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连续整垮瞿岑:袁世凯的惊人手段
“清官”瞿鸿禨被开缺
奕劻和袁世凯制定的反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去岑。也就是要先把岑春煊从京城赶走,先让瞿岑无法联手,然后再各个击破。 慈禧还要对岑春煊“报恩”,要把岑春煊赶走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不能引起慈禧的警觉。但为了赶走岑春煊,奕劻也豁出去了,他忍痛放弃广州那块肥水之地,让岑春煊在绕了一圈儿之后再回到广州去做回他的两广总督,所谓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招法还是那个老招法,奕劻还在等待着那个“平乱”的机会,而这次间接“帮助”袁世凯和奕劻的,竟然是孙文的革命人。 前面我们说过,同盟会成立之后,孙、黄一共发动了九次起义。此时,黄冈起义爆发。 此时的两广总督是周馥,李鸿章去世时,他曾经是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的竞争对手。对于这样一个有实力的人物,袁世凯自然不会忘记笼络,他和周馥结成了儿女亲家,“亲不亲,自家人”,现在,如果要把岑春煊赶回两广总督的任上,就需要周馥挪位子,而这一切,进行得十分巧妙。 黄冈起义发生在两广地界上,周馥却一直压着情况没往上报,倒是邻近的闽浙总督忍不住先上报了。慈禧在接到来自福州的奏报后大感惊奇和愤怒,立即命人向周馥发电责问:两广是你的管辖之地,你周馥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汇报? 奕劻开始给周馥“打小报告”了:此次广东“匪乱”,周馥表现实在是不积极,“剿匪”极为不力,而且周馥这个人不会带兵,恐怕镇不住两广的局势,为了不让“匪乱”愈演愈烈,朝廷需要立即派一位得力大将前去平乱。 慈禧一定对这段话感到耳熟,但她也没有办法,在她这里,稳定永远是压倒一切的,那就又只能让岑春煊重回两广了。于是,慈禧立即颁布谕旨:周馥开缺两广总督,命岑春煊为两广总督。 岑春煊接到这个任命,简直要气炸了。他原本就是在两广上班,奕劻借着局势,翻云覆雨,把他调离两广,一会儿让他去云贵上班,一会儿又让他去四川上班,现在他去邮传部上班还不到一个月,又要回去。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把他调离两广呢?而且按照规定,官员一般不在自己的家乡出任总督,岑春煊是广西人,所以他之前只是署理两广总督,现在直接实授,但这哪是给他升官?明明是朝廷为了安抚他而不惜自坏规矩啊! 岑春煊连上两道折子,请求慈禧务必收回成命,他只想留在京城,请另派人去两广。 而这次,慈禧并没有再照顾岑春煊的面子,她驳回了奏折,给岑春煊发了一道长长的上谕,勉励他“不辞劳怨”,前往广东。 没有办法,岑春煊只好又离开京城,但他实在是吞不下这口恶气,再加上此时黄冈起义也平息得差不多了,他又玩起了“请病假”那一套,在上海逗留不走。岑春煊还在等待最后挽回的余地。 去岑已经成功,接下来似乎就应该趁热打铁,对岑春煊穷追猛打,使他再没有挽回的余地,但对于庆袁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为了不引起慈禧过度的警觉和反感,庆袁是很懂得适可而止的,他们决定调转枪头,进行绝地反击的第一步——倒瞿。 瞿鸿禨已经当了七年的军机大臣了,一直在军机中担任秉笔,七年来慈禧发布的上谕,基本都是他起草的,深受慈禧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瞿鸿禨这个人是难得的清官,他一不贪污,二不受贿,三也不和歌妓探讨艺术,官声和操守都很好,反正如果是贪腐问题,瞿鸿禨没有任何把柄,你要拿他开刀,连架刀的地方都没有。 奕劻和袁世凯却胸有成竹,就在“去岑”的同时,他们已经派人在秘密调查和收集瞿鸿禨“制造和利用舆论事件”的证据,这正是犯了慈禧的大忌。而事情果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除了《京报》,瞿鸿禨竟然还涉嫌暗通境外报纸! 朝廷原本是对报纸舆论等管控很严的,而甲午战败和庚子国难之后,迫于形势,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管控。