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运动就这么如火如荼地搞起来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虽然都起于草根,但个个深知造神运动的奥妙。也许正因为他们起于草根,才如此了解造神的必要性。造神与愚民是统治之术的两面,虽然太平天国一再被拔高,但毫无疑问它的本质还是一个封建政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封建时代是深入人心的。
当读书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功名二字将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一个重压,考不取功名意味着对一个读书人的否定。从这个角度来看,洪秀全实在太不幸了,但是他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摆布,就跟唐朝时的黄巢一样,他心中也有强烈的富贵梦,渴望成为人上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在落第之后写下的一首咏菊的诗,诗中豪情万丈,充满杀气,由此可见科举的杀伤力。能够写出这样好诗的人居然考不上科举,又可见当时科场之腐败。
洪秀全落第以后又有什么表现呢?老实说,洪秀全没有黄巢那样的万丈豪情,也没有那样的诗情画意,当他看到自己榜上无名后,对着榜单一阵唾沫,骂了句脏话,便郁郁而归。
回去以后,洪秀全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外人都以为他生病了,其实他确实生病了。但是不出门的主要原因是无脸见人,虽然他的脸皮已经很厚,但毕竟考了这么多次,结果连个秀才也没捞上。极度的悲愤加上羞耻,还有发高烧,在洪秀全的头脑里产生化学反应,历史上的那些宗教和邪教创始人都有这种类似于癫狂的体验。
稀里糊涂中,洪秀全忽然觉得自己是上帝派下来的二儿子,肩负着拯救万民的使命。这个想法虽然疯狂,好歹平衡了他受伤的自尊心。
有了这般神奇的体验,洪秀全提笔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这首诗严格说来不算是诗,但是傻子也能看出反意昭然。写归写,洪秀全这时还真没有造反的打算,只不过是发泄对清王朝的满腔仇恨而已。
科举的路走不通,洪秀全选择了上帝,当然,这个上帝是洪秀全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上帝。洪秀全带着表弟冯云山开始传教,还别说,真有一些人相信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冯云山似乎显得更有才能,他能招揽更多的教众。
随着教众越来越多,洪秀全得意之下,写下了一首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这又是一首反诗,由于洪秀全坚持不懈地传播自己的“反意”,最终丢掉了私塾老师这个饭碗。失去饭碗后,洪秀全带着冯云山和教众们出门闯荡,刚开始他们到广州城里传教,发现效果不好。退而求其次,到乡野间去传教。这次多少有些收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招到了几十个教徒。
不久,洪秀全和冯云山商议去广西传教,或许那里情况会有所不同吧!到了广西,情况并没有好转。中国的老百姓都没听说过什么上帝,大家只知道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土地公等等,你让他们信上帝,这不是让他们使刀叉吗?一时之间肯定是办不到的。
失望之下,洪秀全又回到了老家花县。他回家以后干吗呢?说来也没干什么大事,而是捡起课本,重新到私塾里授课,人毕竟是要吃饭的。当时,洪秀全是很努力的一个人,他白天教书,晚上回家研究上帝这门学问,还写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和《改邪归正》等文章。他无非是从基督教思想中断章取义一些东西,然后再用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述出来。
英国一个传教士曾这么评价洪秀全:“如果教皇有权处置他(洪秀全)的话,早把他烧死了。”
洪秀全写的这些东西虽然不伦不类,但好歹算是一种理论积累吧!这些东西对于他后来的“革命”还是很重要的。
与此同时,冯云山还在广西那边苦口婆心地传教。冯云山跟洪秀全一样,也是个落第秀才,所以两人特别有共同语言。不过,冯云山的性格跟洪秀全恰恰相反,洪秀全属于夸夸其谈的理论家,冯云山更多地是一个实干家。两人到广西后,洪秀全半途而归,冯云山却坚持了下去。
他一边教书、打短工养活自己,一边传播“新思想”。冯云山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他。到1847年时,冯云山已经有两千多个教众了。在这些人群中,已经有像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这样的“开国功臣”了。
洪秀全听说冯云山在广西混得挺好的,便赶了过来,顺利地接过了领导权。
人多好闹事,但现在的势力还不足以跟官府直接对抗,得扩大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洪秀全和冯云山商量出一个点子,准备先从象州的甘王庙下手。甘王庙其实就是一个破庙,这个叫甘王的人并不是什么神,本是五代时期一个将领,叫甘佃,原名罗应,经历颇为传奇,曾跟着刘裕一起打天下,刘裕准备封他为护国大将军,被他拒绝了,他只要求刘裕免去自己家乡的皇粮。所以,他死后被象州人奉为神。
这年十月,洪秀全带着大家冲进甘王庙里,把里面的东西砸个稀巴烂,并宣布甘王为邪神,以后不准祭拜他。这么一来,当地老百姓不干了,我们的偶像好好的,你干吗砸他啊,还不让我们祭拜,岂有此理。当地的乡勇们拿起武器,准备跟洪秀全大干一场。这时,忽然有一个男孩倒在庙前,自称是甘王附体,哆哆嗦嗦地说道:“你们千万不要伤害这些打我的人,他们是神圣的,得罪不得。”
老百姓一看吓坏了,纷纷逃回家。洪秀全笑道,成功了。等乡民们散开以后,他拍着小孩的肩膀说:“你真机灵,来,这些都是赏你的。”
打倒甘王后,洪秀全带着教众们开始肆无忌惮地破坏民间的各种神,谁也不敢再阻拦他们。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拜上帝会。
事情闹大了也会有麻烦,官府们盯上了拜上帝会,并在乡勇的带领下抓捕了冯云山。冯云山到狱中坚称自己只是信仰基督教,并没有做不法的事情。桂平县的知县担心事情闹大了可能会引起教徒们动乱,为了息事宁人,决定放了冯云山。知县让两个官差把冯云山押回家乡,没想到半路上冯云山居然成功劝说这两个差役加入拜上帝会。
其实冯云山出狱的真正原因是教徒们集资打点县衙。冯云山被捕之时,洪秀全在干吗呢?他匆匆赶到广州,准备向两广总督耆英告状,救出冯云山。
冯云山被捕是洪秀全集团的第一个风波,凡有风波的地方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
冯云山被捕之后,洪秀全去了广州,拜上帝会群龙无首,谁在主持呢?
