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安禄山移居洛阳宫

二大将枉死边令诚

安禄山任用自己的党羽张万顷充任河南尹。封常清撤到了陕县,却发现陕郡太守窦廷芝早就逃到了河东,官吏和百姓离散四处,整个陕府,寂静无人。除了看门的老大爷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封常清在这里遇见了老主人、老朋友,镇守在此的高仙芝。

封常清道:“常清连日血战,贼人锋芒难以抵挡。而且潼关根本就没有兵马,如果贼人突入关中,直逼长安,国将不国!陕县无险可守,不如引兵据潼关,如何?”高仙芝很明白,封常清的策略是对的,于是领兵西向,充入潼关,等待安禄山的到来。安胖子先到了陕县,陕县守军狼狈逃窜,除了被贼军杀死的,其余都是因为自己训练不够,兵马相互践踏,自己人踩自己人,死伤无数。

素质就是这样的素质,封常清也很无奈。安禄山大军果然杀到了潼关,却遭遇到了高仙芝的封堵,进攻不得,只能往回撤去了。他让崔干佑屯兵陕郡,又给四周写了友好的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相继投降。

潼关是个什么地方?

一旦安禄山倾巢出动,发兵灭了高仙芝,关中的下场只有一个:完蛋。高仙芝比封常清更无奈,朝廷召集的节度兵马一个子儿都没到,长安自己都保不住了,潼关就更别提了。正在这时,安禄山的一个决定,让濒死的关中松了一口气,也让大唐得以继续存活,而且一口气多活了一百五十年。

感谢洛阳,你太繁华了!

安胖子自己有心进取,但除了他自己,其他所有人才不管什么关中、长安、天下,眼前的美景和宝物都让他们沉迷起来。反正出息就这么点出息,安禄山自己又想称帝,在洛阳和自己的属下讨论称帝的必要性。而且本人也不知道这帮人究竟怎么想的,放着潼关不打,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两位仁兄领着一千多骑兵跑到东边去攻城略地去了。

两人跑到了山东地界,挨了东平太守嗣吴王李祗、济南太守李随的一顿狂扁,他俩这么一闹,倒让山东郡县联合起来,统统归到了吴王名下。事实证明,山东人民真的不好欺负,单父(菏泽单县)尉贾贲,没有挨打,却领着吏民,主动发兵攻打睢阳。这一仗灭了安禄山在睢阳的驻军,还杀了守将张通晤。就连安胖子听说睢阳丢了,山东反攻,也惊得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指着李庭望先生(一个将军)暴怒道:“你给我领兵,开拓进取,灭了山东!”

李庭望先生去了,领兵晃悠了一圈儿又跑了。

因为,他听说张通晤被杀,而张似乎比他强,所以他吓得不敢前进,灰溜溜走了。

长安,杨国忠和杨玉环的姐姐们围在一起,一个大老爷们儿和三位妇女坐在那里号啕大哭。原因是李隆基想要传位给太子李亨,而太子李亨曾经被他们害得很惨。杨国忠说话还是很有水准的,“太子向来恨你们,一旦得了天下,姐姐们以后就只能过危在旦夕的日子了!”

姐姐们哭得更惨了,当日便找到杨玉环。杨玉环又跑到李隆基面前,哭得一塌糊涂地给李隆基跪下,让李隆基不要说那些行将不久之类的丧气话。李隆基点头答应了。杨国忠和贵妃姐妹很高兴,好像只要是不伤害他们的利益,就算天下人全死光都和她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安禄山又想出了新招,为了教育河北各郡县的官员,他让人把李憕、卢奕、蒋清的头装在箱子里,巡展一番。

抱着箱子到处跑的人,名叫段子光,安禄山的亲信。

在各地,他都一脸坏笑地欣赏官员被吓得屁滚尿流的姿态。然而到了平原郡,他却没能从太守的眼神中瞧出一丝的惧怕,反倒是颜真卿古怪的眼神让他害怕起来。颜真卿紧紧盯着段子光,忽然一声喝令,段子光就被人摁倒在地。随后,他被拉出去,直接腰斩了事。

颜真卿请出了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的首级,续以蒲身(用蒲草扎成身子,安放在头颅以下),棺敛葬之,祭哭受吊。也许,现在只有颜真卿能明白舍生取义的真正含义吧,那意味着尊严在强权之下,还能高昂头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傲然挺立,虽死不渝!

颜真卿扯开嗓子哭完三人,立刻宣布举兵讨伐胡贼。他募集勇士,很快就募集到了一万多人。李憕、卢奕、蒋清、颜真卿的行为,激励了所有忍辱负重、被迫投降的人,各地纷纷发出了怒吼:饶阳太守卢全诚据城,不受安禄山;河间司法李奂杀禄山所署长史王怀忠;李随遣游弈将訾嗣贤济河,杀禄山所署博平太守马冀……

各地均举起大旗,募兵抗贼,每个地方有数千或万人以上的队伍,以颜真卿为盟主。

大军屯兵在饶阳城,誓师讨贼,杀声震天。

身在东都洛阳的安禄山这才反应过来,那个曾经被自己笑话、批得狗血淋头的书生,竟然就是现在在后方潜伏多日,聚集兵马,杀自己一个措手不及的颜真卿。他不敢相信颜真卿会有这种能量,这究竟是为什么?!他怒了,他让张献诚集结上谷、博陵、常山、赵郡、文安五郡贼军万余人围困住饶阳。

