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夺权

一 惊天大案

我们知道,公元前8年的那个春天,刘骜突然驾崩,王太后任命王莽为专案调查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终于一年后,公元前7年的春天,调查组向汉朝皇帝刘欣交上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向刘欣提交调查报告的人,名唤解光,时为司隶校尉。这份报告可谓详尽,令人吃惊的是,它没有解开刘骜的死因,却披露了一连串惊天地动的谋杀案。

先来看第一件:公元前12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骜突然造访后宫。不久,后宫一个叫曹宫的宫女怀孕,并且生下一男孩。消息传出后,刘骜写了一条便条,派人递到后宫有关部门,说一定要尽快把孩子处理掉。

刘骜想处理掉孩子,那是因为他和别人的一夜情被赵合德发现了。可便条传出后,后宫有关单位的有关人士不敢下手。于是,刘骜又派人去询问结果,负责监管孩子的人说,还没动手。没动手,那是因为动手和不动手都是死,不如不动,等上面来新通知。

法律都是讲究证据的,在这里,我不得不将涉案人员名单公布出来。替刘骜传话的人,人称田客;替曹宫监管孩子的人,名唤籍武。籍武没杀孩子,也没杀曹宫,只把她关了起来。

田客回去向刘骜和赵合德报告事情经过,不久,田客又亲自传话,叫籍武把孩子交给一位叫王舜的宫廷侍从。接着,田客又将刘骜的一纸便条递给曹宫,并留下一碗毒药。

很明显,就是叫她自杀。曹宫自杀后,孩子几经转折,不知去向。不知去向,就等于是下落不明,没了。

第二件命案是:公元前11年,后宫一个叫许美人的女人,替刘骜生出了一个儿子。赵合德听说后,大闹昭仪宫。最后,刘骜没辙了,就问赵合德到底想怎么样。

赵合德说:“许皇后被废了,许美人又出生一子,难道是想让许家人重新抬头做人吗?”

从这话可以看出,所谓许美人,应该是被废弃的许皇后的亲戚。许皇后是被赵合德姐妹废掉的,许美人生子,将来母因子贵,许美人必将得势,取赵飞燕皇后而代之。到时,许皇后就会趁机报复,赵氏姐妹就是有九条命都不够人家杀。

要想存命保富贵,就得置对手于死地。而赵合德能使的就是女人最善长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刘骜当然知道赵合德心里想什么,于是就安慰道:“你放心,无论如何,许美人都不会取代你们姐妹俩的位置的。”

这话骗谁都可以,哪里骗得了人精赵合德。对于赵合德来说,男人都是善变动物,今天好话好说,一旦翻脸了,魔鬼都不如他狠毒。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除掉孩子。孩子没了,许美人想飞黄腾达门儿都没有。

所以,赵合德告诉刘骜,许美人的儿子必须死。

刘骜被逼无奈,只好同意。怎么除掉孩子,对赵合德来说,根本不存在技术性障碍。首先,她叫刘骜下令,将许美人的孩子抱到赵合德居住的昭阳舍。接着,俩人就把所有闲人都支出去,关门关窗。不一会儿,开门开窗,孩子已经死了。

孩子是谁掐死的?不是刘骜,就是赵合德,赵合德的嫌疑最大。弄死孩子后,刘骜给籍武写了一张便条,叫他找个隐秘地方将孩子埋了,籍武照做了。

报告最后总结,除以上两件命案以外,宫中被强迫吞服毒药以及堕胎的事数不胜数。而制造皇宫残酷事件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合德。

但是,刘骜和赵合德都死了,追究他们的责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赵合德所有的罪恶,必须让另外一个人来承担。这个人,当然就是赵飞燕。

赵合德做的所有事,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赵飞燕?很明显,赵合德祸乱后宫,赵飞燕皇后功不可没。物证人证一一俱全,赵飞燕不死,鬼都不信了。

到底要不要赵飞燕死?有人说,不能死。接着又有人应声说,不但不要她死,还要好好保护她。

这话传出后,太让王太后意外了。

到底是谁要拼死保护赵飞燕?答案很快揭晓。解光刚刚发布调查报告,马上就有人上书,替刘骜杀子事件辩护。此人名唤耿育,挂名议郎,纯属江湖神秘派人物。

这是一封惊天地泣鬼神的辩护书。他是这样说的:“刘骜杀子,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那时,皇帝刘骜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如果皇帝不杀两个儿子,母因子贵,子幼母强,儿子当皇帝,母亲就会操纵政治。”

