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溺水而亡

三四十个警察热火朝天地在仓库里干活。

林遇梵安排包工头量尺寸,准备把两个老仓库的大门给换了,其余稍作修缮,这两个仓库都还可以继续用。

庄队长见仓库里到处是灰尘,确实不像是近期有人来藏过东西的样子。

但他总担心有诈。

他看着林遇梵跟装修师傅在量门,不禁走前来问:“赵太太,你们这个纸厂买多久了?”

林遇梵如实道:“谈是谈了一两个月,之前价格太贵一直没买,后来卖家把价格降下来,我才决定买的。”

庄队长又问:“买了之后还没来打理过?”

“交易的时候,我哥来验收过,但没有像今天这么仔细地核查数量。还得谢谢你们,不然我们自己核查也不知道要查多久。”说完,林遇梵微微笑着点头以致谢意。

大善人庄队长:“……”

包工头过来问林遇梵:“赵太太,你们这两个仓库门,你打算换成怎样的?”

“什么门比较耐用?”

“防火铜门最耐用。就是价格有点贵。”

林遇梵实在不想在纸厂上浪费太多钱,“不用做那么好的门,普通门板就行。仓库里存的都是纸张和纸浆,别人想要来偷,就算破了门也不好偷的。”

包工头没想到港城数一数二的有钱阔太太还这么抠门,他试探问:“二手门板可以吗?铁的,也很耐用。”

“能便宜多少?”

“便宜一半。”

便宜那么多?

林遇梵毫不犹豫:“那就用二手的。”

果然抠门!

包工头忙答应了一声。

港城算是最有钱的赵之敖,他老婆买了个破工厂,买的时候不核实仓库货物数量,现在又抠抠搜搜买二手门,如此矛盾,让站在一旁的庄队长越听越觉得,如果林遇梵不是特意在他面前演戏,逻辑上实在都说不过去了。

庄队长又问了一声:“赵太太,你怎么会想要买一家位置那么偏僻的纸厂?”

林遇梵解释:“因为我买了一家出版社,需要用纸。”

“后头是要建厂房吗?”庄队长指了指工厂后面的位置。

“我厂房够用了,我建仓库。”

建仓库?

太可疑了!

林遇梵盯着对方,大概能猜到他在想什么,她故意道:“你们来仔细搜查一遍,你们安心,我们也安心。”

我们也安心?

庄队长暗自琢磨着这句话。

林遇梵看了眼手表,四点半了,她还得烫头发,便跟高主任打了声招呼,准备回去。

回去前,林遇梵又特意把林五哥叫到一旁,细细交待了一些事情。

庄队长站在柱子后面,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林遇梵离开后,警察们把港兴纸厂的两个仓库翻了个底朝天。

可惜,什么都没有。

别说金子,连多余的铁都没发现一块。

李警长和警察们都泄了气。

而一直守着的林遇武,一定要他们把腾挪过的纸浆和纸张都还原放好。

“我们老板娘交待了,原来放哪里的,现在就放回哪里去。”

李警长:“……”

换成别人的厂房,警察估计就懒得管直接走了。

但赵之敖不是普通人,他不止有钱,还是港督的朋友,刚刚警司特意叮嘱过,如没发现,一定要态度好,不要得罪不该得罪人的。

李警长没办法,只能逼着下属还原。

警察们累得半死,结果回头一看,国民党的工作人员在优哉游哉地嚼着香口胶在旁边看戏。

李警长只能把怨气都撒在庄队长身上,“我们任劳任怨帮你们找东西,你看看你们的人,就只会指挥我们!我们是皇家警察,不是你们国民党的狗!”

庄队长自己也弄得灰头土脸,咳嗽不断,他拿高主任特务小组的人一点办法也没有,连忙安慰对方:“李沙展,兄弟们都辛苦了,我已经向上级申请,给你们所有参与的人发感谢金。”

李警长一肚子怨言:“给我开空头支票有什么用,能不能来点实际的?”

