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方案是将部队部署于冲绳岛北端山区,也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在进入的区域。这里有很多天然洞穴,比较容易改造成防御工事,而且这片山区无战略价值,美军短期内不会重点进攻。
这一方案如果要找相应的模式,非吕宋战役莫属。山下后来就是将部队撤到吕宋北部山区去的。“吕宋模式”对保存部队实力而言,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然而八原认为它仍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所出的中策。
回到吕宋战役上,山下统领的部队并无很强的战斗力,他当然只能那么做。第32军不一样,尽管缺了第九师团,但剩下的两个半师团还算兵强马壮,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填补第九师团调离后形成的真空,牛岛已经尽可能地把驻岛海军和后方部队全部改编成了一线步兵。这些步兵虽然装备低劣,也没受到过多少训练,但起码在主力部队缺员时可以进行补充。
后卫部队缺了,牛岛再来个拆东墙补西墙,将3900名冲绳百姓作为劳务部队临时编入第32军,600名学生则被分配到各司令部充当传令兵、勤杂兵和报务员的助手。
美军情报估计岛上日军只有约7万人,但第32军的可作战兵员实际达到了10万之众。如果把这10万人马全都塞到不值钱的山窝窝里去,造成兵力上的极大浪费不说,知道的人,也必然会认为第32军是十足的懦夫。
下下策、下策、中策都讲完了,八原开始竭力推销他的上上策,也就是第四种方案。
冲绳的首府那霸和老城首里都在南部,那霸是第32军军部及军港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南部同样有山区,日军若全力以赴,不仅可以守住那霸军港,还可以用大炮对读谷和嘉手纳机场进行封锁,让美军有了机场都用不爽。
就思路来看,它与栗林在硫黄岛战役中使用的战术最为接近和相似。八原推出“硫黄岛模式”后,果然一眼就被牛岛、长勇相中,第32军军部的其他成员也都表示满意。
八原据此对防线重新进行了部署,除派两个大队在岛的北部做象征性防御外,其他部队全部开往冲绳岛南部。一个月后,他对新防线进行视察,结果发现防线整体仍过于薄弱,恐怕难以抵御美军的密集攻势。在征得牛岛和长勇的同意后,八原又进一步缩短了各部队之间的距离,第32军主力所在区域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小,其集结范围仅占全岛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尽管像刺猬一样扎堆到了易守难攻的最南端,但由于认识到大本营对冲绳岛已爱莫能助,无法再派援兵来,第32军的官兵还是打不起精神来。
事情也明摆在眼前。战前他们估计美军将有6~10个师在冲绳登陆,一个美军师的火力约为日军师团的5~6倍,整整多出3~7个师,这就意味着美军地面部队的火力至少是日军的15倍,甚至更多。这还不算上美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力量。
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没打两下,第32军就可能输得跟死人差不多了,光靠山区又能挡得几时?出路出路,有出无路,很多人想着想着,便把心灰到了大西洋,从上到下都陷于沉闷绝望的气氛之中。
八原给第32军找到的法子,就是像硫黄岛的栗林那样,全力修筑和利用地下坑道。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必胜之路”的小册子,作为防御作战的指导性文件。在这本小册子里,八原提出,只要拥有完备的坑道设施,要战胜人数、火力和技术都占有优势的美军就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因为“胜利的信心来自于坚固的堡垒”。
岛上日军被鼓动起来,开始干劲十足地大挖坑道。不过天下事总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冲绳岛南部表面全部由珊瑚石构成,厚达10~20米,像钢筋混凝土一样坚硬,而日军缺乏挖地道的机械设备,土木作业完全依赖铁锹、锄头等原始工具,挖掘难度非常之大。士兵们挖着挖着,铁锹、锄头常常被挖成断柄,直到珊瑚层被挖穿,下面出现了松软的红黏土,作业过程才变得顺畅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