所谓马屁滚滚,不胜雷人。请接着看:“任何伟大的策略,都是不受世俗见解的约束的。皇帝刘骜以远见的圣贤精神,将所有不良苗头扼杀于摇篮之中。可是我们政府中有些官员不懂其中深意,竟然还好意思说是皇帝刘骜被赵昭仪迷惑,受人摆布,做了残忍的诛杀。持这种意见的人,简直是鼠目寸光,辜负了皇帝刘骜替国家所做的牺牲。”

最后,这个名唤耿育的议郎使出了必杀技,说道:“皇后赵飞燕都被尊为皇太后了,事情到此也该结束了。可是有人却要翻起旧帐,要将死人揪出来批斗,这种做法是很不道德的。如果事情闹大了,流传到外面,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

什么叫绝技,这就是传说中的必杀技。而像耿育这类人物,就是传说中的文妖始祖。只须一技在手,便可绝杀天下。

果然,耿育那道妖文,犹如黑夜里的闪电,照亮了刘欣迷茫的眼。一瞬间,他突然醒悟过来了,他可是被过继给刘骜和赵飞燕当儿子的。如果他要杀赵飞燕,不等于是杀了母后吗?

遥望前朝,秦王赢政母亲赵姬与嫪毐通奸,图谋不轨。赢政杀机顿起时,有高人指点说,杀掉赵姬,非但不益,可能要摧毁秦王的伟大前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尊之、爱之,笼天下之人心。赢政恍然大悟,迎母亲回城,以高位尊之。

秦王赢政都不犯的傻,刘欣怎么能去做呢!于是乎,从混沌中醒悟的刘欣决定做赵飞燕的保护人。很快的,刘欣的做法也得到了傅太后的充分支持。

要知道,当初如果没有赵飞燕在刘骜身边吹风,刘欣能那么顺利地被立为太子吗?所谓欠钱还钱,欠情还情,赵飞燕是万万不能杀掉的。

刘欣不杀赵飞燕,正中傅太后下怀。然而王太后忙了一年多,竟然都做了无用功。顿时,王太后又好像明白了,傅太后大腿硬了,扳不过她了。要想搞掉赵飞燕,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那就接着拉吧!胜利永远属于坚持到底的人!

二 尊号行动

自上次王莽当众贬抑傅太后说她不能与王太后平起平坐后,这话就成了傅太后心头一块阴影。

尽管王莽被赶走了,可傅太后仍然很不爽。她知道,什么与王太后享受同等待遇都是假的,如果不把她头上“定陶”那两个字摘掉,别人都不会打心里承认自己的。

于是,傅太后和刘欣秘密策划,决定实施一次尊号行动,彻底从封国太皇太后过渡到中央太皇太后。

然而,要想行动顺利推进,首先要争取三个人的支持与同意。这三人,就是汉朝三公:丞相孔光、大司马师丹、大司空何武。可刘欣反复揣摸着这三个名字,心里不由地打了一个问号,这三只重量级筹码,最终会偏向皇帝吗?

想搞定他们,似乎有点悬。

一想到这,刘欣心里就不踏实,傅太后心里也不踏实。这时刘欣想到,既然这样,不如下一步险棋——把“另类”外戚傅喜召回来,争取他的支持。

傅太后把傅喜打发回家,挂名是养病,实则是让他面壁思过。所以,傅太后也没一棍子将傅喜否定,还给他保留着光禄大夫的工作。这招很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极为灵活自如。

不久,大司空何武主动上书,给刘欣分析罢免傅喜的害处:傅喜才学盖世,功德远扬,在傅氏外戚当中,可谓是举足轻重。傅喜能否回朝,关系到傅氏外戚有限公司能否做大做强的问题。冲着这点,你就应该赶快把他召回来。

何武一翻话,似乎拨醒了沉睡中的刘欣。于是乎,刘欣又让傅喜回来上班了。

傅喜是召回来了,可他到底有没有回心转意,傅太后心里没底,刘欣心里也没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对傅喜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刘欣认为,要想让傅喜强劲发声,替傅太后说话,就得先给他挪个好位。就目前而言,最好的位置当然就是大司马了。那么傅喜要挪上大司马,师丹往哪里摆?

