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放假崔如英跟楚玉珠去庄子待了两日,没觉得庄子凉快多少,反而小虫子特别多。
市井长大不讲究,可崔如英怕虫子,待了两日就够了。
月底陆云蓁更忙,燕归堂的丫鬟常去城南,期间她回去了一次。
到月底天热得燥人,现下马上要进六月了,除了热之外,崔如英还觉得日子过得真快。
三月那会儿天还冷呢,早晚都冷得慌,现在穿薄衫还觉得多。听说侯府学堂数日放一个多月,毕竟不用考状元,没必要那么辛苦。
好像是从六月中旬到七月下旬,把最热的一阵子躲过去。
这会儿崔如英也忍不住走神,谁不盼着放假呀。
黄先生咳了两声,“马上就下课了,都认真些。”
楚玉珠耷拉下肩膀,崔如英回过神不敢再出神,楚玉娴看看二人,更认真了些。
崔如英盼着快点下课,终于熬到先生说下课后,她把作业写完,下午,搭了锦月姐姐的车,在城南街头下的车。
这边下车,再去铺子也就一刻钟多。不过她要先回家,放东西去。
这回回来,崔如英带了不少东西。
月中的时候言家送来了一对玉镯子,是做点心的谢礼。
言将军南征北战,家中男子多,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每每打胜仗,得到宫中赏赐不少,上头给的自然不能送人,但有从西北带过来的玉石料子,就找工匠雕刻了一对镯子,料子的水头好,上头带着翠色飘花,对崔如英来说已是极其贵重的了。
东西让许娘子给收好,日后当嫁妆,现在她已经有一支金簪子和一对镯子了。
钱夫人那日送来了笔墨纸砚,砚台一块,崔如英用不上,就给崔大郎带回来了。崔大郎要读书,正好能用上。
送来的东西中墨锭和纸最多,足够崔如英用到明年的了。
纸和墨锭都是好东西,但崔如英没带回来,因为她练字勤奋,给崔大郎的话她就少了,不能总指着别人给,由简入奢容易由奢入俭难,用过好的墨和纸到时再用便宜的,她肯定不愿意。
给一点小气,让她把东西全给崔大郎,崔如英更干不出这事儿来,给她的就是她的,许娘子让她都不给。
好在许娘子也知道她性子什么样,从不说不该说的话。
不过看完的书崔如英都给带回来了,她希望崔大郎闲暇时多看些书,书册是真贵,一本书几钱到几两银子不等,穷苦人家都是借书抄录,但这样辛苦。
除此之外还有两包点心,一些水果,这些崔家不常见,崔如英吃不完的就给带回来了。
这些东西能使唤四郎五郎,家里也高兴。
就是不多,也不是便宜东西,崔如英就不往铺子带了,明儿可以给刘婶儿家送些去。
回家把东西放好,崔如英才去了铺子。
这会儿铺子只有崔大山、二丫和刘婶儿在,三人正准备晚上要用的东西。
三个人干活轻巧些,不用着急忙慌的。
崔大山专干重活累活,比方说买东西搬东西、打水劈柴、洗菜剁馅儿……刘婶儿就管着卤菜发面包包子,二丫多管个调馅儿焖面,空闲了就跟着洗菜,也不闲着。
刘婶儿发面是一把好手,她比二丫的力气大,揉面揉得更透彻。
她发面的时候二丫就在旁边拌馅儿或是卤菜,铺子现在卖三种馅料的包子,胡萝卜和酱肉是蒸的最多的,不过只要按照崔如英说的比例放,不管多少,蒸出来的包子味道都一样。
这个时候刘婶儿就不往那边看了,低着头专心干自己的事儿。方子重要,刘婶儿也怕自己看了,下意识给记下来,那多不好。
干了小半个月,发面是越来越上手,刘婶儿觉得,就算日后不在崔家铺子干了,依着她这发面的手艺,去哪儿摆个摊卖馒头,估计也能赚钱。
码头那边中午吃馒头包子的也多,去那边不愁没人吃。
干啥都能赚钱,做这个比种菜卖菜赚的多多了。
想想三个月前崔家还在为钱发愁呢,许娘子还没出月子,就托她找关系要去做奶娘,现在生意做得这么大,别人见了崔大山都得叫一声崔老板。
从前崔家还不如她家的日子好呢,现在崔家日子可比他们家好太多了。偶尔在铺子里吃了好的,再回家看孩子都吃炖菜,刘婶儿心里还不咋好受。
刘婶儿也不是嫉妒,最多是羡慕,就觉得崔家日子好,这才多少天。
不过人各有命,她能来铺子干活也不错。
