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二世诈立

沙丘政变的始作俑者赵高第一步劝说胡亥,第二步威逼利诱李斯,胸有成竹,步步为营,顺利组成了沙丘政变的利益同盟。但是,三人成功联手只是政变的第一步,政变同盟没有停下来,也不能停下,因为沙丘政变的最终实现还需要摆平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扶苏和蒙恬。扶苏是深受秦始皇器重的皇长子,也是秦始皇临终之时确定的皇位继承人,他在朝臣与皇族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又是大秦帝国精锐之师长城军团的监军,手握三十万重兵。他会毫不怀疑地接受传位给胡亥的“遗诏”吗?如果扶苏一旦生疑,折腾起来,沙丘政变还能够成功吗?胡亥、赵高、李斯将怎样处理扶苏呢?蒙氏家族为秦国立下了卓越功勋,蒙恬是秦军锐不可当的长城军团的主帅,他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重臣,蒙氏兄弟将怎样看待秦始皇的“遗诏”呢?以赵高为主的政变集团会怎样处置蒙氏兄弟呢?

李斯屈从之后,胡亥、赵高、李斯的“三家村”要对付的首要目标便是扶苏,因为扶苏占有的政治资源太丰富了。第一他是皇长子;第二他是秦始皇生前确定的丧事主持人,言外之意就是皇位继承者;第三他在朝中拥有众多的支持者;第四他与蒙恬拥有重兵,枪杆子里面是能够出政权的。

此时的秦帝国只有两大兵团:一是长城军团,二是南越军团。南越军团远在两广,远水不解近渴,根本派不上用场。即使在陈胜、吴广反秦大起义之时,这支五十万人的南越军团也未能北归,所以,这支军团是指望不上的。长城军团则不同,它驻守的河南地,就在大秦帝国的北边,沿着直道南下,很快即可抵达关中之地。因此,长城军团一旦出现兵变,对大秦帝国而言将是致命的。

扶苏尽管占有多重优势,但是,他有两个明显弱势:一是扶苏对其父秦始皇的病故与真正遗诏的内容毫不知情;二是赵高手中的皇帝符玺可以伪造遗诏。如果扶苏知道秦始皇已经病故,如果他知道父皇在遗诏里是想传位给自己的,那会怎么样?肯定会发生兵变啊!只要扶苏知道了真相,一定不会俯首听命。只要扶苏起兵,政变集团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乃至功亏一篑。可事实是,扶苏不知道真相。一句话,信息的不对称使扶苏陷入被动。多重优势被两个明显的弱势击倒。

在扶苏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政变集团伪造了一个专门对付扶苏的秦始皇“遗诏”。这个“遗诏”的核心是赐死扶苏。也只有让扶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他们才能心安。否则,只会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以什么理由让扶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呢?

世界上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少杀人的理由,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

在这场政变中,再也没有什么比捏造赐死扶苏的理由更容易的事了。以赵高为首的政变集团不但给出了理由,而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列了足足四条,每条都冠冕堂皇:守边无功,诽谤朝政,谋立太子,为人不孝。

先说守边无功。

大秦帝国对草原民族采取的是防范为主的方略,这才有万里长城。长城,就是阻隔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一道屏障,就是一种防御手段。所以,蒙恬尽管有数十万大军,但他主要的任务也就是防范,而不是去消灭一个民族,况且庞大的草原民族也无从消灭。其实,只要能防住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由此看来,“守边无功”只不过是一个杀人的借口。

再说诽谤朝政。

政变集团赐给扶苏的“诏书”指责扶苏“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你多次上书议论我,对我的行政措施指手画脚。可见,扶苏即使在被贬到边地担任监军期间,也一直没有停止对秦始皇的劝谏。这恰恰是胡亥之流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其实,扶苏完全是为了帝国的长远利益,为了秦始皇的历史声名。但是,对待不同政见可以从善如流,也可以诬陷为诽谤。因此,诽谤朝政也是一个借口。

三说谋立太子。

胡亥指责扶苏“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真是颠倒黑白!谁日夜盼望太子之位?扶苏如果真想当太子,他最好的办法是缄口不言,这样,也许他早就当上太子了。正是因为扶苏不以太子为人生目标,所以,他才屡屡上书,即使贬到边地,他也不忘进言。显然,这一条也是欲加之罪。小人的龌龊之处就在于无耻且光明正大地把自己的龌龊强加于对方。从而证明自己的高尚。

四说为人不孝。

胡亥给扶苏加了“不孝”的罪名,但是;—并没有说明扶苏如何“不孝”。真正的“孝”是恪守父训。胡亥连父皇的遗诏都可篡改,还侈谈什么“孝”与“不孝”?叛臣逆子又有什么资格来谈“孝”呢?这是他们最害怕别人定在他们身上的罪名,所以急不可耐地先加在扶苏身上。所有这些罪名,无非是一种政治需要而已,现在到了需要给扶苏定罪的时候了,并非扶苏真有大罪!扶苏最终坚守“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古训而拔剑自刎,这恰好证明了扶苏恪守孝道。

政变集团将矛头对准扶苏。看到这份伪造的“遗诏”,扶苏会怎么办呢?

