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老虎出没

浙江松阳县,一樵夫进山砍柴,日暮而归,忽逢二虎,情急之下,上树避险,一虎对另一虎说:“假如朱都事在,此人断是难逃了。”

随后,一虎守在树下,另一虎走了。

不一会儿,第三只虎出现,其身细长,善蹿跃,几乎要抓到樵夫了。

樵夫腰下有刀,危急中,抽刀砍其前爪,那虎疼得大吼,遂与二虎逃逸。樵夫未敢轻易下树,挨到转天天亮,才落地还家。

后有村人问其遭遇,樵夫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村人说:“我县衙内,有负责文书收发的朱都事,昨夜伤手,正在卧床。”遂密报县令,县令很是吃惊,派人围剿朱都事,欲用火攻之,“朱都事忽起,奋迅成虎,突人而出,不知所之……”

唐朝时代,华夏大地的山林中,有众多老虎出没。不但虎会变成人,人有时也会变成虎。《宣室志》中李征化虎的故事最著名,这个故事被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重写为《山月记》。

陇西李征,博学善文,天宝十年春中进士,但仕途坎坷,几年后才调补江南尉。李征“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居此职,郁郁不乐,指同事道:“我怎么会跟你们为伍?”

李征得罪了同事,也就混不下去了。他曾一度游荡于吴楚间,后又西归故乡,行至途中,忽发狂疾,跳入山林,从此杳无音讯。

一年后,与李征同时中进士的陈郡袁傪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诏出使岭南,至一驿站,驿卒称:“道有暴虎食人,大人小心啊。”

袁傪不以为然,行至草莽,果有虎暴起伤人,但随即又藏回草中,发出人语:“几乎伤了我的故人!”

袁傪大惊,因为他听到的声音很像多年前失踪的老友,遂试探着问:“谁?真的是故人陇西李征吗?”

草中老虎发出数声呻吟:“正是李征。老友少留,跟我说几句话。”

袁傪问:“李君,李君!”

李征说:“自与足下分别,音讯相隔,你这是要去哪里?我看你的威仪,像是已做了监察御史。祝贺贤弟,祝贺贤弟!”

袁傪问他为什么藏在草莽中而不出来相见,李征如实相告,说自己已化身为虎:“我与君同年登第,但今日你为高官,而我行于草莽。老友,现在,我有所托,请不要推辞。”

袁傪唏嘘不已:“你我相交多年,但说无妨。”

李征说:“我化虎经年,但老家尚有妻儿,若君北归,请为我传信,就说我已死,不要再提今日之事。我没任何资产,但孩子尚小,他们母子谋生甚难,今见贤弟仕途顺畅,若念昔日友情,望能扶助一把,不要使他们饿死道途。”言罢,李征潸然泪下。

袁傪亦泪流,说:“我与足下情同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李征说:“贤弟知我爱文,现已作数十篇,虽有遗稿,但皆散落,望君现在为我传录,使之留于后世。”

袁傪叫手下准备笔墨纸砚,李征口述,均是高妙之文。袁傪阅后,慨叹再三:“我兄才华如此,竟落得如此地步,上天不公啊。”

李征收泪,说:“我已释然,现与君永诀,望贤弟莫忘嘱托。贤弟,请上路吧,快行,快行。”

袁傪泪如雨下,上路回望,不见李征身影,久久,草莽山林中传出一声虎啸。

这几乎是唐代志怪传奇中最感人的一篇了。怀才不遇者的人生、命运与悲情,无论是在千年前的唐朝,还是在当下的世界,都没什么不同。只是,我们不知道李征最后去了哪里。但作为一只老虎,它还能去哪里?又有谁知道,林莽间的一只老虎默默忍受着那日日夜夜的孤独。

关于老虎的故事还有很多。唐人之所以喜欢写老虎,是因为那时候南方、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老虎出没,比如当时江苏地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海陵即江苏泰州,当地有人叫王太,这天晚上王太跟十四个同伴穿越山野。当地多虎,所以人们都拎着木棒防身。

结果,真的遇见了老虎。

老虎异常巨大。王太等人虽带了木棒,但多半是用来壮胆的,一旦遇见老虎,大家还是非常恐惧。

其中一人说:“听说遇见老虎后,脱下衣服摇晃,就可以迷惑它。”