这时候,稳定局势的是杨秀清和萧朝贵,杨秀清看到教众们心态不稳。当着众人的面突然倒地,接着一个鲤鱼打挺,忽然站起来,开始说胡话了,自称是天父附体。杨秀清转达了“天父”的意思,把思想摇摆不定的黄氏家族驱逐出拜上帝会,客观上维护了这个团体的稳定,也缓解了内部的骚乱情绪。杨秀清因为此事威望骤增。
萧朝贵在一旁看杨秀清表演,也学着他的样子,突然倒地,突然站起,自称“天兄”耶稣附体,与杨秀清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事洪秀全和冯云山都不知道,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杨秀清成了天父的代言人、萧朝贵成了天兄的代言人,那洪秀全和冯云山干吗呢?洪秀全和冯云山知道此事后,两人商量怎么处理,经过仔细的观察,他们断定杨秀清和萧朝贵当时只是为了稳定教众,并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决定承认这件事。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儿子,杨秀清和萧朝贵不过是上帝和耶稣的代言人,地位不可能超过洪秀全这个上帝的亲儿子。
杨秀清是一个孤儿,五岁丧父,九岁丧母,从小跟着伯父生活。长大后以烧炭为生,由于职业关系,杨秀清的健康很糟,身体瘦弱,一只眼睛斜视。不过,杨秀清这人头脑相当好,善于结交朋友。萧朝贵是杨秀清的同事,也是烧炭的,如果说杨秀清长相奇怪的话,那么他的长相就堪称丑陋凶恶了。
这件事让洪秀全意识到巩固个人权威的重要性,后来洪秀全多次装神弄鬼,加上他懂得一些医术,在教众的眼里他变成一个无可替代的神人。1850年,金田村一个叫韦昌辉的大财主加入拜上帝会,这是加入拜上帝会的第一个有钱人。我们知道拜上帝会主要是由一些穷苦落魄的人组成的,这些人来历也有所不同。
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不能无视客家人这个群体。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主要是由客家人组成,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从名字上看,“客家”有客居的意思,那么我们有理由猜测这些人最早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
这就必须考察客家人的起源,其实客家人是货真价实的中原汉人。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候,秦始皇南征北战,曾经派遣五十万大军进驻岭南,这五十万大军在蛮荒之地定居下来,传播中原文化。没想到,秦始皇死后,帝国就开始崩溃,这五十万大军只能自生自灭。当时秦帝国人心尽失,留在南越的秦军或者因为消息不通,或者因为不愿“逆流而行”,居然没有在帝国最危急的关头,前去咸阳勤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驻留南越的大军逐渐化为百姓,开始了他们漫长的迁徙生活,最终这个群体演变成客家人。客家人保留着秦人那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重传统、讲道理,有古代秦人的遗风。
由于客家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这就让他们与南方本地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来土之争就是指客家人和当地人之间的矛盾,所谓“来人”是指从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所谓“土人”就是广西当地的土生土长的人,这些人中既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人民。
广西这地方在古代较少受到儒家礼教的约束,民风颇为彪悍。在广西,民间械斗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而且这种民间械斗的规模相当大,在先秦时期都可以算得上是小规模战争了。其中,以来人和土人的矛盾最为激烈,有时候会出现上万人PK的场面。
由于大家都是老百姓,因而使用的器械相对粗糙,往往是一些农具之类。用这种器械搏斗的话,不容易打死人,打伤人却很轻松。不像军队打仗,往往一两天就结束战斗,有时候甚至用不了一天,几个小时就能结束战斗。但广西民间这种械斗却显得很持久,有时客家人和土著人能打上几十天,这种刚猛的战斗精神让人很佩服,但最后往往是以两败俱伤收场。双方都是带着极大的仇恨参加械斗的,就算是官府来制止也不管用。
这就是洪秀全金田起义的目的,他要组织一支有效的军队来对付土著人。所以,他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反清,只是后来阴错阳差到了那地步,才举起反清的大旗。
来土之争给洪秀全制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把客家人聚拢起来,共同对付土人。
在起事之前,精明的洪秀全把家人都接到广西;冯云山就没有洪秀全这么机警,所以起事之后,家人被官府拿住,基本上都被砍头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祖坟也被刨得一干二净。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广西的客家人纷纷涌入金田村。刚开始的时候,官府以为这些人是逃难的。对于来人和土人的矛盾,官府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韦昌辉也是客家人,他出身于大地主,别的没有,就是钱多。所以,金田起义前,韦昌辉的主要任务是出资打造兵器,洪秀全甚至干脆把总部设在韦昌辉的家里。
