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朝第一“伪娘”
公元前4年,刘欣虚岁二十二。正值青春年华,然而,他的身体却像一部老机器,不是这个零件出问题,就是那个部件出毛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皇帝的本钱。当年,刘邦六十多岁仍然率军亲征。然而两百年过去了,刘家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
要想当好皇帝,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这句话是多么重要啊!道理很明白,可是刘骜却把青春和身体献给了后宫佳丽,献给了销魂无度的赵合德,毙在了自己床边。刘欣却一反常态,他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了汉朝第一“伪娘”,那个人的名字,就叫董贤。
在中国历史上,见过搞断背的,但是没见过像刘欣这般疯狂的。在他和董贤热恋的爱情路上,我仿佛看到了两只燃烧的飞蛾,壮丽地扑入火海。
汉朝皇帝喜好男宠,并非刘欣首创。这个光荣的传统,由开国皇帝刘邦开创。自刘邦、刘盈、刘恒、刘启、刘彻,一直到刘骜,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男宠。不过,在汉朝宫廷中首先崛起的男宠,是刘恒的男宠邓通。
刘恒这人的性格,我们是知道的。他为人低调,做事也低调。但是在对待他的男宠邓通时,却高调如雷,就差没捧到天上去了。算命先生说,邓通将来可能要贫死,刘恒偏不信邪,给他铜矿开发权,让他摇身一变,成了全国首富。
男宠这名字,班固称他们为佞幸。这些人,只要攀上皇帝这颗大树,不是钱多,就是权大。邓通只是钱多;汉元帝的男宠石显,却是权大盖天;汉成帝刘骜的男宠淳于长,钱多权也大。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都不得好死。
作为刘欣的男宠董贤,他是真正地吸收了天地之精华,集淳于长等前辈之长融于一身,成为汉朝男宠集大成者,创造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优秀楷模。
董贤,字圣卿,云阳(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人。父亲董恭,时为监察部官员。当年刘欣被刘骜封为太子时,董恭利用手中权力,把董贤弄到了刘欣身边,当了太子舍人。等到刘欣立为皇帝时,董贤水涨船高,也当上了郎官。
董贤这个名字,刘欣是知道的,然而印象并不怎么深刻。两年后,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董贤的命运。
中国古代诸多美丽的传奇爱情,都有一个高发率的地点。比如庙会、宴会、寺院、长亭、湖畔、拱桥等,都是才子佳人容易撞出火花的地方。到了二十一世纪,爱情高发点的地点就更多了。图书馆、网吧、自习室、天桥下、公交车站等等。
刘欣和董贤相遇的时候,上述地点都不在范围内。在汉朝,没有时钟,靠的是漏壶计时。当是时,董贤在宫中主管报时,有一天,刘欣下班回家,恰好经过报时处,远远地望见前面站着一个漂亮的男子,不禁叫道:“请问,你可就是舍人董贤?”
董贤听见叫声,马上应道:“在下正是董贤。”
刘欣搭讪成功,即走上前去跟董贤聊天。这时,刘欣惊奇地发现,董贤生得美丽风情,犹若宫中女子,甚惹人怜。就在那一刹那,董贤的玉兰指仿佛拨弄了刘欣的心琴,他心不禁颤抖了起来。
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叫来电。
据科学家研究,人体都是一个小宇宙,所以都有一个固定磁场。凡是磁场,都是能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有些磁场,一旦相遇就马上发生强烈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常人所说的一见钟情。
所以,科学家说,为什么有些人无数次与你擦肩而过,连衣服都擦破了,就是擦不出火花。那是因为,你们俩的磁场基本上不来电,不起作用的。为什么也有日久生情?那是因为俩人的磁场在长期摩擦中擦出了火花闪电。
以上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所谓“郎有情,君有意”。时为郎官的董贤被君王刘欣看上了。很快的,刘欣就拜董贤为黄门郎。接着,他闻听董贤老爹也在中央当官,即刻提拔为光禄大夫。再接着,刘欣再拜董贤为驸马都尉侍中,长期陪同出差,不离左右。
漂亮男子董贤一步登天,朝中贵人无不震惊,口水直流。然而,让他们叫奇的还在后面。他们马上发现,刘欣宠董贤与刘骜宠淳于长、刘奭宠石显、刘彻宠李延年、刘恒宠邓通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刘骜宠淳于长,那是因为淳于长是嘴甜腿快,还是一大玩友;刘奭宠石显,是因为他懒,让石显替他批改作业——奏书;当年刘彻宠李延年,是欣赏李延年不世出的艺术才华,尽管俩人也曾同床共卧,但没传出过绯闻;刘恒宠邓通,纯属偶然。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托他一把,把他顶到天上去了,于是派人去找,发现邓通是梦中顶他上天的人,于是就宠上了。