扶苏该怎么办呢?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扶苏肝胆俱裂,痛心而泣,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史记·李斯列传》)。一哭,二入,三自杀。扶苏的表现是对秦始皇的异常忠诚,但是,这种愚忠愚孝令人失望!扶苏并非孩童,但是,他却有如孩童般的单纯。他屡屡上书劝谏秦始皇,他不辨诏书真伪,看见赐死诏书就想自杀了事。他根本没有想过这份诏书是不是假的,更没有想过这世界上还有人敢于伪造诏书。

扶苏的单纯令人敬重,亦令人吃惊。

诗人爱默生说过:“没有一件事比伟大更为单纯,事实上,单纯就是伟大。”单纯是伟大,但是,单纯可以是幼稚,甚至于单纯也可以是愚蠢。

如此的政治阅历,如此的政治判断,证明扶苏只是一位“合法”的帝位继承人,而并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位“合适”的大秦帝国的二世君王。

秦始皇一生不立皇太子,临终时又选了一个“合法”但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这表明秦始皇尽管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颇有识人之明,但是,在选拔帝位继承人时却丧失了这种智慧。能处理好国事者,未必能处理好家事;然而,对于一位帝王来说,自古家事皆国事。

由于扶苏对这封假遗诏深信不疑,而且,扶苏觉得父皇既然都赐他死了,再请示还有啥意义呢(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即自杀。

与扶苏同时被赐死的还有一人,此人的所作所为就与扶苏大相径庭。此人是谁?他为什么敢于抗旨不遵呢?

此人就是蒙恬。在逼杀扶苏的同时,胡亥、赵高、李斯还要逼杀蒙恬。

前文已言,蒙恬是长城军团的主帅,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兄弟的存在对胡亥为首的政变集团的威胁同样严重。所以,发动宫廷政变的“三家村”绝对不会放过蒙恬。

那么,他们给蒙恬加的罪是什么呢?

两条罪名:知情不报,为臣不忠。扶苏既然图谋不轨,蒙恬自然就是知情不报;知情不报就是为臣不忠。所以,赐蒙恬死,将兵权交付副将王离(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

但是,蒙恬可不是一个好忽悠的人。虽然他是武将,然而政治经验颇为丰富。他看到扶苏想自杀,立即进行劝阻。蒙恬讲了四点: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轻易自杀;

二是我统重兵,你为监军,我们身负重任;

三是单车一使,怎能轻信?怎知没有阴谋?

四是请示皇上,确认以后,再自杀也不迟。

蒙恬比扶苏有政治经验,但是,蒙恬也没有想到会发生宫廷政变。蒙恬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胡亥、赵高、李斯发动宫廷政变已经将他和扶苏逼到了死亡线上——只要不起兵,任何请示都是白费;但是,蒙恬坚持要再请示。

可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当事人的判断能力大打折扣。

扶苏的愚忠愚孝替胡亥、赵高、李斯集团发动政变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也使蒙恬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困境。但是,蒙恬坚持不自杀,坚持再请示,胡亥的使者只好将蒙恬先行关押。

使者回报胡亥。听说扶苏自杀、蒙恬被关,李斯、赵高都极为兴奋(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赵高见最担心的障碍已除,马上决定了三件大事:

一是立即返回咸阳;

二是到咸阳昭告天下秦始皇驾崩,办理丧事;

三是拥立胡亥称帝。

就这样,得到扶苏已死的准确消息之后,载有秦始皇臭尸的车队才快速返回都城咸阳(可见,在未确认扶苏自杀之前政变集团不敢返回成阳!只能拉着臭尸在外瞎转悠,等待扶苏的消息)。一旦扶苏已死,他们才敢向外发丧,并立胡亥为秦二世。胡亥诈立成功后,立即任命政变策划者与组织者的赵高担任郎中令。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是掌管宫廷警卫、统领皇帝侍从的重要官职,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担任此官。

