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均陵墓里埋藏着“奇器珍怪”,而且,数量大得惊人。存放着无数珍宝的地官,无疑会让盗墓者垂涎三尺。据有关人员统计,在我国已知_的数百座帝王陵墓中,保存完好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都历经盗掘。有些陵墓的封土上,密密麻麻地遍布着数十乃至上百个盗洞,令人触目惊心。秦始皇陵里数量巨大的珍宝埋在地下,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它能不成为历代盗墓者的首选对象吗?所以,从秦始皇安眠的那一刻起,陪伴着秦始皇的绝世珍宝就可能为人觊觎。那么,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能否躲过这种劫难?秦始皇陵被人盗掘过吗?奢华的地官是否已被扫荡一空了呢?
秦始皇陵既然埋藏着这么多宝贝,难道不怕贼惦记吗?常言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据历代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不但被人盗掘过,而且被人有意无意地毁坏过。那么,谁敢盗掘秦始皇陵呢?谁又这么大胆,敢毁坏秦始皇陵呢?
据传世文献记载,盗掘过秦始皇陵的人有项羽,有“天下盗贼”、“关东贼”,还有无名之贼;毁坏秦始皇陵的则是一个牧羊人。
这些记载可靠吗?
我们不妨考察一番。
我们的考察还是从有名有姓的项羽开始,至于“天下盗贼”、“关东贼”、无名贼、牧羊人,我们很难确指这些人是谁,因此,对他们暂且放到后面再谈。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四年(前203),刘、项荥阳对峙之际,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即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世文献中第一次披露项羽盗掘秦始皇陵。
《汉书·高帝纪上》也有记载:“怀王约人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
司马迁和班固都记载了刘邦在荥阳对峙之时痛斥项羽的十大罪状的第四条大罪即是盗掘秦始皇陵。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没有关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记载。《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入关之后对大秦帝国只做了三件事:一是“杀秦王子婴”;二是“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三是“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没有涉及盗掘秦始皇陵。
《史记》的《高祖本纪》也没有记载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一事,只是刘邦、项羽在荥阳广武山间对阵之时,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其中有“掘始皇帝冢”一大罪名。但是,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刘邦有可能夸大其词。
谁说项羽盗掘秦始皇陵都可信,唯独刘邦之说最不靠谱,因为刘邦与项羽是你死我活的政敌。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直高举着一面正义的旗帜,声言项羽犯有十大罪状。刘邦列举项羽的十大罪状完全是为自己夺取大秦帝国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所以,刘邦不惜一切从政治上诋毁项羽。因此,刘邦说项羽盗掘秦始皇陵最不靠谱。尤其刘邦这个人,一贯是谎话连篇,虽然他未必在这件事上一定也说谎,但是,刘邦这个说谎不眨眼的家伙说的话,我们得慎重听之,不可尽信。而且,两汉史书中的此类佐证极少。所以刘邦指责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一事未必是真。
第二,项羽没必要盗掘秦始皇陵。
项羽如果要盗掘秦始皇陵,只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一是仇恨,二是寻宝。