其实这个问题,刘欣心里早就有底了。

汉朝自有大司马一职以来,从来都是由外戚垄断。大司马主管宫廷内务,这个工作由外戚来做,肯定要比外人顺手。但是傅喜总是不识抬举,让傅太后不得不破了规矩,让师丹这个外人来担当。

然而刘欣想来想去,按师丹目前的身份和实力,最适合他的不是大司马,而是大司空。既然那样,那何武往哪里摆?刘欣是这样想的,他没有位置留给何武了。既然摆不上,只有退而求其次——让他提前退休。

换掉何武,刘欣早有此意。在他看来,何武这人尽管被划归王莽集团,但他没有孔光的顽固,更没有王莽的骄傲。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像个狡猾的孩子,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极为听话。

尽管如此,何武还是不能博得刘欣的好感。在所有的博弈场中,往往强劲的对手都是值得敬畏的。王莽值得敬畏,孔光值得敬畏,师丹值得敬畏,傅喜值得敬畏,就是何武不能让他有敬畏之心。

归根到底,不是刘欣的问题,问题出在何武身上。那就是,何武才能不行,人气不旺,力量不强。

刘欣要搞这个他心中“三不”的人物,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他手中已经握有何武的黑材料,只要他把这些东西往外一抖,即可大功告成。

事情是这样的:何武有个继母住在蜀郡,有一天何武派人去迎她进京同住。迎接队伍正准备出发,突然听到刘骜驾崩的消息。于是,护送队伍担心强盗们趁机出动,伏道抢劫。所以为安全起见,就暂时停止出发。于是这个很正常的事,被人一路诈传,传到刘欣这里时,就成了何武不孝,竟然拒绝奉养继母。

在以孝治国的汉朝,一旦有人讹你不孝,那你也差不多混到头了。果然不久,刘欣动手了。首先,由刘欣一帮亲信告状,告何武不孝;接着,刘欣也不派人调查,即刻定罪,免除何武职务,派人送他回封国博望乡养老。

搞定何武后,刘欣下诏,封大司马师丹兼任大司空。封完以后,他就按兵不动了。

刘欣这个人事调整,让很多人看了都晕菜。王太后看不懂,王莽看不懂,连师丹也看不懂。根本就没人知道,刘欣到底想干什么。

想想师丹能教上刘欣这学生,实在三生有幸。因为刘欣,他得了两个汉朝第一。他是汉朝第一个不是外戚而担任了大司马的人;他也是汉朝第一个一人兼任两个重要职务的人。

于是,有人会猜想,刘欣会不会也把孔光赶走,让师丹一人兼任三公职位为一体?

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刘欣知晓。

然而刘欣却拖了将近半年才公布答案。半年后,刘欣下诏,封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师丹为大司空,丞相仍由孔光担当。

到此,师丹才恍然大悟。半年来,刘欣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洗牌。而他洗牌,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出招。

刘欣以为,师丹是他的老师,傅喜是傅氏外戚,只要俩人愿意和他站在同一战壕,没有什么大事是做不成的。

大戏开场之前,总有敲锣的人。这次,替傅太后敲锣打鼓的人,是两个宫廷跑动的官员。一个是郎中令,一个是黄门郎。

这俩人给刘欣上了一道奏书,说道:“我们强烈建议撤销傅太后及丁皇后头上的“定陶”两字,同时建议,傅太后及丁皇后的车马仪仗等符合皇太后及皇后的身份,并请陛下为恭皇刘康在长安设立祭庙。”

一步到位,马到功成,多美妙的提议。刘欣把奏书下传各部门讨论,很快的,中央各部的意见就反馈回来了。众人的口径很一致,说:这意见提得真好,早就应该提了。

刘欣笑了,傅太后笑了。成功仿佛就在眼前了。

他们笑得太早了。

这时,最让他们无限担忧也无限期望的三个汉朝大腕出场了。结果大出刘欣意外,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亦口径一致,说道:“郎中令和黄门郎的提案,无法让我们通过。”

