当时对这两位皇帝的尊崇。
4楼:接下来是“配享太庙”。太庙是皇帝一家的专门祭祀场所,划重点,一般的皇亲还进不去,必须是直系皇亲或者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能进太庙,除此之外,那些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帝王允许後也可以在死後享用太庙的待遇。功臣配享是古代能够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没有之一。
5楼:视频里讲了,宋朝的时候谥号已经被玩儿坏了,不管皇帝有没有功绩谥号都是对他们歌功颂德的文字堆砌,但是天子七庙的制度一直没变过,单字的庙号更适合用来臧否帝王德行,古礼讲天子七庙一太祖三昭三穆为“永世不祧”,除此之外就是功德非常出衆的皇帝才有一直待在家庙的资格。
6楼:是的是的,隋朝之前庙号很稀有,只有功德出衆的皇帝才能单独立庙享有庙号,虽然隋唐之後庙号也开始泛滥,但是乱七八糟的庙号离有不少都是虚名,能配上“永祀不祧”的皇帝寥寥无几。英宗的庙号也挺好,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略曰英,还约定俗成的赠予年少有为的帝王。应该是英宗身体不好早早就退位了,所以才给他挑了这麽个庙号。
7楼:我推配享太庙!!![嘶吼]
8楼:冷静,淡定,神宗朝配享太庙的大臣不只他一个,加上英宗朝一起算,配享太庙的大臣超过十位,再加上後期那些活的久配享哲宗庙庭的大臣,数量比人家开国皇帝的配享功臣都多。
9楼:不管,我都嗑cp了就让让我吧,帝相是真的。
10楼:退退退,如果帝相是真的,把我们狄元帅放哪儿了?我们霸道元帅俏机宜绝不认输!狄元帅和苏机宜合作那麽多年,打西夏收燕云灭北辽都在一块儿,一个在前冲锋陷阵一个在後保障後勤,在没有比他们更合适开疆拓土的组合了。
11楼:乱给狄元帅拉郎的小心点儿,乐平公主扛着三十米大刀即将到达。
12楼:当我们向皇後没脾气吗?再说一遍,神宗送儿子给苏相是开玩笑,谁家皇子会送给大臣抚养,用脚丫子想也知道肯定不可能。
13楼:虽然不太礼貌,但是向皇後的存在感真的比不过我们小小苏哈哈哈哈哈哈。
14楼:後宫和前朝本来就不是一个系统,拿前朝和後宫比碰瓷了哈。
15楼:合理怀疑神宗的庙号是哲宗朝夹带私货选出来的,神宗神宗,神经病的“神”哈哈哈哈哈哈。
16楼:虽然咱神宗和苏相待在一块儿的时候的确神经兮兮,但是“神宗”确确实实是个褒义的庙号,而且是独一无二只此一人的庙号。要知道“神宗”不只代表着庙号,还有尧庙的意思,在成为庙号之前那是尧帝的专有名词,除了咱赵顼顼外後世没有一个皇帝敢用这个庙号,可见他有多牛逼。
17楼:但是不妨碍吵架的时候说他是神经病的“神”哈哈哈哈哈。
18楼:没办法,谁让小小苏不正经的时候也神神叨叨的呢?
19楼:才没有,我们苏相可正经了,从十几岁就奔波大宋各地,开矿晒盐督农耕桑,後来宋军中将士必背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三大纪律也是他提出来的,为了大宋连娶媳妇都顾不得,还有比他更正经的宰相吗?
20楼:就是就是,再没有比我们苏相更惨更可怜的宰相了[抹眼泪]。
21楼:你们说的是那个开府仪同三司、集贤殿大学士、尚书令、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权知开封府事、上柱国、澶渊郡王、燕王苏景殊苏相?
22楼:你们说的是那个到哪儿都能发掘当地特産、到哪儿都是官见愁、到哪儿都没人敢惹的大魔王苏景殊苏相?
23楼:你们说的是那个学生遍天下、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三千五百户、差点被神宗送了个亲儿子的万人迷苏景殊苏相?
24楼:惨?可怜?这些词儿都和他不搭边儿好吧!
25楼:私以为,就算带了一百米的滤镜,也不至于眼瞎成这样。
26楼:私以为,你推看到你们给他的评价会笑抽过去。
27楼:不,他看到现成的人设只会戏瘾大发当场扮演凄凄惨惨小可怜[冷漠]。
28楼:嘶,也不是不可能。
29楼:嗨呀,你推就是不正经。
30楼:不正经也是遗传,翻翻苏家的族谱,从他爷爷到他爹再到他两个哥哥哪个正经?