正是因为如此,《京报》才敢于揭露庆亲王这样的通天人物,而除了中文报纸,当时的伦敦《泰晤士报》等世界名报也专门派驻驻北京记者,紧盯朝廷局势,及时向西方世界披露大清高层信息。渐渐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很多原本是朝廷关起门来秘密讨论的重大人事动向等决策,却往往被国外报纸率先准确报道出来了。这就很奇怪了,朝廷关起门来讨论的事情,神鬼都不言,外国报纸是如何知道的?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原因还是很清楚的:消息就是来自朝廷高层内部!中枢大臣们私下里暗通几张境外报纸,有权力斗争需要的时候,就放出风去,先在境外炒热某个消息,以此变相要挟慈禧和朝廷,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在赵启霖上折弹劾的第二天,《泰晤士报》就刊发了电讯,报道奕劻父子被弹劾的消息,紧接着,《纽约时报》等世界主要英文报纸以“庆亲王即将倒台”为主题迅速转载,这个流言又传回大清国内,难怪奕劻下朝回家又伏在床上大哭了。 问题是,考虑到北京和伦敦之间的时差、当时条件下收发电报的速度以及报纸必要的编辑出版流程,《泰晤士报》必定是提前知道了赵启霖一定会上折弹劾,《泰晤士报》的信息来自哪里?很显然,最大的嫌疑自然是这一派的领头人瞿鸿禨。有了“勾结国外势力”这个事实,就可以把意图篡权的罪名扣到瞿鸿禨头上了,这是慈禧深恶痛绝的。 现在,庆袁需要一个人去给慈禧上折子,把这一切告诉慈禧,当然,上折子的这个人,最好就是瞿鸿禨一派的人! 袁世凯行动了,他已经派人找到了一个绝佳的人选。 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虽然不是瞿派里的核心人物,却也有着瞿派人物的清廉,对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平时最看不惯的就是袁世凯这样的“权臣”,而敬佩瞿鸿禨的为人,以至于赵启霖因弹劾反过来被革职的时候,恽毓鼎冒着触怒慈禧、得罪庆袁的危险,为赵启霖发起了饯行聚会。在庆袁和瞿岑两派的冲突中,恽毓鼎清廉自好、不畏强权,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刚正和气节。 袁世凯派人找到了恽毓鼎,开了一个价钱:约一万八千两银子(秘密交易,很难精确)。恽毓鼎只需要做一件事情:把已经准备好的弹劾瞿鸿禨的奏折,用他的笔迹再抄写一份,再签上他的大名,造成瞿派人物反瞿的效果,一万八千两银子就到手了。 面对袁世凯派来的人开出的巨额银票,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翰林院是一个清水衙门,他一年的工资(正俸)大约为一百两,也就是说,如果只靠正俸,他要干上180年才能得到这么多银票。京城里的房价很贵,恽毓鼎到现在为止还没买房子,一家几口居住在租来的屋子里,现在,实际上只要他写三个字,就能得到一万八千两,这一定是世界上最贵的签名。 恽毓鼎知道紧巴巴过日子的情况很快就要改变了,被羞辱的感觉很快过去了,变得有些难为情,然后有些小激动,他收下了那张银票,以及那份需要抄写的奏折。 6月16日,原来的瞿派人物恽毓鼎上折弹劾瞿鸿禨! 慈禧果然勃然大怒,第二天,瞿鸿禨被免去一切职务,开缺回籍(回老家退休)。这意味着不出意外情况的话,至少在慈禧当政的时期,瞿鸿禨将永不叙用。瞿鸿禨败了,败得很彻底,从此再无翻盘的机会。他是大清少有的一生为官清廉之人,不贪不腐,而像奕劻这种“特大老虎”以及像袁世凯这种“权臣”,却反而胜了。 几千年以来,在君主专制王朝统治者眼里,“忠心”是永远最具价值的,相比之下,你是不是一个清官,贪不贪污,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正如瞿鸿禨一生清廉,慈禧知道;但政治是肮脏的,专制王朝尤其肮脏,几乎为官必贪,慈禧也知道。她对这个王朝了解非常之深,想想老瞿既然已经成为体制中人,就应该纳投名状,把自己弄得和这个王朝一样肮脏一点,他自己不肮脏,弄成一朵白莲花的模样,那就只能说明他并没有完全接受和融入这个王朝,没有完全接受和服务慈禧的统治,慈禧对他自然也不会很放心。正是因为一直心有芥蒂,弹劾才会最终成为引爆免职的导火索。 当初奕劻被弹劾时,慈禧就说“奕劻这个人比较傻嘛,他肯定是上了别人的当了”,因为慈禧能够确认奕劻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权力野心的,他唯一爱的就是银子。