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的主旨,在于提纲挈领说明罗马帝国1300年的衰亡过程,至于衰亡的原因,就公元4世纪罗马历史家马塞利努斯的说法,是传统的绝灭和道德的沦亡,也是丧失共和国精神的必然后果。还有就是公元5世纪的希腊历史家佐西穆斯的论点:罗马衰亡的原因在于弃绝传统神明,接受基督教义。圣奥古斯丁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在罗马陷落之后所写的《上帝之城》里提到:
罗马人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备受赞誉,而他们的子孙已完全堕落,成为祖先光荣的大敌。罗马由先祖创造,辛勤经营,趋于雄伟壮丽,可是他们的子孙使罗马在未陷落前,比陷落后更丑恶。在罗马的废墟中,我们看见满地坍塌的大理石;但罗马人的生活中,我们不仅看到物质崩溃,也看到道德、精神和尊严的沦亡。他们心中燃烧的奢欲,比焚毁他们家园的大火更为致命可怕。
吉本的论点倒是综合这几位历史家的说法,所以他特别指出:
那个时代的人士,要想从安逸享乐的环境中,发觉潜在的衰败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长久以来天下太平无事,加上统一的罗马政府,慢慢给帝国注入一种毒素,使之丧失原有的活力。人们的心智逐渐降到同一水平,天才的火花熄灭,就连尚武精神也消失无遗……要是我们能够体会委婉的比喻,就会知道人类就古代的标准而言已日趋矮化。事实上罗马世界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凶狠的巨汉破门而入,才会改善这个矮小的品种。他们重新恢复大丈夫气概的自由精神,历经10个世纪的变革,艺术和科学才得以茁壮成长。
从这里我们知道,一个伟大的文明国家之所以灭亡并非因为外力的摧毁,而是内部的腐蚀,所以罗马帝国衰亡的基本原因,在于人口的减少、风气的败坏、阶级的斗争、商业的败落、专制的政体、繁重的税赋和连年的战争。但是因为有罗马帝国的衰亡,才有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这两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其次谈到全书的结构,吉本虽然在1764年决定要写罗马史,但一切还停留在思考层面,等到1770年父亲死后,自己从国民军退役,才有充分的时间来从事这一艰巨的工作。后来他在自传里提到撰写第一卷的状况,开始时只是最初的构想,甚至连全书的名称、陈述的范围、写作的深度、各章的区分和资料的运用,都没有着落,只有暗中摸索,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等到完成第一卷以后,他在序言里提到,要将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年至476年,即马可·安东尼去世至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第二阶段为527年至800年,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三阶段为9世纪初东罗马的恢复国势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人攻陷为止。
但在完成全书六卷后,很明显地看出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卷涵盖的时间与第一阶段相同,约为300年,而后三卷则包括他在序言所提的第二和第三两个阶段,涵盖的时间将近1000年。尤其第四卷的时间不过百余年,与前三卷概等;到第五卷和第六卷自希拉克略王朝建立,直到东罗马的灭亡,则包括800年的时间,重大事件与前四卷相比,则占的篇幅较小,记述也较为简单,但是有许多最脍炙人口的章节,像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政教之争、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对外征战、十字军东征、罗马法律的演进等,比前部毫不逊色,尤其最后描述君士坦丁堡被围及陷落的生动情节,让人低首沉思有不胜唏嘘之感。
