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睿宗新登任姚宋

李隆基位卑惧太平

这几日,新上任的官员里,除了苏颋因为发丧(父亲宰相苏瑰,刚死)没到,其他人也都在职,尽职尽责。

不过,李旦听说长安令李朝隐闹腾出来一档子破事。据说有一个名叫闾兴贵的大太监找他办点“小事”,带了钱财,被李朝隐先生拉出去暴打了一顿。太监哭爹喊冤,大骂李朝隐殴打朝廷命官。李朝隐更怒,让人把他关进大牢,严加看守,也不听他说他到底是谁谁谁的手下,不可以得罪。光天化日之下,大太监被打得满嘴吐血。

李朝隐的行为,传遍了长安,自然也就传到了李旦的耳朵里。

有太监给李旦打小报告,李旦召李朝隐入朝问罪。李朝隐也不担心,大摇大摆地来到了朝堂,准备和李旦面红耳赤一番。可李老师似乎太过小瞧李旦了,李旦见了他,竟然乐呵呵地略带欣赏地瞧着他,“爱卿,你是京城县令,你能这么干,说明朕用人得当啊!”李朝隐突然很紧张,他着实吃了一惊,皇上,都是这么夸人的吗?

却见李旦下达号令,“速度!把百官都召集起来,去承天门开会!”

承天门,李旦,李朝隐,百官千余人。

门楼前,太监宣旨,“长安令李朝隐……(省略无数赞美词)……升职!”一时间,山呼万岁。李旦御赐李朝隐考核中上评,另赐绢一百匹。

打那以后,李朝隐先生一再升迁,连升七次,一路杀到了吏部。

李朝隐算是见识到了李旦的手段,因为在吏部,蹲点的那位先生,是人称“铁面尚书”的宋璟。

以前说过,天下第一太监杨思勖,天不怕,地不怕,别人见他都害怕,唯独他见一人反过来。这个让杨思勖害怕的人,就是宋璟。宋璟麾下,又有两位侍郎,李乂、卢从愿,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宋璟同志开大会,要求这两三年间选的官员参加他主持的统一考试,名曰“三铨”。

此后,长安出现了十分轰动的场面。两三年来,花钱买来的官员多达数万人,这数万人,每日都蹲在宋璟、李乂、卢从愿的家门口。李朝隐也和其他人一样,被这一群废物的阵势吓得够戗。可是,他们为什么都在门外头,不进去坐坐呢?

因为他们吃了闭门羹,想让宋璟和他选的人受贿,笑话!

在宋璟的主持下,三场考核下来,累垮了所有企图买通关系浑水摸鱼的官员,数万人还剩下一千来人。

宋璟的考试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花钱买职位,多数人会不称职;第二,有些能力足够的合格人才,在汹涌浪催的花钱买官的潮流中,也被裹挟着这么干了。

李旦再接再厉,以姚元之(姚崇)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将考核(主要是武举)。姚崇的麾下,也有两个牛人辅佐:第一个名曰卢怀慎,第二个名曰陆象先。

卢怀慎,范阳卢氏,清正廉明,多举荐良材,受世人敬重:陆象先,科举中第,曾任扬州参军,气度非凡,思想深邃,酷吏吉顼生平只佩服三个人,一个是武则天,一个是狄仁杰,最后一个就是他。陆象先有一句名言,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两人均是李旦安插的兵部侍郎,只是用来辅佐姚崇的。

都是李旦的安排,服气不服气?

还有人不服气,太平不服气。前面说得天花乱坠,现在却不得不承认,宰相之中,姚崇、宋璟以外,其余五人都是她的党羽。简单来说,太平是真正的主事者,李旦不是。

太平备受恩宠,几个儿子都被封了王,府宅奢华,胜过安乐。

到这时候,李旦也只能在自己、太子、太平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过真的很难把握。郭元振也被调回朝当上了太仆卿,和中书侍郎张说一道成为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宰相)。这一天,宰相们开会,忽然有人传令,让宰相都到光范门集合,不是皇帝的口谕,也不是太子的命令,搞得大家莫名其妙。

后来清楚了,是太平公主让他们去的。

宰相本不该听公主令,但碍于太平的权势,大家只能遵命。宰相们来到了光范门,等了许久,太平才坐着车辇来了。

先来介绍一下太平公主,韦后死后,她门庭若市,又不愿意上朝,李旦又喜欢让宰相去问她拿主意,宰相便跑到她家商议。宰相们大概料到情况不妙,都不说话。太平来回踱步,忽然大声道:“我就是想问问大家,都说自古立长不立贤,为什么皇上不能明白我的一片苦心?”

太平冷冷地瞧着诸位宰相,想从他们口中听到“公主定夺,臣谨遵便是”几个字。但她错误地估计了宰相们的素质。站出来的,是吏部尚书宋璟,“东宫(太子李隆基)有大功于天下,就是宗庙、社稷之主,公主怎么对此还有疑议?”

