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陆象先识人荐萧嵩

王君毚无良扰回纥

萧嵩因为陆象先的推荐和李旦的考察而升官,成了殿中侍御史。李隆基即位后,萧嵩拜为中书舍人。萧嵩很尴尬地站在中书省,因为眼下,中书舍人主要有四位,分别是书法家崔琳、文学家王丘、诗人齐澣,以及啥都不是的萧嵩。中书省人才济济,既然你啥都不是,大家也就看不上你。

只有一个人,在萧嵩备受打击后大声对大家说:“人家萧嵩虽然不爱学习,也不会写东西,但人家明达干练,有韬略。你们好不好好对他我不管,反正我得好好对他。”

大家实在想鄙视说这话的人,可看了看姚崇(当时是紫微令)认真的样子,也就不好意思笑话他了。后来,萧嵩又任宋州刺史、尚书左丞、兵部侍郎。人品爆发了,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上,萧嵩就不再是以前的萧嵩,而是可以笑傲天下的奇才。

【萧嵩的玩笑】

开元十五年(公元627年),凉州刺史、河西节度使王君毚对吐蕃持续攻击。唉,实际上这家伙每年都要对吐蕃发动突然袭击,他发兵并不是肝脑涂地地去报效祖国,而是仗着自己人马多,又有自主能力,擅自做主抢人家东西,挑起无数事端。他先坑了回纥四部,主要是因为他之前去四部走动,联络感情,可惜四部并不领情。王君毚怀恨在心,上奏说四部的首领要谋反。

几位首领被冤枉,还被流放,他便趁机发兵攻打青海西,再向朝廷邀功请赏。李隆基特别高兴,认为他功勋卓著,赐他右羽林大将军。

吐蕃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烛龙莽布支受不了那气,率领大军展开报复行动,直接攻陷了瓜州城(甘肃西北),抢走了无数军资和粮食,把城池给毁掉。让王君毚不大淡定的是,吐蕃人不仅毁了瓜州,还把刺史田元献给抢跑了;更让王君毚不淡定的是,吐蕃人不仅抢跑了刺史,还把他王君毚的老爹给抢跑了。

抢爹行动在吐蕃战将的率领下,势若霹雳,速度极快,让人防不胜防。吐蕃毁掉瓜州以后,又开始攻打玉门军和常乐县(瓜州西北一百多里)。常乐县令贾师顺顽固抵抗,吐蕃屡攻不下,无奈退去。而此时,回纥四部的族人对自己的首领被王君毚坑害、流放感到十分悲愤,他们生气了,决心学习王君毚的方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四部给凉州方面写信:“吐蕃取道酒泉,欲往突厥。”

王君毚大喜,他是个善于抓住任何机会的人,他领着凉州军便往酒泉扑去了。

然而,他到了酒泉,四顾之下,并没有发现吐蕃的人马。此时,埋伏在四周的回纥军忽然杀出,将凉州官军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王君毚和不幸被选中的另外几个人,其余部分是凉州大军。王君毚死了,主攻王君毚的回纥人果断杀死了他。灭了王君毚后,回纥非常满意,赶紧撤退。

李隆基得知实情后震惊无比,他认为王君毚的死很丢人,生得龌龊,死得窝火。

凉州让这样的人主管,岂有不败之理?

兵部侍郎萧嵩荣升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主管凉州军情)。萧嵩到任,要求以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在其幕下,又请以建康军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辑百姓,恢复百姓生活。李隆基认为萧嵩很靠谱,又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可是,当时的情况是,吐蕃悉诺逻恭禄威名远播,让所有对手闻风丧胆,大家都怕得要命,萧嵩又能怎么办呢?

萧嵩给悉诺逻恭禄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天长日久,生死契阔,亲,我专门托人跑到扬州买好的票,巩笔驿也没了工作人员,我跑那么大老远,专门来到靠近你的地方,这里好送信,千山万水地来了,可道路不通,为了给你写这封信,真是累死我了。不过总算写成了,感谢天感谢地,还得感谢我们之间伟大的友谊。嗯,现在说点儿正经的,也不知道你最近到底怎么样了,我这边都挺好的,你放心就好了,要保重,不要忘了我们的约定哦!

这封信(内容约略和原信相符,措辞除外)被人送到了吐蕃,但没有送到悉诺逻恭禄手里。是萧嵩故意送错地方,信到了赞普手中。

那一天,悉诺逻恭禄奇怪地看到,自己眼前忽然多出来两排威武的武士。后来他死了,莫名其妙地死了。直到非常非常久远以后,吐蕃才知道这是萧嵩一手导演的骗局。他根本不爱悉诺逻恭禄,更没什么跨越千山万水为了什么友谊。

萧嵩,算你狠!