可刘欣不一样,他宠爱董贤,全都是冲着他的美色去的。于是乎,绯闻就传出来了,以风一样的速度传播。最后,连长安大街上卖菜的大妈都知道,皇帝刘欣和董贤是——同——性——恋。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娱乐化。因为只有娱乐的,才是全民的。只有全民的政治,才是高度文明的政治。刘欣不惜以孱弱的身体,登高一呼,率领汉朝完成了最喜剧也是最悲剧的娱乐政治。
谁第一个搞到刘欣和董贤搞同性恋的新闻,没人知道了。但是,刘欣被曝光的第一件绯闻,还挺有鼻子有眼的。
情况是这样的,刘欣和董贤同睡一张床上,有一天,刘欣午觉起来,发现董贤的头压着自己的袖子了,怜香惜玉之情,从刘欣心底油然而生。他不想惊醒眼前这睡美男,于是乎,就抽出宝剑,将他袖子割断,悄然离开。
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来源。这个成语,也成了后人形容同性恋的形象代言词。
可想而知,刘欣断袖这个事,他是不会传出去的,就算他告诉了董贤,董贤也没脸把他说出来。那么,是谁发现了这经典的一幕呢?肯定是宫中走动的侍者。偷窥的欲望是世上最刺激的欲望之一,这些侍从搞到新闻后,肯定不喜欢一个人独享,便到处传播,于是乎传到班固那里的时候,都不得不信以为真,把它写进正史。
事实上,刘欣爱董贤,并不是什么国家机密。纸是包不住火的,何况还是皇帝搞同性恋这么敏感火爆的话题,肯定逃不出人民群众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所以,搞到最后,刘欣也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了。他长期将董贤包下,不让他回家,鬼都知道他们干的啥事。
刘欣最内疚的事,不是破坏了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而是愧对了董贤的家人,特别是董贤的妻子。于是乎,为了弥补这一笔感情债,刘欣叫董贤的妻子搬进宫里住,同时将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
当然,刘欣付出是要讲回报的。董贤夫妇及妹妹三人轮流侍奉刘欣。我算了一下,就算三人二十四小时轮班照顾刘欣,分摊了也就每人八小时,和现代工作制度没啥区别。但是,董贤这份工作的付出与回报,却是史上最不平衡的。
刘欣对董贤的工作很满意,不久就提董贤老爹董恭为少府,封关内侯。接着,他又召工程总监(将作大匠)来,下了一道命令:在未央宫北门外,给董贤兴建一座豪华住宅。
董贤住宅的规格,说出来连傅太后都要流口水了。住宅分前殿、后殿,殿门开阔,相当于皇帝的皇宫。也就是说,刘欣是按他的住宅标准给董贤造这座住宅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住宅标准和现代人按职称分配房子基本没啥两样。但是,现代人不一样,只要有钱,想修多少房子就修多少房子,想修多高房子就修多高房子。但是在古代就不行,一切建筑物,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住宅高度和标准都不能超过皇帝的。一旦被发现,那就全家都要搬脑袋了。
想当年,秦始皇登上城楼,发现咸阳宫殿外一座住宅相当辉煌,便追问那是谁家修的。有人说,那是丞相李斯家的,秦始皇听了,马上就不高兴了。秦始皇的心情,基本代表了古代所有皇帝的心情。但是有一个例外,却是代表不了刘欣的心情。
刘欣按皇帝的标准给董贤修宅,还不是什么新闻,更离奇的还在后面。为了哄董贤高兴,刘欣将皇家最珍贵的珠宝都赏给了董贤,把一流的物品也全让董贤使用,而刘欣使用的,都是些二流产品。
过了,玩的太过了。
刘欣却说,还没玩过。接着,他又吩咐工程总监,在义陵旁边给董贤修筑一座豪华墓园。义陵就是刘欣死后的葬身之地。傻瓜都看出来了,刘欣是想董贤死后,也要和他埋在一起。
这不叫玩过了,确切地说,这简直乱套了。
于是乎,有人实在看不过去了,立马跳出来劝诫。劝也没用,刘欣把那些不识抬举的人都打进了监狱。
接着,刘欣又将傅家外戚傅宴召来,大言不惭地说道:“我准备给董贤封侯,希望你认真配合一下。”
傅晏一听,马上就傻了。董贤还要封侯,那封侯后,又要给他封什么呢?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
二 螳螂挡车
要想封侯,没有战功,就得有背景;没有背景,至少你得有门路。以上这个封侯规矩,两百年前还是个潜规则,然而两百年过去了,它成了众人皆知的明律。
董贤不是从战场凯旋归来的武将,也不是炙手可热的外戚,他只不过是刘欣长期包养的宠儿。所以,要想给他封侯,刘欣就必须给他找到一条门路。门路在哪里,董贤不知道,然而对刘欣来说,找到门路并不难,因为它就装在脑袋里。
原来,刘欣已经替董贤找到了一个封侯的借口。
