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常登基时还是个什麽都不懂的小孩儿,梁太後忙着稳住地位没空管他,想着宫里都是她的亲信没有外人便任由小皇帝野蛮生长。
小皇帝长的一点儿也不野蛮,相反,他和他那英年早逝的亲爹一样都非常喜欢中原王朝的儒家文化。
是遗传还是耳濡目染不好说,反正等梁太後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小皇帝已经开始叛逆不听她的管教了。
她要把小皇帝身边的人都处理掉,小皇帝跟她一哭二闹三上吊,她能掌权主要是依靠皇帝生母的身份,一举一动都被朝堂上下盯着,闹的太难看最终还是她让步。
不然能怎麽着?她还和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一哭二闹三上吊?
最终经常陪在小皇帝身边那几个亲信一个都没处理掉,只换了批无关紧要的侍从奴婢。
即便如此,小皇帝还是和她大闹了一场。
朝堂上内忧外患,她身边也是内忧外患,简直比刚进宫那段时间还要命。
偏偏嵬名氏看她哪哪儿都不顺眼,她想在朝堂立足必须依靠这个亲生的儿子,不然非得换个听话的宗亲上位不可。
李秉常年纪小但是不傻,他知道他母亲心狠手辣起来不会顾及母子之情,闹也是踩着底线闹。
他的叔伯叔祖们现在都不敢明面上和母亲过不去,使绊子都是暗戳戳的使,皇帝身份和儿子身份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他得谨慎谨慎再谨慎。
李将军说了,他和母亲这种情况中原出现过很多次,太後冷酷无情的话能把皇帝囚禁起来当傀儡,他只是个傀儡,还没有被囚禁起来,该低头时就低头,避免真的沦落到被囚禁起来的地步。
呵,那是中原,他们大夏和中原不一样。
母亲没法在朝堂上一手遮天,他今天被囚禁部族首领们明天就能把他捞出来,根本不带怕的。
再说了,这不还可以找汉人或者契丹人帮忙吗?
辽国这几年忙着平定辽东叛乱没空管其他的,宋国兵多将广底气足,打吐蕃的同时分出一点点精力就能帮他解决大部分问题。
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是不重要。
若是皇帝都只能寄人篱下,还要那麽大的疆土干什麽?给乱臣贼子添砖加瓦?
不行,他要找大宋皇帝给他做主。
小皇帝握紧拳头,现在身边所有人都和他过不去,只有李将军和他的几位汉人幕僚一心为他着想,他必须尽快掌权来保证身边人不被杀害。
上次他能撒泼拦着,鬼知道母亲下次什麽时候发难。
说什麽汉人狡诈不堪重用,只有党项人全心全意为大夏着想,母亲自己不也是汉人吗?
李秉常心里各种念头,只恨自己年纪小不能和父祖一样雷厉风行。
不管了,先和李将军商量如何和宋人合作,现在想太多没用,只有当上真正的皇帝才有资格发愁怎麽国强民富。
李清:陛下圣明!
……
皇宫里的事情瞒不过梁太後,李清刚到皇宫就有人去梁太後那里汇报,他人刚离开皇宫,小皇帝和他商量的内容就整理成册送到了梁太後面前。
梁太後知道她儿子蠢,但是没想到那混账小子能蠢到这个地步。
放弃黄河以南的地盘和宋人合作对抗梁氏?
蠢货!要不要打开舆图看看放弃黄河以南的土地後大夏还剩多少土地?直接举国降宋不是更方便?
不行,不能再任由那混账东西肆意妄为。
她的儿子她清楚,如果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胡说八道皇帝根本没那个脑子琢磨和宋人合作。
汉人都是狡诈之徒,怪她之前百密一疏忘了将皇帝身边的汉人全都清理掉,如今皇帝处处偏向汉人,真要让他亲政他能把她这几年的努力全废掉。
要是儿子向着她,她又怎麽会不帮着亲生的儿子?
如今两国关系正紧张,身为皇帝不说奋发图强反而要割地求和,她怎麽会生出这麽个没出息的儿子?
梁太後怒火中烧,当即喊来亲信议事。
皇帝要亲政她准了,虽然没有放权,但是明面上当家做主的已经变成皇帝本人。
那混账东西这些天的表现实在差劲,既然当不好皇帝,那就老老实实当傀儡。
……
皇宫山雨欲来,太後和皇帝之间越发紧张,朝中上下都在猜测这母子俩什麽时候撕破脸。
私底下都在猜测,却没人想到这一天来的那麽快。
皇帝身边有个亲信叫李清,那李清在皇帝还是个什麽都不懂的小孩子时就在宫里当侍卫,皇帝长大後对身边人也极好,升官赏赐应有尽有,李清也从一个普通的侍卫成为手下掌管百十号人马的将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将军当年只是个汉人俘虏,机缘巧合入了小皇帝的眼,一下子就翻身成了主人。
可惜跟着皇帝不如跟着太後,皇帝再看重也没用,太後要他死他不得不死。
听说人都烧成焦炭了,嘶,狠还是太後狠。
皇上现在还被瞒在鼓里,不知道知道後会是什麽反应。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要不派人装作不小心去皇帝跟前泄露消息?