秋天,吐蕃还在气头上,所以大举进攻瓜州。

吐蕃兵临城下,瓜州城内的百姓和士兵惊慌失措(因为经历过一次了),唯有张守珪似乎淡定得很,他哈哈大笑,让群众退下,自己领着几个属下和婢女,跑到城上摆起了酒宴,边听音乐边饮酒作乐。好在张守珪的对头是吐蕃,而且主将已死,没人瞧得出这是“空城计”的翻版,所以疑神疑鬼,不敢进攻。

吐蕃撤兵了,张守珪设在野外的伏兵将他们杀了个措手不及。随后,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张志亮领兵往青海西南的冯波谷跑去,跟吐蕃对战,又是大胜。八月,萧嵩决定让副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弓弩手,与吐蕃在祁连城(甘肃民乐)下大战。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弓箭手聚散离合,周而复始,进退有序地将吐蕃打成了乱阵。杜宾客身先士卒,斩杀吐蕃副将一人,吐蕃余众逃奔山谷,漫山的哭声。

捷报送到了朝廷,李隆基大悦,以萧嵩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隆基之所以觉得萧嵩可以出任中书令,那是因为他觉得只要能深谙兵法的人,一定熟知人情世故和政治手段。更重要的原因是,之前张说、张嘉贞、李元纮、杜暹等人相继为相,源乾曜只是个拍手党,李元纮、杜暹,两人性格不合,奏事多有不同,也不商量,时常吵架,后来吵架差点变成武斗,两人你骂我我骂你,李隆基很不高兴。

这日,贬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杜暹为荆州长史,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纮为曹州刺史,罢免源乾曜其余职位,兼任侍中,为左丞相;户部侍郎宇文融重新起用为黄门侍郎,兵部侍部裴光庭转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萧嵩兼中书令,遥领河西。都安排好了,一切都安排好了。

李隆基对自己的安排很自豪——

萧嵩出将入相,虽然口才和文采都欠佳,但能干实事,一百分!

裴光庭继承老爹传统,眼光独到,分析犀利,一百分!

宇文融善于搂钱,把强行摊派和巧取豪夺的钱说成是正常赋税,让李隆基以为他很能干,州县官员也纷纷向他看齐,从此靠搂钱晋升,宇文融开创官场新风,也是一百分!

【朝廷真乱套】

宇文融常对别人讲:“给我三月时间,我能使天下承平!”

宇文融也爱幻想,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假想敌,怕被别人顶替下去,宇文融认为,整个朝廷对自己位置最有威胁的人,就是那个屡立奇功的王子李祎。

因为李祎和李隆基的关系很不错,所以宇文融很忌妒,否则他也不会干出让御史李寅造谣弹劾人家的事。宇文融活该让人瞧不上,这个人喜欢邀功,每当他要干一件好事,他都会先发表一番声明,生怕别人不知道。且宣传力度很大,好让人清楚他未来会干什么,会有多么努力。

当然,他会把做这件事的困难说得非常大,成功了他的功劳更大,失败了他也很不容易。这就让李隆基很替他鸣不平。不过,本人不太佩服他上面一点,却很佩服他下面一点,那就是,宇文兄干好事宣传,干坏事也宣传。表里如一、我行我素、尽心尽力、铁面无私,这就是宇文融,一个大嘴叉子。

所以,在让御史弹劾李祎前,宇文融同学就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了。据考察,这里头的“别人”,数目众多,且刚好有许多跟李祎关系好的。

李祎知道后非常生气,跑去见李隆基。他告诉李隆基,明天上朝肯定有个叫李寅的家伙弹劾他。李隆基问原因。李祎就把宇文融如何安排,如何上演,如何害人的事统统说了出来。李隆基说,嗯,如果真这样,那就走着瞧吧!

第二天,李寅上书了,他要弹劾李祎。李隆基因此大怒。

宇文融刚刚复位就又被贬成了汝州(河南中西部)刺史。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害人的行为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他当宰相当了一百天就被罢免了,原本整天害怕别人抢他的位置,现在也不用担心了;第二,宇文融充分拓展了利用公共资源盘剥百姓的手段,为后世官员模仿的楷模;第三,宇文融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留在了李隆基的生活当中,李隆基一直以为宇文融筹来的钱都是正常赋税,他不再节约,开始奢侈起来。

感谢宇文融。

李隆基很怀念他,因为裴光庭不会盘剥,李隆基觉得帝王的日子过得很紧巴,便严肃地问:“你们都说宇文融是个恶人,可是朕把他弄走以后,国用不足了,这又是怎么回事?”李隆基忽然发问,“你们是怎么辅佐朕的?”

裴光庭等人算是被李隆基的问题吓住了,站在那里不敢吱声。问题还是时间慢慢解开的,几个月后,宇文融因为贪污受贿再次被贬。一年后,司农少卿蒋岑给宇文融送上了最后一道催命符。司农部门(财政部)发现,先前的国储,竟然少了数以巨万的钱财,在先前部门领导的关怀下,这笔钱竟然不见了踪影。

李隆基这才知道,肯定是宇文融挪用了国储。李隆基流宇文融至岩州,半路上,曾经得意扬扬的宇文融就郁闷死了。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十一月,李隆基去桥、定、献、昭、乾五陵祭拜祖宗,回宫后大赦天下,全国百姓赋税减免一半。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二月,李隆基选胜地宴请百官,从宰相至员外郎,一共摆了十二个超长的筵席,大家欢乐了一把,各赐钱五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