项羽与秦始皇确实有仇。项羽的祖父项燕当年就是在秦王赢政灭楚的战争中因战败而被迫自杀的。项氏世代为楚将,楚国灭亡对项氏家族来说也是灭顶之灾。项羽因此对大秦帝国、对秦始皇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项羽如何发泄这种家仇国恨呢?这就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四件事:一是灭其国,二是杀其王,三是焚其宫,四是掠其宝。大秦帝国表面上看是亡于刘邦,但实际上是亡于项羽,因为项羽消灭了大秦帝国最后的军事力量;项羽杀死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烧毁了大秦帝国的宫室,这把火竟然烧了三个多月才自然熄灭;他还将大秦帝国都城咸阳及其附近的秦宫室中的财宝与美女悉数掠走,带到了西楚国的国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羽灭了大秦帝国,杀死了大秦帝国最后一代国君;彻底焚毁大秦帝国的国都;抢走了大秦帝国宫殿中的所有财宝(包括女人)。这就是项羽对大秦帝国刻骨仇恨的发泄。所以,项羽做完这一切之后,他的仇恨可以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泄。
《史记》中确有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记载,但,那是因为伍子胥并未能灭楚国、杀楚王、焚楚都、掠楚宝,仅仅是破楚国、败楚军。所以,伍子胥的怨恨没有得到充分发泄,这样才导致了掘坟鞭尸事件。对于这一事件,《史记》做了非常详细的记载。如果项羽真的盗掘了秦始皇陵,如此重大的事件《史记》能不记载吗?项羽的名气可比伍子胥大得多,秦始皇的名气楚平王更是无法相比。
再说寻宝。
《项羽本纪》明确记载项羽在焚烧大秦帝国都城咸阳的宫殿之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些“货宝”是什么?是大秦帝国宫廷中的宝物。秦始皇陵中确实埋藏了大量的,但是,大秦帝国宫殿中的宝物肯定大大多于秦始皇陵墓中的宝物。这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一是活人肯定不会将全部宝物埋在地下让死人受用;二是秦二世肯定不会将大秦帝国宫殿的所有宝物全部埋在地下。都埋进去了,秦二世还享受什么?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从六国宫廷中获得的宝物太多了,包括金银财宝与绝色佳丽。这些宝物在秦王子婴投降之时并没有遭到损毁,最终被项羽洗掠一空,运到西楚国国都彭城。当然,刘邦也得到了一小部分宝物。项羽拥有了大秦帝国皇宫中的宝物,这已经使项羽基本上继承了大秦帝国宫廷的全部财富,他还有必要去盗掘秦始皇陵吗?
挖坟掘墓,一是费劲大,二是骂名大,三是收获未必多。所以,我认为项羽捞得已经够多的了,他犯不着挨千古之骂名,再去盗掘秦始皇陵。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刘邦臭骂项羽的一面之词,就为项羽定下盗陵的罪状,我们尚需其他文献佐证。
这方面的传世文献有没有呢?
有。可惜都是有关项羽盗陵的记载。
《汉书·刘向传》记载了刘向讲的一段话:
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
刘向说,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五代国君都行厚葬,封土极高,最终都被后人盗掘。
这是刘向为谏阻汉成帝大修寝陵所上奏书中的一段话。刘向通过这段话告诫汉成帝大修陵寝、施行厚葬只能成为后世盗墓人盗掘的对象,远不如薄葬更安全。因为薄葬无珍宝,陵寝自然不会成为时人与后人争相盗掘的对象。为了劝谏汉成帝,刘向还列举了秦始皇陵被盗掘一事为例;并且,明确指出是项羽盗掘了秦始皇陵。
刘向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刘向说此番话的意图,是为了阻止当今皇上厚葬,因此,这话也有夸大的可能。只有夸大其词,讲清楚厚葬的可怕后果,才能让汉成帝幡然悔悟,停止大修陵寝。
班固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汉书》是史学正宗,其记载应该非常可靠。但是,《汉书》可信不等于《汉书》中每一条文献都可信。
两汉之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一事仍然被人不断复述。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记载: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
《水经注》记载的可靠性非常之高,因此它才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但是,这也不能保证《水经注》中每一条文献都准确无误。
就以此段记载为例,如果项羽真的挖掘了秦始皇陵,而且用三十万人搬运地宫中的宝物,三十天尚未搬完。这揆之常理,是不可能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少宝物,竟然要三十万人搬运三十天还不能搬完呢?
首先,三十万盗墓大军如何展开?秦始皇的地宫再大,也不可能动用三十万人同时去挖坟掘墓,如果真动用了三十万人力,怎么让这三十万人展开工作啊?即使让三十万人一个挨一个站着,什么也不干,也足以站满整个陵寝。
其次,即便秦始皇地宫的宝物再多,用三十万人去搬,那还用得了几天吗?怎么可能三十万人运了三十天还未能运完呢?