31楼:感觉老苏挺正经的,如果不写那麽多难读还难懂的策论就更好了。
32楼:小苏也还好,就是人有点犟,还耿直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和他哥他弟比起来完全称得上是正经人。
33楼:所以没人给小苏他哥和小苏他弟说话是吗?
34楼:啧啧啧,小苏他哥和小苏他弟需要辩解吗?人家就差把不正经三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35楼:也不能这麽说,他们只是私底下爱玩儿了点儿,办正事的时候还是很正经的,兄弟俩只是当官途中顺便吃喝玩乐,比那些吃喝玩乐途中顺便当官的家夥强多了。
36楼:庞衙内:阿嚏,好像有人在骂我。
37楼:衙内表示,虽然他只会吃喝玩乐,但是他是个好官。
38楼:也是,和那些钻空子违法乱纪的官员相比,庞昱这种不挑事儿不闹事儿还会给下属撑腰的上官已经很难得了。
39楼:接庞衙内这样的上司,阿米豆腐。
40楼:接小小苏这样的上司,阿木豆腐。
41楼:接大苏这样的上司,阿米豆腐。
42楼:接穿越,阿米豆腐。
43楼:接穿越,阿米豆腐。
……
143楼:穿越?认真的吗?
144楼:运气好穿到神宗在位时,就算当时是神宗在位,生活条件也和现在完全没法比。运气不好穿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年间,直接是水深火热,就算折中到英宗在位那些年,也没比水深火热好多少,多想不开啊要穿越?
145楼:就拿评价看似很好的仁宗来说,知道仁宗朝多少天灾吗?那是一轮又一轮一轮又一轮。仁宗朝无力四方开战不光是宋朝自己的原因,还有那一轮又一轮的天灾的功劳。
146楼:只有天灾吗?人祸不值得说说嘛?鼎鼎有名的给黄河改道,改道失败导致泽国千里民怨沸腾,英宗神宗两朝治理了几十年才解决掉那一次大决口的後患,一次人祸的威力堪比几十次的天灾。
147楼:想法是好的,人定胜天,让黄河改道去祸害辽国好让大宋能缓口气儿,就是没想到以当时的人力根本拿黄河没办法。别说当时,就算现在想人为让黄河改道也是痴人说梦。
148楼:文彦博啊!文相公啊!我本来对欧阳修没啥好感,因为他拦着不让文彦博折腾黄河好感度+50,可惜那麽多人拦也没拦住。
149楼:毕竟大宋前期对辽国可以说是畏之如虎,文彦博的目的不是治理黄河,而是将黄河打造成抵御辽国南侵的天险,大不了失败了重来,百姓有没有活路和他没关系。
150楼:也不能这麽说,文彦博心里还是有百姓的,就是办这事儿的时候没带脑子而已。
151楼: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问题,要不是仁宗被辽国吓破胆死活不愿意硬气起来,就算文彦博提议将黄河打造成人工天险也没用。黄河泛滥成灾又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要是能改道前人早就改了,还能等到他们动手?这锅皇帝至少得背一半。
151楼:有没有可能,燕云地区以前都归中原王朝管,只有宋朝前叶落入北方外族手中,哪儿决口淹的都是自家百姓,前人就算治理黄河也不会干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
152楼:宋朝前叶积贫积弱是有原因的,皇帝软弱硬气不起来,朝堂被士大夫把持,所谓的肱股之臣国之栋梁都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亏後面出了个不服输的英宗和硬气的神宗,要不然怕是得被辽国和西夏联合起来玩死。
153楼:黄河两岸都是産粮区,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産粮高,两岸居住的百姓也多。东汉治理黄河後八百年没改道,让仁宗朝折腾一次就又开始时不时发大水闹的人不得安生。幸亏英宗神宗朝治水的人才多,还出了个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全才沈括,不然黄河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
154楼:术业有专攻,幸好沈括在咱苏相的建议下专心治水去了,真让他搞政治不光是大宋的损失,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损失。
155楼:不愧是泼冷水能力和大苏有一拼的人。
156楼:奇了怪了,小小苏混迹朝堂如鱼得水,怎麽俩哥哥站队一个比一个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这麽用吧?