大家脱下上衣晃动起来。王太也把上衣脱了,冲着老虎晃动。老虎大吼,连续四次伸展身子,想要扑向王太。王太手握木棒,赫然而立,对身边伙伴说:“你们快跑,我殿后。”伙伴们或隐于夜色中的丛林间,或直接跑掉了。

王太看伙伴们都跑了,于是自己很悲壮地站在老虎面前。

他一咬牙,持棒上前,猛地一棒,正中老虎耳朵。老虎怪叫一声,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它晃晃悠悠地又起来了。王太一路狂奔,钻进了山神庙,三爬两爬,上到房梁,这才感觉安全了许多。

但他刚闭上眼休息了一会儿,就听到外面有老虎的脚步声传来。

王太大惊,正琢磨着,庙门开了,刚才拦路的巨虎钻了进来,随后站起身,变成山神模样。这时,庙中传出第三者的声音,问巨虎:“今天您怎么显得这样疲惫?”

巨虎道:“刚才遇见一人,没想到那人胆子很大,我被他打了一闷棒,差点送命。到现在我的脑袋还嗡嗡作响。”说罢,老虎跳上庙中的神龛。

梁上的王太大气也不敢出,但还是被巨虎抬头发现:“您是哪位?”

王太一害怕,掉了下来。跑是跑不了了,王太只好坦白身份。巨虎沉吟良久:“说起来,你本是我的食物,按天命,应在十多天后被我吃掉,而我今天提前去捕捉你,所以才被你打了一棒。既然我们再次相遇,说明你我有缘,那我就放过你这次,并保护你安然度过此劫吧!”

王太惊喜而拜。

巨虎说:“十几天后,带一头猪来,用自己的血涂它的头,将其拴在庭中大树下,你则上树躲避。按我说的做,可保平安。”

十多天后,王太带着猪来了。

巨虎多少有点意外:“诚信如此,真君子,我更没理由欺骗你了。”

抹有王太血的猪被拴在树下,王太则爬上树。安排妥当后,巨虎从庙中跳出,在树下一边吼叫,一边跳跃做扑食状。最后,掉头将猪吞噬,然后钻回庙里,等再出来时,又已化为人形:“你可以下来了。”

王太来到地上,再拜虎神。

这确实是一只不错的老虎,有诚信,事情想得也周到。

故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老虎为虎神时,是人的思维;化为原形后,则完全是虎的思维了,如果王太不上树,定为其所食。下面的故事亦可以佐证这一点。

位于黔地的费州,在唐时,境内多虎,有个叫费忠的人,夜宿山林,聚火取暖后,自己上了树。夜有虎来,不见人迹,便脱去虎皮,变为一老者,在柴火边枕手而睡。费忠见此情景,持刀而下,取了虎皮,横刀逼问。

老者说:“我是北村的费老,因做错事,被罚为虎,依上天所定,我要吃一个叫费忠的人,才可托生。”

费忠问:“天命如此,有什么办法吗?”

“可以以同名同姓者代替。”

“南村有个人,也叫费忠,那就让他代替我吧。”

老者叫费忠上树,从树上将自己所脱的虎皮扔下来。费忠问其缘故,老者说:“我若入皮,则不相识。你若落地,必当被食。事理则然,非负约也。”也就是说,化为虎后,就完全不再认识费忠了,那样就会误食。

老者得虎皮后,从后脚一点点钻入,遂化为虎。

南村还真有一个人叫费忠,这天他正在锄地,一抬头,见一只老虎正瞪着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吃了。

王太的故事中,主人公在巨虎的指点下,躲过了灾祸;但费忠的故事中,老虎和主人公就不太地道了,他们把凶险偷偷地转移到他人身上,叫人想到冥界某些受贿小鬼的做法。相比之下,下面的老虎就渺小了许多。

老虎已是兽中之王了。不过,按照某些记载,它们却惧怕另一种动物。那就是山魈。

唐玄宗天宝末年,刘荐到岭南做判官,行进在茫茫大山中,一抬头,见古树的藤蔓间有一只山魈正在荡来荡去。

刘判官大喊:“遇妖鬼矣!”