太平惊诧地审视着这个铁面判官一样冷冰冰的宋璟,宋璟竟然敢跟她公开叫嚣。太平生了气,拂袖而去。

太平不会无缘无故要李旦废了李隆基,她这么干定有原因。为了皇位,她要给自己换一个对手。太平公主的野心已经暴露了,她抛弃以往的原则,勾结益州长史窦从一(就是那家伙),又与多数和窦从一一类的人勾结,意图谋杀李隆基,具体手段正在紧张探讨中。太平的女婿唐睃,最近得了个好活,他要去邀请左仆射韦安石替太平办事。

韦安石,左仆射,不属于韦后一族,靠能力爬上了宰相位,时人谓之“真宰相”。

的确是韦安石接待了唐晙,唐睃喜欢开门见山,请韦安石到太平府上商量点事,没想到韦安石居然不去。太平见这老不死的不上钩,十分恼怒,她还是很怕一个人对抗很多人的,所以只好自己加紧诽谤李隆基。

李旦自己倒先受不了了,他召来韦安石,问:“我听人说,朝廷里的人都向着东宫,爱卿应该帮我查查啊。”

韦安石忽然责问:“陛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亡国之言?”

李旦沉默了。

韦安石接着说道:“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阴谋,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友爱,天下所知!”

李旦忽然紧张起来,赶紧接话道:“朕知道了,爱卿快别说了。”

李旦往帘里瞧了瞧。帘子里头,一定是太平公主正在偷听,韦安石明白了,点了点头,但并无惧色。帘子里头的太平按不住怒火,扯开嗓子朝堂内扬言,“韦安石密谋陷害,臣之忠心,天地可鉴!”这场面把李旦吓蒙了,他佯装生气地指着韦安石,让人拿下,同时用眼神暗示。侍臣郭元振(这家伙最聪明了)见状不妙,立刻装傻充愣地为韦安石求情,在李旦的太极下,两下里无事。

不过,李旦一时还真弄不明白到底是韦安石撒谎,还是太平撒谎。几天以后,他找到了比较靠谱的姚崇、宋璟。问完以后,两位仁兄开口就给李旦扔了一枚重磅炸弹,“宋王(李成器)是陛下长子,豳王是高宗皇帝的长孙。现在太平公主经常去他们那里走动,为的就是东宫的事啊!臣以为,陛下该把宋王、豳王安排出去,罢黜岐薛二王左、右羽林军的军权,把军权交给太子。另外,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夫妻俩)都应该安置在东都。如此,便少去许多后顾之忧!”

李旦皱了皱眉头,“朕没有兄弟,就太平一个妹妹,怎么能把她安置在别的地方呢?其他人你们爱怎样就怎样,妹妹不能走!”

可是,李旦的安排,已经打草惊蛇,太平急了。李旦真是个可爱的人,最近有个牛鼻子老道吓唬他说,五天内陛下定然有血光之灾。那日,他就对人说:“有人跟我说啦,五日之内兵马会入宫,爱卿要为我防备防备!”

服侍他的不是什么要紧的人物,只是那个叫张说的书生。张说听罢,道:“这一定是小人想要离间东宫和陛下的关系,希望陛下能让太子监国,流言自会消除!”服侍他的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姚崇。姚崇趁热打铁,“张说所言,正是国家社稷的大计!”

李旦思索数秒,只说出一个字:“准!”

二月初一,按照李旦的要求,宋王李成器出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礼出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李隆范变成了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李隆业变成了右卫率。

诏书上最后一句话是专门为太平写的:“太平公主,蒲州安置。”

四天后,太子李隆基监国,六品及以下封官、判司等事宜,全由太子处分。这件事给了太平不小的打击,她发动所有力量搜索真凶,终于弄明白,是姚崇、宋璟在害她。她勃然大怒,也不顾及什么姑侄情分,竟然撸起袖子,风风火火跑到东宫臭骂了李隆基一顿(当然不可能是骂爹骂娘)。骂完以后,太平又很牛地、风风火火地走了。

惹恼了实封一万户的大公主,那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李隆基同学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很二但很有效的办法。

次日,李隆基上书,把姚崇、宋璟给告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以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告终。至于宋王和豳王,两王到外地的事,也因为行动迟缓而搁浅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姚崇、宋璟走后,宰相的工作,由依然不支持太平的韦安石、李日知干了起来。李旦很伤心,因为不管是谁当宰相,满朝都已经怕了太平。

在太平的主持下,斜封官又开始了,腐败又泛滥了,而李旦,也厌倦了在妹妹和儿子之间打圆场的日子。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四月的某一天,他召集群臣,“朕生性淡泊,不认为当皇帝就是富贵。以前朕是皇嗣,后来又当了皇太弟,可朕经历过这些以后,真的什么都不愿意再当了。今天我找大家来,无非就是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我要把皇位传给太子……怎么样?”

群臣一阵沉默,无人敢言。

还是李隆基反应快,示意太子右庶子李景伯上去推辞。推辞老半天,李旦依然不许。看来,李旦真的是铁了心要退位了。事情太过突然,殿中侍御史和逢尧(太平公主一党)见情况不妙,上言道:“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这样退位太过突然!”既然两下里都这么说,李旦自己就为难了。

于是,李旦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政事都归太子管,有军队调动和五品以上官员调动,先跟太子商量,然后再告诉我。

陛下……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