庄队长马上掏出钱递给崔原,让崔原去附近饭店定好位置点好菜,等会儿这边完事,请兄弟们去吃宵夜。

忙到差不多十一点,才完事。

庄队长去纸厂办公室找林遇武,在办公室门口,还没进去,却听林遇武在跟铁龙交待:“等会儿,一定让那帮警察把厂区所有角落都检查一遍,免得他们以后再来。”

铁龙:“来就来呗,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歪。”

“你不懂,这是我妹妹特意交代的,明天开始,先让装修队把围墙给砌好,砌高一点。”

铁龙应了一声。

回去的车上,庄队长把今天的经过在脑子里仔仔细细过了一遍。

赵太太那么淡定是因为她知道纸厂里没有赃物。

她让他们细致地把所有该检查的地方都检查了,连小角落都不放过,为了什么?

为了刚才林遇武那句话,那就是让警察把港兴纸厂列为安全区域,以后不再来。

她一直在演戏,在告诉他们,她不怎么在乎这个纸厂,但同时又是加高围墙,又是加建仓库,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这么敏感的时间点……

庄队长越想越激动,如果他没有猜错,等警方走后,等警方把港兴纸厂列为安全区域之后,赵之敖极有可能把赃物给腾挪到纸厂里存放。

毕竟那么难腾挪的纸厂仓库,警察不太可能,也不会愿意再去搜第二遍。

他要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灵狐,让上头去协调,接下来的伏击大计。

至于高主任这些人,除了废物办不成事之外,还可能有奸细,这些事,他决定暂时对他们进行保密。

*

林遇武回到赵家花园,先去跟林遇梵汇报了情况。

林遇梵让五哥早点回房休息,等她回到屋内,赵之敖已经洗漱好,正在起居室的吧台上倒酒喝。

他问:“警察走了?”

“刚走,一个个怨声载道的。”

她坐在吧台前面,“我也要喝。”

赵之敖看了妻子一眼,给她倒了点低浓度的红酒,“我怎么发现,你们纸厂被查,你还挺高兴的。”

林遇梵看着他倒酒:“他们这么盯着你和我查,肯定是怀疑到你这边来了。”

赵之敖不说话。

林遇梵趴在台面,就昂头盯着他看,她也不追问,究竟是不是他劫走的。

想起王君瑶生日那天,赵之敖和章艾明消失了至少两个小时,说是打电话,谁知道是不是去商量重要的事呢?

毕竟太巧合了。

赵之敖:“你这么盯着你男人看,我会产生误判……”

就按在吧台上,也不是不行。

林遇梵还真怕他在这儿跟她办事,她赶紧开话题:“我今天给他们下了个陷阱,看他们上不上钩。”

“什么陷阱?”

林遇梵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了一遍,然后道:“他们肯定以为我在演戏,以为我企图让警方把港兴纸业的厂房仓库列入安全范围,之后有所图谋。”

她之前说过要帮他们,那她也算是以一种非常安全的方式,帮他们转移注意力和集火。

“接下来这段时间,他们大概率会天天盯着港兴纸厂,之后说不准还会来第二次搜查。”

赵之敖没想到他太太的脑子这么灵活。

最近警方开足了马力到处搜查,他们确实被围剿得有点焦头烂额。

如果林遇梵能把保密科的注意力给吸引过去,他们倒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把黄金和文物转移走。

而且这个方法最妙的地方就是——

这完全就是一场误会。

林遇梵吸引了注意力,还不用承担任何的风险。

这只是一场心理战!

赵之敖举起酒杯跟她的轻轻碰了碰,随后感叹:“你要是写个入党申请书,我怀疑章艾明会马上收了,给你做入党介绍人。”

林遇梵被他逗得心底乐开了花:“真的?我也是灵机一动,借题发挥。”

“说明你脑子很活,是党急需的人才。”

林遇梵试探笑问:“那我可以加入共产党吗?”

