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赐宅

下午关山海一行人便来辞行,他们抽到的县在景宁以西,只能走陆路,需得早日启程。

关山海一行人,来时凭着护送百姓的一腔热血,下了船心中也是忐忑,毕竟他们虽然已经辞军,但毕竟在军中呆过,来了越国不知会不会遭人忌讳,户籍登记时,文书也要盘问一番旧国的履历,所幸有惊无险。

昨日船靠岸时,码头上那两百多名大兵,给关山海等人造成了不少视觉冲击,越国的将士各个身上穿的兵甲他们见所未见,看起来虎背熊腰,最重要的是,他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关山海想起自己十几年前也是这样的,但是后来…

关山海并非一个胸中毫无抱负的人,不然当初从军也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

但是他心里清楚,不久的将来,越国和吴国必有一战,他们若是在越国从军,有可能把刀口指向吴国的百姓,而从军者,令行禁止,他们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因此他们暂时不打算在越国从军了,等着静观其变,再做打算。

所幸,他们有五十两的安家费,加上他们一把子的力气,在越国种田养活一家老小不在话下。

关山海是个聪明人,这几日相处,他也明白赵家这位小公子是位慷慨大翼之人,机会处处有,但你得有机会去接触到它,因此离别前当着所有人道:“赵公子,我等打算到了泰和县先以种田为生,当然也不敢忘赵将军昔日恩情,虽然不知道公子以后在何处,但是我们一行人地址已经确定,若是公子日后有事可写信与我,我等还是那句话,若是赵公子有事,我等万死不辞!”他相信赵家小公子若给机会,必然是不伤害吴国百姓的机会,而这种机会,他会牢牢把握住!

赵宝山一下就听明白了关山海的意思,关山海一方面表明自己去种地的打算,另一方面又表明他还听从自己的差遣,虽有他自己的目的,却也给赵宝山带来了好处,这便是越王以后善待自己一家的筹码,他能理解现在关山海一行人不愿从军和吴国百姓针锋相对,可是很快,北面对上的会是南下的金人,当吴国灭亡时,再北上,他们便又成了解救百姓于水火的英雄,他们赵家便成了衔接旧国将士和新国的纽带,他很明白自己的作用,赵宝山郑重地向去往泰和县的各位将士们道:“就此别过,保重。”

云天的百姓,陆陆续续地前往各地,开启新的生活,冶城的批复也很快抵达了景宁:赵家前往冶城,赐拥军坊百宝南巷一座三进的宅子。

常主簿对赵宝山无偿遣散家奴的行为是相当满意的,毕竟这赎身银经由他们官府,每月还要增加不少工作份量,赵宝山此举,节省了多少人力,常主簿作为冶城本地人,此时也愿意提点赵宝山两句:“拥军坊在东城,里头住的都是军中将士,百宝南巷更是了不得,住得都是将领,起码是个三品才能住进去,附近几个坊巷住的也都是官家,真正的有价无市,你们一家老小住在那里,安全得很!”

恐怕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同时,也监督他们一家吧,把他一家放在越国精锐将领的眼皮底下,不过他们一家,本来也没打算造反,没啥可担心的,赵宝谦虚道:“小子一家如今老的老小的小,何德何能能住这般的宅子?早就听越国海纳百川,今日方才真真体会到啊!”

大老太爷却犯了愁,这几日他们一行人在船上不缺吃不缺喝,船上几个老家伙都被照顾得好好地,平平安安到了越国,大老太爷心中十分认可七弟家的小孙子,不夸张说,比他自个儿的大儿子还靠谱,如今听闻七弟一家被赐宅在冶城,不能跟着他们到凝源去,心中纠结成一团…

虽然他们几房也能在冶城买宅子定居下来,但是他们的其他族人们不能啊,到了冶城他们几房人独木难支,以前在云天,青石镇离赵家村并不远,大老太爷他自己是族长,他本身和他的职责都离不开族人们。

最后反倒是赵宝山安慰了他:“大爷爷,您老就是一根定海神针,有您在族人们才能安心啊,听常主簿说,越国已经不兴族学,各个都到官府兴办的学校去读书,他读完初中出来便能当官,若是考上高中,那更是了不得了,您在凝源,才能督促族中子弟好好读书,这次我已经跟常主簿说明了情况,我们跟着你们到凝源,等你们买了宅子,我们再坐车到冶城,凝源到冶城不过一天的车程,等我们都安定下来,以后走亲戚也方便得很。”