唔,好主意。
……
烈日炎炎,午後时分天气更热。
这样的天气最耐热的牲畜也不敢站到太阳底下,官道上却有一队人马飞驰而过。
盐州城外早早有兵接应,看到他们後立刻送上温水和马匹,然後把跑了一路的马儿带下去照料休息。
李清看着熟悉的盔甲差点落下泪来,那麽多年过去了,他以为他再也回不到汉地,没想到竟然还有回来的一天。
幸好苏大人提前给他安排好了後路,不然被梁太後烧死的就不是替身而是他本人。
城外不是感慨的地方,後面还有事情等着,一行人在树荫下歇了片刻再次啓程。
盐州州衙,提前从六扇门高手那里得到消息的苏知州後怕的拍拍胸口。
还好还好,人活着回来就行。
培养出一个能混到敌国皇帝身边的探子不容易,不能用完就扔,他们得尽可能的保障敌後地下情报战线成员的人身安全。
深入异国他乡的探子们处境很危险,不被发现还好,一旦被发现想干脆利落的死都是奢望。
辽国有种刑罚叫射鬼箭,也是他们出征和班师回朝的军礼,具体操作是把人绑在柱子上乱箭射死,一般用来射鬼箭的人都是抓住的敌方细作。
党项人和契丹人在军事上都有很多野蛮的规矩,被抓住後的遭遇太过可怕,但凡家里有个念想都不会有人想去敌人窝里当探子。
目前西夏境内具体有多少探子苏景殊不知道,他只知道每次有点小想法狄元帅都能给他找到相应的探子打配合。
太不容易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情报人员的身份要保密,接风也不能有太大排场,苏知州将人接到盐州後细细询问兴庆府的情况,希望西夏的朝堂能继续乱上加乱。
梁太後如此不给小皇帝面子小皇帝肯定不乐意,这个年纪的少年郎都是倔牛,兴许还能趁此机会让西夏境内的汉人处境好一点。
朝堂上那些就算了,爱咋咋。
今年西夏境内旱情严重,大宋西北也没好哪儿去,幸好这两年各地都在加紧兴修水利,不像西夏那样遇到天灾也束手无策。
不过遇到天灾减産是肯定的,西夏百姓过的太凄惨的话西北边疆也会在贸易上放开,尽可能连着西夏的百姓一起赈济。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和那群党项贵族一样不做人,大宋这边有良心。
良禽择木而栖,西夏不适合生存,过来找生计的百姓也不能拿了粮食转身就走,拿完救济粮就要考虑要不要拖家带口迁过来。
不迁也行,等他们的部落变成大宋的土地,到时候迁和不迁没区别。
天灾连着人祸,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放到中原揭竿而起组合拳已经打下来了,西夏境内还是只有寥寥几处有动乱,这可不行。
西夏的民情和大宋不一样,大贵族的手段太残酷,百姓被欺压久了已经生不出反抗的心思,想让西夏内乱不能靠地里刨食的百姓,还得看那些势力大的党项部族。
现在这样也不错,虽然没能在西夏境内掀起大规模动乱,但是让西夏百姓都对大宋心向往之也算是歪打正着,接下来再调整策略就是。
人生哪能一帆风顺,不是所有人都叫王韶,哪里栽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苏景殊摇头晃脑的感慨,感慨完继续琢磨怎麽挑拨离间、啊不、应该是二桃杀三士。
党项大贵族对梁氏不满已久,甚至都不用拿出两个“桃”,稍微挑拨几句他们就能干起来。
苏大人在小心调整策略,万万没想到他的新策略还没来得及展开,兴庆府的梁太後小皇帝母子就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小皇帝不愿意当傀儡,从他开始闹亲政开始母子关系就没好过,这次发现梁太後烧死了他的亲信後又惊又怒,直接跑去梁太後面前要母子割席。
梁太後这次没惯着他,直接将人软禁到皇宫不远处的孤岛上。
四面八方的桥梁全部拆掉,只留下一道供日常采买出入的吊桥。
苏景殊:!!!
西夏版《瀛台泣血记》?
嘶,梁慈禧和李光绪这是闹的哪一出啊?
梁太後明面上已经退居幕後,就算小皇帝把她惹火了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囚禁皇帝,後面一系列操作都是秘密进行。
问题是,她处决小皇帝身边的汉人也是秘密进行,不知道为什麽就传到了小皇帝耳中。
这次也是一样,囚禁皇帝是秘密进行,但是不知道为什麽忽然间就传的天下皆知。
她能发动政变软禁皇帝,党项贵族和朝中重臣也能各显神通解救皇帝。
局势焦灼,整个兴庆府乱成了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