现在轮到瞿鸿禨被弹劾了,他不爱银子,却有“勾结国外势力”的嫌疑,结果就是直接开缺。王朝的权力一直在把离它最近的东西当作首要危害,一定会被拿下的从来只有那些有政治野心的人!至于清官或者贪官,有可能被拿下,也有可能不被拿下,并不最终取决于是否贪腐本身。 瞿鸿禨被扳倒了,对于还在上海“养病”的岑春煊,庆袁自然也是不会手软,他们也会把岑春煊彻底扳倒,让他再无翻盘的机会。此时的岑春煊已经没有瞿鸿禨这个主心骨,似乎正是动手的绝佳时机,但奇怪的是,接下来庆袁又没有什么动作了,他们暂时收手,按兵不动。政治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忍的动物,奕劻和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很明白,能不能动手其实并不取决于他们自己有多想动手,只取决于一件事情——此时慈禧会不会拿岑春煊开刀。 答案是:不会。 对于慈禧来说,岑春煊并不像瞿鸿禨,他曾经对慈禧“有恩”。像坐上慈禧这种位置的人,她其实并不在乎她是否“有负于”岑春煊,而是不能造成外界认为让岑春煊“有负于”她,失去在朝廷中树立起来的这面“死忠”于她的旗帜。 然后,正是因为瞿鸿禨已经倒了,慈禧才不会对岑春煊赶尽杀绝,让庆袁一方独大,破坏她苦心经营的平衡,奕劻和袁世凯如果此时动手,只会引起慈禧极大的警觉。 也就是说,除非发生特别重大的事情,慈禧是不会再拿岑春煊开刀的。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呢?其实从庆袁扳倒瞿鸿禨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奕劻和袁世凯根本不在乎瞿鸿禨是不是清廉,也根本不会像瞿鸿禨那样去深挖对手的贪腐和生活作风猛料,因为他们知道慈禧原本就不是特别在乎,慈禧在乎的从来只是“忠心”,在乎的从来都只是统治的稳定和她自己的权力安全! 这就是庆袁的水平,远超瞿岑。他们始终抓住慈禧这个核心,始终明白慈禧怎么想才是关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站在慈禧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即便是在权力斗争时也是如此。他们见好就收,冷眼旁观着岑春煊和朝廷局势,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让岑春煊踩到慈禧权力安全的红线,慈禧不得不亲自拿刀去砍倒岑春煊这面旗帜的机会,到那时候,奕劻和袁世凯只需要轻轻递过去一把刀。岑春煊被免的真相
6月17日,远在上海的岑春煊得到了瞿鸿禨被开缺的消息,他十分不满,开始闹情绪,以退为进,立即电奏慈禧,说明自己病还没有好,还需要继续在上海“养病”,恐怕很难去广东上任。 慈禧批复:着赏假十日,假满即速赴任。 岑春煊再次上折:我的病更重了,实在是没办法去广东,要不然您也把我也开缺得了。 没办法,慈禧只好又“赏”了岑春煊十天假期,要求他赶紧“养病”,假满后再去上任,上谕中还说明了去两广上任的重要性,勉励了岑春煊一番(两广地方紧要,该督向来办事认真,能任劳怨)。 岑春煊仍然没有去两广,继续上折子强调自己的病还没有好,还是不能动身,要不然太后您还是把我开缺了得了吧。 到这个地步,慈禧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她对岑春煊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如果把慈禧比作“老板”,这个老板也实在是很够意思的,不断给员工放假,还不扣发他的工资奖金,而岑春煊的表现简直是戊戌变法时康有为的翻版,当时光绪不断催促康有为出京,康有为就是不动身,还不理不睬。现在的岑春煊倒是理睬了,不过他竟然和慈禧拧上了。 一个月后,7月16日,慈禧再一次对岑春煊颁布上谕,苦口婆心地说:“你世受国恩,办事不辞劳怨,两广地方紧要,我对你是寄予厚望的,而且已经委以重任,你却一再要求开缺,未免太辜负我的期望了吧,再给你15天假期,假满后你一定要去广东上任,绝对不可以再推迟了。” 7月31日,15日的假期满了,根据圣旨,岑春煊应该启程去两广,至少应该奏报行程,然而岑春煊不仅没有去两广,他甚至连折子都懒得上了,似乎还在那里生闷气。慈禧当然也没有再作进一步表示,但也没有处理岑春煊,慈禧还想保住这面“死忠”于她的大旗。 朝廷里的人都已经对此事避之不及,就等着慈禧最后如何处理。