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英一惊,狗崽子,还是两只!
崔如英急着道:“哪儿呢哪儿呢,快给我看看。”
不管多大,小动物对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以前有小鸡仔崔如英就高兴得不得了。
崔如英着急得手直晃,她之前就和崔大山提过,要是养两只狗就好了,能看铺子。铺子夜里没人,要是有只狗在省着有人偷东西。
铺子现在总囤东西,粮油调料,也值不少钱呢。
二丫道:“屋里呢,这会儿应该在睡觉。前儿抱来的,可小了,说是才一个多月。”
这个天其实不用放外头,晚上外头也热得很呢,但二丫不放心,四郎五郎也不愿意,就给放在屋里了。
崔如英进了西屋,一眼就看见在木板墙边窝着的两只小狗崽。
一只黄的黑眉毛,一只黑毛黄眉毛,听着动静已经醒了,挤在一块儿盯着崔如英瞧。
也是,到家两天,跟二丫他们熟悉了,只有崔如英是生人。
崔如英看了眼里屋,四郎五郎睡得极沉,动物和人不一样,更警醒,黑豆眼还有点儿凶。
崔如英伸手摸了摸,这还是小奶狗呢。
大约是拿过点心啥的,手上有香味儿,小狗拿鼻子蹭了蹭她手指,怪痒的,崔如英一下就把手缩了回来。
二丫看着直笑,“还小呢,不咬人,不过也不凶。”
这么小,还得放屋里,可怎么看家呀。
看着就小,崔如英听叫声,奶声奶气的,又忍不住摸了摸,她笑着问道:“起了名字了吗?”
二丫:“黄的那只起了,叫小黄,四郎起的,黑的那只我说等你回来再起。”
二丫说的,四郎五郎也听话。
家里就这么个新鲜东西,妹妹肯定也喜欢小狗,所以二丫才说留着等崔如英回来再起名字。一窝出的,都是公狗。
给妹妹留一只。
崔如英道:“那就叫小黑好了。”
狗还能起什么名字,小黄小黑,叫着也顺口。
二丫挺高兴,本来五郎想起的名字也是这个,黄的叫小黄,黑的叫小黑,没想到跟妹妹给起的名字一样。
摸了一会儿,两只狗就跟崔如英熟了,眼睛湿漉漉的,一直盯着人看。
二丫说:“挺好,小黄小黑!就是太小了,不能看家。我一会儿带着六丫去喝奶,你给小黄小黑喂饭。”
崔如英点了点头,没想到这回回家还有这样的惊喜,“能长多大呀?”
二丫道:“它俩爹娘还成,是大狗,以后也不小吧。”
崔如英笑了笑,“大了就知道看家了,这么小,能干啥。”
看着是挺肉乎,她以前也没养过狗,家里养狗没太多讲究,崔如英就知道不能吃太咸的。
狗还得吃肉,要是客人剩了肉菜,冲一冲就能喂。
不过这么小,应该刚断奶,得喂软乎的东西吧。
二丫推着妹妹出门了,崔如英走到门口,招呼了声小黄小黑,就嗷嗷叫着跟出来了。
家里还有面鸡蛋,崔如英给做了疙瘩汤,没放盐的盛出来,看有狗碗,刷干净盛了小碗。
鸡蛋花有一点儿,晾凉之后放地上,小黑和小黄呼噜呼噜吃。
狗脑袋毛茸茸的,凑在一块儿怪可爱的。
崔如英忍不住摸了两把,拎起来小黑沉甸甸,也不护食,就舔舔嘴巴,一脸懵地看着崔如英。
崔如英把小狗放回去,又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尾巴还晃,怎么能这么好玩呢。
有两只小狗,这可真热闹。
过了一会儿,四郎五郎也醒了,崔如英道:“锅里留着饭,还有点心,盛完了盖上。”
还得给二丫留饭,崔大山就不用了,肯定吃了包子。
四郎话可多了,“三姐你回来啦,姐你看见小狗了嘛,爹抱回来的,可小了,特别好玩儿!就是不能看家。一只叫小黄,是大哥,另一只等你回来起名字呢。”
崔如英道:“我已经起了,叫小黑。”
四郎高兴得直跳,在屋子里欢呼雀跃,“三姐!可太巧了,五郎想起的名字就是这个。一只叫小黄,一只叫小黑,叫着多顺口呀!”
崔如英摸了摸他脑袋,“那可不是巧了,行了行了,快吃饭去吧,吃点儿点心,然后再喝点疙瘩汤。一会儿收拾好了,咱们先去铺子。”
崔如英在家找了找,把《三字经》给找了出来,一会儿再买几刀纸,识字用,用不着太好的。
这般收拾好,等二丫回来,带上两只小狗,一行人就去铺子了。
也是巧了,芸芸过来给刘婶告了假,今儿崔如英在,铺子不至于忙活不开。
一个上午,姐妹俩就卤菜发面做包子,崔大山是快中午过来的,有人替崔如英就去歇着了。
忙活一中午,吃过饭赵掌柜他们也走了,铺子里没别人,崔如英直接问的,“爹,咱们啥时候开始认字呀?”