可见,政变集团最担心的是扶苏的生死。如果扶苏坚持不信,甚至于举兵求见秦始皇,麻烦就大了。扶苏之死使政变集团彻底放了心,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对胡亥的登基造成多少威胁。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大秦帝国,也由此开始分崩离析。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政变集团对其他二十多个儿子没有过多担心,偏偏盯住扶苏一个人呢?原因有两点:不重要,来不及。

秦始皇的其他二十多个儿子确实都有资格当“秦二世”,但是,胡亥的这些兄弟没有政治实力。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导致他的儿子个个都没有政治实力,无法和拥有“遗诏”的胡亥抗衡。这叫“不重要”。

胡亥当时最紧要的是处理唯一的一位“合法”继承人扶苏,然后正式登基称帝。至于扶苏的其他兄弟,他还顾不上去处理,那些等秋后算账也不迟。这叫“来不及”。

政治制度决定一个人的政治能量,经济制度决定一个人的经济能量。秦始皇的儿子并非个个窝囊,而是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一系列中央集权制限制了他们,使他们无法在政坛上呼风唤雨,无法一展拳脚。秦帝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始皇的儿子们没有任何政治资源,不占有政治资源的皇子当然没有任何政治能量。所以,只要法定继承人扶苏一死,胡亥的其他兄弟都不值一提。这就是我们前面多次讲到的封建制的危害在未来,郡县制的危害在当下。由于没有进行分封,秦始皇的儿子们都丧失了拥兵为王的政治权力,在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之时毫无还手之力,即使这位皇帝是假的,是诈立的,他们也只能昕之任之,毫无作为。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扶苏自杀、蒙恬被囚的消息传来之后,“斯、高大喜”。李斯的“大喜”说明此时李斯已经从屈从赵高堕落到主动为政变清障;赵高的“大喜”是小人政变成功后的得意忘形。

野心是一把屠刀。一个利欲熏心、野心不断膨胀的人,会时刻挥舞着屠刀向一个个阻拦他达到目的的对象砍去。哪怕这个对象本来无心去阻拦他,但只要他认为这是一个绊脚石,谁都不能逃脱。

赵高的野心随着他阴谋的顺利得逞而不断膨胀。因此在除掉扶苏之后,他又会把屠刀砍向谁呢?

胡亥做了皇帝,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让赵高畏惧的是,蒙恬手握重兵,宗室大臣窃有异议,这些都是他实现阴谋的巨大障碍。逼死扶苏,是他的第一步棋;

要彻底实现自己的目的,现在应该走第二步棋了。他虽然成功地策划并施行了政变,但他并没有打算放下屠刀。

因为,赵高还要除掉两个人。那么,这两个人是谁?

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秦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

赵高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场政变中除掉这两个人呢?

一是旧恨,二是担心。蒙毅审理并处罚过赵高,这是旧恨。那么,赵高担心什么呢?一是担心蒙毅不会听从自己;二是担心蒙恬与扶苏的关系;三是担心蒙氏重新受到胡亥重用后对自己不利。

先说旧恨。赵高曾经因为犯法受蒙毅审理,蒙毅不畏强权,按照秦律,判赵高死刑;后来因为秦始皇的干预,赵高才侥幸躲过一劫。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秦始皇沙丘病故,赵高政变成功,他要除掉蒙氏兄弟,首先是因为这一旧恨。

再说担心。赵高对蒙氏兄弟非常担心。赵高的担心有三个方面:

一是蒙毅审案秉公无私,赵高深感蒙毅可能不会像李斯那样俯首听命。

如果蒙毅“不为已”怎么办?因此,必须要除掉蒙氏兄弟。

二是蒙恬与扶苏的关系不一般。蒙恬是长城军团的统帅,扶苏是长城军团的监军,这段经历使蒙恬和扶苏结下了友谊。现在扶苏已被假诏书赐死了,但与扶苏关系交好的蒙恬还在,这使赵高极不放心。

三是蒙氏兄弟如果再次受到秦二世胡亥的重用,这对赵高不利。蒙毅、蒙恬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均为大秦帝国的重臣。蒙氏家族三代为秦国重臣。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胡亥只担心扶苏,他对蒙氏兄弟并没有必除之的打算。胡亥的这种想法更坚定了赵高屠杀蒙氏兄弟的意念,也就说如果蒙氏兄弟活着,被重新重用的可能性很大(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史记·蒙恬列传》)。所以,赵高内心有着深深的隐忧。赵高的隐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以蒙氏在秦国的影响与功绩,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极大。

