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岛上日军像切苹果一样切成两半后,巴克纳指挥第十军团兵分两路,第三两栖军向北,第24军向南,逐步向纵深推进。最初几天,推进过程依然顺利,沿途至多只会遇到些藏在岩洞或其他掩蔽物后面的散兵游勇,消灭他们也花不了太多力气。
岛上战斗结束得越快,海上支援舰队面临的压力就越小。登陆部队旋风般的突进,让特纳欣喜不已,4月8日中午,他给尼米兹发去电报:“我可能疯了,不过看来日本人好像已放弃了战争,至少在这一段地区是如此。”
尼米兹却没有这么乐观,他在复电中明确告诉特纳:“把‘疯了’后面的字全部删掉!”
尼米兹如此谨慎,是因为他已经从截获和破译的日军密电中闻出了一股不寻常的味道,那就是冲绳岛上的日军可能并不是放弃抵抗,而只不过是在请君入瓮。
登陆部队很快就有了同感。当天,陆战六师作为第三两栖军的前驱,通过了崎岖多山的半岛颈部。从这里开始,岛上的地形变得越来越险恶,这让陆战队员本能地警觉起来,海岛作战的实践告诉他们,不怕鬼子人多,就怕地形复杂。从缴获的文件和俘虏口供中,也证实在冲绳岛的北部确实还有一些成建制的日军,尽管数量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日本兵十有八九还会以山区作为自己的藏身之处。
果不其然,陆战队第二天就在山地遇到了不少日军,并且遭到了对方的强烈抵抗。陆军境遇与之相仿,他们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被冲绳岛南部的山地和敌人挡住了。
这一切正如尼米兹所料,全是有意为之。其中有一个人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就是日军第32军高级参谋八原博通大佐。
美日陆军的决策方式很不一样。美国的军事主官在研究参谋们收集的情报资料后,都是由他拍板,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日本陆军不一样,指挥官大多不太管事,具体酝酿作战方案的是高级参谋。
第32军军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军长牛岛对部下较为温和,且不喜独断,大事小事主要听幕僚的意见,而一众幕僚里,除参谋长,便数八原的分量最重。
八原也确实起到了他的美国同行难以想象的作用。他是日本陆军中公认的军事奇才,性格偏于内向,平时脸色总是阴沉沉的,与人交往时甚至显得有些过分冷漠,人送外号“死顽固”,但此君却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军官的真知灼见。像八原这样的奇才怪才,过去的日本海军里大概只能找到两位,分别是山本和南云在鼎盛时期的首席幕僚——“黑岛怪参谋”和“神经病源田”。
八原认为,战争是一门学问,指挥战争不能光靠脑子发热或想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理性思维和科学判断。他的这一认识与美军较为合拍,但显然与当时日本陆军的主流思维模式背道而驰。
围绕着冲绳岛的防守,两种完全无法调和的作战理念自然而然地打起了架。大本营的防守原则是把整个冲绳岛都控制起来,不管美军在哪个滩头登陆,第32军都要在滩头上将其击溃。八原的意见则是,由于日本陆军长期奉行轻步兵的战术理论,导致重型师团较少,第32军虽有些重装备,但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滩头守了也等于白守,而且根本就守不住,倒不如实施机动的纵深防御战术,这样更节省兵力,也能给予美军以更大的杀伤。
双方的另一个重大分歧集中在岛上机场。在新几内亚战役中,日军曾企图用飞机轰炸的方式摧毁位于莫港的盟军航空基地,最终无功而返。原因是莫港基地由六条相邻的飞机跑道组成,即使炸了其中的一半,另一半照样发挥作用,基地并不至于瘫痪。
大本营的参谋们从这一战例中得到启发。他们把冲绳岛设想成一个巨大的航空基地,认为第32军只要像莫港那样多修建一些机场,这个塌了那个用,然后在航空兵的协助下就可以消灭美军登陆部队。
八原对此同样不以为然。让航空兵做主打不是不行,问题是日军已严重缺乏飞机和飞行员,就算是特攻机,也是打一架少一架,这样的航空部队如何指望?另外,美军能守住莫港基地,并不光是飞机跑道多,更主要的还是雷达和反空袭网较为强大,而日军并无这样的条件。如果修建了机场却无法保护,无异于是在给美军送礼。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八原的观点在第32军内部得到了支持,牛岛也表示认可,然而包括牛岛在内,没人能拗得过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