常主簿是个聪明人,知道冶城对赵家的态度,在允许的范围内,都愿意通融。

老太太,太太都打算把自己的都带到冶城。

因为放了籍,想要逃离被官府分配去处的命运,只有在冶城买宅子。

常主簿以往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主家非要把陪房带过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还真不差钱能给陪房买宅子,但是那又怎样,跟别的地方不同,这些下人是脱了籍的,买的宅子也记在他们自己名下,以后他们的孩子也能在学校读书,过不了两代,他们就做不来伺候人的事儿了,到时候主家和下人自然就自己内部瓦解了,所以常主簿并不阻拦。

赵宝山也想到过这些,只是老太太,太太一辈子在内宅待着,冷不丁到了越国,还没适应过来又要和熟悉的下人分开,必然是更加不安,赵宝山想着以后他和宝水并不需要这些陪房,买宅子只求这些陪房对老太太,太太忠心就行,这些陪房住在外头,也能给老太太,太太多讲讲外面的世界,等老太太,太太适应了越国,他们当普通亲戚走动便是。

他们赵家人,又在景宁码头乘了船,南下去凝源,到了凝源县,赵家村的族人被各个村的人领了回去,而赵宝山等人,则和大老太爷一行人,到凝源县城买宅子。

再过四日便要过年了,凝源县城热闹非凡,街上张灯结彩,采买年货的人接踵而至,他们到越国这两日,一直呆在县衙给他们安排临时住所里没出来过,如今外头喜气洋洋,这才恍惚自己离云天的风声鹤唳已经非常遥远了…

凝源县衙附近一座二进的宅子要四百两银子,若是离得远些,三进五百两也不是没有,但是县衙离码头近,大老太爷有了一次跑路经历,越发觉得离码头近是件好事儿,拍板在县衙附近买了宅子,凝源县衙附近的宅子还是非常抢手的,没有那种一连串连着的宅子出售,大老太爷只能退而求其次,几房买在一个巷子里。

原本到了过年,赵家族人都要祭拜祖先,这次族人们四散各村镇,赵宝山一家又要前往冶城,大老太爷买了宅子,就选了间屋子用来摆放祖宗牌位,让赵宝山提前祭拜祖先,千叮咛万嘱咐,放才放他们去往临安。

马车出了凝源,走上了官道,一路畅通无阻,果真一日的功夫,就到了冶城。

皇城在东,城东为贵,城西多住着商家平民百姓,马车进拥军坊,便有人查验身份,等到了百宝南巷,静得多余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到了越王赐的宅子门前一看,门面上已经挂上了赵府的牌匾,门口的两只石狮子边上,已经站了新人…

见他们到了便上前拱了拱手:“赵家公子,我是官府临时派来给您家安排帮佣的,您府上已经替您雇佣了两位门房,三名厨房做饭的,还有四名洒扫,剩下的在跟前伺候的,得等您和内眷们自己挑选,这次我带了二十名小厮和二十名丫鬟婆子来让供挑选,选过得,便留在身边试用一个月,若是合适,一个月后再签雇佣契书,若不合适,随时可以退回来。”

这话说得十分妥帖,虽不排除有安插行为,但是赵宝山不怕官府的人安插打探,且官府的人,比他们自己出去选安全多了,不过挑人的事儿,自然是交给太太,老太太。

辛氏留下了六个小厮,十二个丫鬟婆子…

三进的院子,虽不如在云天老家五进的大,但下人也少了许多,赵宝山住在前院,赵大领着几房陪房的小厮管事住前院的倒座里,老太太住后院的正房,太太住东厢,宝水住西厢,后罩房便留给几房陪房的丫鬟婆子并新来的丫鬟婆子住,住得绰绰有余。

家具都是新的齐全的,甚至年货都给置办得大差不差,赵宝山心里清楚,这样的体贴不是因为他,固然这段时间儿,他们赵家一家识趣儿,散尽家财给他们带来这么多人,还把船也给捐了…

但他可没忘记,这百宝南巷,可是三品以上才能住得起,而他祖父在吴国领的是正二品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