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9年,秦军象一片卷动的乌云,推向天光灿烂的楚国天空。
但这时的三晋势力还相当强大,尤其是赵国,是秦国侧背的严重威胁。一旦赵国与楚人南北夹击出征的秦军,那秦人再喊“谁动了我的饮料”,也来不及了。于是,秦在大举进攻楚人前,为解除后顾之忧,约赵国在渑池开会,商量媾和。这就像当初齐泯王发球(秦国)完了以后,准备南下去宋国喝饮料的时候,要先派苏秦北上与赵讲和,防止赵人牵制干涉齐南下喝饮料的吞宋军事行动,是一样的。
于是,秦昭王、赵惠文王各从本国乘车,向函谷关外“豫西走廊”中段的渑池会场进发。这是黄河在中原西部高地切割出来的一条狭长幽深的走廊,两边都是黄土和山陵,中间是崎岖的低谷。秦人出函谷关直取中原一定就要走这条走廊。古人步行或行军的速度,一白天最多是四十公里左右,基本上跟现在坐汽车一小时的速度差不多。所以,从邯郸到渑池坐汽车十小时的话,古代走就是十个白天。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赵惠文王,在这条路上辛苦跋涉着(现在已经有了高速公路)。赵惠文王走了漫长的十天,心想,这次会谈约定的事一定要坚持履行得持久一些,否则都不够这么跑路的!
这位跑路的赵惠文王,今年三十岁,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从前名叫王子何,围绕着他的继位就死了好些人,现在依旧让人不省心,心理年龄还保持在继位时的十三。临行时候,他畏惧不敢出行,怕楚怀王入秦的故事重演。在廉颇、蔺相如的鼓励下才决定走。廉颇临别还特别“吓唬”他呢:“大王,根据我的计算,来回路上加上会盟时间,三十天足够了。如果三十天您还回不来,我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的想念。”
啊?要这样吗?赵惠文王忐忑不安地来到渑池城与秦昭王谋面。秦昭王也是从小孩子继位来的,现年四十来岁,席间酒喝,喝得很畅快的时候,他请赵惠文王鼓瑟。赵惠文王胆子小,心说盟会还有这样的表演项目吗?但他不便违逆——从惠文这俩字也看出他性格软弱,在秋天的景致里不敢露出一只眼睛。经过翻江倒海的一场思想斗争,赵惠文王勉强同意,命人摆上瑟来。
史书记载赵惠文王喜欢剑术和弹琴,这也是燕赵人的普遍风尚:唱歌和打架。豪侠任武、放荡冶游,是邯郸人的特点,也就是打架弹琴,总之不事生产,这在当时是最酷的。荆珂、高渐离就分别是唱歌打架派的两类代表。
赵惠文王调好了二十五根弦音,轻轻拨动,双手巧似流水行云,确实精于琴道,瑟声珠走玉盘,刚柔相济,非常动听,在座的无不同声喝彩。赵惠文王一见喝采,更来劲了,在把瑟弹得铮铮作响,大有北地慷慨悲音,越弹越激烈,热辣指数5,尖叫指数8,跟摇滚吉他差不多。秦昭王抚掌大笑:“好好!来人啊,请御史做个记录,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说完与身边随从相视而笑,赵王堕我计中啦,被寡人蓄为倡优啦!哈哈。
旁边可恼了一人,这人走向前来,对秦昭王说:“我们赵王听说秦王歌唱的也不错,也请秦王给我们击缶,以相娱乐。”
秦昭王吃了一惊,定睛一看,但见此人两道修眉,一双俊目,明亮有光,一小绺墨髯在唇角飘洒,眉宇之间,英气逼人,方正威严。正是赵王随行人员“蔺相如”!