军情紧急,如果李隆基能尽快发动反攻,颜真卿的日子也许会好过一点,可他现在又在干什么呢?答案很让人心寒。李隆基想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且已经派人前去宣旨,将二人斩首示众。

负责宣旨的人,是曾经上书营救过高仙芝的太监边令诚。边令诚,是个比较得意的太监,先后多次和大军一起出征。高仙芝退守潼关,战略上来讲是非常正确的,但监军边令诚却并不这样认为。

边令诚跟高仙芝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以往他与高仙芝没什么太大的瓜葛,但如今却跟高仙芝不和(据说是他向高仙芝索要贿赂,高仙芝没给,他就诬告)。监军同志进京告了高仙芝一状,又添油加醋地把封常清办事不力、惨败溃逃、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之类的情况说了一遍。

李隆基现在很脆弱,有人捏了他一下,他的心都碎了。边令诚说,封常清说贼军厉害,这是在为自己惨败找借口;高仙芝更不是东西,他放弃陕郡数百里地,又偷偷减了军粮用度,自己中饱私囊,国家有难,他发的是国难财,发国难财的人该直接去死!

李隆基被撩拨得头晕目眩,大怒,下敕让边令诚监斩。边令诚很满意,他从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因为所有的遭遇和自己的理解),渐渐变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冷血无情、不分是非的人,现在的他,不会考虑贼军会不会占据天下,他心里只有一句话:高仙芝、封常清,你们去死吧!

边令诚来到了军营,想大笑,边令诚听说过封常清的遗表,“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勿忘臣言!”朝廷百官都比较拥护封常清,唯有边令诚一针见血地告诉李隆基,陛下万不可感动,这正是这个瘸子为自己惨败找出来的理由,只不过比较隐蔽罢了。

边令诚宣敕后,封常清被杀了。

他的尸体被放在草席上,等高仙芝回营。听说封常清被杀,又听说边令诚是带着皇帝的命令来的,高仙芝满心悲愤。边令诚很怕高仙芝有什么动作,他早有准备,为了保护自己,他带了一百多名陌刀手。

见高仙芝来,边令诚大声说道:“大夫也有命在身!”

高仙芝跪下。等边令诚宣完敕,他仰天长叹,“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但说我盗减军粮,的确是诬陷,天地人神,实所共鉴!”边令诚做出一副非常为难的样子,士卒都在陌刀手的周围,大呼高将军冤枉,声响不绝,震天动地。只可惜,边令诚拒绝了士卒们的请求,让人砍了高仙芝,随便找了个人统领军队。

安胖子应该感谢李隆基,全天下,能征善战的将领就在两个地方,一处是范阳,一处是安西。高仙芝、封常清,坐镇安西,被调来防守,死了。安禄山最强劲的敌人消失了,还能有谁?

所以,安胖子应该感谢李隆基这个头号卧底。可李隆基不着急,他想起了素来与安禄山不友好的那个人,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然而,哥舒翰重病在身。

不过,他还是让李隆基强行召来,拜为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征讨安禄山。当将军的,哪有一边头昏脑涨、呕吐拉稀,一边指挥行军打仗的?哥舒翰推辞,却硬生生被安排去攻打洛阳。李隆基给他安排了许多助手:田良丘,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判官;蕃将火拔归仁等人,各将部落从军,并高仙芝旧卒,共计二十万,屯兵潼关。

哥舒翰踏上了征程,头昏脑涨、呕吐拉稀,每日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办公。军务是不能耽误的,哥舒翰把军政都交给了田良丘。田良丘先生,书生,不敢专决军事,于是,他又让王思礼主骑兵,李承光主步兵。王思礼、李承光两位,可谓是冤家路窄,互相看着不顺眼,一言不和,拳脚相向,以抓破对方脸皮作为争论胜利的伟大标志。

就是这么一伙人,天天去找头晕目眩的哥舒翰评理,哥舒翰又难受得要死,于是两人在田良丘的指挥协调下继续吵架,军队事务也不打理,士卒懈弛,毫无斗志。这种情况和等死没什么两样,两人怄气,为了恶心对方,已经到了牺牲全军都在所不惜的地步。真是服了!李隆基后半辈子靠李林甫和杨国忠重用起来的人才,基本也就维持在这个水平。满朝的将领,凡是能打的,全都是安胖子提拔走的,剩下的除了开会,只会跑到杨国忠家里献殷勤。很可惜,战争残酷无情,献多少的殷勤都不顶用。

天下难道就真的没有能人了吗?

有,当然有,李隆基几度认为没有,安禄山一直认为没有,所以他肆无忌惮,他让大同军使高秀岩入寇振武军(陕西绥德以北和内蒙古南)。高秀岩领着大军,一路奔波杀了过来。高秀岩应该找个地方先大哭一场,因为他的对手,不是病床上的哥舒翰,也不是那些替代高仙芝的无名小将,贼军脚跟还没站稳,就被振武军杀得全盘崩溃,丢盔弃甲地逃跑了。振武军灭了高秀岩,乘胜追击,直逼安禄山静边军,灭之。

振武军的总管,就是李隆基偶尔还能想起来的大将——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