全书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是文明社会,也就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细分为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元老院和皇帝权力之争、军人干政、自由权利、经济问题等项目;第二是蛮族入侵,包括蛮族之区分、入侵的方式和时程、重大战争的影响等项目;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讨论基督教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异端和分裂、政教争执、伊斯兰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回顾罗马历史,皇帝的好善为恶都趋向极端,共和国灭亡后,奥古斯都之后的几位皇帝,像提比略的睚眦必报、卡利古拉的狂暴杀戮、克劳狄的萎靡软弱、尼禄的放荡残酷、维特里乌斯的纵欲逸行和图密善的怯懦无情,在他们统治下,罗马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无法逃脱压迫者的魔掌,所以他特别提到君主专制的可怕,令人不寒而栗:
当时的罗马帝国则不然,全世界都在它控制下,要是帝国落入一个人手中,那么对他的仇敌而言,整个世界就成了坚固而恐怖的监狱。在帝国专制统治下的奴隶,不管是拖曳着镀金的锁链在罗马的元老院受到判决,或是被终身放逐于塞里法斯岛的荒岩或多瑙河冰冻的沿岸,都只有在绝望中静待最终命运的降临。反抗只是自寻死路,也无处可以逃亡。四周被一片汪洋大海和广阔的陆地包围,在横越时,就会被发现并捉回,最后还是会被解送到愤怒的主子面前。即使逃离边界,焦急的眼睛所看到的除了辽阔的海洋、荒芜的沙漠和带着敌意的蛮族外,别无其他。这些蛮族不但态度粗暴,而且言语不通,他们的国王也很高兴牺牲一个讨厌的逃犯,来换取皇帝的保护。所以,西塞罗对被放逐的马塞卢斯说道:“不管你在哪里,记住,你还是在罗马暴君的势力范围之内。”
所以就这方面来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国家,相互之间发生互动的关系,人民和民族才能真正获得自由的权利。
奥古斯都逝世后,遗嘱在罗马元老院公开宣读:“帝国的疆域有一定的范围,把自然的限制当作永久的防线和边界:西方到达大西洋,莱茵河和多瑙河是北方的防线,东部以幼发拉底河为边界,向南就是阿拉伯和阿非利加的沙漠。”罗马和平的主要防卫力量在于30个以上的军团,以及相当数量的协防军部队,内部的安全在于禁卫军,有2万精兵负责卫戍首都和护卫皇帝的安全。这样庞大的军事力量,很自然会引起军人干政,直接的结果是禁卫军介入帝位的继承、边区军团的弑君和拥立:
历代罗马皇帝不论有无建树,命运都是同样悲惨,在世时有的纵情逸乐或是高风亮节,有的严肃苛刻或是温和忠厚,有的怠惰渎职或是百战荣归,最后的下场都是不得善终,几乎每个朝代的替换,都是可耻的篡夺者进行叛逆和谋害所致。
虽然篡位拥立已成风气,但皇帝和元老院的争权,并未因而缓和,反而势成水火变本加厉,罗马的内战是结束共和走向君主专制政体的必然过程,使得早期共和国的民兵,成为私有化和职业化的军队,皇帝掌握武力就能压制元老院。罗马版图停止扩张,这是帝国式微的先兆。罗马帝国曾以分裂的手段征服各国,后来势力强大的蛮族记取教训,联合起来攻击边区。帝国基于防卫和安全的要求,大幅提升军人的威望和军方的权力,统兵将领可以被拥立为帝,贵族统治变成武力统治,在这种交互的恶性循环之下,造成历史上第三世纪战乱频仍、军权至上的局面。
罗马帝国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也是衰亡的主要因素:人口递减在于节育和杀婴,以及因战争和瘟疫使死亡率过高,人力供应不足致使蛮族大量迁入居住,影响整个政治和社会结构。经济的衰退在于农业因水土流失和奴隶制度而破产,大庄园无法支持,致使谷物短缺;奢侈生活方式导致贵金属流向东方,造成货币的贬值;资本因重税成为公用,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军饷、救济金以及庞大政府的开支,加上皇帝和宫廷费用的上升;等到经济能力无法负担文明社会,整个帝国就彻底崩溃。
吉本认为蛮族入侵是帝国衰亡的外在因素,全书计有十四章专门叙述不同的蛮族,包括早期的波斯人、日耳曼人、萨尔马提亚人,灭亡西罗马帝国的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以及后来灭亡东罗马帝国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事实上,罗马人所称呼之蛮族,在语意学上与我国古称汉族以外的民族为“夷狄”有所不同,含有“外族人”和“异邦人”的意义,像波斯人在当时的文明程度就要较罗马人为高。故在《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八章和第九章,开宗明义介绍帝国最大的敌人——波斯人和日耳曼人:
从奥古斯都临朝到亚历山大·塞维鲁时代为止,罗马的仇敌是暴君和军人,他们就在帝国的心腹之地。罗马的国势已臻极点,对发生在远隔莱茵河和幼发拉底河之外的变革,并无多大兴趣。当军队毫无忌惮推倒皇帝权势、元老院敕令甚至军营纪律时,长久以来盘旋流窜在北部和东部边疆的蛮族,竟敢放胆攻击这衰落帝国的行省。零星的叩边变成大举的入侵,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灾难。经过很长时期互有输赢的争斗后,许多获胜的蛮族将整个部落迁进罗马帝国的行省。