情况是这样的,不久前,无盐县(东平国首府,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境内有一座山突然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由上而下压盖草木,形成一条道路。那是一条鬼斧神工之路,与现成驰道无差别。离奇的还有,山腰有块大石头竟然自立起来。
当时,东平王刘云听说此事后,带着妻子前来观看巨石。越看越觉得是块神石,于是乎就当场烧香拜起来。此事还未罢休,东平王回去后,就命人在王宫中仿造巨石所立之山筑造了一座假山。然后,又派人将自行树立起来的巨石搬回假山之中。
东平王费这么大功夫,是因为他已经将巨石当成了神石。把它搬回王宫只是为了方便祭拜。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有人却认为东平王此举并不寻常。
天才般地发现东平王不同寻常之举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河内郡人,名唤息夫躬;一个是长安人,名唤孙宠。俩人合计说,如果告发刘云成功,有可能被封侯。于是乎,俩人通过层层关系,最后通过中常侍宋弘,把揭发信传到了刘欣手里。
此时的刘欣,体弱多病,整天疑神疑鬼,收到揭发信后,马上派人去查。果不其然,还真查出了一些不良苗头。
刘欣派去的人,首先逮捕了东平王后。相对王太后及傅太后来说,东平王后不过是个菜鸟级别王后,哪里见过什么大场面。她一看中央派人来查她,就什么都认了。她承认,她和东平王一起祭祀巨石,的确存有不良之心。那就是:诅咒皇上早死,祈求上天神明让东平王接班。
有关部门审完案子,就把情况向刘欣汇报。刘欣恍然大悟,他还没死,就有人盯着他这好位置了。他就想到,东平王刘云这个貌似平常的祈祷活动,其背后肯定有一帮团队替他酝酿策划接班之事。
于是,刘欣先下诏,贬东平王刘云为平民,放逐异地。但是,东平王扛不住了,在放逐路上自杀了。刘欣再派人去查,果然揪出一帮牛鬼蛇神。这帮人都承认,一直以来,他们的确都在替东平王秘密地进行着一项不可告人的事业。
到此,剩下的问题怎么处理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要给揭发者息夫躬和孙宠等人发什么样的奖状。刘欣想了想,只是分别给这几个人提了官,没有提封侯的事。
事情到此该告一个段落了。
然而不久,刘欣决定重提此事,对外高调宣布,要给息夫躬和孙宠等人封侯。刘欣到底想干什么?原来,刘欣做这一切,全都是为董贤铺路的。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当刘欣想为董贤封侯,苦无对策时,有个宫廷随从的跟班兄弟告诉刘欣说,要想给董贤封侯很简单,只要动点手脚,就可大功告成。
动什么手脚呢?这个跟班兄弟这样告诉刘欣,息夫躬和孙宠等人告发东平王有功,中常侍宋弘功不可没。不如把宋弘从名单上删除,换上董贤,对外宣布孙宠等人是通过董贤向刘欣告发东平王的。
的确是个天才的意见。这样的话,接下来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刘欣下诏,先封孙宠等人为关内侯。
关内侯,也就是准侯爵,只有虚名,没有实际爵禄。其实,刘欣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将他们通通封为侯爵。但是,董贤大名在列,名字较为敏感,刘欣步步为营,先封关内侯,不过是行试探之策。
刘欣这招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他试探的人,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如果他不同意,董贤想登上封侯之路,那不是一般的困难。
这个让刘欣畏怕三分的人,不是王太后,也不是傅太后,更不是王莽,而是一个陌生面孔。
这个人,就是现任丞相王嘉。
王嘉,字公仲。他刚出道时,参加考试,以甲科被录取为郎官,然后就被派去守门。守门没多久,不知何故,把该进门的人拦住不让进,于是被认定为失职,被赶走了。不久,光禄勋领导重新起用他,任为属吏打杂。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之后,再也不见王嘉失职。相反,他工作越做越上手,一路高升。
最牛气的一次是,有一次被汉成帝刘骜叫去咨询政事,王嘉对答如流。于是乎,他就被刘骜破格提为太中大夫。然后,王嘉在官场上,犹如车手驱车上了高速,一路狂飙。先是被提拔为郡守,然后是大鸿胪,再又是京兆尹、御史大夫。最后,刘欣把丞相孔光赶走后,提拔了一个叫平当的人当丞相。平当是汉朝出了名的短命丞相,当了不到半年,就因病走人了。
于是乎,时为御史大夫的王嘉,自然地就升上去当了丞相。
无论是做官还是搞学术,王嘉最敬佩的人还是孔光。然而,他和孔光判若两人。王嘉心直口快,刚直凌厉,说到底就是倔牛脾气,他认定的死理,就要做到底。孔光不同,只要不要伤害我,什么理儿他都可以认。
王嘉这性格,刘欣是知道的。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必须小心翼翼地绕过去。如果大着胆子踩过去,他要跟你撕破脸皮对着干,最受伤的人还是自己,何必呢!