时间过去了将近半月,正当所有的人都以为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的时候,8月12日,慈禧却突然发布上谕:岑春煊着开缺!并且还送上了一句告别的“祝福”——安心调理,以示体恤。 这下可好了,之前岑春煊一再地请假和请求“开缺”,慈禧一再挽留,置之不理,现在岑春煊没上折子了,慈禧却突然将他开缺,这并不亚于一场官场地震,给人感觉是:岑春煊这次真的栽了,不但丢官,而且丢大了面子,表明岑春煊已经彻底失去了慈禧的信任。上谕中虽然只说“开缺”,并没有强令回籍,但明眼人都知道,岑春煊真的步了瞿鸿禨的后尘,只能灰头土脸地告别大清官场,慈禧再也不会起用他了。 现在,相信岑春煊和我们一样,一定想知道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多年以来,历史上一直流传一个神奇的答案:岑春煊是被袁世凯用一张“合成照片”给整垮的。根据我们现在的说法,袁世凯也就很不幸地成为了我国“PS界的鼻祖”。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岑春煊赖在上海不想走时,广东的贪官们也不想他回任,否则难保不再发生针对周荣曜那样的“打老虎”事件。广东政商两界想了一个办法:秘密发出告示,谁能阻止岑春煊回广东,商会愿意拿出一笔重金酬谢。 革命阵营里的陈少白发现了这个机会,他知道岑春煊正与庆袁权斗,也知道慈禧最恨的人是康有为,于是想了个绝妙办法:让人把岑春煊、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康有为在国内的代言人——也是他的女婿麦孟华这四个人的照片,利用翻拍技术合成一张照片,找到时任外务部参议的广东老乡蔡乃煌,由他送给袁世凯。袁世凯大喜,以60万两白银买通李莲英,将此照片呈送慈禧。慈禧又愤怒又伤心,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说:真想不到人心竟是如此!他负我,我不负他!于是这才有了岑春煊被突然开缺的谕旨。当然,陈少白因此获得广东商会巨额报酬,拿这笔钱“开办港省轮船公司”,连珠江码头都成了他的财产。 “PS”整倒岑春煊已经够传奇了,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完。当岑春煊明白内情之后,他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气,又花了40万两求救于李莲英。李莲英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把自己和慈禧的两张照片,又翻拍合成一张照片,拿给慈禧看。慈禧自然知道自己从来没有拍过这样的合照,于是明白了之前的照片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虽然没有让岑春煊官复原职,但也总算消除了对岑春煊的“误会”,还是认为岑春煊是她的“恩人”。 故事很精彩,李大总管就这样吃了一方吃另一方,轻轻松松赚了100万两白银,实在令人不胜佩服,这个故事也流传甚广。不过,历史并不是演义,也不是传奇,根据考证,这个故事最早是由兴中会会员刘成禺在民国年间写下来的,而他是听陈少白说的。大家知道,陈少白是最早追随孙文的兴中会元老,如果他当时真的从广东商会得到了一笔巨款,还能开办轮船公司,革命党方面应该有所记录,很可惜,我们翻遍革命阵营的史料,也找不到任何佐证。也就是说,老陈的这份口述是孤证,很可能是他吹牛,或者在同志之间开开玩笑。反正革命党人吹牛也不用向朝廷交税。 其实,只要仔细一想,陈少白的说法是并不成立的,破绽不出在他这里,而是出在李大总管与慈禧之间。现在我们把李大总管第二次送“PS”照片给慈禧的过程,用情景剧来还原一下。 李莲英:“太后,我之前送您的照片是假的呢,那是袁世凯他们伪造合成的,我们冤枉了岑春煊。” 慈禧:“那你……第一次你收了袁世凯多少钱?” 道理很清楚了,李大总管能不能“赚”到那100万两白银,其实关键并不在于李莲英,而是在于慈禧。慈禧虽然不会什么翻拍合成技术,但她可是比谁都精的,对官场十分了解,对身边人更是十分警惕,李莲英玩这样的把戏,慈禧只要稍一追问,一切都会露出马脚。所以如果说李大总管收第一次钱——也就是袁世凯拿“PS”照片陷害岑春煊还有可能,那么李大总管第二次拿“PS”照片为岑春煊洗脱应该没有这个可能,李莲英也绝不敢这样做。 那么,问题又来了:袁世凯拿“PS”照片陷害岑春煊到底有没有其事呢?神奇的是,除了刘成禺的记录,还有另外三份史料留下了相关记载,只是他们并不认为最初的照片是出自革命的人陈少白之手。 