刘欣的心情犹如黑云漫天,一下子阴沉起来。

要知道,他这个当皇帝的能将三公的牌洗成这样,那都是富有深意的。首先,孔光是顽固派,有啥说啥,至死不渝。但是他有个毛病,只负责提意见,至于上面采不采纳,与他无关,他不会拼老命跟你玩。就冲这点,刘欣让他稳坐丞相位。

傅喜呢,前面都说了,他再怎么顽皮,也是傅家的人。经过傅太后前段时间的不断打击,他应该长点智商了。就算口头上要说反对,装装就可以了,不必较真。

师丹就更好办了,刘欣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傅太后及刘欣对他是充满了无限的信任的。

但是,刘欣怎么也没想到,孔光顽固,傅喜也丝毫不为刘欣所动,仍然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最最让刘欣郁闷的是,让他们信任的人,却是最不靠谱的人。反对以上提案最强烈的人,不是孔光和傅喜,而是他的老师师丹。

对提案有异议,那也是可以的。毕竟给傅太后升级这事,在汉朝后宫发展过程中是个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凡事好商量,只要彼此有诚意,可以商量将成本降到最低。

然而,师丹却摆出一副不容商量的姿态,独自上奏,陈述反对意见。师丹的奏书很长,简单来说,反对理由主要有两条:

首先,傅太后连出行车马衣服都和王太后一样,那天下不是有两个皇太后了吗?天下至尊只有一个,这样的话,怎么体现天下至尊的大义。这是其一。

刘欣过继给刘骜,就必须遵守宗法制度。按照宗法制度,刘康只能享受封国诸侯王的待遇,不能在首都长安设庙。如果设庙,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后任皇帝一上台,肯定要把刘康的庙撤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是其二。

此上一话一出,字字金刚,坚硬滚圆。老师说的句句在理,但闷声挨训的刘欣却突然生出一股强烈的不满。

这次,刘欣更加被动,眼看快要通过的提案就这样被搁浅了。这下子,刘欣总算看出来了,想要光明正大地赢得这盘棋,必须先搞掉师丹。

刘欣已经长大了。儿大不由娘,学生长大了肯定也由不得老师了。刘欣决定让师丹为他的说教付出点代价,不然他还真以为自己永远是那个思想受他洗礼的学生。

天下的政治斗争,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和套路。要想搞倒对手,必须抓住其把柄。把柄也叫黑材料或者猛料。很不幸,师丹有一个相当猛的料,竟然被爆出来了。

情况是这样的:师丹每天都有很多公文需要处理,他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秘书处理。问题就出现在秘书身上,秘书每代写一份奏书,总暗留原稿,并悄悄地传到外面。于是乎,师丹还没将公文上交,满长安的人都已经提前知道,并且传得沸沸扬扬。

凡是靠近皇城的地方,老百姓都特别关心政治。那时候,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能够满足市民偷窥欲的,只有从皇宫或者政府大院里传出来的各种小道消息。

这下好了,师丹的公文竟然成了长安市民头版头条的口头新闻。刘欣觉得得到了一块好料,他决定趁热打铁,把师丹赶出长安城。

有一天,刘欣召开中朝及外朝扩大会议,突然提问一个问题,问师丹不慎把公文外泄一事,大家怎么看。

众人一听,就知道刘欣想听什么了,都异口同声地说道:“师丹自以为是陛下老师,居功自傲,太不识抬举了。陛下应该叫廷尉立案,立即把他拿下。”

廷尉动作很快,果然上书弹劾师丹。他们给师丹挂了一条大而空的罪名:大不敬。

什么叫大不敬?通俗地说,就是不懂事,得罪皇帝啦!得罪皇帝没关系,重要的是,这是条死罪。

刘欣出手了。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给师丹传达。诏书的内容大约如下:“老师您位居高官,不懂体谅皇帝辛苦,却屡屡口出不逊,误导国家。说真的,我都替您感到惋惜了。”

刘欣仿佛就站在师丹面前,摇头叹气,稍微停顿后,他又接着说道:“按汉朝相关法律,我应该将老师您移交法庭审判。但是,看在你我师生一场的份上,我还是放你一马,只把你贬为平民。现在,请您把大司空以及高乐侯的印信、绶带,通通上交有关部门。”

一块拦路的巨石终于搬走了,刘欣总算要松口气了。

但是,赶走了师丹,还有孔光和傅喜,怎么对付这两个老家伙?来软的,还是玩硬的?