所以,郦道元的《水经注》的这条记载实在太离谱,完全不足采信。
以上我们分析了第一位被指责盗掘秦始皇陵的人——项羽,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项羽是个盗墓贼。
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个被指为盗掘秦始皇陵的人:天下盗贼。这一指责源自《论衡》一书。
《论衡·死伪》篇记载:“秦始皇葬于骊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
《论衡》是东汉大学者王充所撰。王充在这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名著中明确指出:秦二世末年,“天下盗贼”掘了秦始皇陵。王充的《论衡》讲了三点:一是秦始皇陵被盗掘;二是盗掘秦始皇陵的时间是秦二世末年;三是盗掘者是“天下盗贼”,即反秦武装。
秦二世末年天下的形势是由陈胜、吴广发起的反秦大起义已经进入高歌猛进的时段,大秦帝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周文率领的义军也已经攻入关中。
虽然后来周文被章邯打败退出关中,但是,天下的形势对大秦帝国而言,非常不乐观。在太秦帝国行将崩溃之时,对秦始皇陵的守护必然会受大局的影响而不可能再安如磐石,常言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信哉斯言。
王充的话可信不可信呢?不好讲。
为什么?
王充作为一名学者尚不至于信口雌黄。他这样写,必有所据。只是他的根据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罢了。
但是,王充《论衡》的记载带来了两大问题:
一是盗掘秦始皇陵的真是“天下盗贼”吗?
二是王充的记载和《史记》、《汉书》中刘邦指责项羽盗墓相矛盾,这该如何解释呢?
先来说说盗掘秦始皇陵的是不是“天下盗贼”一事。《史记》与《汉书》这两部信史都借刘邦之口指责项羽入关后盗掘秦始皇陵,现在又冒出一个“天下盗贼”挖开了秦始皇陵。“天下盗贼”是谁?我认为,这个“天下盗贼”是指攻入关中的反秦义军。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举出三条文献。
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一部著名类书《太平御览》有三处明确记载了盗掘秦始皇陵的事件:
《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一引《皇览》日:“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
《太平御览》卷四十四骊山《三辅故事》日:“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锢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彻,奢侈太过。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放羊儿坠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九引《三辅黄图》日:“秦始皇葬骊山,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牧羊儿堕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太平御览》是一部类书。所谓类书,即是分类记载历代人文资料的一种大型书籍,当时编纂这类书是专门给文人写诗为文查找典故而使用的。
《太平御览》虽成书于北宋,但它的绝大多数资料却是从前代类书中获得的。类书的资料有出处,并非信口编撰;但是,古人编辑类书,不像今人这么严谨,往往辗转抄袭。所以,《太平御览》的材料我们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未可全信。
在《太平御览》有关盗掘秦始皇陵的三条记载中,有两条关于项羽盗掘,一条记载是“关东贼发始皇墓”。关于项羽盗掘一事,我们前文已就汉代文献进行了考察,这里不再赘述。其中,《太平御览》第一条记载的“关东贼”值得我们关注,这里所记的“关东贼”就应当是王充《论衡》记载的“天下盗贼”。
“天下盗贼”盗掘始皇陵寝,有这种可能吗?
秦二世二年(前208)冬,陈涉的部将周文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入关中,到达戏水之西(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附近),这一事件立即震惊了秦二世。
因为戏水距秦始皇陵非常之近,距秦都咸阳也不远。秦二世破例召集秦廷朝议,少府章邯建议立即释放修秦始皇陵的“郦山徒”,发给兵器以应对起义军。秦二世立即批准章邯的建议,章邯率领这支军队迅速击败周文的军队。
周文被迫退出函谷关,章邯乘胜追击,周文在渑池战败自杀(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日:奈何?少府章邯日: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上述记载,周文率领关东义军进入关中,立即遭到大秦帝国章邯部的迎击,并因战败而退出函谷关。但是,章邯并没有给周文以喘息之机,而是乘胜追击,周文再战再败,最终在渑池自杀。
如果说真是“关东贼”(天下盗贼)盗掘了秦始皇陵,就连带产生了两个问题:
周文有时间去盗掘秦始皇陵吗?