看到各路人马都来齐了,洪秀全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志满意得的诗: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
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
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
古来事业由人做,墨雾收残一鉴中。
这首诗烂得可以,但意思还是可以看清楚,洪秀全把自己比作是刘邦、朱元璋那样的人物。
1851年1月11日,这天是洪秀全的生日,也是太平天国的第一天。造反是没有回头路的,洪秀全只能死撑下去。一些拜上帝会的信徒在前往金田村的途中跟清军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都死了不少人。所以,洪秀全不可能再说自己是搞和平聚会了。
在与清军的交战过程中,杨秀清脱颖而出,首场胜利就是他取得的。杨秀清率领几千人击败浔州副将李殿元,并击杀了其中一个巡检。这一战鼓舞了教众们的勇气,在这场战斗中,杨秀清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军事头脑。当时洪秀全和冯云山在思旺指挥战斗,被清军包围了,杨秀清破关卡、败清军,解救洪秀全,将他迎回金田。所以,这场战斗在太平天国里又叫“迎主之战”。由此可见,这是决定太平天国命运的一战,如果杨秀清厚黑一点,让洪秀全先被清军灭掉,然后打出为洪秀全复仇的口号,杨秀清可能就是第二个朱元璋了,而洪秀全充其量只能当韩山童。
在这场“迎主之战”中,烧炭出身的杨秀清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华。他先派人秘密拿掉了清军关卡,随后对围困洪秀全的清军进行偷袭,整个部署堪称佳作,在调兵遣将这块,杨秀清也表现出了知人善任的智慧,所以他后来成为太平天国的实际掌权者并不是偶然的。
金田起义发生后,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他们觉得这不过是地方上一些乱民在闹事,甚至都不知道拜上帝会这个组织。至于洪秀全的大名,还不曾传入清朝高层的耳中。
不过思旺之战已经把广西地方政府吓坏了,广西和贵州两省加紧训练乡勇团练,与清军正规军一起,兵分两路向金田进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汇聚在洪秀全的麾下。
得知清军要来进攻,大家似乎也不是很怕,因为大家有洪秀全这样的精神领袖。洪秀全不是人,他是上帝的二儿子,有神的支持,纵使再多妖魔鬼怪也不在话下。不等清军来进攻,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就带着教众挥舞着大刀长矛朝清军冲过去,完全一副神灵附体的状态。当地的乡勇打前锋,清军跟在后面,当他们看到太平天国的这些人完全像疯子一样时,都吓呆了。天哪,从哪里来的一群不怕死的人!两军还没交战,乡勇和清军们就开始溃退。
清军将领伊克坦布想阻止众人溃退,却被自己的士兵撞下马来,来不及逃跑就被太平天国的人杀死。
这一战,太平天国赢得很轻松,大家更加信任上帝之子洪秀全。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初十是洪秀全三十八岁生日,就在洪秀全万寿的时候,道光却走完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洪秀全这次生日对于太平天国的意义非比寻常,这不单是庆祝一个中年人的生日,更是庆祝一股新生势力的崛起。就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这股势力刚刚崛起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它的狰狞面目,反而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争权夺利,甚至称得上纪律严明。
拜上帝会的同志们欢聚一堂,庆祝天王的伟大生日。庆典中,洪秀全再次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是普照万方的红太阳,杨秀清是圣神风,萧朝贵是雨神,冯云山是云神,韦昌辉是雷神,石达开是电神。总之,这些领导者全都不是凡人,而是天神下凡。如果上帝知道自己跟这些杂牌神混在一起,真不知作何感想。
造神运动就这么如火如荼地搞起来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虽然都起于草根,但个个深知造神运动的奥妙。也许正因为他们起于草根,才如此了解造神的必要性。造神与愚民是统治之术的两面,虽然太平天国一再被拔高,但毫无疑问它的本质还是一个封建政权。
也就是在这次庆典上,洪秀全自称太平真主,他的军队称为太平军,正式打出反清大旗。说到太平这个词语我们实在太熟悉了,倒不在于这个词语反映了什么太平的愿望,而是因为它往往跟叛乱联系在一起。东汉的张角创立太平道,拉开黄巾起义的大旗;现在洪秀全创立太平天国意义也是一样的。
在洪秀全之前,没有人把“太平”和“天国”联系在一起,倒是宋太宗赵光义取了个“太平兴国”的年号。宋太宗的本意是消融别人对自己篡位的猜测,洪秀全把“太平”和“天国”搁在一起,是想用西方的矛攻东方的盾,刺穿了清廷,然后重新树立起“东方的盾”。
在庆祝自己万寿的时候,洪秀全发布了五项军纪:
一、绝对服从洪秀全的领导。
二、分立男营女营。
三、对百姓秋毫无犯。
四、所有教众的财产归公家所有。
五、大家齐心合力,打仗时不可以临阵退缩。
洪秀全都已经称王了,咸丰当然不能坐视他壮大,咸丰想启用老辣干练的林则徐。以林则徐的才干能力,镇压一批刚刚兴起的叛乱之众自然不是问题。然而,天不假人意,此时被贬伊犁的林则徐已是一个年迈的老者,当他接到圣旨的时候,心中感激皇恩浩荡。可惜,返京的路上他就病死了,这对林则徐来说多少是幸运的,也免去了后来被戴上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帽子的风险。