秦昭王很是气恼,假装没听见蔺相如胡说。蔺相如走近一步:“大王如不肯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矣!”霍!要行从前鲁国勇士曹沫拔剑劫持齐桓公的旧事了。史书记载秦王闻言大怒,咬牙切齿,气得脸上的肉突突乱颤,像五个老鼠在争夺他的鼻子。他说了些什么没有记载,大约是:“ Are you insane?Are you crazy?”(你疯了吗?)然后秦昭王目视自己的两边。两边的几个武林高手领会了意思,立刻噌地拔出寒光闪闪的腰剑,伸家伙就要把蔺相如乱刃分身。
蔺相如毫不惧怕,对武林高手们张目叱之,厉声大叫。怎么个叱之、大叫法,史书上也没说,大约是“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滚开!)”吧。总之,我们知道燕赵之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蔺相如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当年赵简子、赵武灵王都是大脾气的人。连赵国女子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赵襄子的姐姐“代王夫人”,因为老公死了,就磨笄自刺大呼而死,死得很激烈,跟其它地方女子委婉温柔的死法都不同。总之这里是受胡风浸染,人民性情卞急,刚猛激励。
蔺相如耸起脖子上的羽毛,厉声高叱,歇斯底里,声震屋瓦,吓得秦昭王身边高手倒退披靡,心说这家伙的内力这么了得啊。秦昭王气馁了,I wish I had never met you. 我真后悔这辈子遇到你!虽然很不乐意,他也只好接过一个瓦盆(缶),勉强击了几下。但秦昭王忙于治国,本来不善于打击乐,再加上心情郁闷,就把缶敲得唉声叹气,听上去好像一个没力气的屠夫在锤一只带病的狗。
秦昭王灰头丧脑击缶毕,蔺相如招来赵国御史,也在国家档案中记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昭王闻言,终于“满意”了。本来想嘻笑赵人,却自取其辱,被赵王驾下这么个小角色给奚弄了。双方算是谁也没占谁便宜,但秦昭王丢的面子更大。所谓缶,就是陶器的盆,但是王家用的缶绝对不会简陋,上边有黑色漆画,画着日月星辰鸟兽,也有铜作的,上有金银错丝。
蔺相如临危不惧,藐视强敌,一逞战国士人之刚雄。不过,当他的激增的肾上腺激素刚刚开始稀释的时候,秦王两边的群臣又突然高声叫嚣:“喝酒!喝酒!请以赵国十五城献给秦国,给秦王祝酒!”
蔺相如肾上腺立刻百倍释放,气壮山河地高呼:“请以秦咸阳为赵王祝酒!”把秦人吓了一跳。把秦国的都城都给搬过来了,这可是对秦国够大不敬的。但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尊严,蔺相如也无所忌惮了。秦昭王赶紧示意两边不要再乱喊了,今天有姓蔺的这家伙在,我们闷头喝酒就是了,不然待会他还不得喊挖我们的祖坟。
世人都夸讲蔺相如有智,把他视为一个文臣,其实蔺相如之勇,更出于其智之上。当此之时,秦国急于趁齐人国事糜烂,南下趋兵去楚国喝饮料,不便于“绝秦赵之欢”,所以酒宴上胡闹了一场,却也最终相安无事。会议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为此,秦赵双方把渑池会议地址改为“俱利城”,但秦却是这次会议实际的受益者。这次会后,秦赵媾和,导致了秦可以放手对楚进攻。
赵惠文王、蔺相如先生二三事:
据《庄子》一书记载,赵惠文王不但爱弹琴,还喜欢剑术,许多大侠和疑似大侠都跑来投奔他,宫内面剑客塞了三千名之多,都会举着剑抡上一气。这帮大侠昼夜在他面前较量剑法,伴着他的弹琴,把赵人打架、唱歌的绝技发扬极至。剑士们的打扮都是蓬头乱发,帽子低垂,鬓须张扬,穿着短后的上衣,怒目圆瞋,出口就骂,跟一班樵夫差不多,总之家底多是穷的。每年因为论剑打死打伤的就有百多号人。
庄子先生逞能,也跑来加盟。他入殿不趋,见王不拜,自我介绍说:“臣之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十步之内就可砍倒一人,横行千里从无阻挡)”
赵惠文王大悦:“那我试试你的武功吧。”于是命令门下剑客抓紧较量七天,死伤了六十多人,从中挑出五六个出类拔萃的,要跟脸色吓得煞白的庄子较量一番。
“请先生选一把剑吧,长的还是短的?”赵惠文王说。
庄子说:“我长剑、短剑都可以。”这倒是真的,反正都不会用。“不过我最趁手的剑是三种,大王想知道吗?”