赵之敖果断拒绝:“当然不行,我不同意。港城的军统保密科特务越来越多,你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就有理由和借口杀你,做个社会名流富太太,才是最安全的。像你现在这样,不入党,也可以为党为国家做事。”

做一些安全没有危险的事。

林遇梵也就问问,她并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非得要做成什么事。

但她又好奇:“那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的男人,叫什么庄队长的,我看他跟高主任好像有点不对付,这个庄队长是不是保密科的?”

赵之敖点头:“他叫庄子光,是保密科里的一个小队长,我们在想办法把他的上级给挖出来,目前还没有头绪。这个庄子光很危险,你不要主动去招惹他。”

林遇梵抿了口酒,从善如流:“知道了。我不招惹他。”

之后的一个星期,港兴纸厂在静悄悄地加高围墙的同时,来了一帮建筑工人,开始加建仓库。

很诡异的是,建筑材料都是半夜三更运来,每天还有人站在厂房二楼拿着望远镜放风。

而且赵之敖夫妇还一起来了一次现场,呆了足足两个小时才离开。

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港兴纸厂里面有秘密,或者即将有秘密。

庄队长和警方精锐几乎每天都在港兴周围盯着,现在缺一个契机,不知道那批丢失的财宝什么时候运到港兴来。

“早了怕还没来,所以,不能操之过急。”

等新建的仓库建好,港兴内的建筑工人变少,应该就差不多了。

按照他们现在这么快的修建速度,仓库最多20天就能建好。

快了。

*

群青出版社改名为寻光出版社。

林遇梵亲自任社长,陈主任还是之前的职务,总编辑位置空缺,卉岩升任主编。

王牧寻调去了编辑部,其余人等,基本上是一人担多个职责。

他们组成了一个小而精的出版社。

装修好的三楼办公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开会。

“以前大家的工作量并不饱和,像申请书号这类的工作,红姐就能兼顾。当然,大家手头上的工作多了,工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工资的事,陈主任你来负责。”

陈主任答应了一声:“好,我先做个计划表。”

这么安排大家都高兴。

这个年代的人,家庭负担都重,大家都愿意做多一点活,工资高一点。

林遇梵坐在上首,道:“最近这一个月,办公室装修,我们没有上班,但也没闲着,大家对港城的图书和杂志市场做了一个基本的摸底。卉岩你来跟大家说一下,调研结果。”

卉岩第一次做领导,但很有领导的范儿,她翻开笔记本,“我们编辑部我、阿晋和曾哥三个人做了两个调研报告,都已经提交给社长。我在这里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结果。”

“港城现在人口有一百八十多万,而且最近从国内迁移过来的人口大量增加,这部分迁移过来的,识字率很高,都是报纸杂志和图书的爱好者,读书市场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目前来说,杂志多为一月刊或者双月刊,内容以严肃文学和时事评论为主,缺少趣味性的杂志。”

“图书市场也类似,通俗小说有,但还是有比较高的阅读门槛,缺少适合普通老百姓的市井小说。”

“……”

等卉岩说完,林遇梵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目前出版社手上除了要出版的一本季书同小说外,还有两本通俗小说在等待印刷。

之前本来还有其他计划的,但都被林遇梵叫停了。

陈主任先发言:“我们出版社现在并不赚钱,如果编辑部的调查方向没有错,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出一些门槛更低,适合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小说。”

编辑曾哥还是有一些读书人的高傲在的,他道:“通俗小说门槛本来就已经够低了,如果再低,会不会拉低我们出版社的档次,导致我们整体的形象降低,以后那些大作家都可能不愿意跟我们合作……”

阿晋也有这个担忧:“是啊,档次做低了,那些知名作家可能就不会选择我们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

林遇梵道:“不如这样,我们之前不是要给出版社改名吗?那就不改名,依然保留群青出版社的名字,专门出版各种各样的市井小说。”

市井小说非常有发展前景,上一世,大概在三四年后出现了一种在市井小民中很受欢迎的小说,叫五毫纸小说。

五毫纸小说每本只卖五毛钱,很便宜,也很简短,每一本只有3-4万字,非常通俗易懂,男男女女的老百姓都爱看。

目前物价还没那么高,他们可以试着推出三毫纸小说,只卖三毛钱一本,循序渐进。

卉岩大概听明白了,“也就是说,我们继续用群青的名义,推出社长你刚才说的三毫纸小说?”

