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收集到一些关于侵华战争的图片,发现大部分都很陌生,似乎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没有见到。因此,觉得有必要放在这里和热心于这段历史的朋友分享。从这些照片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一个侧面,一个矢尽弓折,而宁死不屈的民族。
长城抗战中激战损毁的山海关城楼。这一战,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抵抗,开东北军撤入关内后抵抗的先河。此战,安志馨营长殉国。日本人可以摧毁山海关的城楼,但是摧毁古城的炮弹引发的是更强烈的抵抗的怒火。
1. 多门师团攻击黑龙江马占山部的战斗,日军首次使用战车,给马占山部带来极大威胁。但东北的气候也给日军带来很大麻烦。这张照片显示的是江桥战斗中日军战车在作战中陷进冰窟窿,日军正在组织拖曳。我的分析,这应该是日军一辆92式重装甲车。
2. 印象中,日军九一八后攻占东北未有激战。从照片上看到,至少在吉林,东北军还是仓促但是勇敢地进行了抵抗。
南岭,日军记载驻军为东北军吉林省防炮兵第一营、第二营,日军第三旅团猛攻南岭,试图迫使中国军队投降。但是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左侧图中,可以看出南岭激战后被摧毁的中国军队火炮,型号不详。
而下面的照片,记录了日军突破和遭到抵抗的经过。
日军正在拖曳陷进冰窟窿的战车。
“第一个抗日将军”马占山。这是上海当时发行的金字塔牌“马占山香烟”的广告
装甲列车,盛于苏波战争,在苏俄十分流行,也曾经在中国的内战中大显身手。叶挺独立团,其前身就是大元帅府装甲车队。此后,装甲列车部队由梁方企、斯烈(据说是四一二政变中私放周恩来的黄埔学生)先后担任指挥官。抗战开始后中国装甲列车部队多次参战,颇有战绩,但是损失也不小。中国军队在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时候使用过装甲列车,显示了它对敌陆军的强大杀伤力,也表现了对于遭受空袭的软弱。
平绥线上因铁路失守不及撤退而放弃的装甲列车。
陇海线郑州附近遭日军空袭损毁的装甲列车。据考证,这可能是商震将军的座车,在黄河铁桥遭到日军的空袭和炮击,受伤放弃。
日军装甲列车也在多条战线投入使用,包括东北和华北,在华北损失也不小。东北抗日义勇军曾在白旗堡击毁日军装甲列车。
中央军十七军的部队在长城抗战。
补充一张中国军队在长城抵抗日军的照片。
这是中央军十七军的部队。这些南方军人到达长城即投入殊死奋战,打出了徐廷瑶、关麟征、杜聿明、刘勘、黄杰等一批名将,因为服装简陋人称草鞋兵。但是日军发表这张照片,则说中央军训练有素,且装备优良。图片中说明中国军队使用的是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有报道这支部队使用过装甲列车作为指挥战车,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资料照片,比较遗憾。
老说伪军伪军的,伪军到底什么模样,我们见识见识。
说到底,干这种事情,是没好下场的,中国的伪军一样,欧洲的吉斯林、贝当也一样。
这明显是一支白人军队,旗帜却是日文,没有说明,只有一句评语,说是协助日军作战的“义军”。这是哪门子的伪军呢?张鼓峰被俘的苏军?这是由白俄组成的浅野部队,协助关东军对苏联进行颠覆作战。1941年参加“关特演”,准备一旦日苏战争爆发,破坏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这支部队后来与日军发生矛盾火并而消失。
这就是《敌后武工队》中著名的便衣汉奸特务——夜袭队,正式番号皇协新中华救国民军保定便衣支队,是日军招募当地土匪、恶棍、地痞组成的部队,武器精良,人人长短各一大件,而且熟悉当地情况,是武工队的劲敌。武工队后来用挑起日伪矛盾的手段,使他们和日军火并,自相残杀。日军记载为“忱痛の事”,自此夜袭队元气大伤。
这张照片,是石家庄的“俄人自警团”,一个依附于日军的武装特务组织,曾经冒充苏联红军战俘向晋察冀进行过渗透,被当时负责这方面的八路军政法部门破获,活捉潘斯诺夫等武装特务,最后将潘斯诺夫和另一名俄国特务判处了死刑