林则徐既死,咸丰便任命两江总督李星沅接替他。李星沅调动了六省的军队前去进剿,不过人数倒不多,总共才一万多人。咸丰还任命悍将向荣为广西提督,和布政使周天爵一起配合李星沅剿匪。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双方在大湟江口和牛排岭发生激战,太平军多次搞伏击,击败向荣部队。后来,清军联合作战,逼退太平军。随后,太平军开始了战略转移,移师武宣和象州一带。二月二十八日,洪秀全抵达武宣东乡,在这里完成了太平天国制度建设。
洪秀全自称天王,长子洪天贵为幼天王。洪秀全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觉得儿子洪天贵的名字不够拉风,在后面加了一个“福”字,变成了“洪天贵福”,成就了中国最奇特的名字。如果有人叫洪天贵福,我们一定认为他复姓“洪天”,如果说一个人姓洪,名天贵福,这就相当怪异了,不过洪秀全本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人,否则也不会打着上帝的名义造反。
这个洪天贵福据说也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写诗很有乃父之风,我们不妨来看看。
投降清朝后,洪天贵福写了这样一首诗:“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意辅清朝。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逃。”如果我们从正面去推测的话,唯一的可能是洪天贵福在装疯卖傻,想借此保命。
洪天贵福还写过一首情诗:“哥别妹,妹别哥,别上天,无别魔。瞒天混杂是妖魔,妹大五岁手别摸,妹大九岁远别清。男行女行不同座,妹长成时不相见,遵条福别福江河。”
洪秀全的诗歌遣词造句特别烂,但好歹有一股气势,有那么一点点科举教育遗留下来的古风。洪天贵福写诗除了胡乱遣词造句,则完全是现代派。
未来的继承人确定后,在冯云山的主持下,洪秀全把军队分为五支,分别为:中军、前军、后军、右军和左军。杨秀清担任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洪秀全也看过《三国演义》,深知军师的重要性,洪秀全一下拜了四个军师,还是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这些人。
冯云山在太平天国中的角色有点类似于萧何,他按《周礼》为洪秀全设定了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至此,太平天国已经完全像一个小朝廷了。杨秀清成为这个朝廷的二把手,掌管一切军政要务,统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我们不知道洪秀全这个安排的真正用意何在,一般来说,无论是皇帝还是造反领袖,都想大权独揽。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安排一定出自冯云山的头脑。冯云山文史功底比洪秀全强多了,他看到了杨秀清处理政务的能力,也了解表哥洪秀全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安排完全是为了维护集团的利益。冯云山熟悉历史,他一直认为明朝和清朝的腐败是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当然,这个看法并不是冯云山读书时自己总结出来的,而是直接承袭了黄宗羲的思想。
冯云山也确实有萧何的心胸,所以他在为太平天国制定蓝图时完全站在集团的立场上,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本来,如果没有杨秀清和萧朝贵,冯云山稳坐第二把交易,现在却要屈居在杨秀清之下,没有容人之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在制度设计时,冯云山一心想“重回汉唐”,在冯云山看来,汉唐制度开明,正是他理想的帝国模板。
洪秀全对这种设计是否满意呢?从史料中看不出洪秀全有任何不满的地方,这可能跟洪秀全的知识水平有关,他看不到这种设计实际上不利于树立他至高无上的权威。洪秀全不但没有任何不高兴,反而非常开心,自己坐在最高的宝座上,吃喝玩乐,什么都不用操心,真是世间最美的事。等洪秀全意识到这一点时,他跟杨秀清的关系就像历史所揭示的那样,两个人中只能活一个。
看到太平天国已经有了帝国的雏形,洪秀全高兴之下,一口气纳了二十一个妃子,提前享受当皇帝的感觉。
客观地说,太平天国这套制度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管用的,人心划一,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有人都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财产交出来,上缴到“圣库”之中。谁需要花钱就从“圣库”中领取,人人平等,大家同吃同住,天南地北皆兄弟。会众必须要严格禁欲,连夫妻平常也不能会面,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沉溺女色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如果发现男女私底下约会,处以极刑,连正常夫妻都不例外。右丞相陈宗扬和妻子同房被发现,夫妻俩论律当斩首,杨秀清极力保住他们,装着天父附体的样子,情愿为他们挨六十板子,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禁止男女交往很明显违背了人性,这个政策很难推行下去,第二年就被废去。
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这种军事化管理和共产主义式的财产制度确实能鼓舞大家的积极性,在革命的初期能让教众们保持高昂的斗志。洪秀全为了表示和清廷对抗到底的决心,号召教众们一起蓄发。此后,清政府称这些蓄发的叛乱者为“长毛”。
