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上去,辻政信和山下、铃木不太一样,前者是那种一见到就能辨别得出的坏人,后者喜欢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实际上,这三个人都差不多,比如在对待新加坡华人大屠杀事件的态度上就如出一辙,过后又不约而同地互相推卸责任,也就是铃木所说的“假装不知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山下被调至中国东北,铃木也受到冷遇,一度从一线的作战指挥官沦落到了只能管管后勤、跑跑运输的地步。直到山下复出,他才被重新起用。
就战略眼光而言,铃木比他的老上司要差得多。山下南来时就对战争前途不抱多少希望,铃木则是摩拳擦掌,以为从此可大干一番了。
10月25日,莱特湾大海战结束的这一天,铃木在他的第35军司令部驻地宿务岛抬头仰望,没有一架美机飞过,他认为这是美军空中力量已被全歼的结果。
在莱特岛海岸边,运输舰正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物资运送上岛
到中午时分,传来了萨马海海战的消息,说栗田部队如何如何神勇,不仅击沉了美军航母,还袭击了莱特湾。这当然又是一个假消息,可是铃木信以为真,这使得他对“决战莱特”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足,扬言“走上舞台中心”以及不需要山下派援兵的大话,就来源于此。
铃木毫不怀疑自己可以把美军打得落花流水,他所虑的是麦克阿瑟会不会又像在巴丹、科雷希多陷落时那样,都举手投降了还“耍赖皮”,只肯让局部地区的部队投降。铃木对他的参谋长说:“我们必须要求麦克阿瑟的所有部队投降,除莱特的部队外,还包括新几内亚和其他地方的部队。”
在铃木有滋有味地做着他的春秋大梦的时候,已解除后顾之忧的麦克阿瑟正在集中精力从正面实施突击,当然,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确实也不少。
过去麦克阿瑟实施“蛙跳战术”,凡要攻取的岛屿,都在美军陆基飞机的航程之内。而莱特战役的一大困难,就是此地远远超过了他的飞机作战半径——原先第五航空队从莫罗泰岛出发,还可以勉强进行远程支援,不过因为台风的影响,这一飞行路线并不正常,经常被迫中断。
麦克阿瑟开始加紧整修塔克洛班机场。10月26日,美军工兵利用从运输船上卸下的成吨钢板,在莱特岛东岸的沼泽地进行铺设,但在连绵不断的季风雨袭击下,机场成为泥潭,钢板就像铺在松土上一样,整个工程进展缓慢得令人泄气。
要打好莱特战役,光靠舰载机不行,只有一个杜拉格机场也不够用,大家都了解这一点。因此,第二天,工兵们又彻夜奋战,终于在天亮前铺完了塔克洛班机场的最后一段。
10月28日,肯尼第五航空队的P-38“闪电式”飞机前往塔克洛班机场,除了有一架飞机坠毁外,其余33架全部安全着陆,这意味着“白杨树部队”也可以得到航空队的部分就近支援。
从登陆之日一直到10月底,让麦克阿瑟头疼的主要是机场建设,“白杨树部队”的推进一直很顺利,在他们的猛攻下,牧野率领着第16师团残部不断溃退,停都停不下来。
麦克阿瑟坚持不绕过菲律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美军在当地可以得到民众和游击队的支持。这一点正如事先所料,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民间享有良好声誉,他们把美军潜艇偷偷送去的一种巧克力的包装纸视同珍宝,因为包装纸上印着那句著名的口号:“我一定要再打回来——麦克阿瑟。”
不管“白杨树部队”攻到哪里,菲律宾游击队都会通过无线电向美军提供关于日军的可靠情报。相反,铃木就没有这样的便利了。他住在宿务岛上,与莱特岛隔海相望,但除了一些零星片断的信息,美军究竟已经推进到了哪里,他几乎一无所知。
信息如此不透明,让铃木不免心慌,对连援兵都不要就可以迫使麦克阿瑟全军投降的想法,也变得有些不自信了。
山下对这位部下的心理可谓琢磨得很透。就在铃木坐立不安的时候,山下派作战参谋从马尼拉直飞宿务岛,为的就是给铃木带来好消息:原增援计划变更,第一师团将提前几天于奥尔莫克港登陆。
听到这一消息,铃木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顿时劲头又足了起来。
山下并没有骗他。11月1日傍晚,第一师团乘坐大型运输舰到达了莱特岛。从山下那里接到命令时,第一师团就知道美军已经在莱特岛大批登陆,他们的任务就是阻止美军继续进军,并会同第16师团和即将登陆的第26师团,重新夺回塔克洛班。
第一师团通称“玉师团”,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日本陆军中最老的一个师团。该师团原驻中国东北,是关东军的一部分,此次奉调前往菲律宾之前,曾作为紧急增派部队在上海受训,因此士气也比较高。在前往莱特岛的途中,军官就鼓动士兵:“我们早就在准备着这一天,拿出我们所受的训练和技能的时候到了。”
在奥尔莫克港岸上,已经有人在焦急地等待着第一师团,此人是第35军参谋长友近美晴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