第一种说法来自费行简的记载,他认为“PS”照片最初是袁世凯的儿女亲家、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伪造的,然后再交给袁世凯,而且照片里只有岑春煊和梁启超,并没有康有为与麦孟华。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岑春煊自己。在岑春煊晚年的回忆录中,他写道:自己当年被老佛爷撤职,就是被袁世凯这个小人给陷害了,陷害的方法就是袁世凯指使某些人,把他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照片合成一张,慈禧误以为真。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记载都发生在民国时期,那么,最早的记录在哪里?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是宣统三年(1911年)曾任御史的胡思敬写的一本叫《国闻备乘》的书,书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是这样的: 时任外务部参议的蔡乃煌官场失意,了解到岑春煊和袁世凯正在权斗,觉得可以通过巴结袁世凯升官,于是把岑春煊与康有为的照片合成一张送给袁世凯。袁世凯大喜,由奕劻上呈慈禧,岑春煊被开缺,蔡乃煌因此被擢升为上海道(蔡乃煌确实在第二年即1908年出任上海道)。 胡思敬记载的时间最早,看来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的说法,后来的种种说法应该都是在《国闻备乘》的基础上演变的。问题是《国闻备乘》并不是正史档案,很多内容来自官场传闻,而胡思敬本人是著名的“满清遗老”,他在整本书中对袁世凯的记载都不公正。鉴于此,胡思敬只能勉强算作袁世凯拿“PS”照片陷害岑春煊的人证。我们还需要寻找一下最直接的物证——那张照片。 只可惜,不仅这张照片没有,关于这张照片的其他记载也没有。 看来我们的探案似乎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再没有其他什么突破口了。根据破案的技巧,现在,我们要把案件倒回去追查:既然“PS”照片是作为岑春煊“暗通康梁”的证据而存在的,那么,岑春煊是否真的有“暗通康梁”的行为呢?这个答案倒是明确的:绝对有。岑春煊在逗留上海期间,麦孟华就一直陪在岑春煊的身边,甚至梁启超还从日本秘密潜入上海租界,计划与岑春煊直接见面会谈,只是因故没能见上面。 现在我们知道了,岑春煊赖在上海不走,并不只是傲娇,而是在斗垮庆袁无望的情况下,与康梁重新搭上线,想以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暗通康梁”,这已经犯了慈禧的大忌,岑春煊虽然进行得十分隐秘,但也逃不过庆袁一派的眼睛。当袁世凯收集到岑春煊的秘密材料之后,和当初扳倒瞿鸿禨一样,他又需要一个人把此事捅到慈禧那里去。 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写日记。他的《澄斋日记》洋洋洒洒有上百万字,不过在岑春煊被开缺的三天前(8月9日),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关键的两条信息,翻译过来就是: 我在写奏折,(准备第二天)弹劾岑春煊抗旨不遵,逗留上海,并勾结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康梁都来自日本,我担忧岑春煊会借助日本的力量颠覆朝局,不得不上奏。 然后还有一条:蔡伯浩(即蔡乃煌)来,久谈,夜雷雨。 日记中并没有记录下他们当时“久谈”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但蔡某人应该不只是来串串门聊聊天气,否则在恽毓鼎写奏折、第二天就要上奏弹劾岑春煊这么重要的时候,他也不会留蔡乃煌“久谈”,谈的应该就是奏折之事。我们有理由怀疑,蔡乃煌就是作为袁世凯的代表,来“指导”恽毓鼎写奏折的,甚至就和当初弹劾瞿鸿禨一样,蔡乃煌干脆带来了一份袁世凯事先准备好的奏折,只需要恽毓鼎以他的笔迹抄写一份再签上大名,然后又有一笔银子落入口袋。 第二天,恽毓鼎上密折弹劾岑春煊。史料记载,在收到奏折后,慈禧一面将奏折“留中不发”,一面密电湖广总督张之洞立即来京,有“面询事件”。很显然,对于恽毓鼎的上奏,慈禧既十分惊怒,又有点拿不准,此事又不能声张,她需要当面询问一下张之洞这个老臣的看法。 