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把后起之秀秦惠文君包装成王,结好韩、魏,旨在启动连横运动,秦人与韩魏组成联盟,以便秦军驰骋中原及更远的齐楚。张仪的政敌,被张仪排挤到魏国的公孙衍先生,就准备对着干。你连横,我就合纵;你包装王,我也包装。我一气包装五个!
公孙衍掰了掰手指头,如今尚未称王的大诸侯国就剩三个了: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于是公孙衍奔走于河北省,作为巧舌如簧的纵横家,运动王公,折冲兵将是他们的特长。河北省北段的燕国国君禁不住诱惑,答应称王了,是为燕易王。河北省中段的中山国也答应称王,南段的赵国也称王(是为赵武灵王)。这三个新王,加上魏惠王和韩宣惠王,五个王在公孙衍的捏合下,找了一个离大伙都近的地方,发起“五国相王”大会,意图抵制秦国。这五个国家,燕国、中山国、赵国、魏国、韩国,位置从河北到河南省,南北纵向排列,所以称为合纵。
五国大王在合纵会议上振臂高呼:“打到帝国主义!”
“打倒哪些帝国主义?”公孙衍问。
“打倒齐帝国主义,打倒楚帝国主义,打倒秦帝国主义!”大家拣最牛气大的大牌国家喊。
“不对!我们只打倒秦帝国主义。齐楚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团结的对象。”公孙衍纠正。
“好,打倒秦帝国主义!打倒秦帝国主义!”五国组成抗秦合纵。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这五个弱国,打算联合起来以自保,并且结好齐、楚大国以为依靠,从而更有效地抵抗秦国的侵逼。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秦、楚并不愿意给他们作靠山。齐帝国主义听说“五国相王”以后,大怒,齐威王不希望看见众弱合在一起,这样也不利于我们起过的扩张。他更恼怒于中山国,大骂道:“我是万乘之国,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中山国不过千乘之国,一度还被魏人灭掉,现在勉强复国,怎么敢跟我齐国齐名,他也敢叫中山王!(齐国一直把中山当作自己的附庸看待。)我命令,不许中山使者进出我国关隘。派人勒令燕赵两国给我发兵攻打中山。”
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但汉化得很厉害,也加入了五国相王运动,但是齐国不承认他。好在能说会道的知识分子在中山国很有市场,其中一个知识分子跑到齐国,一边讨饶一边哄吓,使齐威王最终息怒,不发兵来打了。齐威王刚息怒,南边的老楚也不乐意了。楚国和齐国一样,不希望看见众弱合在一起对抗我们大国,他也不希望魏国跟着五国玩,楚国更愿意魏国专心当自己的跟屁虫。作为威胁,楚怀王派上柱国昭阳,向北进攻魏国,围攻魏国南部要塞襄陵(河南睢县地区),夺得八个小城邑,以武力拉魏国就范。昭阳先生取得魏国南部八个城邑(这种小城邑一般是一公里见方,带有简单的城墙,相当于解放前的小县城大小。这种小城邑的数目在战国时期多达两千个以上),随后,他觉得还不过瘾,移动胜利之师,向东攻打齐国。这就没有必要了。辩士陈轸(前秦国外交部长)想阻止他的莽撞无谓的举动,说:“上国柱先生,我问您,如果您再立了新功,大王应该如何赏赐您。”
“按道理应该做令尹了。”
“可是现在已经有令尹了!而且是国内的显贵。我给您打个比喻。从前,一帮门客从主人那里分到一壶酒,大伙觉得群饮不过瘾,最好一个人喝,才醉得透彻。就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完蛇就归谁喝。一个家伙手快,蛇立刻画出来了,扬着尾巴,吐着芯子。他拎着酒壶,意气洋洋,又给蛇画了俩爪子。爪子没画完,酒壶就被人抢过去了,说‘您没有病吧?蛇哪有带脚的,这壶酒归我了!’以我的愚见,上柱国先生刚刚攻破魏国,杀死魏将,夺得八邑,如今再去攻齐,就有如画蛇添足。战胜而不知中止者,性命将死。”
昭阳一听,大出其汗,赶紧拜谢,引军回国罢事。这就是有名的“画蛇添足”故事,从中也可以看得出楚国的大家族子弟如昭阳先生之流,是多么的自私腐朽,对国家利益盖不负责,只关心保全自身家族。陈轸随便胡诌几句,他就像老龟那样明哲保身地退缩了。
齐、楚为什么都不支持“五国相王”呢,因为当时的大国不只西边秦国一个,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也是有力的大国。齐、楚不愿意看见这些众弱团结起来,齐国想把燕国、中山吃进去,楚国想抓来魏国,所以,并不肯当五国的后台,以共同抗秦。赵武灵王也参加了“五国相王”,这时候他刚即位三年,是个半熟少年,看见齐、楚两国纷纷对我们五国作出发狠的样子,就后悔跟着公孙衍称王起哄了。于是他对国人说:“我们没有大王之实,却称大王之名,不乖啊。改日,你们还是叫我‘主君’吧。”
张仪看见公孙衍合纵抗秦的五国出现松动,齐楚又并不肯赞助五国,立刻把握住这个机会,亲自跑到东边的魏国,想把魏人从合纵联盟中拉回到连横阵线来,结好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