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

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人之手对中原贻害无穷,河北一带成为两国交锋的战场,其他不被战火波及的地方也没好哪儿去,朝廷增加的赋税都落到了他们头上。

百姓交的每一份税都有名目,去掉那些因为契丹人的威胁而增加的税他们的日子能好过的多。

燕云一带和西北青唐吐蕃还不太一样,西北地区地瘠民贫,燕云地区却是有山有水有平原,土地肥沃百姓富庶,日子过的比中原百姓都好。

大部分百姓都不知道燕云地区是什麽样儿,但是他们知道契丹人为了拉拢人心不敢征重税,很多在大宋属于违法犯罪的事情在那边都是合法生意。

契丹人的官府没大宋这麽严,百姓肯定过的比大宋的百姓好。

当然,仅限燕云地区的百姓,其他地方的辽国百姓大概率过的连他们都不如。

坊间大部分人都没去过太远的地方,谈天说地全靠胡诌,他们没见识过别人也没见识过,茶馆里闲谈全看谁能编。

有说燕云百姓过的比他们好的,也有说前面都在胡扯的。

官府管的不严有好也有坏,总的来说还是坏,平时或许看不出什麽,要是哪天出了个江洋大盗把一条街偷过来个遍儿官府却抓不着贼人看他们还说不说管得严不好。

他们中原地区安稳惯了,真要把他们放到北边过动不动就被抢被劫的日子他们还真受不了。

再说了,他们大宋朝廷也不差。

自从官家严管官员勾结地方豪强,敢光明正大犯事儿的富家纨绔所剩无几,他们平头百姓是没有背景,但是州县之中总有那麽几个不畏强权的官能给他们做主,实在不行还能进京告御状。

换到北边,还不等他们告御状呢估计就没命了。

燕云地区的百姓真过的那麽好,何必年年跑到河北谋生?

别以为他们在京城就什麽都不知道,河北离京城又不远,他们七大姑八大姨也算遍布各州,河北沿边各州年年都有辽国百姓拖家带口投奔大宋。

所以这麽看还是他们大宋好。

以前打仗就是单纯的打仗,连平定西夏那麽大的阵势都没动用储君,这次太子殿下亲自去河北给将士们鼓气,肯定是朝廷有把握拿回燕云十六州才这麽干。

他们太子殿下身份何等尊贵,没点把握会亲临战场?

朝堂上还有些信心不足怕再打下去非但拿不下幽州还可能前功尽弃的朝臣,民间不一样,虽然民间说什麽的都有,但是)不管怎麽说都对大宋的将士们有信心,几乎就是全员鹰派。

也不知道到底哪儿来的信心,反正就是有信心。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北伐之事,勾栏瓦舍也紧跟时事,仗还没打完戏班子已经开始唱狄王爷用兵如神谋燕云。

百姓如此期待,北伐大军拿不回燕云还真不好收场。

好在百姓只在勾栏瓦舍里谈天说地,戏班子说书人的创作也没法对千里之外的北伐战场造成压力,不然官府还得出面让他们别这麽飘。

不是不让他们唱,是要他们等到仗打完之後再唱。

大宋的军队看似所向披靡,但是不到最後一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麽,庆功也要等到仗打完了再庆。

所有人都在翘首期待来自北方战报,好事成双,在辽帝率领群臣和三十万大军返回上京临潢府的消息传回京城之前,青唐吐蕃的首领董毡终于臣服的消息先送了回来。

王韶和李宪在协助西军平定西夏後继续回陇右和吐蕃人死磕,以前打青唐吐蕃是为了让吐蕃人别在他们平定西夏时捣乱,万万没想到青唐吐蕃还没打下来西夏先没了。

没关系,西夏先没了是好事儿,这样吐蕃人在大宋军队面前更硬气不起来。

王韶刚担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时熙河路六州及通远军只有熙州、兰州和通远军在大宋的控制之下,熙州、兰州还都是刚收复没几年。

官家已经给他们划出来那麽大的地盘,他们说什麽都得满足官家的愿望。

毕竟经营洮渭收复河湟是他先提出来的,真男人说到就要做到。

熙州知州兼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大人打仗生猛,负责巡视督师协助王大人主持兵事的李宪李大人比王大人还要生猛,熙河路开始只有三万兵马,一边招抚一边打仗兵力是越打越多,打到最後连吐蕃首领董毡的亲信都扛不住要投降。