没想到山魈大怒,作人语:“刘判官,我自己正在这玩游戏,碍你什么事了?为什么要骂我?”说完,它大声呼喊“斑子”。

很快来了几只老虎。原来,斑子就是老虎。

老虎先拜了山魈,山魈叫它们去捕刘判官。刘判官慌乱中打马逃跑,但很快被老虎劫回,叼到山魈面前。

山魈“嘿嘿”一笑:“刘判官,还骂我吗?”这让刘判官哭笑不得,无奈,只有拜求饶命。

山魈也无意加害刘判官,折腾了一会儿,说:“行了,你可以走啦!”话音落后,一旁围着的老虎才将我们的刘判官放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老虎在山魈面前是很乖的。这种观点在唐朝达成了共识。

山魈是猿猴的一种,狒狒的近亲,又称鬼狒,因其面目狰狞,一如鬼怪。这种狰狞借助于其面部极为鲜明的颜色(棕、绿、白、红、橙)而更令人恐惧。现代的人们认为这种动物性情暴戾,富有攻击性,但古人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经验里,它们还是蛮不错的,比如那只怀疑自己被侮辱的山魈,出完气后,就放走了刘判官。

《广异记》中还有一条山魈指使老虎的故事,在这里先介绍了山魈的特点:“独足反踵,手足三歧。”说它只有一只脚,且脚跟冲前,手脚都只有三根指头,并进一步讲到母山魈好脂粉,公山魈喜金钱,人若给了它们这些东西,入山后便会被保护。

同在天宝年间,一人负囊于夜间山行,担心遇到老虎,想上树休息,却遇见一只母山魈。

母山魈意味深长地问:“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情,即以脂粉相赠。

母山魈很高兴,说:“不必上树了,你安心地在树下睡觉吧,没有谁敢把你怎么样。”

于是,行人就宿于树下。

夜半过后,有老虎来了,于是母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母山魈像对待自己的晚辈那样,摸摸老虎头说:“老虎啊老虎,这是我的客人,你们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于是,那只老虎就乖乖地走了。

不但老虎时常出现在唐人的世界里,就连传说中的伥也是这样。

我们熟悉一个成语:为虎作伥。何为伥?伥是鬼,且不是一般的鬼,它们是被老虎吃的人所化成的。变成鬼后,他们又会帮老虎害人。

开元末,渝州多虎暴,设机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树候望,见一伥鬼如七八岁小儿,无衣轻行,通身碧色,来发其机。及过,人又下树正之。须臾,一虎径来,为陷机所中而死。久之,小儿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开视,有碧石大如鸡子在虎喉焉。(《广异记》)

这里就讲到伥鬼的故事。

该伥鬼出现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

蜀地林密,老虎成群,渝州一带,多为虎患所扰,当地居民为消除虎灾,遍置陷阱或机关,但收效不大。

此夜,渝州界内有村民在树下设机关捕虎,自己攀树而窥。到了夜半,见一浑身碧绿色的小儿,有七八岁的样子,轻步而来,在树下转悠了一圈,将捕虎的机关破坏掉,随后又飘然而去。

等那小儿走后,树上的村民急忙下树,又将机关恢复,随即再次攀缘上树。

刚到树上,一头斑斓猛虎即漫步而来,行至树下,中机关而死。村民没敢马上下树,因担心还有虎来。他在树上又隐藏了一会儿,看到先前来的那个碧绿小儿哭号而返,随后钻进虎口。

这小儿何以对虎如此忠贞?

