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就罗马历书来说,是大凶的日子。[353]瓦伦斯皇帝把行李和军用金库都留下来,在强大卫队的护驾下,从哈德良堡出发,去攻击扎营在12英里外的哥特人。[354]由于命令的错误以及对地形的不熟,右翼也就是骑兵纵队已到达看得见敌人的位置,而左翼还在相当距离以外。于是士兵在夏日炎阳照耀下,被迫突然加快脚步。行进的队伍极为混乱,花了很长时间才排出战斗序列,造成毫无必要的延误。哥特人的骑兵被派到邻近地区去放牧,弗里提根还是继续施展他那骗人的伎俩,派遣和平使者、提出建议事项、要求安排人质……这些都是用来争取时间的手段。罗马人毫无遮掩地暴露在烈日之下,口渴、饥饿和难以忍受的疲劳,榨干了士兵的意志和体力。皇帝被使者说服,就也派了一位使者前往哥特人营地,热心负责的里绍默受到嘉许,只有他敢接受这项危险的任命。内廷伯爵身着代表使节的华丽服饰,旗帜招展地前进了一段距离,到达两军之间的空地,就在这时他被会战的警报突然召回。巴库里乌斯和伊贝里安发起了仓促而草率的攻击,指挥一群弓箭手和盾牌兵,毫无章法地一拥而上,受到损失后很快就不光彩地退了下来。就在这个时候,阿拉瑟乌斯和萨弗拉克斯飞驰的骑兵队,正在哥特将领热切的期望中赶回来,从小丘上像旋风一样扫过平原,为蛮族军队奋力向前的攻击增添声势惊人的力量。
哈德良堡会战给瓦伦斯和帝国带来致命的打击,可以用几句话加以描述:罗马骑兵部队不敌退逃,留下步兵被敌包围,砍杀殆尽。要知步兵单位一旦在开阔的平原被数量优势的骑兵包围,即使射术精良,勇敢坚定,也很难全身而退。瓦伦斯的部队遭到敌人雷霆万钧的攻击,惊慌之际只有各自为战,壅塞在狭小的地区之内,无法展开列出阵式,甚至就是运用短剑和标枪,也不能发挥武器的威力。在喧嚣、砍杀和慌忙之中,皇帝被卫队抛弃,或许是被箭射中,受了重伤正寻求兰斯阿里人和马提阿里人的保护,只有他们的部队仍能坚持不退,奋战到底。忠心耿耿的将领图拉真和维克托,发现皇帝身陷险地,于是大声呼叫,除非能把皇帝救出来,否则就会全军覆没。有些部队受到忠义之言的感召,拼死冲上前去抢救。在一块浸满鲜血的地点,散布着成堆折断的武器和零乱的尸体,不管是在活人还是死人当中,都没有找到蒙难的君王。有几位历史学家叙述皇帝之死,要是所记详情属实,那么从开始他就没有幸存的希望。瓦伦斯在随从的照料下,从战场移送到邻近的木屋,想把伤口包扎好以后,再找更安全的地方避难。但是敌人很快包围了这个简陋的藏身地点,正准备破门而入时,箭矢从屋顶上射下来,使蛮族战士大为光火。最后他们不愿再拖延下去,就堆起干柴放火烧屋,烈焰立刻吞噬整间茅舍,罗马皇帝和随从全部殉难。有一位青年从窗口跳出去,才逃得性命,他证实了瓦伦斯被火烧死的悲惨信息。这一消息同时也传到哥特人那里,只因为他们太过于鲁莽,丧失了奇货可居的战果。
许多勇敢而知名的军官在哈德良堡会战中丧生,实际损失和罗马过去在坎尼平原的惨败相当,[355]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则远过之。2位骑兵和步兵主将,2位宫廷显要,以及35名军事护民官全部被杀,这次灾难的始作俑者塞巴斯蒂安也在战死之列,倒是罪有应得。罗马军队大约损失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余人员趁着黑夜的掩护,惊慌之余逃得性命。只有维克托和里绍默率领的部队,在千军万马混乱之中,沉着应战,遵守纪律,能够井然有序地退却。
日前所产生的悲痛和恐怖印象,仍旧留存在人们内心,当代最有名望的修辞学家,为被击败的军队和不得人望的君王,写出在葬礼中使用的悼词,后来有位异乡人登上这位皇帝留下的宝座。利巴尼乌斯坦率地说道:
指责皇帝没有自知之明,把国家的不幸归罪于部队缺乏勇气和训练,其实都毫无必要。就我个人来说,对他们昔日的功勋,致以最大的敬意;我对他们在阵列中英勇接战,坚持不退,奋战到底,光荣牺牲,致以最大的敬意;我对他们血染疆场,也使蛮族血流成河,致以最大敬意。表现将士荣誉的碧血会被雨水冲刷,但是留下成堆的白骨,这些都是将领、百夫长和无畏战士的忠骸,确能名垂千古。国君自己在阵线的前列对决,力战身亡。本来他的随从可以从皇家马厩牵来脚程最快的骏马,载着他立刻逃脱敌人的追击,请求他保存宝贵的生命,能继续为国效劳,但怎么说也是徒然。他始终存有这种信念,丧失这么多勇敢而忠诚的臣民,他也不能苟且偷生。高贵的君主已葬身在杀戮战场之中,因此,我们不能冒着大不韪,把蛮族的胜利归于罗马军队的畏惧、懦弱和轻率。首长和士兵受到祖先遗留的德行所激励,在纪律和兵法上占有优势。他们靠着热爱荣誉的支持才会奋勇杀敌,同时要战胜酷热和口渴的考验,抵挡烽火和刀剑的威胁,到最后不惜一死免于败逃苟生的耻辱。我们只能说,神明的恼怒是敌人胜利的唯一原因。
历史真相与这篇悼词大有出入,与瓦伦斯的性格和战场的情况也不尽吻合,但安条克的雄辩家口若悬河而且气度宽宏,这真是最好的赞颂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