崔大山神色一怔,他都把这事给忘了,二丫也愣住了,她早就忘了。
家里还养了狗,高高兴兴的,在铺子要干活,在家里围着小狗转,哪里还记得要识字呢。
崔大山挠挠头,“你这才回来,总得歇两天。而且铺子里生意忙,咱们哪有功夫识字,要是晚上还得点着油灯,黑灯瞎火不说,还怪费钱呢。你回家好些天呢,不然一日认一个,慢慢来,你一着急,我心里就紧得慌。”
比借人钱还那 啥,一想要认字崔大山就喘不上来气儿。
二丫:“这样行,如英你别催呀。”
崔如英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以崔大山的性子,怕是学得慢,而且自己是小辈,教长辈认字读书,崔如英都不知该怎么教。
快了慢了的,都不成,要是一回学烦了,后头更不好学。
倒是四郎在一旁听着,高举着手说:“姐姐!我学我学,我和五郎学!”
五郎今年才两岁,神色懵懂,连认字是什么都不知道,但跟着点点头,“姐,我也学!”
崔如英笑了笑,“那就等明天开始,每日下午有空的时候,学上那么一两刻钟,也不耽误时间。爹说得对,慢慢学着,反正现在家里有我呢。”
揠苗助长反而长不成,越是催着,恐怕对识字的事越是抵触。
崔如英瞧着崔大山和二丫松了口气,她庆幸没逼着学。
崔如英也不用他们学多快,慢慢来就是。不过四郎五郎愿意学,崔如英就给他们背了一遍《三字经》,又叫着他们读了一遍。
崔如英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阴凉下,四郎五郎在她面前站着,小黄小黑在一旁要么你追我赶,要么歪着头追自己尾巴转圈圈。
烈日灼灼,读书声朗朗,夏日好像也没那么难熬。
傍晚自然是要去给书院送包子,等月亮升起,铺子打烊,这一日也就过去了。
十五月亮挺圆,远看能看见月亮上起伏的山。月华撒在地上,路上并不黑。
崔如英今日在铺子看着,生意也不差,因为崔记包子卖得包子温热吃也好吃,卤菜是凉的,所以客人并没见少太多,还因为有酒水,带着包子卤菜都好卖。
这几日酒水天没黑就卖完了,可以每日再来个十来斤,或是上些更好的酒。
崔如英也看了客人衣着,穿绸缎的也有,看样子不差钱。
崔家人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家人围着个小铺子转,这是崔家人生活的根本,也是本钱,没了这个铺子,那可是不成的。
这个时辰,巷子里人家都静悄悄的,少有还没睡的。
四郎五郎一人抱着只狗,崔大山抱着六丫,回家收拾安顿,也就歇下了。
崔如英夜里被热醒两次,盼着夏日早点儿过去,快到冬天吧,就能换大点儿的房子了。
有两个窗户的话,应该就没这么热了。
次日又是围着铺子转。
刘婶儿上午过来了,崔如英还特意问了问昨儿有啥事,如果需要帮忙,千万别客气。刘婶儿眉梢带着两份喜意,说道:“昨儿有媒婆上门,给你虎子哥相看,我就去见了见。”
崔如英没想到是这样的喜事,她记得刘婶儿家的虎子跟崔大郎年岁差不多,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相看人家了。
不过转念想想在这个时代也算不得快,早早议亲也省着好的都被挑走了,真等到十五六再找,还晚了呢。
世风如此,若非崔大郎去读书了,这会儿也该相看,等个一两年,差不多就成亲了。
崔如英道:“恭喜恭喜呀,可成了?”