周天爵这个人还是有些来头的,他是咸丰老师杜受田的门徒。周天爵做官还不错,不怕得罪人,颇有李卫的风格,但这人很明显有暴力倾向,性格非常顽固。他跟顶头上司李星沅的关系很糟,周天爵提出一整套剿匪的计划,李星沅根本不买账。
周天爵、李星沅、向荣这三人就脾气来说是很像的,三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服别人,让他们协调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咸丰将这三人安排在一起不知用意何在,说到用人,清朝自康熙以降,几乎是一代不如一代。
清军将帅不和,这对太平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太平天国高层决定发动一场主动袭击,地点选在三里圩。三里圩是一个丘陵地带,中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这种地带最适合布置伏兵。在此之前,杨秀清先派人查探地形。杨秀清这个人确实有些恐怖,他做事之认真仔细简直不像是烧炭出身。他不仅让人勘察地形,甚至改变地形以适应战事需要。
杨秀清是怎么改变地形的呢?比如说这块地方路口太多了,清军很容易杀进来,就把路口给堵起来;这块地方掩护少,就多搬些石头过来;这条河流正好通向我们的老巢,就想办法把河堤炸掉,迫使河流改道。杨秀清亲临第一线,监督各地防御工事,当时太平军防御之严密连清军都叹为观止。
石达开跟杨秀清性格不一样,他更具进攻性,所以也更加重视枪炮这些武器。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做事情都非常严密有条理。
韦昌辉负责在前线指挥,杨秀清率领主力在后面,等待敌人深入,石达开在关口坚守炮台。整个作战体系是相当严密的,太平军布置成一个布袋的形状,就等着清军钻进来。
周天爵很快就上套了。周天爵是个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尤其是跟李星沅和向荣关系闹僵之后,他想独自率领军队拿下太平军,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周天爵手中的兵马很少,只有一百多人,用一百多人去灭掉两万多太平军,周天爵是不是脑子发热了?说来这周天爵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听说书的人说岳飞率领八百人破金兵十万铁骑,心想我在路上再招募一两百人,不跟岳飞破金兵的比例差不多吗?
在路上,周天爵又招募了一百多乡勇。周天爵赶到武宣县时还分了一百人给知县刘作肃,自己率一百多人向东乡出发。太平军得到这个消息非常惊慌,没人知道周天爵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话说这个周天爵赶到东乡时,李星沅也急了:他这么搞迟早要连累大家。没办法,只好派出五千人增援。向荣也带着两千乡勇赶了过来。向荣虽然吃了不少败仗,但确实是一个相当勇猛彪悍的将军。洪秀全对他还是心存忌惮的,听说他来了,命令韦昌辉往后撤退。
向荣看太平军撤退,以为这些人都是软蛋,玩起了艺高人胆大的把戏,率领六百人孤军深入,结果大家都能猜到,被围了。被围之后,乡勇们只顾逃命,哪还顾得上他向荣。向荣想阻止,他的部下甚至想背后给他一刀。
听说向荣被围住了,周天爵抛弃旧怨,带着四百人前去支援。周天爵不怕死,其他人可很在乎小命,大家看到太平军的架势,纷纷想逃跑。周天爵手起刀落,连砍了两个逃兵,但是于事无补。看这些人个个都胆小如鼠,周天爵很看不起,也很无奈。相反,他倒悠闲地抽起了烟。我们很难知道他在想什么,可能他在想:这才是英雄本色,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不久,李星沅派来的援兵到达,这时清军已经有万人,总算解了向荣之围。接下来便是讨论作战计划了,还没进营帐中,这些人就吵了起来。大家并不是商量什么作战计划,而是互相责骂,吵到大家都觉得累的时候,才气喘吁吁地讨论作战方针。最后,在其他人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终于通过了周天爵提出的作战计划:兵分四路进攻。
这四路军队最后全部落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在战场上,清军终于看清了:这群人全都是疯子,他们高唱着洪秀全编写的诗歌,进入战场如入无人之境。清军全面败退,后来在太平军的连番打击下,周天爵终于服输了,输了战场不要紧,如果输了心气那就完蛋了。
周天爵到最后居然认为太平军是不可战胜的,清廷是永远不能击败他们的,为啥呢?他们全都不怕死,好像吃了什么奇怪的药。周天爵还把这个观点上报给咸丰,咸丰也是将信将疑。
这一战,杨秀清的功劳最大,事实上他在太平天国的地位也更加巩固了。如此,我们才能明白冯云山当时为何把杨秀清安排到丞相的位置上。杨秀清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更别说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功底,却有天生的治国和军事才能。他所以能脱颖而出,跟太平天国草创时期的松散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杨秀清在天京事变被杀后,太平天国不断走下坡路,最后到了进退维艰的地步。其实,在杨秀清的一生中,仍然有很多失误。最大的失误就是自居九千岁,想和洪秀全平起平坐。虽然杨秀清治军甚严,但战略上也有失误。比如,定都南京就是杨秀清的主张,南京虽然自古就是一个帝都,但这里盛产偏安朝廷;如果说杨秀清是想以南京为根据地的话,这还不能算作一个失误,但他兵分两路北伐无疑会分散军力,西北两路军相隔甚远,又不能做到首尾呼应。