正因为如此,刘欣先封董贤为关内侯。到正式封侯的时候,再重新起草诏书,叫外戚傅晏把诏书送到王嘉那里,请他过目。
皇帝都做到这个份上了,够给丞相面子了。但是王嘉看了,心里冷笑,转而把诏书转给御史大夫看。御史大夫看了看,也不作声。显然,他们都已经看出门道来了。
刘欣这封诏书,明着是封孙宠等人,其实孙宠等全都是垫底的。刘欣为了遮人耳目,才故意把董贤、孙宠等人,列到一张封侯名单中去。这招的确很高。然而刘欣精明,王嘉可不傻。
很快的,王嘉和史大夫贾延联合上书,强烈反对给董贤封侯。
王嘉的奏书写得一点都不客气。奏书是这样写的:陛下好像是想给孙宠等人封侯,可是外人都看出来了,其实是为了给董贤封侯,才故意拉上孙宠等人的。当然,董贤不是不可以封侯。如果说他有功劳,就先把他曾经上奏的书拿出来,公布于众,让众卿来评议。如果大家没有意见,陛下就尽管封。以后董贤要出什么事了,大家要责怪,也不会怪到陛下身上。
最后,王嘉还加上一条,这样说道:当年,汉成帝刘骜想封他的男宠淳于长为侯爵时,就是这么干的。
刘欣差点没晕菜。他以为自己很高明,没想到王嘉还有这一手。当初他只是将宋弘的名字删除,换上董贤的名字,如今说要公布董贤曾经告密的奏书,去哪里要去?想造假都来不及了。
刘欣仿佛吞了一肚子苦水,却没地方倒。但他又拿不出奏书,怎么办?
王嘉没给面子,人家还有理有据,刘欣就只好忍了。
五个月后,董贤封侯的事,还是没有眉目。董贤不急,刘欣先急了。他堂堂汉朝皇帝,想给董贤封个侯,怎的就这样难?实在太没道理了。一想到这,刘欣就火了。
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刘欣再也按捺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了一道诏书。语气很强硬,内容大约如下:“东平王企图造反,汉朝众卿都没人觉察,幸亏有了孙宠、息夫躬及董贤等人告密,要不然,等到事情惹大了还怎么收拾。冲着这点,我就应该封他们为侯。董贤为高安侯,孙宠为方阳侯,息夫躬为宜陵侯。”
刘欣封完后,仿佛出了一口恶气,心里极爽地看着王嘉有什么反应。
但是他等了半天,王嘉没有半点反应。
王嘉是不是怕了呢?如果是怕了,说明你识抬举。一想到这,刘欣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和快乐。
刘欣高兴得太早了。
王嘉没有出手,不等于他怕了。沉默不代表消沉,更不能说是畏惧。恰恰相反,王嘉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最佳时机,向刘欣发出反攻的信号。
三 诡异的日食
公元前2年,春天,正月一日。那天,长安的天上发生了一件异象,那就是日食。日食是什么,咱就不用说了,那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两千年前,那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事。
于是,丞相王嘉趁机上书。按古人的理解,如天下发生地震、旱涝、日食等,都要归咎于人祸。所以,王嘉要上书陈述的,就是避免人祸。而在王嘉的眼里,所谓人祸,就是刘欣太宠幸董贤。
王嘉在奏书里是这样说的:“在汉朝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宠人宠到刘欣这般没有节制的地步的。想当年,刘骜也宠淳于长和张放。可是刘骜还是有度的,该杀的杀了,该流放的流放了,一点也不含糊。然而董贤呢?皇帝拥有的,他基本都拥有;他拥有的,我们基本都没有,皇帝也不一定都有。可谓打破规矩,前无古人。”
最后,王嘉还引经据典地总结道:“以前汉文帝宠幸邓通的时候,也是做得太过了,丢了小命。所以,臣请陛下三思,为了董贤能长久享受富贵,更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节制点好。”
刘欣仿佛听到了牙齿咯咯作响,一股寒冷的杀气,自心里而生。
认真想想,要说刘欣不恨王嘉,那是没道理的。天有日食,王嘉应该就事说事,就算批评皇帝,也应该含蓄委婉。但是他竟然上纲上线,把什么事都推到皇帝宠董贤的事上,这是没道理的嘛!