现在我们知道了,那小儿,正是伥鬼。

到了转天,村民打开虎口,发现里面有一块碧石。

按唐人的理解,若捕虎,必先制伥。伥鬼是有弱点的,比如说眼神不好,尤其是吃了酸的东西后(尤好吃杨梅),几乎就相当于盲人了。

一般来说,伥鬼对老虎是很忠贞的,不过也有反例。

唐时有人叫石井崖,自小舞枪弄棒,身手不凡,成为村子的里正,也就是村官。他有点文化,所以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子里,想走另一条路,于是开始读经学儒,自号“书生”。

这天上午,石井崖起身去县城买衣服。

从村子到县城,路不近,得翻一座大山,山中有猛兽、强盗,石井崖随身带了刀枪,以作防备。

钻进大山,走了一段,看到前面有溪流清澈见底,水流湍湍,石井崖正欲渡过,发现旁边巨岩上似乎站着几个人。

中间一人,道士打扮,身着红衣,但面色甚黄。两个青衣童子站在两侧。

道士说:“明天中午,我要吃石井崖充饥。但此人阳气正旺,又擅武艺,不可掉以轻心。我当作法,使你们幻化形状,前去收缴他身上携带的兵器。”

青衣童子齐声道:“遵命。”

石井崖心生恐惧,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拔腿就跑。跑了几步,发现身后没什么反应。他回过身,发现道士与童子似乎并没留意他。这怎么可能?他就在巨岩下啊。他试探着在岩石下走了一圈,道士与童子仍然没有任何反应。石井崖认为自己遇见了怪事。

石井崖越过溪流与密林,出了大山后,天色已经暗下来。

前面有家客栈,石井崖投宿其中。由于心神不宁,他再没什么兴趣去县城买衣服了,而是在这家荒村客栈住了下来。

一天晚上,突然有两名陌生军人来客栈投宿。

石井崖在窗户后看到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的剪影。迟疑时,自己所在房间的门开了,两名军人出现在面前:“你就是石井崖?”

“正是。”

“据我们所知,你私自携带有兵器,把它交出来。”

石井崖欲交出兵器,但突然想到那个红衣道士的话,所以偷偷把所带长枪的枪头拔下,暗揣于怀中,只是将枪杆与腰刀交出。

收了兵器,军人微笑而去。

石井崖仍然未离开客栈,他怕一旦走出客栈,会有什么噩运降临在自己身上。

由于盘缠用尽,店主屡次想赶走他。无奈之下,石井崖只好离开客栈。走了没多远,来到一个三岔口,四周丛林甚密,石井崖感到有些不妙。正在踌躇时,一猛虎出现在眼前,它张开血盆大口向石井崖扑过来。石井崖恐惧到极点时,突然什么都不怕了,他镇定下来,从容施展武艺,从怀中取出枪头,直刺老虎疏于防备的腹部,正中其要害,那虎辗转而死。

石井崖者初为里正,不之好也,遂服儒,号书生。因向郭买衣,至一溪,溪南石上有一道士,衣朱衣,有二青衣童子侍侧。道士曰:“我明日日中得书生石井崖充食,可令其除去刀杖,勿有损伤。”二童子曰:“去讫。”石井崖见道士,道士不见石井崖。井崖闻此言惊骇,行至店宿,流连数宿,忽有军人来问井崖:“莫要携军器去否?”井崖素闻道士言,乃出刀,拔枪头,怀中藏之。军人将刀去。井崖盘桓未行,店主屡逐之。井崖不得已,遂以竹盛却枪头而行,至路口,见一虎当路,径前躩取井崖,井崖遂以枪刺,适中其心,遂毙。二童子审观虎死,乃謌喜跃。(《广异记》)

老虎死后,青衣二童子现身左右,察其已死,欢呼雀跃。这就怪了,因为按描述,那两青衣童子是伥鬼无疑。

老虎跟伥鬼的关系显然是复杂的。

有人认为,老虎可以驱使伥鬼;有人则认为,一旦被老虎吃的人化为伥鬼后,就可以随意驱使老虎了。发生在荆州的故事,为后一个观点做了证明。

当时有人山行,遇伥鬼,伥鬼将虎皮披在那人身上,于是那人就变成老虎,为其所驱驰。过了几年,他不堪忍受这种生活,趁路过一寺院时,钻进去,伏在僧床下,为僧所养,半年后,虎皮脱落,变为人形。那人怕被伥鬼发现,在寺院中一住就住了两年。

这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想出寺院透透气了。谁知他刚一出门,就被守在门口的伥鬼发现了,伥鬼抓起虎皮向那人扔过来,他慌忙逃进寺内,但还是慢了一步,腰以下变成老虎的样子。有了这一次教训,那人终于死心了,直到去世,他也不未曾踏出寺院门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