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部规秀的阵亡报告中,无可回避地需要汇报此前第2混成旅团的作战情况。这份报告中谈及日军的损失,提到被八路缴获去“山炮两门、步兵炮两门、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六挺”等,并提到这些装备大部分损失在雁宿崖的战斗中。承认雁宿崖之战日军被击毙83人,负伤49人。不过,这只是经过确认的部分数字,实际全部损失“目下正在调查之中”。

这个数字够给土八路面子的了。1944年,日军9.7万人攻击洛阳,洛阳守军15军拼死抵抗,日军苦战21天才拿下这座坚城。这样一场战役日军损失多少人呢?

按照防卫厅战史,共计阵亡55人……

缴获的山炮,考虑到独混第2旅团为了对苏蒙作战已经完成换装,当为1936年定型的94式75毫米山炮(后根据老拙提供的照片确认为41式山炮,见后文)。

这种火炮为日军的改进型,是山地部队最重型的装备,日军称作“联队炮”。独立步兵第1大队本来没有这种武器,根据日军记载,这次出击雁宿崖,该部队配属了一个旅团直属的炮兵小队,估计就是他们的装备。

步兵炮,当为92式70毫米步兵炮。这种炮是日军在华北使用较多的偕行火炮,即可以平射,也可以曲射,在日军中是“大队炮”,即大队一级装备的重型武器。不过,土八路也特别喜欢这种炮,因为它重量轻,只要一匹马就可以拉走。而日军欺负土八路没有重武器而修建的炮楼,在这种炮面前一打一个塌。所以这种皇军制造、八路却喜欢的大炮一旦丢失,日军每次都非常重视,常常穷追不舍,否则周围几个县的据点都没有安全感。

这些大炮好是好,雁宿崖之战一开打双方就进了扔手榴弹的距离,你大炮可不能上刺刀,干乱转找不到目标,反而成了日军的累赘。

重机枪呢?应该是太平洋战争中被称作“法国女郎之吻”的92式重机枪。这种重机枪在塔拉瓦打得美国大兵叫苦不迭,然而对八路却是个鸡肋似的东西——那一分钟450发子弹的射速,土八路可是养不起啊!

别管怎么说,雁宿崖之战,杨成武发“洋”财了!

阿部规秀阵亡报告中损失情况描述。

要知道,抗战中八路能缴到日军的大炮十分不容易,1942年太行三分区司令员刘昌毅缴了鬼子一门山炮,险些没乐趴下。而日军旅团长也会正儿八经地写信来,要求八路归还——大概鬼子也琢磨,你八路造不了我们的炮弹,拿着也没用不是?

八路又不是缺心眼,这个交涉,自然是没有下文的。

雁宿崖日军损失的数字,除了人员(皇军不是说了吗?“目下正在调查中”)以外,和杨成武的描述,基本算对上号了。所多出的两门炮,估计是伪军使用的迫击炮(老上级提到雁宿崖之战缴获过迫击炮),“土八路”的战绩看来水分并不大。

不过,根据八路军的报告,被伏击的敌军中有一部分伪军,到底有多少伪军呢?我那位老上级说得比较客观,认为也就一二百,当时伪军还不像后来那么多。他讲战斗结束后军区再三让确认战果,加上为了在日军遗体中寻找辻村大佐,战士们当时反复数过,认为击毙日军在六百人以上。但是,天亮的时候,埋葬日军尸体实数却是约四百人。大约,在夜间还是有重复计算的情况。

其中会不会有伪军呢?

不会的。他说,日本兵都穿兜裆布,伪军有的穿裤衩,有的什么也不穿,看这个就能分出来。

这个区别,萨倒是没有想到。

日军参战的有多少人呢?

阿部规秀的阵亡报告中提到,这路敌军的基干是两个步兵中队(满员共约500人),以及一个炮兵小队(50人——个人认为还应该包括一个大队部和大队直属炮兵队。日军一个大队包括四个步兵中队,留了两个中队随同旅团行动,所余正好这些兵力。考虑到辻村所部在王尚荣手里受过损失,其到达雁宿崖的总兵力应不及600人。如果被击毙的日军达400余名,加上13名俘虏,49名伤员,和辻村大佐分散突围出去的超不过150人,毙伤俘敌75%以上,称之为一场歼灭战是当之无愧的。

大量重装备的损失,也说明了辻村所部是被歼灭的。如果辻村大佐坚持到了增援部队到来,他不可能把这样多的大炮机枪都丢给八路的。

有个此战中幸存下来的日本兵小岛清,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叫《雁宿崖》,基本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记载辻村大佐是在战场以外的路边被发现的,负了伤,一度被认为是此战唯一的幸存者。

小岛也提到日军援军到达雁宿崖之后,把被八路埋葬的日本兵重新火化的过程。如果没有歼灭这股日军,八路军怎么可能跑到日军阵地上替他们埋尸体呢?