不给王嘉来点颜色瞧瞧,他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想当初,刘欣老师师丹上奏力抗傅太后升尊号,刘欣都毫不犹豫地把老师赶出长安。相对于师丹来说,王嘉又算老几呢?
为了证明王嘉是无理取闹,刘欣决定召回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前丞相孔光。于是,刘欣就在未央宫公车门前,约见孔光,咨询日食之事。
孔光自上次反对傅太后尊号而被逼退出江湖以后,就很少露面了。然而,经过那次逼退事件后,他变得滑头多了。以前,孔光还是有点骨气的,尽管他没有和皇帝玩到底的精神,但是他看皇帝不爽,还是敢说两句的。
但是,他现在已顿然醒悟,敢说是不顶个屁的。过去的江湖,是刘欣的江湖;现在的江湖,还是刘欣的江湖。要想在江湖上混口饭,还得听刘欣的。
于是乎,刘欣咨询他关于日食的事时,他绕很多弯子,替刘欣开脱。最后,他是这样总结的: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已。就算天大的日食,又算什么呀!陛下不必多虑。
前后对比,明显孔光说的才是人话。刘欣高兴极了,当即赐孔光一捆帛,封为光禄大夫,兼给事中,享受两千石待遇,地位仅次于丞相。
孔光帮刘欣把屁股擦干净了,然而还有董贤怎么办?按现在这个局面,全汉朝中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反董贤的。所以,要想在诺大的汉朝中央找出一个主动替董贤擦屁股的人,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但是,董贤屁股还是脏的,必须得擦。怎么擦,刘欣这样告诉他:你先自己擦,后面不干净的部分,我再替你处理。于是,董贤就只好自己站出来说话了。
他说:“天上日食,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这肯定是他们俩造成的。”他们俩是谁?一个是傅家外戚傅晏,一个是息夫躬。
怎么搞的?董贤能够封侯,傅晏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的。怎么才一转身,董贤就要把他当枪靶打呢?
其实,等你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就能明白,董贤这事做得很厚道,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知道,当年刘骜宠淳于长的时候,最为着急的人是王莽。王莽为啥着急,主要是怕淳于长抢食。在王氏外戚二代中,数淳于长和王莽最为优秀,而淳于长是刘骜玩友,关系最铁,王莽就怕大司马的职位会落到淳于长手里。所以,王莽才不顾一切要将淳于长搞掉。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这些年来,经过傅太后及刘欣的不懈努力,傅氏和丁氏外戚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傅氏外戚中,傅喜被傅太后拉入黑名单了,唯一能信得过的人,是傅晏。
傅晏以为,只要有傅老太婆支持,终有一天他会将大司马职位拿下的。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半路突然杀出个董贤,把傅、丁两家外戚的无限风光全抢去了。
种种迹象表明,刘欣已经移情别恋,倾情专注董贤,并且心甘情愿的将董贤家人及他的外家提拔当官。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汉朝将会有第三支势力崛起,那就是以董贤为首的董势力。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傅晏又看出,刘欣每做一件事,都是为董贤着想。董贤封侯之后,肯定还有大的动作。这大动作是什么呢?肯定就是将董贤推上大司马的位置。
汉朝就像一碗肉汤,两支外戚力量在那里争抢,已经够激烈了。如果再来一个强人抢吃,那傅氏外戚别说抢肉,恐怕连骨头汤都没得喝了。
时势危急,傅晏只好先下手为强,他必须在董贤抢肉之前,把他该得到的全占为已有。
但是,该怎么迅速将大司马拿到手呢?必须有借口。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可以忽悠的机会。