157楼:不用给他们找补,不光苏家那几个,宋朝有才但是玩不来政治的名人多的很,细数的话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
158楼:可不咋滴,看大苏那站队水平,李白见了他都得甘拜下风。大佬们在朝堂上分成几派斗智斗勇,就他不管谁当政一律重拳出击,人生就是这麽起起落落起起落落起起落落,安稳不了两年就换个地儿,大半辈子过的那麽精彩是他应得的。
159楼:真宗仁宗朝的武将也是真的惨,朝廷重文轻武走极端,明明有能打的武将却被文臣压着没法出头,愣是落魄到连西北的党项人都敢建国称帝,他们要是不那麽防备武将兴许还不至于那麽艰难。
160楼: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世上哪儿有那麽好的事情。
161楼:没办法,唐末五代军阀割据太惨烈了,大宋本身得国也不怎麽正当,还是以武得国,可不就生怕重蹈覆辙。
162楼:文人士大夫在宋初被擡的太高,潜移默化之下整个社会都瞧不起武将,那时候和武将交朋友才是文人中的奇葩,没错,说的就是独立特行的小小苏。
163楼:狄青前半辈子也是够惨的,仁宗在位时欧阳修成天上书弹劾他说他在军中威望太高可能会对朝廷造成威胁,一个人上书不够还拉着文彦博和其他文臣一起告状。看他说的什麽鬼话,“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不是,人家军功在那儿摆着在军中威望高有问题吗?凭什麽随便找个理由就罢人家的官,大宋军队都拉成那样了好不容易出来个帅才非得摁下去是吧?
164楼:没办法,人家文臣认为“军士本是小人”“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虽然不知道这是什麽逻辑,反正贬低武将不会有错。
165楼: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能生乱的都是武将,宋代害怕武将掌权也正常。
166楼:那也不能因噎废食。
167楼:就没见过哪个朝廷在边关打着仗的时候诏主帅回京,得亏狄青有个嫁给皇室宗亲的姑母,否则那些文人欺负的更肆无忌惮。
168楼:也不至于这麽断章取义,文彦博的确是一心打压武将,但是欧阳修更多是和稀泥,骂狄青几句然後把狄青的错处由大化小说狄青是个粗鄙武将什麽都不懂所以才犯错,归根结底还是想保狄青。仁宗朝那情况大家都清楚,连韩琦富弼都选择明哲保身,范仲淹去世後能真心扶持武将的文臣几乎没有。
169楼:得了吧,还保狄青,难道那些污蔑狄青的奏疏不是他写的?
170楼:都说了看史料要看全面,断章取义要不得。那些奏疏都出自仁宗朝最後几年,本意不是污蔑狄青,是借天灾来吓唬仁宗让他赶紧立储。
171楼:有道理,仁宗无後还拖着不肯立储,一大把年纪了还对他的生育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仁宗朝後期催他立储的奏疏天天都有,欧阳修在这事儿上也较真,仁宗一天不回应他就一天不放弃。让你不立太子,发大水了吧?让你不立太子,地动了吧?让你不立太子,闹蝗虫了吧?烦也能把仁宗烦死哈哈哈哈哈哈。
172楼:仁宗:就不能多给朕点生孩子的时间吗?
173楼:仁宗:人人都能生,为什麽就朕生不了?
174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5楼:而且对比一下文彦博对狄青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欧阳修的好了,文相公的嘴那才是真正的刀子,十个狄青都不够他骂的。
176楼:不算黄河改道和打压武将,文彦博其实挺有能力的,而且也不是对谁都不讲理,他当宰相的时候有人造谣一个武将谋反他知道後二话不说就把造谣诬告的家夥拖出去砍了,可见文相公就看狄元帅一个不顺眼。
177楼:惨!狄元帅!惨!
178楼:你们说的是那个、算了、仁宗朝的狄元帅确实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9楼:仁宗朝的狄元帅已经那麽惨了,你们怎麽还能笑的那麽开心[谴责]。
180楼:仁宗朝的狄元帅惨和英宗神宗朝的狄元帅有什麽关系?咱元帅可是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年轻时候的磨难根本不是事儿。
181楼:征贺兰、收幽燕、闯漠北,哪个单拎出来都是能让史官写好几页的赫赫战功,年轻时候的那点磨难的确不是事儿。
182楼:才怪,文人才没那麽多笔墨写武将的辉煌,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就得了“六王毕四海一”几句,文人更喜欢写武将打了多少败仗。
183楼:顺便碎碎念一句,苏相的人脉到底有多广?怎麽治平年之後随便查哪个文臣武将的史料都能有他出现?