“哪三种。”
“第一种,天子之剑,以燕北长城为剑端,齐国泰山为剑刃,三晋为剑脊,包裹四夷,恒山为带。上可决浮云,下可断地维。此剑一用,匡正诸侯,降服天下,这正是天子之剑。”
赵惠文王听了,茫然不解:“那诸侯之剑又怎么样?”
“诸侯之剑,以勇士为锋,廉士为刃,贤良为脊,豪杰为夹(剑把)。此剑一用,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无不宾服,这正是诸侯之剑。另外还有庶人之剑,就是蓬头乱发,帽子低垂,个个疑似大侠。挥动起来,上斩颈项,下刺肝肺,跟野鸡掐架一样,打死了也对国家丝毫没用。如今,大王贵为君主,却好用庶人之剑,窃为大王薄之(不值钱啊)。”
赵惠文王听罢,恍然大悟,安心治理国家。他那些剑客,一看没人来看表演了,又气又恼,都自己抹脖子了。
这个故事来自《庄子》里的《论剑》一篇,实际是假的。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30年前后的魏惠王时期,曾经观看魏惠王的御用大厨师“庖丁解牛”,却不曾跟谁论过剑。这篇《论剑》是后人的伪作,写的也不怎么样,立意俗套。电影《英雄》里边的“十步一杀” 大约就是从庄子的“臣之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演化过来的。秦王的“心中有剑”是从庄子的“天子、诸侯之剑”解构分化来的。总之都没有什么大含义,就是教中国人不要习武弄险,文绉绉乖比较好一点。
大约剑可以象征君子的豪情,玉则表述君子的德行。赵惠文王还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壁。和氏璧是楚文王时期的“强迫症患者”、没脚先生卞和先生在深山里发现的,最后拄着双拐进献来的。晶莹绝伦、动人心魄,以“价值连城”闻世。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玉其罪。玉是君子戴的,小匹夫哪配。硬要怀玉的话,必有大殃。赵惠文王从血统上来说,当然是君子了(君子在先秦专指贵族血统、高干子弟),可是一样遭了殃。秦昭王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嚷嚷着要拿十五个城邑换取这块瑰宝。
赵惠文王无奈,命蔺相如携带宝玉进秦国交涉。蔺相如献上“和氏璧”。一看,果然玉色透明如洗,品质绝好,晶莹剔透,圆团如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玻璃烟灰缸)。秦昭王举着烟灰缸赞不绝口。他的指甲和玉石轻轻相触,发出金磐之余响。这块美玉,它所封闭着的那个小小的空间,就是宇宙,秦昭王几乎看呆了。因为是在“非正式宫殿”接见,所以美人也在旁边。秦昭王把和氏璧传给美人观摩。美人们捧着这个古代价值连城的玻璃片,发出唏嘘惊叫。玉色皓白如脂,柔美润泽。与美玉相比,美人的玉手都变成了黑手。而左右侍者们见玉,更是惊呼万岁。“万岁”这个词,战国时代已经是第二次有人喊了,但不是“呜皇万岁万万岁”的意思,拍老大的马屁,而是当时人一种惊呼,类似现在的“我靠!”。
秦国人也是爱玉的,在《诗经。秦风》里说:“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好的玉,象征着君子温坚的道德,适合赠送。君子不但把玉挂在腰带下,冠两侧也挂着玉饰,甚至死了以后,都用玉把身上的九个孔窍塞住。秦昭王可能嘴巴比较大,心说这么好的玉,驾崩以后含在嘴里,多爽啊。就是尺寸有点大。