我们知道,自从王昭君出塞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就像一家人,再也没动手干过架。一晃多年过去,匈奴对汉朝仍然那么客气,每年春天都以蕃属身份到长安朝见皇帝。但是,就在这年,即公元前3年,匈奴十八任单于突然派人来说,他病了,今年恐怕不能到长安朝见皇帝了,请皇帝批准。
这只是件小事,当然好商量,刘欣允许匈奴单于明年再来。没想到,这么一件小小的事,竟然被一个天才的人认为:匈奴此举,实是很不寻常。
说匈奴动作不正常的人,是息夫躬。息夫躬天生一个好鼻子,好像闻风就能断雨。正因为有如此神嗅功,他嗅到了东平王在王宫拜巨石其实就是想搞不可告人的阴谋。这次,他说匈奴动作不正常,可能会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息夫躬就上书说道:“本来匈奴单于说好要来长安的,突然说不来了,我怀疑其中有诈。此时,我们的卫星国乌孙国正当贫弱,而乌孙有一叛将,正在外勾结匈奴。所以,我怀疑匈奴想趁机消灭乌孙,进军西域。如果这样,那汉朝就受损失了。”
最后,息夫躬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总结性地说道“上兵代谋,其次伐交。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刘欣认为息夫躬说得有理,立即召集众卿开会。就在会议上,有个人强烈反对出兵。
反对的人,是左将军公孙禄。他态度很坚决,并且这样说道:“我以生命保证,匈奴不会有诈。我还要负责任地说,到我死时,匈奴都不会进攻汉朝。”
但是,刘欣不听公孙禄的话,干脆解散会议,独自召见息夫躬。这下好了,息夫躬可以放开手脚忽悠了。
息夫躬这样告诉刘欣:“恐怕情况不像左将军说的那么乐观,所以我建议,陛下应该派高级将领巡查边塞,重修军备,建立威严,震慑四邦。”
息夫躬简直要说到刘欣心里去了。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是公元前33年,一晃眼三十年就过去了。这三十年来,汉朝都没打过一次仗,军备武器都快要发霉了。为了汉朝威望,更为了皇帝威严,为什么我刘欣不能搞一次军演呢?可谓一箭双雕,极妙。
于是,刘欣立即召丞相王嘉来,假装商量说要不要搞个军演。王嘉一听,一点也不客气地否定了。
王嘉是这样说的:“匈奴单于或许就是真的病了,一时来不了长安。所以别一听风就是雨,有些人呀!不务正业,专拍马屁,搅乱视听,陛下不要被他们迷惑了。”
真是不爱听啥,王嘉就说啥。刘欣实在听不进去了。就在公元前2年,正月一日,刘欣下诏,封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兼卫将军,封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兼骠骑将军。
傅晏早就断定会有这一天。刘欣的意思很明白,军事演习还是要搞的,然而军演的任务,交给傅晏一帮外戚来整,才是靠谱的。
现在,我们终于看出了点门道。原来息夫躬跟傅晏是一伙的,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帮傅晏在董贤之前将大司马抢到手。尽管刘欣连封了两个大司马,但丁明也是自己人。只要大司马在手,董贤还有什么好抢的呢?
傅晏实在高兴过头了。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傅晏没想到,就在刘欣封他为大司马的当天,他正准备动身去边境搞军演,天上就突然发生了日食。
紧接着,王嘉就上书,说日食完全是因为皇帝太宠幸董贤。更没想到,董贤反咬傅晏,说日食不是因为他,完全是因为傅晏和息夫躬阴谋挑起对匈奴的战争引起的。
完了,傅晏纵有一千张嘴都说不清了。
刘欣对董贤说过,只要董贤把屁股前面的擦了,后面的让他来处理。果然,正月十一日,刘欣罢免傅晏,把大司马及卫将军印信和绶带通通收回,并且把他赶出长安城,回封国去了。
四 再见,殉道的人
正月日食引发的不良事件还在继续。正月十七,长安城传出一个天大的消息——傅老太婆死了。王氏外戚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还是让她先走一步了。
然而马上的,王政君太后就发现,傅太后太狠了,竟然死了也还要跟她争地盘。
我们知道,王太后是汉元帝刘奭的正妻,理所当然的,享受将来与刘奭一起合葬同眠地下的待遇,而且只有王太后。然而,傅太老婆先抢一步,竟然被移到渭陵,与刘奭葬到一块了。
在中国古代,活人的事重要,死人的事更重要。皇帝太后都是活着的时候就要准备死后的葬地了。然而傅老太婆把王太后好好的一块地盘抢了,那将来王太后死了该埋哪里?