偶尔胡思乱想,别人也不知道,崔如英更不知道了,她也问过崔大山二丫,刘婶儿来厨房干活如何,说是干活麻利,也不用人催。
崔如英听二人这么说,就放心了,不过回来之后照样帮忙,跟着发面蒸包子。
下午要先把晚上送去书院的酱肉包子蒸出来,然后紧赶着就得蒸晚上铺子要用的羊肉、酱肉这两种馅儿的包子。
铺子里酱肉包子现在一晚上能卖一百多个,羊肉馅儿的一天蒸八十个,上午晚上各四十,有时卖不完剩十几个,有时不够卖,这个还真说不准,崔大山也没找到那个正正好好的数,全看客人想不想吃。
崔如英今儿就管包的羊肉馅儿的,包好放锅里蒸,崔大山也开始往车上装包子了。
今天晚上送一回包子,明天早起再去送一趟,就该给结这个月的钱了。
崔大山算着,从十五到二十九早上,一共给书院送了十四天加一个早上,也就是十五回胡萝卜的,十四回酱肉的。
每日虽多做几个,但还是得按照早上五百个晚上三百个算,毕竟饭堂没让多送,所以说价钱还是按照文书上的送。
整天送的就十四天,一日一千二百九十文,十四天是十八两六十文钱,再加上五百个胡萝卜鸡蛋的,总共该结十八两八百一十文钱。
崔大山这两日还有些不安,虽说这么大个书院摆在这儿,都一百多年了,不至于贪他这些钱,这些钱对书院来说只是毛毛雨,可是凡事都有个万一,万一书院污了他的钱,他都想好去官府告状了,市井百姓是小,但书院不能欺负了他们。
崔大山带着女儿送完包子,回来铺子已经有客人了。
晚上生意也不错,戌时过半才没客人进来,客人们吃完还早,赵掌柜和孙娘子一边收拾一边等客人吃完,也就到亥时了。
这会儿也能抽空吃个饭,赵掌柜吃了四个包子,来铺子之后,他是肉眼可见地胖了。
刘婶儿和二丫就在后厨吃的,包子方便,就着没卖完的卤菜,也算简单对付一口。
而孙大婶过去拿了三个包子,往自己带的盆里装,一边装,一边说道:“崔老板,我回去吃吧。”
崔大山也习惯了,问了句,“三个够不?”
孙娘子点点头,“够的够的。”
看崔大山的样子,不是头一回了。
崔如英这些日子不常回来,期间回来一次还是下午回的,待了一会儿就回侯府了,没赶上晚上打烊。
倒也不知,孙大婶都是带包子回去吃的。
崔家的包子不小,若按酱肉包子的个头,吃个三四个差不多就八饱了,毕竟总吃,也腻。
偶尔剩水煎包,再吃个两个小点的水煎包就十分饱了。
像崔大山赵掌柜能吃的,得吃五六个。
孙娘子带走,是不能可着劲儿带,崔如英见她就拿了三个酱肉包子,也没多拿。
崔如英就多看了两眼,赵掌柜就凑过来,小声道:“这孙娘子家中孩子多,估计拿回去也不自己吃,都给家里孩子吃了。”
赵掌柜也成亲了,有妻有儿,不过他不这么想,自己干一日活儿多辛苦,要是不进自己的肚子里,那干活还有啥劲儿。
老子肚子还饿着呢,崔家包子他也吃不够,还往家里拿,赵掌柜来铺子一个月,就往家里带过一次。
还是那回崔如英做了菜,铺子里包子没卖完,崔大山让一人拿两个。
崔如英知道赵掌柜说的这些事儿,招人自是把家境什么的都打听清楚,孙娘子四十多岁的年纪,家孩子多,长子已经成亲了,孙子都有了,不过还得给其他儿子说亲。
别人都在铺子吃,只有孙娘子自己拿回去,拿的时候还低着头。
带回去自己吃不成,不过签文书时只说管饭,没说不能带回去,她又没多拿,崔如英不管这闲事儿。
崔如英道:“不多拿就行。”
赵掌柜:“小娘子放心,我盯着呢。”
崔如英看了赵掌柜一眼,赵掌柜笑眯眯的。
崔如英道:“在铺子里吃多少都行,赵掌柜辛苦一日,多吃几个包子。”
赵掌柜点了点头,但也没往撑了吃,不然晚上睡不踏实。
等最后两桌客人吃完,赵掌柜几人也就走了。崔家人留下收拾,熄了油灯关上门窗,顶着夜色回家。
六丫躺在推车里,这会儿天热,就穿了一个小薄纱,推车多晃呀,也不见醒。
五郎困得睡着了,被崔大山背在背上,四郎一边走一边揉眼睛。
他们三个还在铺子睡了会儿,但这会儿晚,也困得不行。回去之后连脸都没洗,就躺床上睡了去。
崔如英还刷了牙洗干净脸,临睡之前跟崔大山说:“爹,明天早上我跟你一块包包子送包子去,我要是没醒,你记得叫我。”
崔大山点点头,“如英,你说你大哥明儿上午回来,要不做点好的吃?”