周文有力量去盗掘秦始皇陵吗?
先谈第一个问题,盗掘时间。我觉得周文没有时间盗掘秦始皇陵。
其一,秦二世不许。
周文统兵攻入函谷关,这对大秦帝国来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件,如果说在此之前秦二世还不愿意面对关东的大规模民变,但是,到了周文率兵攻入函谷关,秦二世的态度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但承认了关东巨变的局势,还召开了御前会议,采纳章邯的意见,立即授权章邯率领“郦山徒”平叛。对于秦二世来说,关东巨变现在成了他最为关心的国家大事。秦二世再昏庸也会意识到这场来势汹汹的起义对大秦帝国的危害之大,必须全力应对,因此,秦二世不可能给周文时间从从容容地去挖秦始皇陵。
其二,章邯军不许。
对付周文军队的主力即是“郦山徒”,他们原本在郦山修秦始皇陵。这些人被特许参战,并发了武器,周文的军队即使想去盗掘秦始皇陵,恐怕也不能得逞。这批武装起来的“郦山徒”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一上手就打败了顺风顺水的周文大军。周文在西征的路上一直是凯歌高奏,从未遇到过真正顽强的抵抗。众多百姓的积极参军参战,使周文顺利攻入函谷关。但是,一进入关中,就遇到章邯率领的以“郦山徒”为主的军队,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此时的周文哪还有精力去挖坟掘墓啊?胜败、生存成为周文的第一要务。所以,周文即使想盗坟掘墓,章邯大军也不允许。
再谈第二个问题,盗掘力量。
周文率部进入关中之时,确实有兵数十万。但是,章邯率领的由“郦山徒”武装起来的秦军很快就迎了上来。周文军队大败于秦军,可见周文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周文之所以顺利进军关中主要是沿途百姓大力拥护,各地秦军毫无战斗力所致。一旦遇到章邯,遇到章邯所率领的真正有战斗力的秦军,周文军队的弱点立即暴露出来了。所以,第一仗即大败,然后是一败涂地,直至最后兵败自杀。如果还有一点残存的希望,周文都不会走此绝路。
可见,周文最后是山穷水尽了。因此,进军关中立即遭遇新组建却有着强大战斗力的秦军的周文,根本不可能分兵去盗掘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修得高大坚固,岂是匆匆忙忙败逃关中的周文能够从容盗掘了的?等不到周文挖秦始皇陵,章邯已给周文挖好了墓。
除了项羽和“天下盗贼”之外,文献记载中还提到无名氏盗掘秦始皇陵一事。
比如唐代中期两位诗人鲍溶和白居易,他们都写下了关于盗掘秦始皇陵的诗篇:
鲍溶《经秦皇墓》诗日:
左岗青虬盘,
别为一天地。
山河一易姓,
哀哉送死厚,
右坂白虎踞。
下入三泉路。
万事随人去。
乃为弃复具,
谁识此中陵,
珠华翔青鸟,
白昼盗开陵,
死者不复知,
祖龙藏身处。
玉影耀白兔。
玄冬火焚树。
回看汉文墓。
其中,“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四句即指秦始皇陵被盗一事。但是,盗掘人是谁,诗篇中并未交代。
白居易在著名的“新乐府五十首”中的《草茫茫》(作者自注:惩厚葬也)一诗也谈到秦始皇陵被盗掘一事: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
墓中下涸三重泉,
下流水银象江海,
别为天地于其间,
一朝盗掘坟陵破,
可怜宝玉归人间,
奢者狼藉俭者安,
凭君回首向南望,
骊山脚下秦皇墓。
当时自以为深固。
上缀珠光作乌兔。
拟将富贵随身去。
龙椁神堂三月火。
暂借泉中买身祸。
一凶一吉在眼前。
汉文葬在灞陵原。
白诗和上述鲍诗一样,“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到秦始皇陵被盗掘,至于盗掘人是谁,同样没有交代。
诗人作诗,不像学者考据,点到为止。
我认为,像鲍溶、自居易,作为诗人写诗,完全是抒其感慨,盗掘秦始皇陵的人是谁。我们姑且称之为无名氏吧。
二句只谈不会关注在项羽、“天下盗贼”、无名氏三种人之中,项羽盗掘说影响最大。
南宋朱熹的《纲鉴易知录》也说,“羽引兵西屠咸阳”,“掘始皇帝冢”。
由于班固、郦道元、朱熹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家,他们说的话自然跟风者甚多。所以,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之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是,依据上面我们的考察,项羽盗墓之说是不可信的。
