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侯五

如果说赵家的赵无恤是进入战国时代第一位鳄鱼,那魏家的魏斯就是第二位鳄鱼。在三家分晋成为独立的诸侯以后,魏斯的大号就变成了魏文侯,我们以后就用魏文侯还称呼他。魏文侯(魏斯)的祖先是晋献公的保镖,因功被封在魏地(陕州芮城县北),得姓魏。中间有名人魏仇(追随重耳流浪的九袋长老)、魏绛(和戎有功)、魏舒(魏舒方阵)。魏文侯(魏斯)是雄才大略之主,晓得招徕人材。每次经过本地大贤“段干木”所居住的胡同,他一定要凭轼而立,由此得誉于诸侯,人才都来投奔他。被魏斯擢用的人才,有治邺的西门豹大官人,还有攻打中山国的乐羊子以及名将吴起。

魏文侯(魏斯)还喜欢儒者,拜孔子弟子子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就是他)为师,读书期间,还给儒家的《孝经》作了注。这位子夏老师,治学强调形式主义。学生们只要练习洒扫应对进退礼节,就可以混到毕业了。所以,魏文侯被训练得特别在意人生小节。有一次,他和大家喝酒,喝着喝着就迷魂了,站不起来了。天不凑巧,又下起了雨,远古世界一片春雨潇潇。

魏文侯突然想起农林局长(虞人)来了:“坏了,我跟虞人有个约定,下午打猎去呢!”于是,不顾大家劝阻,他冒雨去找虞人,一起外出打猎。雨天小动物都不出来,就这两个傻瓜在野地里猛跑。一直打猎到天黑,把自己累得要死。

魏文候还有一次上街,看见路上一个家伙反穿着皮袄,背着柴禾,这家伙解释说:“我把有毛的一侧穿在里边,这样毛毛就不会被柴禾划掉了。”

“可是,”魏文候说,“你把皮子露在外边,一旦被柴禾挂破了,毛毛不也要掉吗?皮子没有了,毛到哪里依附啊?”这个道理被后来的另一件事所深化。有一次地方上超额完成税收指标,群臣纷纷称贺,魏文候唯独忧虑:“老百姓就是皮子,收了太多的税,皮子损伤了,以后税源就枯竭了。我们不能允许这种做法。”

魏文侯除了有西门豹、乐羊、吴起这些俊杰为其效命,还有一个佳宾叫田子方,此人是子贡的徒弟,也相当机灵,跟子贡一样会来事儿。有一次魏文侯饮酒,欣赏着音乐,说:“钟声不谐调啊,左边的音高。”田子方故意掩嘴而笑:“臣听说,君主只要管理好‘乐官’就行了,不贤明的君主才直接管理音乐。我怕您是审于声,而聋于官哦。”(这是典型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调子,亦有一点道理)。

魏文侯经常思索晋国的灭亡,晋国堂堂的百年北方霸主,怎么就突然一下子被我们三家分掉了呢?早在春秋初期,晋献公尽杀群公子,以免这些人威胁君权。接着,他引进异姓家族,积极变革进取,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于是国际霸业,多在晋国。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晋国国君没有发展出一套控制异姓大家族的经验,异姓大家族凭借军功获得封地,在封地上日益强大,他们世代受恩,世袭官职,积累的军事、经济实力凌驾在国君之上,终于控制国君一族,最终三家分晋。

魏文侯从“三家分晋”中总结出了封建制的危害:封给卿大夫大家族以独立的封地,听凭卿大夫家族坐大,是国君的取死之道。于是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国的国君,从晋国灭亡的过程中吸取教训,时时警惕自己被下属夺了权,重演从前晋国的故事。它们以晋国君为前车之鉴,纷纷强化君权,通过改革,从“多家族联合体执政”向“君权一元化专制”转型。三家分晋对于中国历史意义重大,赵、魏、韩强化君权的历史潮流,终于汇集成未来中国在秦朝以后的皇权专制社会。

赵、魏、韩国君是如何从“多家族联合体执政”向“君权一元化专制”转型的呢?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国君要不断强调自己在臣子中的崇高地位。前文中,赵无恤嘉奖那个在围城时期一直坚持不懈向他恭谨地磕头的笨蛋,就是为了鼓励崇君思想。赵无恤褒扬为了旧主不惜九死一生的豫让,这是对国人崇君教育的一部门。但是,光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足以强化君权的,还得从机制上入手,只有干掉卿大夫家族这种封建特权节制,才能彻底避免卿大夫家族上侵君权,三家分晋这样的历史悲剧。而这一伟大工作,就交给了当时应运而生的法人物去实现。魏文侯手下的李悝,就是法家的鼻祖,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

李悝以前是学儒的,学通了以后,就创了一门独门功夫——法家。魏文侯知道他本事大,就任命李悝为“相”(文官之长,总令政务),从而使得魏国最早成为“将、相”分制的国家,便于干部专业化建设。李悝的法家改革是列国中的最早者。李悝的思想,就是用职业化官僚取代卿大夫,从而革了那些世袭大家族的命,使他们无法威胁君权,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这些招募来的官僚不占有土地,地方土地上的军队也是国家的,他只有有限的调度权。职业官僚取代世袭大家族,从而避免了大家族在世袭的封地上拥权自重,凭空坐大,对抗国君,避免重蹈从前晋国一分为三的覆辙。法家思想同时还要求把大家族的封邑改为郡县,对郡县的控制权直接牢牢抓在国君手里,赋税直接交给国君,而不是从前封邑上的卿大夫家族。中央委派官吏去郡县管理行政与税收,并且实行“将相”分立,二人互相监督,避免出现权力集中一人的权臣。大臣只能当官,但不给封地,也不给他们世袭官职的机会,避免他们时代累积,把持国政。法家还帮助国君用“法、术、势”来监督臣子。这种趋势最终发展到秦始皇时代,以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封建制度,君权专制取代了贵族(大家族)群体政治,中国从封建时代进入皇权时代。

以“职业官僚体系”为特征的君权专制社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君权和稳定政治,也客观上打开了布衣从政的大门,而不再为卿大夫家族成员垄断政府,从而给了如吴起、乐羊这种没有任何大家族背景的布衣、士人的出头机会。

法律也能帮助强化君权,也是君权一元化专制社会的标志,李悝很好运用了这个武器。他汇集各国法律条文,编成一部《法经》,以法令约束和奖赏的手段管控各层级官员和人民,让官僚们都听国君的话,成为秦汉未来的法律蓝本。后来商鞅就是带着《法经》给秦国人民送去了福音。由于李悝、商鞅等人崇尚法律,法家因而得名法家,但它的内含远过去此。建立职业官僚体系,以法约束限制官僚,从而实现君权一元化专制,加强君权,这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代中国的皇帝,往往青睐法家的原因。皇帝们号为“外儒内法”——外表像儒家,实里是法家。

法家改革旨在强化君权,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法家的变革去除了卿大夫家族在各自封邑上的割据势力而取代以县,国家能够攥紧一个拳头对外。因为职业官僚们是公开竞聘来的,又强调用法律奖惩手段来约束官僚,政府效率就比卿大夫家族子弟垄断的政府高很多。最终富国强兵,称霸于列国。我们说,谁在“君权一元化专制”的路上走得最早最远,谁就最能成功。魏国的改革的最早,崛起为战国首强。后来秦人做的更好(商鞅变法),于是秦国后来居上,国力最强,最终一统天下。但是,君权一元专制虽好,倘若走向极端,就又变成了“暴政”。法律走向极端,就是“苛法”。秦人终于在这两个维度上走火入魔,把自己推下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为后世所病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