刘欣想了又想,又轻轻地摇了摇头,不禁叹了一口气。他心里想道:看来,如果他们那样,那就只有这样了。

三 政治打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欣是个训练有素的战士。尽管他才二十出头,却具有四十年的江湖功力,就这方面,他得感谢傅太后几十年的用心栽培。

在傅太后看来,她可以把刘欣当成一个杀人的工具,一个替她铺地毯、扶着她走向权力顶峰的人。傅太后错了。她并不知道,刘欣翅膀开始硬了。他的梦想,就是挣脱傅老太婆的束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皇帝。

所以从某方面来讲,他还不是一个浑蛋。恰好相反,他正凭借着有限的能量,在傅太后和王太后较量中充当着稳定博弈平衡的筹码。

熟悉博弈学的刘欣,也很理解孔光、傅喜以及师丹为什么总是力排众议,维护汉朝正统思想。那是因为,这帮人都是些道行深厚的读书人。凡是读书人,一上境界了,关注的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康,这是儒学家心里最远大的抱负。为了这个抱负,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儒家价值观。

然而,当刘欣看着孔光、傅喜以及师丹三驾马车齐驱天下时,他多么渴望他们稍微改变立场,向现实妥协一点点,满足傅太后和他心里替父亲刘康立个庙的愿望。如果那样,傅太后也不会为难他了,他也不会再去为难孔光他们了。可惜,他们丝毫不为所动。

谁都想当皇帝,可谁想过皇帝内心真实的困难。像刘欣,在傅太后面前,他常常挨骂,还不能还口。在外朝大臣面前,他承受压力,又没有人他替解压。那怎么办?当然很难办。

三驾马车是他制造的,但是为调和与傅太后的矛盾,他不得不把这几辆马车拆了,重新组合。

所以说,刘欣赶走师丹,他心里也挺难过。难过归难过,老人走了,还得迎新人。师丹老师走后,谁会是他的接班人呢。刘欣认真考量了一下,锁定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就叫——朱博。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博是个大侠级别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很早就出门闯荡江湖。

历史证明,由草根刘邦开创的汉朝,是穷人最幸福和最美好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无论你多穷,只要你艺高胆大,放手大搏一场,美丽辉煌的明天就在前方等着你。

跟那些混出人模狗样的穷兄弟前辈一样,朱博先在基层煅炼,谋得一亭长职务,打开江湖网络。不久,他很幸运地跟长安城两个大腕交上了朋友。一个是萧望之之子萧育,另一个是前御史大夫陈万年之子陈咸。

萧望和陈咸风度翩翩,江湖气甚重,常以公子卿自居。此俩人,陈咸官衔大,时为御史中丞。当年石显在汉朝中央一手遮天时,陈咸和众多儒侠一道,围攻高手石显。但是,因为功力不足,被石显一掌打下悬崖——石显以陈咸泄露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为由,将他逮捕入狱。

朱博决定营救陈咸。

那时,朱博在地方不过是个小职员,能量还不及宫中那些被唤做阿猫阿狗的人,何能救得陈咸?但是,一件最不可能的事,却被朱博做成了。

为了救陈咸,朱博先是辞职,然后想方设法混进了廷尉,了解陈咸案情进展。接着,他化装成医生,混进监狱,面见陈咸,掌握第一手材料。从监狱出来后,他又改名换姓,将加到陈咸身上的罪名,揽到自己身上,挨打数百。终于使陈咸得免死罪。

等到汉成帝上台,大司马王凤掌中央,即大力营救被石显打倒的众多儒士好汉。于是陈咸被王凤救出,提为长史。然后,陈咸又向王凤推荐朱博,陈述朱博保护他的惊险故事,说如果没有朱博,就没有今天的陈咸。

于是,朱博凭拯救陈咸一事闻名天下,赢得王凤赏识,王凤先让他到某县里镀金,然后一路提拔,最后当上太守,成为两千石级别的高官。

王凤提拔朱博,是要将他纳入王氏外戚队伍,充实外戚力量。从此,朱博就成为王氏外戚力量中强悍的一员,所以一路高升,当上了后将军。王凤死后,朱博傍上了红阳侯王立,俩人关系甚密。但是,王立炒地皮揽财被揭发后,朱博也跟着倒霉,被罢掉官职。然而一年后,朱博又被起用了。