。这一张看起来颇有几个相貌堂堂的,会让人误以为是武工队或者铁道游击队,但看看上面的旗帜就可以明白他们实际是不折不扣的汉奸。
伪军冲锋。从这些镜头看,汪伪军在和中国军队的作战中相当积极,起到了日军帮凶的丑恶角色。
汪精卫伪政府的正规军。这是驻扎沐阳的伪军从驻地出发进攻新四军,注意汪伪军也使用青天白日旗,只是旁边多一个黄三角的飘带。
江西战场上,鬼子给伪军点烟。
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武器可谓五花八门,从前清的火炮到丹麦的机枪,应有尽有。在日所存的资料中,这种“万国牌”的特点也暴露无遗。
在正定被日军俘获的宋哲元部机关炮,是37mm Vickers-Maxim MK1,一战时的英国的产品,最初用来防空,后来海军和空军也有使用。直到二战时,不少英国船只上还用它来做防空武器——反正有库存,就当发挥余热了。这炮使用的是37X69R弹,初速只有365米/秒,炮重62公斤,射速300发/分。这个水平在二战中用来防空是肯定没什么大的作为的,平射打坦克什么的也是不行的,但是打打工事和人员没问题。推测这个炮架可能为后作的,因为西北军火炮极少。宋部在卢沟桥打得勇敢顽强,随后的战斗就保存实力,又犯军阀部队的老毛病。宋的部将何基沣因为不满宋的怯战甚至开枪自杀。
在正定被日军俘获的宋哲元部机关炮
日军在山东沭水扫荡,攻占当地“便衣队”(即老百姓组织的自卫军)据守的村寨,缴获大炮而欢呼。
在广州被日军空袭击毁的德制高射炮。
这批高射炮的另一张照片,可惜的是因为日机飞来太突然,这些火炮在列车上就被击毁,未能发挥作用。
当我仔细看右上图中日军缴获的那门大炮,心中真是百感交集。这分明是一门前清时代的古代火炮,我们的先人就用这种武器抵抗现代化的日军。而日军也未免太过得意忘形了。此役日军称消灭“便衣队”五百余,自己付出长勇中尉以下一百余人伤亡的代价。
背景中日军正在涂抹抗日标语,隐约可以看到“国难”两个字。
更多的武器是外国来的。抗战中中国军队因为自己的军工生产还处在萌芽,无法提供足够的武器,使用了大量外国装备,单步枪就包括十几个国家的四十多个品种,被称为“万国牌”装备。
就拿战场上被遗弃的轻机枪为例,看看万国牌的含义。
中国军队使用的机枪系列图中一下就是七支,从左到右,从长到短编下来。
1号 瑞士启拉里机枪。
2号 苏联捷格加廖夫机枪——装备7.62MM,47发弹盘,大名鼎鼎的转盘机枪。该枪没有小握把,要用手掌握住枪托前端,耸着肩膀打。
中国军队使用的机枪系列。
这是瑞士的启拉利轻机枪——装备7.92MM,25发弹夹,是上海作战中“别动队”使用的。
这个是丹麦的麦德森机枪,徐州会战时川军使用的。
3号 法国哈奇开斯1922式-8MM,15发弹夹,扣几下扳机就得换弹夹,徐州会战中滇军使用的。
4号 捷克轻机枪,打得日军闻风丧胆的ZB26。
5号 比利时30式勃朗宁轻机枪——装备7.92MM,20发弹夹,号称一代名枪,是税警总团使用的。
6号 英国布伦式轻机枪,枪口消焰器缺损。
7号 中国自己造的ZB26仿制型轻机枪。
从这些五花八门的轻武器,可以想象当时中国的后勤是多么的压力巨大。
由于数量稀少,战斗力不足,中国装甲部队在抗战中,特别是抗战前期作战的资料颇为罕见。在我于日本收集的二战资料中,兰封战役期间中弹焚毁的中国装甲部队菲亚特战车是一张比较醒目的照片。
这种意大利制CV-33菲亚特战车是一种小型战车,乘员两人,重不过3吨,仅装备着9毫米或者7.62毫米机枪。这种战车和日军称为“豆战车”的94式轻型坦克属于一个级别,火力和装甲方面还要弱一点。抗战之前,中国军队曾经从意大利购买了若干这类战车使用。限于国力,虽然急于发展自己的装甲部队,中国购买的却只能是最为便宜的装备。意大利自己也大量使用这种战车,占了二战中意军战车的75%,但是战绩不佳。
这张照片吸引人的,是那种火中凤凰般的悲壮。我手中所拿到的材料中,颇有几张抗战中损失的中国战车的照片。它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几乎都带有被击中、击穿、损毁的中弹点,有的可称遍体鳞伤。我想,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敌强我弱之下,中国装甲兵为了保卫自己的战车曾怎样勇敢的奋战过。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军队的战车太宝贵了,装甲兵作为军中的宠儿,恐怕也是颇有荣誉感的一个兵种。