林遇梵点头:“对。同时,其他的小说,用寻光出版社的名义出版。我们自己一开始就像工厂里的那些生产线,分开来运转。”

这可以的!

陈主任有些担忧:“三毫纸那么便宜,除掉成本,赚不了多少钱吧?”

林遇梵在家算过账,她说:“薄利多销。出版这种市井小说,跟其他的文学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同时出版十本二十本市井小说,假设1本小说除掉成本我们能赚1毛钱,一万本能赚1000元,我们一个月生产5万本市井小说,那就能赚5000元。其他小说想要印刷出版销售5万本,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是十几二十本市井小说累计出版销售5万本,那就完全可能。”

一个月赚5000元,一年就能赚6万!

立马扭亏为盈!

这个饼刚画上,大家似乎已经吃到嘴里了。

阿棠听了有些兴奋:“我觉得可行。很多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时间没钱去看电影的,完全可以在家看市井小说。三毫纸那么便宜,大家也买得起。”

林遇梵:“是的,主打的就是大家买得起,又看得懂。还可以互相传阅。”

王牧寻想了想,“一本三四万字,那岂不是薄薄的一本?”

林遇梵考虑过这个问题:“印小一点,比巴掌大,那就会厚很多,而且便于携带。”

刀姐笑道:“那完全可以放兜里,去哪儿带到哪儿,看到哪儿。”

卉岩:“这有点像小人书,不过我们没有图画,只有文字,阅读信息量更大,受众肯定也比小人书广。”

王牧寻在印刷上了解的比较多,他建议:“封面可以找人画彩图,用彩色印刷,成本不会高很多,但能提高档次,也会让这三毛钱更物有所值。”

林遇梵觉得这个建议可行。

阿晋:“这种市井小说我们可以找多一些作家来长期合作,三四万字很快就能写出来。有些作家长期困顿,写写市井小说,也能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

曾哥担心执行上的问题,他建议:“我们最好能拿出样本给他们参考,不然,我怕他们会写偏了。”

卉岩略微思索。道:“也不需要样本,我们把市井小说大概方向列出来,以及应该怎么写会更好看,更畅销,我们把要求都详细列出来,再找适合的作家一个个详谈,问题应该不大的。”

大家越说越来劲,都觉得这个方向有奔头有盈利的希望。

只要有盈利,他们的出版社才能长久。

聊完出版方向,定好调子,大家准备分工。

林遇梵微微撑了撑手:“先别着急分工,我们还有杂志的事没聊。”

王牧寻好奇:“之前我就想问,我们调查杂志做什么?”

林遇梵道:“因为我想做一本杂志。”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是出版社,没有做杂志的经验。

但林遇梵和王牧寻有。

王牧寻有些惊喜:“我们要做小说杂志?”

林遇梵摇头:“单单小说可能影响力会没那么大。”

她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理想,但在这件事上,她是有追求的。

“我想做一本以趣味故事为主的杂志,杂志内容包罗万象,只要有趣,合法,什么都可以有。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万象》。”

有点意思。

卉岩来兴趣了,“我们邀请作家来写?”

林遇梵:“我们可以自己写,但主要还是邀请作家来写。我们不是有很多的作家资源吗?有些作家可以写市井小说,有些作家不想纡尊降贵,不愿意写,那可以邀请他们给《万象》投稿。只要第一期顺利出版,后面就都好办了。用寻光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万象》,再以《万象》为据点,吸引各种优秀的作家,让这些优秀作家相信和选择寻光出版他们以后的作品……”

如此慢慢将寻光发展壮大。

陈主任点头:“这个杂志有得做。但可能要花不少钱。”

林遇梵说出了自己的计划:“用市井小说赚钱,把《万象》慢慢滋养起来。”

跟着一个有目标,有理想,还有钱的老板,真好。

大家都说可行!