崔大郎去书院都二十天了,当爹的自然是担心。虽说也往书院送包子,知道书院伙食不错,可还是担心儿子吃不好睡不好。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娘的不在,就得当爹的操心。
崔大郎不在的时候家里还吃好吃的呢,这崔大郎回来了,该买点肉做了吃。
不过都是崔如英做,让崔大山来白瞎了肉,但女儿费事儿,他也不好意思说明儿你大哥回来,做点好的吃。
女儿也是从侯府回来的,而且明儿早上跟着包包子,也辛苦,不比读书轻巧。
直接使唤,崔大山还干不出来这事儿。
崔如英道:“行呀,明个结了账,爹你多给我点钱,咱们买点儿好的吃。”
吃肉也得结了账,是这个理儿没错。
多给点儿,她就能多落下点儿。
崔大山:“肯定爹掏钱,还能让你花钱呀!”
明儿就结钱了,高兴是高兴,可崔大山还有点不安。
那十几两银子呢,一日不到手上他就一日不安生,他估计今儿这一宿估计都睡不好。
崔如英也喜欢做菜,只要多给钱,做一回就做一回。
次日一早,崔如英是被崔大山叫起来的。崔大山还不是醒了就叫闺女起来,他先把六丫送二丫屋里去,点了盏油灯,这才叫崔如英。
这个时节晚上睡觉都开着窗户,崔如英往外看了一眼,月底这几日都不见月亮,天黑得惊人,外头好像一盆浓墨被打翻了,伸手不见五指,更别说看见左右的房檐和屋舍。
她揉揉眼睛爬起来,简单梳洗,父女俩往铺子赶。崔如英还没彻底醒过来,被崔大山的推车推着的。
到了铺子才算彻底精神了,开始了洗萝卜削萝卜皮,擦丝炒鸡蛋,虽然去了侯府几日,但这些活儿她还记着呢。
现在多了两个锅也方便,包好的包子直接上锅蒸,蒸包子的时间比只有两口大锅短多了。
不过包还是得人包,就算包得快,那也是五百个包子。
崔如英觉得自己就是个会说话的包包子机器,每个动作都是一样的,一大早也是为生活所迫呀。
等包子出锅,崔大山就往木桶里装,然后绑好推车送去书院。一个早上忙这些,又守在锅旁烧火添柴,崔大山热得大汗淋漓。
他现在就穿了短打,脖子上挂一条汗巾,留着擦汗用。
做吃食生意得干净,崔大山现在可看重这个了,装包子都得垫着干净的纱布拿。
就是太热,现在还没热起来呢,真等夏天到了,不知道啥样。
崔大郎推车,崔如英就在一旁走着,时不时给崔大山擦擦汗。
等到了书院,没怎么等,就有人出来拿包子了,除了搬包子的三个,今儿还多了个人,是那日来签文书的陈三。
陈三没管搬包子,就在前头盯着,包子数完,小工告诉他,“一共五百零六个。”
陈三笑呵呵的,“崔老板先进屋坐会儿,一会儿把帐给结了。”
崔大山的心落在肚子里,不过只落了一半,钱没到手,那就不算安心。
陈三回屋拿着账本过来,崔如英翘着脚看,崔大山道:“我不认字,让我闺女看吧。”
陈三点点头,又把账本给崔如英,钱袋子也一并放桌上了,“这月一共送了十四个整天和一个半天,总共是十八两八百一十文,小娘子看看对不对,若是对了,在这上头签个名字按个手印……不识字的话,只按手印就行。”
那日签文书写了名字,陈三记得是歪歪扭扭,字还挺大。
来之前崔如英也跟崔大山说了,今儿能收多少钱,十八两八百一十文,数目正好跟陈三说的对上。
账本上写了每日送的,记得都是整数,三百五百的,崔如英看账本没啥问题,就点了点头,“爹,是对的。”
陈三:“钱也数数,看对得上不。”
崔大山把银子拿出来,八百一十个铜板,数了倒是对,银子用秤称过,秤是他自己带的,正好十八两,也没错。
他用印泥印了自己的手印,“陈管事,你看看。”
陈三点点头,“下回再送就是初一了,晚上送一次,早上不用。”
别给送错了。
崔大山连说了几声好,一时忘了说别的,陈三道:“包子学生们挺爱吃的。”
崔大山愣了愣,送了半个月的包子,他还真没关心过学生爱不爱吃包子。
崔如英也没关心过,一来包子味道不错,不然书院饭堂也不会跟铺子定。而来这是订出去的生意,是好是坏都签了半年,崔家按时按点给送就是了。学生喜欢吃也不会多给铺子钱,不喜欢吃也不会少给。
崔如英和崔大山自然就不关心这事儿了。
不过陈三以为崔大山不走是想问问这个,包子挺好吃,早上一个包子,还有粥和面饼,晚上的包子少点儿,因为有世家子弟不在书院吃。
这些日子学生吃得不错,上课的劲头足,院长还夸了句饭堂。
崔大山挠了挠脑袋,嘿嘿一笑,道:“爱吃好,爱吃好呀。”
崔如英扯了扯崔大山的衣袖,“爹,咱们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