刘婶儿:“这还头一回呢。”
为人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子女的事儿,刘婶儿自然也如此。
原本赵川还让刘婶儿打听打听,问问崔家的意思。
他记着崔家的二丫跟虎子差不了几岁,若是崔大山夫妇愿意,可以先把亲事定下来。
两家住得近,是知根知底的,他们夫妻俩也算看着二丫长大,断不会亏待了二丫去。
虎子性子也不错,是家里的长子,让虎子好好当学徒,这不还有几年呢。赵川也是看崔家日子好,谁不想结门好亲事。
近在眼前的先问问,不成再说不成的。
刘婶儿一开始呀也觉得不错,毕竟二丫性子好,相貌说不得多好,但虎子也就是个普通人,又不是多俊俏。
可后来刘婶儿仔细想想,这事儿不成。
两家唯一差的就是家世,也是差得最多的地方。
若是从前那还好说,两家差不多,但如今崔家有这个铺子,刘婶儿虽不像赵掌柜管账,知道铺子营收,可眼见每日卖那么多包子,也清楚生意不错。
向来嫁女儿都得高嫁,嫁过去还没自家日子好,那嫁个什么劲儿,过去当老黄牛吗。
刘婶儿没见低嫁的,若是她是许娘子,也不可能答应。街坊邻居做久了,刘婶儿不说拿二丫当闺女看,那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比起嫁过来受了委屈,还不如不嫁赵家,找个家世好的嫁了,那才不受委屈。
那孩子性子好,日后崔家的生意做大了,肯定有更好的亲事。
尽管赵川有这个意思,还一直说现在趁着崔家生意没做大,跟着说说……但刘婶儿没跟崔大山说过,这回相看别人,说一说也省着崔家人多想。
自家闺女被惦记,能不多想吗。
再有就是许娘子总在侯府,刘婶儿跟崔大山说话也少。有些话不该提就不提,省着提了伤情分。
崔如英道:“这好事儿呀,多见几回呗。”
刘婶儿打趣道:“你才多大,知道啥是好事儿,这八字没一撇呢,可别往外说。”
那就是家里能说呗,崔如英笑了笑,“都说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可算一个呢,我咋就不知道了。”
不过崔如英没往深处想,因为在她眼里,崔家几个还都是孩子呢,就是如崔大郎性子老成、懂事知道照顾弟妹,那也要去读书的,成亲对他来说还早着呢。
十三岁的年纪,怎么可能成亲,要是成亲了,崔如英接受不了。
二丫就比她大那么几岁,不可能那么早成亲的,必须得叫着识字了,读书能成亲晚点儿。崔如英觉得十五六岁也早,太早了。
那么早成亲,生一堆孩子……绝对不成的。
崔如英现在满脑子都是赚钱经营铺子,到时候买大宅子。这些日子上街,她还留意能不能再定个大单子呢。
刘婶儿希望崔如英说给崔大山他们听,省得多想。赵川是不太愿意,不过时间长了也就能想通了,这别人家的始终是别人家的,能过来跟着做活儿就是靠着两家的情分了。
除非赵家也有钱了,不然刘婶儿肯定不会提两家结亲的事儿。
说完这些二人就忙活去了。
今儿客人不少,崔如英又去跟酒坊订了酒,四十文一斤,每日送来十斤,这样一来酒水铺子每日就卖五十斤。
酒坊那边常有生意往来,这回定酒也能便宜了些。
到晚上铺子人不少,空的桌子就一两桌,眼看着生意不错,剩的包子也不太多,酱肉的总共剩了六个。
就剩三桌客人的时候,崔大山叫大家伙吃饭。
累了一晚上,该填饱肚子了。
孙娘子先上前道:“崔老板,今儿我跟家里说了带包子回去,能不能带三个酱肉的?”
三个包子足够大人吃,也没多拿。
崔大山是无所谓,他吃啥都行,只要是吃饱了。刘婶儿也是,说了一声,“我吃别的就行。”
赵掌柜一个大男人,自是不好跟着女人抢,就道:“那我也吃别的,老板再做份焖面吧,我吃焖面就行。”
崔如英也没所谓,也没往心里去。
等孙娘子拿完,还剩三个包子,刘婶儿拿了一个,四郎五郎以前吃够了,今儿想吃焖面。
崔大山又做了一大锅焖面,还做了几个水煎包,就着没卖完的卤菜,吃得倒也香。
崔如英吃了个包子馅儿,皮掰了点儿给了小黄和小黑,不过两只狗总吃客人剩的包子焖面,有皮有馅儿,还吃过羊肉的包子,闻一闻,大抵是不饿,就走开了。
崔如英:“……”
看着两只圆滚滚的肚子,她把小块包子皮捡起来扔了,剩下的自己吃,但总吃也吃腻了。
她突然想到孙娘子来铺子做工也有一个月了,她中午跟晚上都是带包子回去,算着每日差不多六个,就算不剩多少包子,每日也能四五个呢,难道不会吃腻吗?
要么就是家里孩子多,分着吃一人就吃一个,但再好吃的东西也经不住日日吃呀。
今儿还非要三个。
崔如英觉得是自己想多了,可一往这边想,开始没觉得有啥,现在却觉得哪里都不对,有古怪。
孙娘子已经走了,她悄声问了问赵掌柜,“孙娘子中午拿回去几个包子?”
赵掌柜还真记着呢,“也是三个。”
他见崔如英愣了愣神,又道:“每日都是这个数,都是酱肉包子,小娘子是觉得不对劲儿?”
崔如英摇了摇头,平白怀疑人不好,一旦说出来,对孙娘子更不好,她道:“没呀,我问问,这有啥不对劲的,三个包子也不多。”
就是觉得总吃会吃腻,而且包子这个东西,又不是多金贵。铺子里焖面也好吃呀,家里就没孩子要焖面的?
想想孙娘子的确很少带焖面回去,今儿又特意要包子,就觉得有些不对。
崔如英想明天再看看,要是包子少了,孙娘子还会不会要包子。
次日中午,崔如英去了趟后厨,包子还剩十几个,她拿盆子装了几个,这回还剩七个。
酱肉包子样子都不算好看,崔如英又找了双干净筷子,把其中两个的皮弄破了。
到了吃饭的时辰,她就从厨房出来了,等崔大山招呼吃饭,孙娘子又道:“崔老板,我还拿包子吧,我带三个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