张之洞的回电是他正在重病中,恐怕无法立即动身。不知张之洞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病得连火车都坐不了,还是已经嗅到了朝廷不寻常的气息,不想卷入这场是非之中,总之他把皮球又踢回给了慈禧。 没有办法,两天以后——即8月12日,慈禧颁布谕旨将岑春煊开缺!慈禧亲自砍倒了她苦心树立的这面“死忠”于她的大旗。 真相已经浮出水面了。看来对于袁世凯来说,一事不烦二主,收买人还是收买熟的好,他第二次收买了恽毓鼎,又扳倒了岑春煊,扳倒岑春煊的原因并不是传说中的“PS”照片,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一封普通但厉害的奏折而已。 在恽毓鼎上奏之前,朝中也有御史曾经弹劾过岑春煊“暗通康梁”,一直都被慈禧压了下来,而与那些奏折相比,出自袁世凯之手的奏折有十分厉害的一条——“康梁都来自日本,担忧岑春煊会借助日本的力量颠覆朝局(也就是推翻慈禧的统治)”,弹劾大臣勾结国外势力意图篡权,这真是太会抓慈禧的心思了,当初瞿鸿禨栽在这一条上,现在岑春煊又栽在这一条上! 而对于袁世凯来说,即使被慈禧发现他就是恽毓鼎的幕后指使,他也光明正大,因为他刚刚肩负对付日本来保卫东三省的重任,他也有职责把这一切向慈禧上报! 好吧,谜底都已经浮出水面了,但是破案并没有结束——是谁最先捏造了那个“PS”照片事件?其实联系前后几年发生的事情来看,绝大部分的嫌疑都指向了一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恽毓鼎。 据日记记载,大约三个月后,恽毓鼎成功地在京城买上了房子,还有了大笔存款。清廉的好官恽毓鼎突然富了起来,人们并不奇怪,虽然弹劾岑春煊用的是密折,又被慈禧“留中不发”,当时的人们并不知晓此事,也不知晓他收了这笔黑钱,但弹劾瞿鸿禨是公开的,恽毓鼎被收买的行为已经遭很多读书人不齿,甚至连他的江苏常州老乡都特意登报,表示要与这位老兄划清界限,羞于与其为伍。有了房,有了钱,过上了好日子,却再也得不到同僚的尊敬,失去了“清廉”的好名声,恽毓鼎的内心也是极其痛苦的。遍翻《澄斋日记》,很多地方都写得十分详细,唯独在弹劾瞿岑这里特意简写了,还留下了很多空白,可能他自己也觉得没脸记吧。 相信此时的恽毓鼎最想做的,就是如何为自己“补名”,他毕竟不像袁世凯这种“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人,他只是个读书人,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名声的。 1908年,在倒岑事件中为庆袁立了功的蔡乃煌受到重用,升任上海道台,但在两年后(1910年),上海发生著名的橡胶股票危机事件,蔡乃煌处理不当,人人喊打。在舆论纷纷攻击蔡乃煌的时候,恽毓鼎只要顺势把倒岑的责任全部推到蔡乃煌的身上,捏造出极具传奇色彩而又能让人们津津乐道的“PS”照片事件,就能彻底掩盖他曾经上密折弹劾岑春煊的真相,然后这个传闻又被胡思敬记录在《国闻备乘》里,再引发后来种种说法,流传至今,也并不是不可能。 可怜的岑春煊,直到去世之前,他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被恽毓鼎参倒的。慈禧其实一直在奋力保住他这面“死忠”的旗帜,任命他为邮传部尚书,这都是典型的肥差,她其实并不介意岑春煊去搜刮点银子,享受享受,只要不太过分,慈禧是不会管的,奕劻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可是岑春煊可能误解了慈禧的意思,他以为领导重用自己是想让自己“好好表现”,去“打特大老虎”,非把奕劻拉下马不可。慈禧只有在大臣们的“忠心”得到确认后才会关心他们的贪腐问题,这一点,岑春煊不清楚。 瞿鸿禨和岑春煊先后倒台,庆袁一方独大,朝廷里的权力格局重新洗牌,这一场发生在朝廷最高层面的权力斗争也结束了,1907年是丁未年,史称“丁未政潮”。对于慈禧来说,她失去了苦心维护的“平衡”,但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她即将开始她一生中最后一次权力布局。而对于袁世凯来说,他也在客观上排除了干扰和阻碍,继第一次君主立宪制改革失败之后,即将开始第二次君主立宪制改革。这将是他在大清为实现君主立宪所做的最有成效的一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