这个问题,估计只有鬼知道了。
更让王太后目瞪口呆的还在后面,傅老太婆死后,刘欣给她定了一个名分——孝元傅皇后。王太后当了多年皇后,又当了多年太后,她还没死,人家竟然还把她曾经的皇后正位也抢了。
说得不好听,人家简直都要欺负到她头顶上来了。
但是,那又怎么办?那好吧,比短命比不过你,那就比长命吧!看看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王太后努力地忍着,她倒要看看,刘欣到底还想整出什么花样。
王太后真没看错人,刘欣的花样还真不少。接下来,他假借傅太后的名义,造了一封遗诏。刘欣很实在,傅太后死后,他主动替她老人家办了那么多事,现在,他当然想借傅太后的名义,替他也办件好事。
刘欣就像被套上了魔咒,千头万绪,想的都是董贤。这次,他就是想替董贤争取多封两千采邑。为了遮人耳目,他还故意加了傅晏等三人的名字。
写完诏书,他就派人转交给王太后,然后让王太后转交丞相和御史大夫,请他们允许批准给董贤等人增加采邑的决定。
丞相王嘉一看,就笑了。亏他还想得出来,傅晏刚刚被他借口赶走,又给人家长封邑,安的啥心谁都能看出来。
王嘉看完诏书,二话不说就将诏书封好,派人退了回去。他很明确地告诉刘欣,什么话都好商量,唯有给董贤那伪娘长工资加采邑,没得商量。
古往今来,凡是有男人气的,都瞧不起吃软饭的。其实,在汉朝,男人逢场作戏,吃软饭也不是不可以的,问题是有个度。如果吃的软饭上升到危及国家的安全地步,就难怪人神共愤了。
在王嘉看来,董贤就是这么一个杂种。一步步、一次次地将刘欣套牢,可刘欣还心甘情愿地用虚弱的身体替他扛起一个权力的明天。董贤每前进一步,踩的不仅是皇帝的背,更是皇帝身后千万汉朝人的生命。
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男人的脾性出发,王嘉都必须将董贤讨伐到底。所以,他将诏书封还以后,又亲自写了一封长篇奏书,将董贤从头到尾批了一顿。
奏书太长,我就只能罗列王嘉的基本观点:高安侯董贤,不过是凭着媚功取宠的伪娘,陛下为了填满他无尽的欲望,竟然狮子大开口,将大量财富赠送给他,可谓前无古人。您不心痛,汉朝人民都替您心痛,这是其一;董贤第一次封为关内侯,紧接着就封高安侯,按理应该满足了,现在突然又想增加采邑,实在没什么道理。这是其二。
最重要的还在后面:陛下,您现在身体很不好,您还是多关心自己,少关心董贤。而且您大把大把替董贤烧钱的时候,也要想想当年汉高祖他老人家创业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最后,王嘉还总结道:将陛下诏书退回,违反皇帝旨意,我应该自我弹劾,立马下台。但是呢!我怕弹劾书一上,天下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时陛下您的脸往哪搁呀!所以,为了董贤,为了陛下,我还是没有自我弹劾,您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刘欣一看王嘉这奏书,就差没崩溃了。反了皇帝,竟然还那么振振有词。看来,王嘉这种丞相,可谓死猪不怕水烫,仅给他颜色瞧,那是永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动真格的,给他亮刀子。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借口,一个可以置王嘉于死地的理由。
准确地说,是王嘉一不小心露出一只马脚,被刘欣抓到了。写奏上奏,向来是王嘉的特长,但是他这次彻底栽了,栽在了一封奏书上。
这事说来话长,涉及到前面的东平王刘云案件。当初,东平王刘云被息夫躬等人告发后,由廷尉梁相负责审理。但是,廷尉梁相认为,他处理的东平王案件,可能是一起冤案,所以就故意拖拉,不按时间审理。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欣当皇帝,是不称职的。但是,他是个少年老成的家伙,搞阴谋诡计,转嫁政治危机,还是十分拿手的。他早就看出来了,东平王这种案子,很容易就能结案,可廷尉梁相故意拖拉,肯定是别有用意。
按汉朝法律,春天是不能用刑的。所以,所有刑事案件必须在春天到来之前通通结案,以免夜长梦多。不然,拖到来年春天,就有可能被赦免。而梁相一拖再拖,眼看冬天就要结束了,还没有结案,所以刘欣一下子就看出猫腻来了。