184楼:因为你推万人迷[骄傲挺胸]。
185楼:因为你推万人迷[骄傲挺胸]。
186楼:因为你推万人迷[骄傲挺胸]。
……
251楼:真的,之前有人做小小苏的人际关系图,比被猫玩过的毛线团都乱。
252楼:老苏和大苏小苏的也不逞多让,或者说,宋朝文人的人际交往都这麽乱。
253楼:不一样,其他文人的人际交往仅限朝堂,包括老苏大苏小苏,他们仨的人脉也基本都在朝堂。小小苏的人脉上到朝堂下到市井,中间还夹着个神秘的江湖,就差没把天上的神仙给拽下来了。
254楼:有有有,神仙也没躲过去,你看同时期文人记载的那些文曲星君武曲星君各种星君转世,哪个和他没关系?
255楼:正经着呢,别拿玄幻故事出来凑数。
256楼:玄幻故事怎麽了?只要作者明确,玄幻故事也是史料。
257楼:唉,都是你推造的孽。
258楼:能带歪一个朝代的文风,除了他也没谁了。
259楼:带歪了,又没全带歪。大佬们写诗词策论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正常,就那麽几个学他用化名写话本子,主要还是个人的问题,不算带歪宋朝文风。
260楼:我就想知道小小苏和当时的隐世宗门有关系吗?宋朝的史料和其他朝代相比已经很齐全了,但是学界研究到现在都说缺了点关键的东西,一条线索研究着研究着戛然而止,那滋味儿别提多难受了。
261楼:也不知道同时代的大佬们压根没写还是写了但是资料缺失,那些江湖秘闻不止一次提到隐世宗门,按理说正史应该有记载,不知道为什麽这块儿缺失那麽多。
262楼:有没有可能,所谓的江湖秘闻都是後人杜撰的。世上没什麽江湖高手,也没什麽人能凭借肉体凡胎上天下海,都是那些崇拜六扇门的中二病编出来的。
263楼:有可能,且可能性不小,不然不可能就那块儿的史料缺的多,合理推测应该是压根就没有那方面的东西。
264楼:如果压根就没有那方面的东西,为什麽学界大佬也都说史料有缺失?总不能是宋朝人故意藏起来一部分逗咱们玩吧?
265楼:嘶,也不是不可能。
266楼:嘶,是啊,宋朝史馆的史馆都很正经,但是宋朝官修史书和私家史料都留存衆多,官方偶尔会春秋笔法,私家时不时也会爆些大料,两边互相参考才能考证出真实情况。官修史书以简略着称,要是私家史料再故意把後世的人往沟里带,研究起来肯定费劲。
267楼:谁这麽缺德啊?![骂骂咧咧]
268楼:……
269楼:……
……
300楼:助力翻页
301楼:翻页成功。
302楼:别啊家人们,你们沉默的令人心慌。
303楼:擡头看看标题,嗯,是他们能干出来的事情。
304楼:……
305楼:不是!他们图什麽啊?!好不容易让大宋由衰转盛,不多留笔墨写他们的文治武功也就算了天天就知道写话本,谁家正经人把自传都写的神神叨叨啊?
306楼:正常来说,实干名臣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连写诗作赋都得趁放假得闲才有心情,像英宗神宗两朝名臣其实政治声望应该比文名更盛,但是看他们在语文课本和各大学科的基础课中出现的频率,嗯,这两朝的名臣都不怎麽合乎常理。
307楼:有什麽不合理的?不过是他们一天二十四个时辰我们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而已,本气血超足一天只需要睡四个小时的工作狂一点儿都不羡慕[咬手绢儿]。
308楼:开疆拓土治理天下已经那麽忙了,他们竟然还有空捣鼓这些有的没的,苍天啊,您那时候是不是忘了睁眼了?
309楼:你们是不是忘了,神宗登基後不是所有人都忙,还有个退居二线的英宗皇帝。
310楼:有些不靠谱的野史说,英宗皇帝对大苏的文章爱不释手,还非常喜欢用小小苏的话本子来解闷。
311楼:喜好跨度还挺大。
312楼:还有些不靠谱的野史说,魏王赵頵端重明粹年幼好学,成年後博通群书,虽居紫禁之严却颇得西岭之趣。
313楼:苍天啊,您是真的忘了睁眼啊。
314楼:细思极恐,我们该不会是发现了真相吧?
315楼:怎麽可能,科班出身的正经学者研究一辈子都研究不出来的东西让咱们几句话猜出来了,各大高校都欠咱们一人一个荣誉教授。
316楼:宋朝离现在已经那麽多年,除非造出时光机不然谁都不敢说自己推测的完全正确,真相如何不重要,知道宋朝在熙宁年间进入全盛时期就够了。
317楼: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定乾坤,古代王朝文治武功登峰造极还得看赵宋。
318楼:强汉盛唐,还有咱大宋又富又刚,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