开打时三万人,到董毡也撑不住的时候熙河路兵马已经不下三十万。

大军拓边两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宕、叠五州,不光填满了官家最开始划下的熙河路还能给大宋再添个陇右路。

朝中最开始还在想青唐地区的吐蕃人和大宋关系没那麽近,直接设路可能不好管,不如先设个陇右都护府让吐蕃首领继续管着。

但是转念一想,设都护府短时间内可以让吐蕃不生乱,时间长了吐蕃人缓过来很快就能继续自治,还是直接设路最省心。

现在是难管了点儿麻烦了点儿,胜在不用担心将来。

董毡请降後西北战事就此告一段落,王韶带着董毡进京面圣,顺便接受封赏。

降服青唐吐蕃称不上灭国之功但也没差哪儿去,尤其王韶还是进士出身,正统的不能再正统,有出身还有军功,升官速度慢了天下人都不愿意。

王大人刚到西北时连当知州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钻空子当个知军才能当总揽大局的一把手,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一路的知州兼经略安抚使,回京後直接升到枢密副使。

和枢密副使这种实权官职相比,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之类的虚职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进士出身的文臣凭借军功年纪轻轻挤进枢密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戏文上都不敢这麽写,如今现实中冒出来了这麽个奇才,京城各大戏班子立刻放弃还没真正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军转而创作王副使武定河湟的故事。

王韶用兵风格独特,军中称之为“奇计、奇捷、奇赏”,坊间创作时最喜欢这种个性鲜明的特点,短短几天时间他三奇副使之名便传遍京师。

听的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百姓热情起来实在让他招架不住,不知道包大人以前都怎麽过的,坊间那麽多包青天题材的戏本子话本子听着不别扭吗?

哦,包大人是个工作狂,他平时不逛街。

那没事儿了。

西北战事告一段落,主持战事的文臣武将都要回京述职,朝廷也会迅速派擅长治理地方的官员去接手刚加进大宋版图的地盘。

大军班师回朝,只留下镇守州县的兵马,青唐地区的外族会不会假意投降伺机造反?

青唐地区荒地衆多,如何安排当地百姓开垦良田?如何让番邦聚居的城寨变成番汉混居的小城?如何因地制宜令百姓迁居安顿?

只让吐蕃服软臣服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让当地百姓认可大宋朝廷,後面事情多着呢。

番邦部衆都是跟着谁能吃饱他们就跟着谁,如何让他们吃饱是大宋官员的活儿,之後能不能让番邦部衆心向大宋全看大宋官员的本事。

朝中官员各有所长,擅长打仗不一定擅长治理地方,王韶在西北多年除了打仗就是准备打仗,治理地方的水平未必比接任的官员高。

在外面他是打仗经验丰富的主帅,在枢密院却还是年轻小辈,枢密院文相公前去河北督军,他这时候补进来正好当苦力干活儿。

王韶:……

也行,忙正事儿总比成天被拉去赴宴强。

朝堂纷纷扰扰,各个衙门都忙并快乐着,在知道辽帝没有正面和北伐大军交锋而是带着朝臣精锐北逃後更快乐了。

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里那麽多年,非但不能指望当地百姓心向大宋,还得防备那地儿的各族百姓反过来造大宋的反。

他们觉得他们北伐是收复失地,燕云地区的百姓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在入侵,百姓会怎麽想谁都说不准。

前线战场,苏景殊第不知道多少次感谢辽帝一次又一次的离谱决定。

要不是辽国的每一次行动都对大宋极其有利,他们的几路兵马也没法扫荡那麽快。

燕云十六州十六座州城,但凡有一座州城里的守军和百姓死守城池都能激起其他城池的斗志。

也是带头的打的样板不好,萧十三这个主帅手握三十万大军窝在城里不出去,其他州城的主官也不是傻子,如果能等到援军还有守的必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现在这情况根本等不到援军还守什麽守?

感谢辽国朝堂的乌烟瘴气,要不是辽帝任人唯亲,燕云这十六个州怎麽着也得有几个心怀百姓的忠良,可惜皇帝任命官员靠掷骰子,十六个州的主官一个肯为国捐躯的都没有。

能做主的官员在兵临城下之前拖家带口跑的干干净净,剩下的那些就算想组织百姓守城也有心无力。

当官儿的都跑完了,能打的兵和城里的武器粮草尽数被拉走,城里除了手无寸铁的百姓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拿脑袋去守城?