起用朱博的人,就是眼前的皇帝刘欣。刘欣先让他当了光禄大夫,接着又迁为京兆尹。

我们知道,在汉朝,如果皇帝爱你,就让你去当京兆尹。如果他恨你,他也可以让你去当京兆尹。京城长安,权贵多,盲流多,犯罪率长年居高不下。如果当好了京兆尹,前途无量;如果不能过关,马上让你滚蛋,甚至连命都没了。到目前为止,能够在京兆尹上混得好的,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但是,朱博还是混出来了。

朱博能混出头,有可能偷学了曾担任过京兆尹的张敞的江湖秘籍。当年,张敞为人轻浮,但他凭着一手绝技,笑傲江湖多年。他那绝技,归根到底只有八个字——该哄则哄,不哄则杀。

朱博深谙张敞治世之术,抓到猛人时,他不杀人,而是先让了解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的政策。如果誓死要跟他斗到底,他也毫不迟疑,马上刀起头落,血染大地。

除了能说敢杀之外,朱博还有一招绝技是张敞所没有的。张敞八小时之内,基本是个好干部;八小时之外,就是个轻浮放浪之徒,动不动就到长安街上打望美女。朱博与他不一样,他生活节俭,不爱美女,也不爱喝酒,从不参加什么不良宴会。

如果是重大宴会必须喝酒的话,他还是可以小饮的,原则是不能超过三杯。三杯过后,想让他喝酒,雷公都打不动。

所以又说,朱博是个特不懂享受生活乐趣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热情似火的人,他的全部激情,都投入到火热的政治事业中去了。

为了工作,他起早贪黑。他下班回家的时候,老婆孩子已经睡了;他起床上班的时候,老婆孩子还在床上。尽管同居一室,连老婆都难以见到自家那个为工作发狂的男人。

最后,朱博因为工作出色,考察过关,被刘欣提拔为大司空。

刘欣选中朱博为大司空,政绩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准确地说,刘欣看中他,是因为他身上有三大优点:这是一个能干事并能干成大事的人,这是其一;朱博官场江湖关系广阔,人气旺盛,具有名臣之称,是个可以拿得出手的人,这是其二;最重要的是,朱博是个见风转舵、认权不认人、替权势卖命的人,这是其三。

这就是刘欣所认为的孔光等人所不具备的官场素质。正是靠着最后那个闪光点,朱博一步步地被推向了风光无限、危险重重的权力顶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王凤,朱博将不是今天的的朱博。如果王凤不提拔他,或许他还在政治底层徘徊和挣扎;要么就是继续跟随陈咸等公子哥,闲时帮闲,忙时帮忙,顶多就是一个混混角色。

然而,在傅太后的凌厉攻势下,王氏外戚的政治垄断事业坚守得有些力不从心。事业受挫,朱博没有理由不与王氏外戚一道共患难,勇挑担,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但是,朱博却不是这样想的。

他是怎么想的,除了天知道,就只有两个人知道。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刘欣。刘欣发现,朱博当上京兆尹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主动脱离王氏外戚圈子,直奔傅姓外戚队伍去了。

刘欣觉得朱博转变得有些突然。其实在朱博看来,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朱博认为,他本来已经罢官,一无所有。但是,刘欣慧眼独识,一路提拔,让他当上了长安市长。京城长安是个是非之地,如果他想混得久,必须有靠山。

王莽都被整下台了,王太后呢?傅太后把口水都喷到面前了,也不见她哼两句。所以他坚定地认为,王姓外戚这座靠山靠不住了,能靠得住的,似乎只有由傅太后精心打造的傅、丁两姓外戚力量。

朱博想靠近傅太后,必须有中介才行。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中间人,这人名唤傅晏,亦是傅太后的堂弟。朱博结识傅晏后,俩人常聚,酒杯一举,灵感就出来了。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替傅太后正名。所谓正名,就是前面说过的轰轰烈烈的尊号行动。只要让傅太后实现了尊号梦想,将来的路,自然就好走多了。

这下总算看清楚了吧!傅太后尊号行动的始作俑者,是傅太后,但是至始至终替傅太后出力卖命的人,是站在眼前的朱博。这就是为什么刘欣眼睛都不眨地将老师师丹赶出长安城、将朱博提拔为大司空的真相之一。