小人的“核武器”是诬陷。赵高“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赵高对胡亥说,先帝想立你为太子,但是,蒙毅坚决反对,这是不忠。所以,应当除掉这个不忠之臣(不若诛之)。胡亥对蒙毅并无恶感,但是,在赵高不断的聒噪之下,他将祈祷山川归来的蒙毅囚禁在代地。

原来,秦始皇在平原津病重之后,立即派当时随行的重臣蒙毅去名山大川为自己祈祷,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消灾治病。蒙毅到名山大川的祈祷最后也没有治愈秦始皇的病。直到秦始皇病死之时,蒙毅还在忙活,尚未归来。等到蒙毅任务完成回来交旨时,秦始皇早已撒手人寰。这时的胡亥听信了赵高的挑拨,囚禁了蒙毅。

此时的蒙氏兄弟,蒙恬被囚,蒙毅也被囚。赵高日夜毁谤蒙氏兄弟,一心想要杀掉他们。但是,赵高欲除蒙氏兄弟一事遇到了麻烦。遇到了什么麻烦呢?有人为蒙氏兄弟说情。这个说隋人是谁,我们暂且不表,以后再补叙。

最有分量的话是刚刚发生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这位说情人对秦二世讲了赵国和齐国的亡国原因。赵国的亡国之君赵迁杀了李牧而重用他人,齐王田建杀了老臣而重用后胜。结果,都因为杀错了人、用错了人而亡国。胡亥对十几年前发生的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事非常清楚,这些话也最能打动胡亥。

蒙氏兄弟就是秦国的李牧,一旦杀了这样的忠臣良将,国家将会非常危险。

“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史记·蒙恬列传》)。杀忠臣而重用没有节操的人,将会导致众叛亲离的局面。

胡亥能听得进去吗?

当然不能。

胡亥派使者到关押蒙毅的地方,逼迫蒙毅自杀(赐死)。

以什么理由呢?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先皇想立我为太子但是你反对。所以,你这是不忠。本来此事要牵连你的家族,但是,我不忍心,现在只赐你一人自裁,这够宽大的吧。

蒙毅回答,如果说我不了解先主的心意,我怎么能年纪轻轻就得到先皇的提拔赏识,一直到先皇仙逝都深受信用?只有您陪侍先皇,周游天下,可见您远胜其他公子,我怎么会怀疑太子的才能呢?先皇重用您是多年来的深思熟虑,我怎么敢进谏?不是我找借口躲避死罪,只是担心羞辱了先皇的名声。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秦穆公以不应得的罪名错判重臣百里奚,死后的谥号为“缪”(以其所举不得人,故加恶谥,缪者,妄也)。秦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上述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错误,遭到天下人的非议,声名狼藉。

但是,使者知道秦二世的意图是必杀蒙毅,所以根本听不进蒙毅的申诉,最终杀了蒙毅。

蒙毅被杀之后,其兄蒙恬能躲得过去吗?

肯定躲不过去!

秦二世叉以什么理由杀蒙恬呢?

两点:一是“君之过多矣”,二是“卿弟毅有大罪”。你自己的罪多得很,你弟弟又犯了大罪,诛连到你。

蒙恬像蒙毅一样,坚持为自己辩护。

他说,我们家族三代有功于秦。我统率三十万大军,即使现在我被关押,我的力量也足够发动一场叛乱。然而,我“自知必死而守于义,不敢辱先人之教”,我不能让我们蒙氏家族蒙受耻辱。

蒙恬又说,周成王即位之时年幼无知,他的叔叔周公旦背着成王接受群臣朝见,最终平定天下。等成王病危,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使之沉入黄河,祈福说:国君年幼,由我当权执政,如有罪过,上天应惩罚我。周公旦把祷词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当成王能亲理朝政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早就想作乱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会发生大事。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到了楚国。后来,成王在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了周公旦当年的祷告书。看着这些昔日的文件,他流着眼泪说:“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造谣的大臣,请周公旦回归。

我蒙氏宗族,世代没有二心,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一定是乱臣叛逆、欺君罔上。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悔悟,最终身死国亡。我说这些,不是想逃避罪责,而是忠心规劝,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使者会听蒙恬的这番话吗?不会。使者说,我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来执法,不敢把你这些话传给皇上。

最终,蒙恬喟然长叹,我哪里得罪了上天,难道要我无罪而死吗?在使者的逼迫下,蒙恬服毒自杀。

蒙氏兄弟终于被赵高陷害而死。

没有公开审理,没有公平执法。制造这场冤案的人正在一步步摧毁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帝国大厦。

沙丘政变随着扶苏之死与蒙氏兄弟遇难获得了最终的成功。胡亥顺利地坐上秦国二世皇帝的宝座,李斯保住了他难以割舍的权力与地位,赵高不但飞黄腾达,做了九卿之一的高官郎中令,又借机杀了蒙氏兄弟,既报了前仇旧恨,又除掉了潜在的威胁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显然,他们都从这次政变中获得了实际的利益。但是,他们是沙丘政变的真正受益者吗?谁又是沙丘政变的受害者呢?