杨秀清是一个雷厉风行、铁腕有力的领导者,作为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之一,他实际上是这个集团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被杀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出现一个真空状态,再也没有人能填补这个真空。洪秀全虽然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弄到重要岗位上,但太平天国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覆灭之路。
忠王李秀成评价杨秀清说,他在世时,军令严整,赏罚分明,民心臣服。洪秀全意识到这点,他借韦昌辉和秦日纲之手除掉杨秀清,又以滥杀无辜的罪名除掉韦昌辉和秦日纲,后来又规定杨秀清死的那天为“东王升天日”,让天国的人民代代不要忘记。
其实杨秀清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避免农民军成为流寇。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军在前期势如破竹的原因。
清军的惨败给咸丰打了一针,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遇上对手了。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惩罚那些作战不力的将领,接下来便是调兵遣将了。咸丰派遣湖北盐法道姚莹和淮扬道严正基前往广西督战,还派遣广州火器营副都统乌兰泰去支援。乌兰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只带了二十八个火枪兵。如果说这些还只是点将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要选帅了。
为了确保战争取得胜利,咸丰还任命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到广西去坐镇指挥。赛尚阿出马可见咸丰对太平天国的重视程度。
赛尚阿是满洲正蓝旗人,嘉庆年间曾中过举,在满人之中他算是比较有文化的,道光年间曾担任军机大臣,官职理藩院尚书。到道光末期,他又身兼协办大学士和九门提督等要职,在人们眼里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
在赛尚阿出征前,咸丰就送给他一把尚方宝刀,授予他先斩后奏的权力。咸丰还给他增拨了两百万两白银,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赛尚阿去广西,一般人都认为贼众死定了,只有少数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翰林院侍讲铁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断定赛尚阿这次去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引起天下的兵灾。
铁林凭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呢?事实上,铁林对太平天国也不了解,但他了解赛尚阿是个什么样的人。赛尚阿做官还可以,清正廉洁,审案和办公都还行,让他去打仗却是万万不行的,上了战场我们就知道了。
赛尚阿出发时排场是相当大的,时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当时对此就很看不上眼,在给弟弟的信中嘲讽赛尚阿虚张声势。赛尚阿还没有到达广西,从其他各省选出来的四千精兵已经开到广西。在赛尚阿抵达广西前,广西已经有四万的清军了。李星沅已经被打怕了,整日忧惧,既恐惧太平军袭击,又担心咸丰怪罪。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赛尚阿从京城到广西,走走停停,一共花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清军和太平军主要是对峙,双方都忙着修建防御工事,并不急着交战。中途,太平军的将领凌十八率领万人前来会师,结果清军在江上拦截,致使会师失败。这次会师失败,对太平天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战无不胜的。
其中一些教徒开始清醒,清醒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后悔:“哎呀,我的脑壳出了毛病啊,怎么相信上帝、天堂这些个离谱的东西。”可惜财产都已经充公了,现在肯定是要不回的,一些心怀不满的人于是在背地里搞破坏,抢劫民财、煽动叛乱等,太平天国的军纪开始受到挑战,如果不能果断有力地处理好,很有可能从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再次蜕变为流寇。
这时候,杨秀清站出来了,哐啷一声倒在地上,又噌的一声跳将起来。不得不佩服杨秀清这个人,每到太平天国危难之时,他都不顾脑震荡的危险,模仿僵尸倒地跳起这种非常伤筋骨的行为。杨秀清对大家说了:“我派遣你们的主子为天王,他说的话就是我的命令,你们一定要遵从。你们要全心辅佐你们的天王,不得有任何胆大妄为的行为,也不能有任何怠慢。相信你们的天王吧,我既然让他做你们的真主,你们跟着他一定不会错的。”
杨秀清“清醒”后,萧朝贵也哐啷一声倒地,接着又跳起来,说道:“天国的臣民就应该有天国的风范,要遵纪守法,不要抢劫百姓的财产,打仗的时候不可以临阵退缩。大家要不分彼此,同心协力,打下江山以后,不仅可以上天堂,荣华富贵也享不尽。”
杨秀清和萧朝贵这双簧唱得好,一个是从思想上规整众人,一个是用物质诱惑教众,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典范。