这还是次要的。还有,当时刘欣身体一直不好。梁相可能认为,只要再拖一拖,刘欣可能就架不住,一脚崩了。只要一崩,东平王刘云的事就好翻案了。
刘欣是坚决不能给刘云翻案的。于是,他就对廷尉梁相有意见了,啥也不说,就将梁相免职,直接贬为平民。接着,在春天到来之前,刘欣也顺便给东平王刘云定了罪,贬为平民。
廷尉梁相出事,丞相王嘉是领导,他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于是,王嘉就上书,自我弹劾,以示自我批评。事情还未结束,数月后,刘欣又将梁相赦免。这时,王嘉就紧跟着上书。
王嘉上书,主要是替属下梁相说话。他对刘欣说:“梁相那么有才,只是赦免,没有起用,我都替您感到可惜了。”
刘欣早想把王嘉砍了,这次王嘉自己就撞到刀口上来了,怪不得他了。于是乎,杀气腾腾的刘欣把王嘉叫到面前,然后当着尚书等人的面大声训道:“梁相奸诈,众人有目共睹,你之前也自我弹劾,做过自我批评的。转眼几个月,你又替他说话,前后不一致,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嘉一听,傻了,好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说错话了。他当场脱下丞相帽,向刘欣道歉,请求宽恕。
刘欣得意地冷笑。之前你搞得我都差点抓狂了,你还不放手。现在好不容易捏住你的软肋,就想我饶你,哪有那么好的事。紧接着,刘欣派人将王嘉替梁相说话一事立案,交给百官讨论。这时,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要踩王嘉了。
王嘉怎么也没想到,踩他的人,是他向来极度欣赏和推荐的人。这个人,就是前任丞相孔光,刚被刘欣重新起用的光禄大夫——孔光。
孔光言简意赅,直接指控王嘉道:“丞相王嘉,忽悠皇帝,大逆不道,应该请他立即到廷尉诏狱报到。”
孔光一唱,刘欣紧跟一和,批准逮捕王嘉。
还是孔光看得准,汉朝的江湖,是皇帝刘欣的江湖。皇帝想让你死,你绝对活不了。如果皇帝下诏,派人持节逮捕某高官,不用等结案,基本上可以说是死定了。所以,每当有高官获罪,皇帝派人持节来拿人,他们往往先持节使者一步自杀身亡。比如,前丞相朱博。
自杀多好,免得下狱被拷问受辱。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爽快一点。这个道理,丞相府人人皆知。所以,当他们闻知皇帝派人持节到丞相府门口了,立即准备毒药,流着眼泪送到王嘉面前,请他自我了断,免得下狱受皮肉之苦。
但是,王嘉却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拒绝自杀。
他是这样说的:“我身为汉朝三公之一,为什么要学弱小女子自杀?要死就死得光明磊落,血溅街市,义不容辞。”
王嘉说完,穿上官服,气势昂扬地走出丞相府接见皇帝使者。然后,坐上小车,脱掉官帽,扬头前往廷尉诏狱。
老实说,王嘉这个壮举,超出刘欣所想。刘欣以为,王嘉会像曾经自杀过的高官一样,识相自杀。王嘉没有自杀,摆明就是要将死猪不怕开水烫进行到底,公开跟皇帝撕破脸皮。
一想到这,刘欣突然感到一阵寒意。说白点儿,他是害怕了。
他不是害怕王嘉跟他翻脸扯皮,而是王嘉一旦入狱,有可能抖出他和董贤之间的丑闻。那样的话,问题就严重了。一想到这,刘欣又怕又怒。他没别的法子了,王嘉必须死。他不死,他和董贤都会活得很难看。
按汉朝规矩,每审一个出事的高官,一般都是由五位部长级高官组织合议法庭。但是,此次审理王嘉,除了五位部长级高官,刘欣还加派武官联合审案。
刘欣此举,其实就是防止意外,打消别人想营救王嘉的念头。刘欣这招,不可谓不狠,于是没有一个人多此一举上奏,更没人主动出来替王嘉说句人话。于是乎,案件很顺利地进入案判程序。
然而,王嘉死不认罪。他说:“梁相无罪,我也无罪。”
公审员问:“你说你无罪,之前为什么还要自我弹劾?”
王嘉一声长叹,接着说道:“我有幸成为国家丞相,却没能力推荐贤明之人,扼制奸佞小人,失败啊!”公审员问:“谁贤明?谁小人?”
王嘉接着说:“像孔光和何武等人,是国家难得的贤明之才,我要死了,都没法推荐他们;像董贤父子,侵吞国家资源,我却处置不力,悲哀啊!如果说我有罪,冲着以上两事,我承认我有罪,我应该死,我死无所恨。”
从此,王嘉宣布绝食。二十天后,大口吐血,气绝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