第一,谁是沙丘政变的受益者?

历史的发展总是和那些企图掌握历史命运的人开着一个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沙丘政变的受益者当然是胡亥、赵高、李斯三人。胡亥意外地当上了秦二世,赵高初步掌控了大秦帝国的权力,李斯保持住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但是,沙丘政变的三位受益者正在干的是一件埋葬大秦帝国的罪恶勾当,因此,沙丘政变的三位受益者都将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他们的悲剧命运正伴随着沙丘政变一步步展开。一场埋葬大秦帝国的政变最终必然会因大秦帝国的灭亡而使受益的政变集团变为大秦帝国的掘墓人和殉葬人。所以,胡亥、赵高、李斯只能是沙丘政变的暂时受益者。

沙丘政变真正的受益者是正蛰伏在楚地的刘邦。沙丘政变之后,昏庸无道的胡亥当上了秦二世,秦二世的倒行逆施加速了大秦帝国的崩溃,导致了一场空前的社会大变动,为刘邦建国称帝提供了千载难得的历史机遇。当然,此时的刘邦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这个历史事件的真正受益人。此时的他还在大秦帝国泗水亭长的任上优哉游哉地过着他的酒色生活。历史的最大受益者竟然浑然不知自己是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受益人。

沙丘政变另外的真正受益者是置身于民间的即将反秦的起义者,比如萧何、张良等。这时的萧何在大秦帝国的沛县任主管人事的主吏椽,与刘邦友善,经常资助他;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隐匿于下邳县正研读着兵书,行侠仗义;韩信还在过着他近似乞讨的寄食生活,被乡里小儿欺负着。这些蛰伏于危机四伏的大秦帝国中的民间草莽,都将因为沙丘政变而一个个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帝国——大汉帝国的轴心。

沙丘政变导致了大秦帝国的迅速崩溃,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末世乱局,这为刘邦等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批有才能而只缺少机会的人。

第二,谁是沙丘政变的受害者?

首先是扶苏,他是皇长子,是长城军团的监军,也是秦始皇临终前钦定的“秦二世”。但是,最终他却被迫自杀。最为悲哀的是扶苏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被骗自杀,死得糊里糊涂。一位重大历史事件的受害者竟然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6可悲!

其次是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他们因为沙丘政变而被胡亥、赵高、李斯囚禁、杀害,他们兄弟二人至死也不知自己被赐死的真正原因。蒙恬死时还说,我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么远的距离,中问难免会截断地脉,这可能就是我的罪过吧。

但是,扶苏、蒙恬、蒙毅并不是沙丘政变最大的受害者,沙丘政变最大的受害者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其三十六代秦国先君的基础之上,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秦始皇企图让他的帝国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传之千秋万代,但是,随着他的死去,他的意志得不到贯彻,他的遗体腐烂发臭,他钦定的接班人被杀,他创立的皇帝制度正在埋葬着他创立的帝国。所以,秦国三十六代国君的崛起之梦最终毁在了秦始皇的手中。但是,这位刚刚故去的沙丘政变的最大受害者连沙丘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是沙丘政变的最大受害者。可悲!

三十六代秦国国君六百年的奋斗,最终却毁在了成功兼并六国的秦始皇手上,成也赢政,败也赢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此,秦始皇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还是失败的一生呢?

如果从结束战国乱象建立大秦帝国的角度而言,秦始皇当然是胜利者。

从结束封建制创立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帝国来看,秦始皇也是胜利者;因为他创立的帝国制度传承了两千多年,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才得以终结。这样看来,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可与孙中山相媲美,都是一个旧制度的终结者和一种新制度的创建者。但是,从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角度来看,秦始皇又是一个失败者。他追求长生却遭遇暴毙,他企望大秦帝国万世长存但却只存在了十五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他钦定的接班人被赐死,他的亲信赵高率先背叛他,他倚重的大臣李斯最终也成了大秦帝国的掘墓人,他宠爱的儿子胡亥杀死了他所有的儿子、女儿,不但国灭,而且家亡。

沙丘政变最终让胡亥当上了秦二世。当上秦二世的胡亥将怎样治理这么庞大的帝国呢?他能行吗?赵高的政治野心就此满足了吗?他会放下屠刀吗?他还会做出什么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