其实,刘欣将师丹赶走,并不全都是为了给朱博腾出空缺。没人知道,他免去师丹,还隐藏着一股凌厉的压力。这股压力,就是冲着傅喜而来的。刘欣就想告诉傅喜,他的老师师丹不听话,所以叫他滚蛋了;如果你这个傅家外戚帮外不帮里,照样可以让你走人。

于是,刘欣便派人去找傅喜,请他就傅太后尊号行动投一张赞张票。

三个反对派,搞定了师丹一个。如果傅喜点头了,那就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既不伤亲情,又有利于皇帝开展工作,那不是挺好吗?

很快的,傅喜回话了。可是刘欣听到了一个伤心的回话:傅喜摇头了,还是那句话,不支持傅太后。

傅喜,你爸到底是不是姓傅?既然姓傅,为何生出你这等吃里扒外的家伙?我想,傅太后听到傅喜的反对话后,肯定跳起来开骂了。

问题再度僵持。

这时,朱博上场了。

朱博给刘欣写了一道奏书,表达了他的基本看法:孔光,志在自守,不能忧国;傅喜,至尊至亲,却“阿党大臣”,无益政治。

朱博的意思很明显,孔光为了自保,不会为了傅太后的尊号行动血拼到底,但这人思想保守,留他也没用;傅喜呢,连亲情情面都不给了,留着他,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既然两者没用有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清除出局。

朱博这番话,说到刘欣心里去了。刘欣自认为,他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给过傅喜无数机会,可傅喜却一个面子都不卖给他。这绝对是一个不平等的买卖,既然这样,他凭什么要受这种气呢?

一切不听话的孩子,都不能给糖吃。刘欣决定给傅喜来点狠的了。

四 天意不是传说

公元前5年,二月二十日。刘欣下诏,免去傅喜大司马职务,让他保留侯爵身份,回家休息。

这招是有点狠,但是傅太后却认为还不够狠。傅太后亲自下诏,给丞相孔光及大司空朱博传话,傅喜勾结师丹,伤害了我脆弱的心灵,必须让他滚出长安,回他的封国去。

于是,傅喜收拾行李,自行上路。四月十九日,轮到孔光了。刘欣下诏,贬他为平民。

傅喜走后,刘欣任命丁姓舅舅为大司马;孔光被赶走,很自然的,丞相位就落到朱博手里。当天,刘欣封朱博为丞相。然而,当朱博准备受命履职时,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情况是这样的:朱博被封为丞相当天,刘欣要举行一个受封仪式。朱博当大司空时,上书提议将大司空改为御史大夫,刘欣同意了。朱博当上了丞相,就空出御史大夫一职。这个职位刘欣将它留给了一个叫赵玄的人。于是乎,俩人同时上殿,准备接受任命。

意外就在这时候出现了。朱博和赵玄刚进皇宫,才上台阶,天空突然传来一阵旱雷般的巨响。

巨响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偏偏在朱博即将受封的时候,就轰了。果然,那一阵轰响,皇宫内外无人不议论纷纷,一下子就传到了刘欣那里。

刘欣也觉得事情有些古怪,马上派人到丞相府把李寻叫来。李寻,星象学家,当年丞相翟方进发现他,把他拉进丞相府任职,如遇鬼事怪事,可直接向他咨询。

刘欣见到李寻,将基本情况向他说明。李寻装模做样地掐指一算,不禁摇头叹息起来。刘欣顿觉不妙,准备发问。这时,李寻说话了。

他这样说道:“陛下听到的巨响,就是传说中的鼓妖。鼓妖什么时候才能响呢?据我研究,凡是君王眼睛、耳朵被蒙蔽,拥有虚名的人进入政府任职高位,鼓妖就响了。”

李寻像说上瘾了似的,继续说道:“又据我研究,鼓妖发声的时间相当有规律。如果在一年中期、一月中期或是一日中期声响,政府部门里,肯定有正部长以上的干部受难。现在是四月,按一年分为三等分来说,四月算是一年的中期;今天是十九日,也算是入月中期;现在是辰时,也算是入日的中期。这说明,某政府高官,已到最危险的时刻。”

接着,星象大师李寻先生舔了舔嘴,又说道:“即将受难的政府高级官员,肯定是实际上已经掌握大权的人。为了挽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建议陛下马上将他们罢免。”

那么,李寻所说的他们是谁呢?最后,李寻毫不含糊地说道:“他们就是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陛下如果不信,不出一年,他们肯定出事。”

完了。辛苦培养的皇家代言人、高级跑腿工,竟然来了个鼓妖就要被搞砸了。那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难不倒刘欣。首先,朱博能有今天,是他和师丹、孔光、傅喜等人博弈的成果。如果将他废除,前功尽弃,怎能甘心?