蔺相如冷眼观瞧,见秦昭王绝口不提割城之事,只一味拿玉跟自己嘴巴比较。就趋身上前说:“玉还是有一些bug的(瑕疵),我指给您看。”
秦昭王赶紧从美人的黑手里拿过玉来,经过自己的黑手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倒退三步,背倚殿柱(这样比较好,避免身后被人攻击,只要防住前面就行了),然后怒目圆睁,持璧而立。脖子上青筋暴跳,颈上的翎毛扎扎倒竖,怒发上冲冠,——秦昭王一看,坏了坏了,你又来了!你更年期又发作了!——蔺相如瞋目大叫:“秦王——!你为什么在这不正经的殿里(非正式宫殿)召见我,还传美玉给三陪女看!是戏弄臣下吗?你倚仗国势强横,态度狂傲、礼节简慢,根本无意平等交换!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臣下交出,我的美玉就和脑袋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了!”说完,举着美玉,摆出了“掷铁饼者”的姿势。
史书记载,秦昭王深恐其“破璧”(说明他爱惜文物),立刻谢罪固请,招来有司,从地图上胡乱划拉几处城邑,说给赵国。蔺相如感觉他还是想空言套我的美玉,于是告辞下殿,说五天后搞个交玉仪式再给。
秦昭王吃了五天素,洗了干净的澡,五天后大张迎宾之礼,又接见蔺相如。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从来说话盟誓,多不算数。下臣实在怕受您欺骗,而有辱于赵国的使命。所以,我已经命人怀揣美玉,偷渡回国了。只要您先把十五城邑割来给我,秦强而赵弱,我们赵国岂敢不把玉按约定乖乖送来。”
秦国群臣一片哗然,好哇,白让我们国君洗了好几次澡,白让我们穿着大礼服久站空
等了半天。左右上来就要拉蔺相如:“相如先生,请跟我们到监狱去一趟。”
秦昭王叹了口气,完全被蔺相如身撼五岳的气势所折服:“算了。如果今天杀了蔺相
如,这交易就做不成了,反倒绝了秦赵之欢(秦国还等着赵国按兵不动配合,以便自己南下喝饮料呢)。”于是,照样以宾客礼接见蔺相如,厚遇之而去。
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伸敌国,真可谓、腹具良谋的一时勇者。终战国之世,少有像蔺
相如这样敢于挺起腰杆同势压群雄的国君进行面对面的外交斗争者。蔺相如独擅“完璧归赵”的美名。
蔺相如回国以后,出使不辱于诸侯,受封为上大夫。秦昭王想了想,拿十五个城池换一个饥不可食的烟灰缸,终归不划算,于是也不提交易之事了。
不久,公元前279年,蔺相如又出使渑池会,再次面折秦昭王,迫其击缶。秦昭王算
是被他欺负惨了。赵惠文王回国后,因其功大,封蔺相如为上卿。上卿是爵位(不是官衔),爵位级别高出了赵之良将——廉颇。每次朝会,蔺相如都比廉颇靠近主席台就坐。廉颇于是羞恼起来。
廉颇搞了个新闻发布会,宣言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
舌为劳,靠更年期提前而发脾气折辱秦王,受封为上卿,位居我上。况且蔺相如素贱人(出身低,靠着给赵惠文王的大内宦官总管‘缪贤’当门客而荐举起来的),我则为赵国披坚执锐,横戈跃马,出入于矢石剑戟之中,却屈居其下。我羞,不忍为之下。”廉颇对记者说:“下次我看见了蔺相如这小子,我必piss him off(尿他。我必辱之!)”