阿晋问:“《万象》是半月刊,还是一月刊?”

林遇梵:“初步计划是半月刊。一个月两期。想要做起来,我们的人手肯定不够。谁愿意负责《万象》的筹备工作?”

很明显,负责市井小说虽然跟理想有点距离,但拿到手的工资应该会比较高。

编辑部的人心里向往《万象》,但现实生活压着,又不得不选择三毫纸小说。

见大家不说话,王牧寻自告奋勇:“我可以给《万象》撰稿,杂志的其他事,我也可以负责。”

难得王牧寻愿意承担责任,林遇梵笑道:“好呀。那《万象》暂定王牧寻主导,三毫纸小说卉岩主导。接下来要招聘多少人,你们先列个清单出来。”

陈主任清楚出版社并没有多少钱,他比林遇梵要节约:“现在四个编辑都先用着,两边再各招聘一人,再多压力就大了。”

阿棠开玩笑道:“老板都没说压力大,主任,你的压力也可以不用那么大。”

其他人也跟着笑。

就算出版社暂时不赚钱,大家也都不会太担心,毕竟赵太太不可能没钱。

林遇梵目前有二十多万在手,确实也没有太大压力,目前来说,这些人她养得起,不过要长远计划,陈主任是对的。

她道:“你们听陈主任的。”

坐林遇梵旁边的贺晓晴,快速做着会议纪要,她发现表姐在出版社和在家完全不一样。

表姐在出版社,简直是熠熠生辉,很有老板的派头。

她是越看越钦佩。

开完会,进行简单的分工,刀姐出去给大家买了下午茶。

老板请客,皆大欢喜。

*

清晨的港口,雾气渐渐消散。

季书同独自一人拿着行李箱跟随着人潮下了轮船,他太太留在了海城,没跟着他来。

他要先去驻港办事处找高主任。

季书同本来要在海城找相关人士反映情况的,但时局变化太大,海城的官员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又换了一拨,他都不知道谁是敌人,谁是友人了。

况且最近国共在徐州激战,南京政府在准备南迁,海城也是人心惶惶。

再加上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唯有来港城,把自己从赵彦晖口中得到的真相,详细诉说给高主任,让高主任来处理才是最好的办法。

他要害他父兄的人填命!

如果高主任没办法帮他报仇,那他就只能自己买凶复仇。

只要出得起钱,港城不要命的杀手,有的是。

给父兄报了仇,再把这边事情处理好,他准备带上妹妹回海城跟妻子汇合,之后一起到国外去。

以后国内时局怎么变,也与他无忧了。

下了轮船,季书同张望着找自己的司机,左看右看,没看到自家司机的身影。

他只能往外走,想去外面寻找。

走着走着,发现不远处有人朝他挥手。

“季二公子!”那人喊他。

季书同细看,认出了对方,是他大哥的同事。

高主任下面的一个队长。

名字他一时想不起来。

只见对方挤过来,自我介绍:“季二公子,我是崔原,高主任让我来接你。”

听说是高主任让对方来接的,季书同既意外又高兴,他笑着打招呼:“崔队长,好久不见。高主任怎么知道我今天抵港?”

崔原接过季书同手上的行李箱:“应该是听你妹妹说的吧?主任有紧急的事,要找你聊,所以才特意派我来接你的。这边走,车就停在外面。”

季书同跟着崔原走出了码头,他边走边脱掉了大衣。

太阳露出了脸,阳光温暖和煦。

12月底的港城,依然温暖。

这地方真适合过冬。

两天后,季书同的遗体被海水冲上岸,身上没有伤口,溺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