清军越来越多了,太平军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这期间,凌十八的部队被清军歼灭,很多人投降了清军,最著名的一个降将就是冯子材,冯子材后来成功击败法军,从一个流寇将领变成民族英雄,这是一个非常华丽的蜕变。
赛尚阿对打仗毫无经验,来了以后也想不出好的战略,只能硬着头皮让向荣和乌兰泰出战。乌兰泰一直掌管火器营,是个火器专家,不喜欢近身肉搏,喜欢搞远程射击。他带着几十个炮手朝对方开炮,双方互有损伤。乌兰泰急着上奏,说自己轰死对方多少多少人,偏偏不提己方损失了多少人。
在小规模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负。乌兰泰取得小胜之后,第二次跟太平军交手时却被围住了,清军纷纷逃窜。后来,还是向荣赶过来支援,击退了太平军。
赛尚阿到广西后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重用在家守丧的举人江忠源,江忠源可谓是湘军团练的祖师爷,当时他负责训练五百个团练。江忠源虽然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名气很大,但一生带兵从没有超过三千团练。
江忠源上前线后,带领五百个衣衫褴褛的乡勇,逼向清军前线。石达开以为江忠源是来送死的,很是轻敌,没想到江忠源带领的这些乡勇全都彪悍勇猛,都是一副拼命的架势。石达开一看讨不到便宜,赶紧下令撤退,结果在逃跑过程中被江忠源砍了几百个士兵首级。
江忠源一出手就让人刮目相看,清军上下都对他相当尊重,职位比他高的将领在行动之前都会先请教他。此后,江忠源一发不可收拾,在战争中屡屡挫败韦昌辉、石达开这些人,江忠源收到咸丰的表扬如同雪片一样。
写鸦片战争之时,我们就提到台湾岛姚莹这个人,鸦片战争时,清军全面溃败,只有台湾取得了局部胜利,由此可见姚莹这个人不一般啊!像这样的人才自然要用到刀刃上,这次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也有姚莹的一份。赛尚阿虽然不懂打仗,但还是会用人的,他的任务不在于指挥,而在于协调各路将领。
在赛尚阿的统一调度下,太平军扛不住了。清军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想一步步摧毁太平军。洪秀全危机感重了,打算突围回到金田。回去的路上,洪秀全扫荡了曾经抓捕冯云山的团练头目王作新等人,王作新的亲属有四五人战死,王作新自己则脱身逃走。
太平军转移到紫荆山一带时,与清军又展开了一场血战。赛尚阿拿着尚方宝刀,清军将士们不敢不死战。在统一领导和尚方宝刀面前,向荣的能量得到了释放,他就像一个能量惊人的野兽,在战场上不知疲倦地厮杀着,让洪秀全和杨秀清寝食难安。同时,姚莹和江忠源还不断发起心理战,宣称洪秀全已经被击毙,清军已经在太平天国的防区内埋下了大量的地雷和炸药。
这些心理战术对瓦解敌人的斗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国中很多人开始想着叛离。到了这时候,又是杨秀清和萧朝贵付出之时了,他们冒着脑震荡和骨折的危险再次玩起了鲤鱼打挺的游戏。可惜,危机时刻,这些旧日的把戏已经不太管用了。
怎么办?杨秀清觉得还是用实力说话吧,打几场胜仗鼓舞一下士气。杨秀清亲自率领部队击溃了乌兰泰的火枪兵,他想多捞几个胜利,稳固军心,可惜还是难敌饿狼一样的向荣,最终被打回来了。萧朝贵和韦昌辉也先后被向荣击败,韦昌辉的两个弟弟战死。向荣将战线推入太平天国的防区,占领了太平军的一些重要阵地。连在战场上一向沉稳老辣的杨秀清也屡屡吃败仗,更让人绝望的是,这时候各省仍在源源不断地往广西运送清兵。
杨秀清一向是个沉得住气的人,这时候也有些发狂了,满腔怒气无处撒。他决定选择达洪阿下手,达洪阿这个人喜欢炫耀,平时没事习惯把皇帝赏赐的黄马褂穿在身上,在战场上也不例外。杨秀清便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兵将,袭击达洪阿所在的部队,恰好乌兰泰赶过来支援,都被杨秀清歼灭,仅达洪阿和乌兰泰两人幸免。
尽管如此,也无法扭转太平军的劣势。恰好这时,旗人巴清德嫉妒向荣的功劳,拼命跟向荣作对,给咸丰上书“五不可”,让皇帝好好管教向荣,别让他气焰过于嚣张。结果,在战场上如狼似虎的向荣气得一病不起,赛尚阿充当和事老,过来劝向荣,向荣这才勉强起床。
清军势头很猛,大有一战扑灭起义的架势。
八月二十日,太平军撤到平南县思旺墟,这里是杨秀清处女战的地方。这一次可能不会像第一次那么走运了,清军也尾随而至,和太平军相距不到五里。双方都没有进攻,不久就天降大雨,火器都不能用了。这时候如果打仗的话就完全是拼刺刀了,杨秀清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命令萧朝贵和韦昌辉抓住机会,即时出击。
向荣之前特别拉风,没想到这场雨中之战全军覆没,他本人狼狈不堪地逃走。逃到半路上,江忠源过来接应他。向荣抱着江忠源大哭:“我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来没有受过今天这种耻辱。”
正是这一战,给了太平军喘息的机会,他们收缴了清军的辎重粮草和武器,冲出了清军的包围,向广西繁华地带发展。不仅鼓舞了原本低落的士气,而且士兵很快就发展到八万人。
咸丰派遣钦差大臣赛尚阿,原本是为了扑灭叛乱,没想到叛乱之火越烧越旺。我们只能说,这个钦差大臣不管用。
太平军本来发展有瓶颈,现在清军拱手送给他们一大批先进武器,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克服瓶颈的机会。
武器装备提升了,就有了攻打大城市的本钱。洪杨两人决定兵分两路攻打永安,这对太平军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他们绝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结果太顺利了。其实,也不奇怪,向荣自从上次大败,迁怒于乌兰泰,认为是他故意不来救援自己。清军内部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了,向荣再也不肯出力,所以这么多人看着太平军云集永安,居然都没有反应。