那么,这辆战车是何时何地购买的呢?我的判断,它可能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1933年国民政府为了建立装甲力量,成立军政部战车营,购买过一批意大利轻型战车,有可能是CV-33;另一种可能是孔祥熙在欧洲考察期间,交通辎重兵学校教育长徐庭瑶中将委托他从意大利购买一批CV-33(据说是20辆,也有说法达到100辆,我认为这不大可能,因为八一三开战时中国总共战车也不过百辆),1936年到货。只不过孔有一定的私心,希望如同宋子文一样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所以这批战车始终存在南昌行营,而没有拨付下去。这两支战车装备,后来都编入二〇〇师。可以肯定的是,在兰封被击毁的CV-33战车,是陆军二〇〇师所属的部队,具体的番号可能是师直属侦察营。
兰封会战后,日军在检看中国军队放弃的CV-33战车残骸(独家收集照片)
陆军第二〇〇师的前身是杜聿明指挥的交通辎重兵学校装甲兵团。
军政部配属的意大利战车编入杜聿明装甲兵团第一大队(营)使用。杜的部队中,第一大队的三个中队淞沪南京两战拼得非常狠,第一中队的主力战车6吨维克斯坦克随八十八师猛攻杨树浦,第一中队中队长阵亡,损失很重,此后又投入汇山码头突破之战。第二中队中队长代理指挥(第二中队自己装备轻型水陆战车,不具备突击能力)又阵亡。整个战役损失维克斯6吨战车3辆,被击伤8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3辆被击毁的维克斯的照片都已经找到了),但是这个中队的参战也给日军带来相当大的损失。第三中队装备德国战车和意大利CV-33轻型战车,在南京汤山、雨花台、光华门等地迭次激战。日军纪录,1937年12月8日,第三中队的德国I型战车曾经冲入日军一个指挥部,打死在当地采访的日本著名记者浜野嘉夫。(战斗过程详见本书《铁甲悲歌——追寻中国早期装甲部队在抗战中的影子》文),但由于唐生智组织的撤退仓促无方,德国战车终于全部损失。
按照记载,军政部战车营原属的意大利战车编成了战车第二营担任训练工作,也有说法这些战车的确曾被用于教学。但是第一营第三连的所属车辆,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装甲兵团的编制中没有战车第二营的记录。这些战车没有在上海参战的纪录,估计是战斗力太弱,不适宜。但是有记录表明,部分意大利战车(第三中队所属)被留在南京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估计全部损失。
撤退下来的中国装甲部队并不屈服,进行重组,主力依然是撤退下来的维克斯6吨坦克,而孔祥熙扣留的18辆CV-33战车也被拨给杜聿明部救急(另外两辆有可能被拆了备件)。但是,这时苏联援助的T-26坦克运到,所以二〇〇师的主力1149团、1150团等都换装了T-26作为主力战车,CV-33和维克斯战车一部分保留在各团,一部分改编入师直属侦察队。
根据兰封战役的进程,中国装甲车部队先后三次投入战斗。第一次是1938年5月21日,二〇〇师副师长邱清泉亲自指挥T-26战车攻击日军骑兵侦察队,取胜后因遭遇日军战防炮部队阻击后撤,中国战车没有损失的纪录;第二次是5月23日,中国战车部队掩护步兵向日军阵地发动猛烈攻击,试图歼灭土肥原师团。因日军设防严密,冲击路线被日军炮火覆盖,损失维克斯战车3辆,CV-33战车6辆;第三次是大小王庄战斗,中国军队1149团的T-26战车参加攻坚,损失3辆。此外,徐州战区还有德式BA-6装甲侦察车参战,但是没有车辆损失。
根据战斗记载,我的看法,这辆兰封战役中损失的CV-33可能是1938年5月23日战斗中被击毁的。日军分析记录此战车先被榴弹直接命中,接着再次被击毁右侧履带行进部分,第三次命中才终止了它的抵抗,并引起车辆燃烧。根据这样的描述,显然是日军普通步兵火炮,而不是战车炮或者战防炮的打击结果。也更符合5月23日战斗的纪录。
在敌军防卫严密,炮火密集的地段,使用这样轻型的战车试图突破,应该说是一种战术使用错误。只不过以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这已经是很奢侈的了。此战,中国步兵在装甲兵的掩护下终于攻占了大王庄日军阵地,被称为抗战开始后第一次围攻攻坚成功的战斗。
这些在日本保留的与中国抗战有关的历史照片,虽然支离破碎,却也能从某个角度揭示抗日战争的一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