与盗掘说并行的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毁陵说。
最早记录毁陵说的是《汉书·刘向传》。这条文献我们前文已经引述: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这条文献揭橥了一场有关秦始皇陵的毁陵事件。
刘向说,项羽烧了秦始皇陵的“宫室营宇”,去始皇陵的人都看见了始皇陵被盗的现场。后来又有放羊娃的羊走丢了,掉进了秦始皇陵,放羊娃为了寻找丢失的羊误人陵墓。放羊娃点火照明,意外失火,烧了地宫中的棺椁。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在前文所引的“项羽入关发之(指始皇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之后,还有下面一句记载:“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郦道元说,项羽盗掘始皇陵之后,放羊娃为了找羊,又因点火取光而误烧了始皇陵的地宫。
《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引《三辅黄图》日:“秦始皇帝葬骊山,六年之间,为项王所发。牧儿堕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太平御览》卷八七一“火”部(四)引《三秦记》日:“秦始皇葬骊山,牧羊竖火失,烧之,三月烟不绝。”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诗日:“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竞何能?”
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诗日:“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杜牧《过骊山作》诗日:“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谷囚独夫。牧童火人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尽管放羊娃误烧秦始皇陵之说流传极广,但是,此说疑窦丛生。
如果放羊娃可以掉入地宫,那么,肯定有一条通往地宫的通道。如果有这么一条通道,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自然塌陷形成,二是盗掘后留下的盗洞。
秦始皇陵前后经过近三十九年的持续修建,非常坚固,不大可能自然塌陷形成通道。另外,一座修建了几十年而且深埋于地下的地宫,也不可能留下一个通道让后人可以进入。
秦始皇陵被盗掘一说,我们在前文中已经作过详细的讨论,结论是:秦始皇陵被人为盗掘过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没有被人盗掘,通往地宫的通道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班固《汉书·刘向传》的毁陵说极不靠谱。
以上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传世文献中有关秦始皇陵被盗、被毁的种种说法,并对这些说法作了剖析。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现代科学探测证明秦始皇陵从未被人盗掘过,那么,史书记载的无论是项羽,还是“天下盗贼”、“关东贼”、无名氏,都是被冤枉的。而牧羊娃误入秦始皇陵一说,则纯属谣传。
最后,我们再提出一种佐证。
中国古代有一门重要学科叫金石学,专门记录铜器与石刻。如果秦始皇陵确实被后人盗掘过,古代的金石学著作中一定会有记载。可是,在中国古代的金石学记录中没有一件器物被确定出自秦始皇陵。
这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人盗掘过。如果秦始皇陵曾经被盗过,不可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不留下一点点痕迹。
秦始皇用如此奢侈的标准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陵,并在神秘的地宫里埋下如此众多的宝藏,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是为了自己身后的享乐。这样一位皇帝,在历史上会给后人留下怎样的评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