永安的守城官兵不到千人,太平军玩了一个小把戏就把永安城拿下了。他们准备了许多炮仗,点着后扔进城,看到烟雾滚滚,官兵们都非常惊慌,太平军将领罗大刚正好借着机会登城,一举拿下永安城。知州吴江和副将阿尔精阿纷纷投水自杀。
永安城是太平天国拿下的第一座城池,听到这个消息,赛尚阿当即就慌了。不久,他就收到消息,咸丰让刑部给他议罪。
清军那边慌乱了,太平天国这边却忙着确立制度。
洪秀全自诩是上帝的儿子,出于对“上帝”的尊重,洪秀全认为只有上帝可以称得上是帝,自己只能称王,那么杨秀清冯云山这些功臣怎么办呢?这些人个个劳苦功高,洪秀全起于草根,多少讲些义气,如果不给这些人封王他也觉得过意不去。最后还是决定,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
这次封王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洪秀全是最高领导者没有疑问,杨秀清为诸王之首,节制诸王。这实际上是正式赋予杨秀清主持军政大事的权力。让人吃惊的是,太平天国这次封王还真的就是封王,所谓真的封王就是先秦时代的那种王,诸王享有封地,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设立行政机构。这完全是模仿周朝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洪秀全又捡起来用,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这种周朝的分封制度跟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恰恰是两个极端。分封制过于松散,不利于国家统一;而集权制过于专断,整个国家之中除了皇帝一人是主子,其他人都是奴才。倒是汉唐那样的君主体制是相对成熟的,在专制时代里也是相对人性化的一种制度。汉唐制度规避了帝国两个大的方面的危险,一个是避免像分封制那样引起帝国分裂,一个是避免因皇帝的错误而导致国家灭亡。
这个设计应该还是冯云山的创意,因为从后来历史看,洪秀全对于分封制是不满的,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方面说明了分封制已经不再适合历史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分封制并不是洪秀全想要的东西。但分封制不光只是一种理念,更是缓和太平天国高层矛盾的一种策略。
有意思的是,借着这次封王,洪秀全将自己内心骄狂的一面表露无遗。他规定以后只准太平天国的王用“王”字来称呼,历史上其他的王全面要在前面加一个狗尾旁,变成了“狂”。比如,燕王朱棣应该说成是燕狂朱棣,霸王项羽应说成是霸狂项羽。洪秀全的疯狂由此可见,这完全是一个极端专制者的性格。如果说洪秀全是从暴民转化成暴君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说暴民和暴君是同一种东西,唯一的不同是所年的位置,本性是完全一样的。
永安建制之时还颁布了新的历法,称为《天历》。关于这个天历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咸丰四年(1854年),一个叫张炳垣的秀才不满太平天国的统治,纠集一批同样心怀不满的人,准备打开城门,将清军引进来。这事还差点成功,张炳垣竟然联合了六千人。
败露的原因却让人啼笑皆非,张炳垣和清军约好开城的时间,张炳垣一个疏忽,按照天历算的,而清军却是依据旧历,结果相差了六天。开城的那天,清军没来,杨秀清倒是来了。杨秀清亲自审理这个案子,没想到一向精明的杨秀清这次弄巧成拙。
张炳垣不承认自己通敌,说那个告发自己的张沛泽是个瘾君子,因为害怕自己告他吸食鸦片所以诬陷自己通敌。杨秀清最痛恨吸食鸦片的人,居然相信了张炳垣。杨秀清立即放下这个案子,将张沛泽等吸鸦片的人全部处死。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杨秀清是带着极大的愤怒的,所以也没来得及问清青红皂白,在痛恨鸦片这块杨秀清跟清朝的统治者态度是一样的。
在太平天国高层的领导者中,杨秀清是最憎恨瘾君子的,不像其他人,觉得这种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韦昌辉审理张炳垣的案子,从后来韦昌辉诛杀杨秀清的手段来看,此人是相当有心计的。韦昌辉很快就查出了实情,张炳垣在内心深处是非常痛恨太平天国的,虽然承认了通敌罪,但诬陷了几十名太平天国的将领,说他们跟着自己一起干这事,韦昌辉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张炳垣最后也难逃一死,在刑场上他说出了实情,当面嘲讽杨秀清、韦昌辉这样的牛人,让这些人无地自容。
冯云山还写了三篇讨伐清朝的檄文,文采虽然比不上骆宾王,但激烈程度绝对首屈一指,看了这些檄文,当时的民众无一不对清朝产生愤怒。
这些檄文虽然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但确实打响了与清廷的舆论战。
这次永安建制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改革,确立了明确的赏罚制度,杀了多少敌人就可以升多大的官,都有明文规定。这就是为什么忠王李秀成说东王在世时赏罚分明了,因为李秀成以前也是个普通士兵,后来成为指挥十万大军的元帅。陈玉成更是如此,二十出头就成了大元帅,没有杨秀清他们都不可能升得这么快,所以他们对杨秀清有所怀念也是可以理解的。
永安对于太平天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革命的第一个大站是金田的话,那么永安就是第二个大站了。正是在永安,太平天国完成了制度性的建设,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