可是,这样一场歼灭战,到了日军战史,就成了援军吓跑八路的印象。

然而……你还没法说他,因为人家战史里面也没说援军到达的时候包围圈里的日本兵是死是活对不对?

服了。

我服了,阿部中将可不干了——要知道任何一支部队里面,1连、1营,这一类的番号都是不能随便给的,那叫基干部队。混成第2旅团的基干部队就是独立步兵第1大队,现在稀里糊涂就给打残废了,人阿部中将以后还怎么混啊。

我觉得,不能忽视阿部阵亡报告中提到,将调他接任天皇侍从武官的调令,阿部带着给八路军送了好几门大炮的战绩是没法去上任的。

从日军随后的行动来看,其作战部署已经转为报复为主。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一个我对此战一直不明白的地方:从阿部规秀死后日军的动向来看,此战日军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地区阜平一带。说起来,这里是晋察冀三分区的地盘,三分区司令是后来的四野骁将黄永胜,也是个一听打仗嗷嗷叫的主儿。但是,雁宿崖和黄土岭两仗的指挥官,却是一分区的司令员杨成武(我那个老上级的团,是个地方团,当时也在跟着一分区“学打仗”)。按说,东边的唐县、完县才是他的地盘。

这鬼子要打三分区,怎么一分区的司令来越俎代庖呢?不明白。

我推测原因是阿部的扫荡基地涞源,是属于杨成武一分区的,所以,他先挡一下责无旁贷。

不过,挡得好像狠了点儿,以至于后来没黄永胜什么事儿了。

特别是雁宿崖之战结束后,阿部规秀率领独混第2旅团主力,包括中熊直正中佐第2大队、堤赳中佐率领的第4大队、森田春次中佐率领的第5大队,没有继续向阜平前进,而是紧紧跟随杨成武部,沿着雁宿崖、司各庄、上庄子一路向东追来。

黄土岭,阿部规秀的葬身之地,就在上庄子以西的山地之中。

阿部规秀到黄土岭钻进杨成武的包围圈,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他碰上个奇怪的对手。

这个奇怪的对手,就是晋察冀第一军分区3支队司令员曾雍雅。

大家可能都看过《岳飞传》,在青龙山迎战金兀朮的时候,宋军第一路先锋官岳飞、第二路先锋官刘豫、第三路先锋官曹荣……评书写得热闹,让人听得神往。黄土岭之战,杨成武的第一路先锋官,就是曾雍雅。

说到曾先锋官雍雅,我们就不得不回到雁宿崖之战。这里面有个谜团必须解开——辻村宪吉大佐好歹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4期的高材生,怎么会那么听话地钻进雁宿崖的包围圈呢?他没长脑子吗?

辻村大佐大摇大摆钻进包围圈,不是因为他没长脑子,是因为他倒霉地碰上了曾雍雅。

在该部日军前进的路上,跟曾雍雅先后打了几次不大不小的战斗,双方是拖拖拉拉打到了雁宿崖。

您说了,这跟敌人拖拖拉拉地打,不是给他报信提高警惕吗?那还能打伏击吗?

您得这么想,要是辻村大佐一路行来,一个八路没碰上,这也很不正常,他反而要警惕了。而曾雍雅呢,恰好是杨成武手下,第一个善于诱敌深入的专家。开国少将曾雍雅,是江西人,参加革命时相当初中文化,是红军中少有的“知识分子”,脑筋十分灵活。上世纪70年代《解放军文艺》写黄土岭战役,曾经不点名地评价过这位将军打仗的作风,说他去诱敌,敌人是又被折腾得昼夜不宁,烦躁难安,又会被他的节节败退弄得骄横无比,进包围圈的心情跟华北农民赶集似的。

让他去引辻村上钩,再合适不过了,这位日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果然跟鱼似的稀里糊涂就进了雁宿崖。

反正,曾雍雅将军算是证明了土八路里面什么人才都有的特点。

派他第一个来迎战阿部规秀,那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因为善于诱敌,曾雍雅的部队,有一个外号,就叫“狼诱子”。

唉,这名儿怎么这样熟悉呢?萨在《国破山河在》中以前写过1944年冀东马家峪之战,里头怀疑有个“狼诱子”游击队长溜达到伪满洲国,钓来整整一个联队的关东军……

忘了说,那一年,曾雍雅正好调任冀东军区当参谋长,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不好说。

1949年,在湖南,也有个叫黄土岭的地方,解放军136师和小诸葛白崇禧干上了。有人报告说右翼敌军火力减弱,似要撤退,追不追?136师师长曾雍雅说,别信他,那是要引诱我进包围圈呢。

结果,白长官布置的口袋阵,干等了半天也没等来136师。

白长官太不了解对手了,曾雍雅的老本行是什么?作窃之家焉有被窃之理!

现在,杨成武发现阿部规秀在找自己,又把这狼诱子放出去了。

不过这就不是本文的话题所在了,咱们把话题回到余戈所采访的阿部规秀阵亡经过上——这位中将到底是怎么给打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