说实话,罗马无法同化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是导致灭亡的主要因素,这个任务已超出能力。等到图拉真要用金钱补助萨尔马提亚人以获得和平时,这是罗马衰亡的开始。当奥勒良将上千日耳曼人迁入帝国定居时,官兵均由蛮族组成,进而蛮族将领成为皇帝,不必等待阿拉里克和阿提拉攻入罗马,帝国早已沦入蛮族手中。
罗马历史学家佐西穆斯认为基督教是罗马衰亡的主要原因,他说道:
此宗教毁弃罗马人的神明信仰,破坏传统道德和国家安定的基石。基督教不仅反对古典文化,而且排斥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并将东方神秘仪式带进罗马现实恬淡的生活中,使人民的思想产生剧变,不求积极进取而是消极应对末日来临的预言;个人用苦修和祷告以蒙神赐恩解脱,而不愿效忠国家获得集体拯救。君王掌握权力以求帝国统一,基督徒则宁愿帝国分裂。信徒不热心公共事务,拒服兵役,正当帝国鼓舞民众保卫国家免于蛮族侵略时,基督教却散布和平与反战观念。所以基督的胜利即罗马帝国的死亡。
吉本并没有这样表示,只是说基督教是帝国灭亡的受惠者,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批判,等于是从根基上否定基督教存在的意义:
对于摩西的上帝创造人类和人类走向堕落的教义,诺斯替教派用亵渎的态度加以嘲讽。对于神在六天劳动之后便要休息一天,一直到亚当的肋骨、伊甸园、生命和知识之树、会说话的蛇、禁果,以及第一代祖先犯下轻微过失因而对全人类进行惩罚的种种说法,他们听听都感到不耐烦。诺斯替教派亵渎以色列的神,说他易于冲动和犯错,对人喜怒无常,睚眦必报,用卑劣的嫉妒心看待人们对他迷信的礼拜,使自己有所偏私的恩泽施于一个民族,局限于短促尘世的一生,因此看不出他在什么地方具有明智全能宇宙之父的特征。
虽然吉本借着诺斯替教派之口说出这段话,但其实等于就是他对基督教基本教义所持的观点,难怪会使教会和信徒勃然大怒。此外吉本对宗教迫害的殉教、神迹和圣徒、教阶制度、圣职买卖、赎罪原则以及宗教法庭,无不大力抨击,尤其对天主教在中世纪的作为指责极为严厉:
罗马教会用暴力行动保护以欺骗手段获得的帝国,一个和平而仁慈的宗教体系,很快就被放逐令、战争、屠杀以及宗教法庭败坏。改革派受到热爱民权和宗教自由的鼓舞,天主教的亲王和教士的利益结合,不惜用火与剑来推展宗教惩罚的恐怖行动。据说,仅在尼德兰地区,查理五世的臣民就有10万余人倒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仅仅在一个行省和一位君主的统治阶段,被处决的新教徒就远远超过300年时间中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早期殉教者的人数。
以上的抨击确为事实,但是基督教在建立初期,并非要摧毁旧有信仰,造成罗马帝国的崩溃。基督教的成长和发展,与其说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毋宁说是罗马帝国衰亡所形成的结果。罗马帝国扩张到达极限,道德的败坏随之开始,至尼禄时代已腐烂恶化不堪收拾,而基督教对伦理道德的重建,确有甚大贡献,也可说是罗马帝国因基督教的存在,而能苟延残喘至14世纪。
本书结构堂皇,文辞庄严,内容错综复杂,经纬万端,绝非一篇导言可尽其万一,最后还是引用吉本在末章的回顾,来终结全书发展的路径:
对向往罗马的朝圣客以及一般读者来说,罗马帝国的衰亡必然会吸引他们莫大的注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而且最惊人的一幕。许多重大事件因果相连,互为表里,影响世人至巨:初期恺撒维持自由共和国的名称和形象,采用极其高明的手段和策略;随后是军事专制的混乱和篡夺;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最后成为国教;君士坦丁堡的奠基;东西帝国的分治和分裂;日耳曼和西徐亚蛮族的入侵和定居;民法法典的订定;穆罕默德的性格及其宗教;教皇在尘世的统治权力;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复兴和没落;十字军东征和拉丁王国的建立;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征战;希腊帝国的覆灭;中世纪罗马的状况和革命等。身为历史学家要为所选择的题目兴奋不已,在感到能力有所不逮时,只有责怪史实材料之不足。此书使我付出近20年的光阴,享受了毕生最大的乐趣。想当年我在罗马卡皮托神庙酝酿此一构想,终能完成著述,呈献读者诸君披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