燕云地区的百姓本就被高官权贵的做法寒了心,在辽帝北逃没有带走一个幽州百姓後直接对皇帝死了心。

不说带着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一起走,好歹把幽州的百姓的带走啊。

幽州人口多没法全部带走,能带走几万人也是好的,至少能让大家知道皇帝心里有百姓。

人家刘皇叔打了败仗拼着被敌军追上也要带着十几万行动缓慢的百姓一起走,他可好,一个百姓都不带算什麽?

就算皇帝心里没有百姓,朝中就没有一个心里有百姓的大臣吗?

事实上是有的,只是被急着回临潢府的耶律洪基给镇压了。

臣子再大也大不过皇帝,以耶律洪基的性子就算当庭撞柱子也没用,最後还是皇帝说什麽就是什麽。

耶律洪基带着能打的精锐主力放弃燕云十六州返回上京临潢府平定即将打到他们老家的蒙古部叛乱,留下燕云地区的各族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再没有比这更适合打感情牌的时候了。

苏景殊最开始到寰州、朔州的时候连睡觉都不敢睡踏实,生怕城里的百姓忽然暴乱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召集基层官员说之以情晓之以理说的嗓子都快废了。

官府衙门的高级官员不能用,平时负责和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官员却是不得不用,为了让基层官员能将大宋朝廷对燕云百姓的爱护之心传达到位他也是用尽了心思。

好在宣传工作是他的老本行,前有北伐大军为他保驾护航,後有整个大宋朝堂给他撑腰,前面打下来多少座城池他就能让多少百姓明白大宋不是入侵是家人。

只要回到大宋的怀抱,别管是汉族契丹还是别的乱七八糟的族都是一家人。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他们现在还没到五十六个民族,两只手就能数过来的民族都管不好以後怎麽管更多的民族?

等山後九州都被打下来时,苏秘书的宣传工作已经熟练的不能再熟练,因为辽帝和辽国的高官权贵不断给他增加安抚百姓让百姓心向大宋的素材,越往後宣传工作效果越好。

可惜这年头没有能活一百五十岁的长寿老人,要是人类的平均寿命能达到一百五十岁,他还能在各州搜罗一群一百五十岁的老人来回忆往昔。

小辈们没有经历过中原王朝的统治没关系,老人知道燕云本就属于中原王朝就行。

此时需要再把石敬瑭拉出来臭骂一顿。

人类的寿命没有达到一百五十岁,燕云地区最长寿的老人也只是儿时听过家中老人讲述从前,本身对中原王朝没什麽感情。

靠回忆往昔来套近乎可行性不高,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宋强大宋富大宋朝廷对百姓好的呱呱叫”的消息散布出去还得靠最原始的口耳相传。

燕云地区的百姓识字率远不如大宋境内,他们也没有飞机漫天遍野的撒传单,不过苏景殊还是命人画了几套通俗易懂的小漫画放到城门口分发。

看不懂字就看画,要是连画都看不明白那就只能从别人口中听二手消息。

苏大人的战後安抚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以往攻城略地还要担心打下来後被反攻,狄元帅带兵在山後九州扫荡从不担心後方出问题,他们苏大人能将所有不安稳的因素都扼杀在襁褓之中。

嗨呀,都是他教的好。

狄元帅最喜欢打没有後顾之忧的仗,扫荡完山後九州就率领大军绕过太行山打檀州、顺州。

中路军拿下涿州後从南边攻打幽州,他们拿下顺州後从北边攻打幽州,到时两军合击定能杀的契丹人片甲不留。

苏秘书安定民心的速度跟不上狄元帅攻城的速度,小蜜蜂勤勤恳恳忙忙碌碌,感觉整个人都快废掉了。

就在两军准备夹击幽州的时候,辽帝先跑了。

苏景殊以为打幽州是个持久战,幽州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他也好缓口气儿来和朝廷派到其他各州的官员交接任务。

结果还没来得及高兴,体量堪比汴京的幽州城就啪的砸到了面前。

苏景殊:呆滞.jpg

一瞬间想死的心都有了。

他不是不想兵不血刃收复幽州,如果辽帝走的时候能提前打声招呼让他做好心理准备就更好了。

苏秘书看着幽州的户籍册子眼含热泪,这次来到幽州城的心情和上一次截然不同。

不是说燕云地区主要由汉人官员做基础工作吗?怎麽十六个州的卷宗存档一个能入眼的都没有?

这这这这这!这些都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