廉颇的牢骚确实有道理,反映了赵国一贯赏罚不明。廉颇有斩将夺旗,攻城略地之大功,而蔺相如没有战功,却受高封,表明了赵国封赏标准的随意性和赵王个人意志主导性。这是它不如秦国的地方。
不过,说到廉颇的战功,也不算多么“赫赫”。他是在前不久(五年前,公元前284年)的五国合纵攻齐战役中刚崭露头角,趁着一哄而上,夺了齐属的个别地盘。后来廉颇的几次战功,都是针对疲顿的齐国兴兵而致的。所以这时候的廉颇岁数并不大,并不像戏台“将相和”上面那样大白胡子的老头,开口就是“老夫我满怒胸膛”。戏台上的大白胡子老夫,是受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误导,其实这句话是公元前240年左右(近四十年以后)的事情。此时(公元前279年渑池会时期)的廉颇当在三十岁出头。
廉颇在评书中的样子是“面似镔铁,黑中透亮,两道宽眉,斜插入鬓,一双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银髯苫满前胸”。这个描述大约不错,比较传神,只是“银髯”说的不当,即便在十九年后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廉颇当为五十岁许,尚不须“银髯”。
不管怎么样,三十几岁的廉颇,开玩新闻发布会,就开车上街,见到蔺相如的车过来,就上去“别”他。蔺相如赶紧急刹车,引车避逆,还常称病不朝,不与之争。蔺相如的门客以之为怯:“受了这样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请求离职,不当你的小弟了。”(赵人喜欢打架,遇上这种羞辱,怎能不按剑而斗啊)。
蔺相如平心静气地做了他们地思想工作:“夫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当廷叱之,辱其群臣,怒发冲冠,耸起羽毛与其搏斗。廉颇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惧于区区一廉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廉颇与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让廉颇,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善矣哉——!一席话说得风格高亮,真可垂训千古,门客闻言,无不惶惧诚服。廉颇听到记者向自己转告了这些话之后,当场愧疚得无地自容,色急且恨,惭不可当。当即免冠顿首,肉袒负荆,一切面子都不要了,系着发髻,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在宾客的引导下和记者的摄像机镜头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蔺相如家谢罪。廉颇拥在门外,露着上身的白肉,临阶长跪,向门内顿首报名请罪:“鄙贱之人廉颇,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说完这句发自心腑的话,廉颇眼角夹泪,匍匐待罚。诺大叱咤勇武的将军,尽暴自己的真诚悔意,把行刑打自己用的荆条都自备背来了,一时场面,感动得宾客无不掩面。廉颇愧疚之意,诚昭于公众与天地。
蔺相如闻讯,也非常激动,连忙从门内紧趋几步,跑出来双手搀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的勇将廉颇,以好话劝勉。二人从此相与为欢,号称刎颈之交!战国之人的真勇直朴,在这一段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后世之人,无以追比。
后人受此故事感激,在戏剧《将相和》一段中如此再现这段感人的历史:蔺相如搀扶
廉颇唱道,
“老将军你何必这身背荆杖,
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
我虽然在秦邦完壁无恙,
我虽然在渑池会羞辱秦王,
我虽然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将军,
东挡西杀南征北战,
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
廉颇唱:
“我这里谢过了贤明的丞相从今后保江山各献所长。”
蔺相如唱:(二黄原板)
“走向前还大礼推诚揖让,
(二人合唱)
从今后将相和国富民强。”
这真是一段慨而康的历史啊。“刎颈之交”意为同生死共患难,后来演化为“生死之交”一词。一个人终生未必能得到如此真诚的朋友。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宦海中,这种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的事尤为难得。这也是“将相和”故事历久不衰、千古传诵的原因。周恩来总理特别推崇这出京剧,生前经常陪同外国佳宾一同观赏,并亲自为之讲解,大有颇以蔺、廉风格自况之意。
这里我们领略了“蔺相如”胸怀国邦的大心境,而多半忽视了廉颇知耻而不自匿的君子严厉自律之道。廉颇勇于自暴其“丑”于万人及媒体,不欺人、不欺己,不遮遮掩掩。这种直面勇改、不计颜面的可贵行为,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在习惯中所少有的,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