其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听取建议,受难的人必将是朱博,而不是刘欣。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朱博不过是棋盘上的一粒棋,丢掉了他,还有别人。

刘欣决定,按照既定程序继续为朱博举行受封仪式。刘欣要看看,到底是人的力量大,还是天命意志强。

按李寻预测朱博的命运,不出一年就能见出分晓。对傅太后来说,这个信息相当重要。刘欣是朱博的老板,傅太后也是朱博的老板。老板的特性是什么?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特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身上的剩余价值。

朱博不过是他们的高级技工,如果他们在短时间内将朱博的剩余价值榨取够了,那么不但能保本,还赚了一笔。怎么个榨法?很快的,刘欣就定下以下计划。

首先,朱博必须替傅太后完成尊号的愿望。

这个道理,朱博还是知道的。很快的,朱博就上书,建议给傅太后加尊。朱博这边一唱,刘欣马上在那边一和,下诏去掉傅太后和丁太后头上的“定陶”两字。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老太婆傅太后真正实现了与王太后同坐同起的称号。于是乎,自汉朝立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两个同级别的太皇太后,一个是傅太后,一个是王太后;两个同级别的皇太后,一个是丁太后,一个是赵太后。因为同级别,所以一切待遇一视同仁。

媳妇终于熬成了婆,何况傅太后还是个老太婆,她能熬到今天这一天,实在太不容易了。在她通往与王太后平起平坐的路上,王莽、师丹、傅喜三人是她最大麻烦的制造者。现在,该轮到他们看看傅太后的颜色了。

接着,丞相朱博和御史大夫赵玄上书,奏道:“师丹任大司马时,压制傅太后尊号,这种不识抬举的人,不要让他享受侯爵采邑了,请允许贬作平民。”

刘欣听出来了,这是傅太后的意思。于是乎,他批准朱博奏书,将师丹贬为平民。

这只是一个开始,账还没算完呢。又接着,朱博和赵玄又联合上书,说:“王莽任大司马时,也压制傅太后尊号,按理他也不能再享受侯爵待遇了,请允许贬为平民。”

刘欣一听,犹豫了。“哦,这个事呀。我知道了,让我先考虑考虑吧!,,

刘欣知道,把王莽往死里整,当然也是傅太后的意思。但是,傅太后只知整人,整得不亦乐乎,却不知道他这个当皇帝的实在难做人。

要知道,傅太后是刘欣的祖母,可王太后也算是他的祖母呀!刘欣可是过继给刘骜当儿子的,按汉朝宗法制度,他是不能再认傅太后等亲人的。如果当年王太后不保护这对祖孙,傅太后能有今天这般风光无限的日子吗?所以,王太后的面子是必须给的。既然这样,修理王莽就不能太过份。

最后,刘欣做了一个折中。王莽继续享受侯爵待遇,但是他必须离开长安,回到他的封国地去。

但是,刘欣怎么也没想到,傅太后整人已经上瘾了。她穷追猛打,决定清理门户,连傅喜也一起收拾了。

其实,傅太后之所以发狠,不是没道理的。她整师丹和王莽的时候,可是一刻都没犹豫的。可是她还是给傅喜时间,希望他有所悔改。傅太后等了半年,不见傅喜上门道歉,也没见他派人来请个安,仿佛根本就没把老太婆当回事。

于是,傅太后叫朱博的老相好傅宴传话给朱博,说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必须让傅喜在长安消失。同时,我要让他一辈子不安宁。

立刻,傅宴就去找朱博。朱博一听就知道怎么做了,他抬脚就去找御史大夫赵玄。

然而,当朱博把傅太后的意思说完,赵玄却犹豫了。

赵玄说道:“我看整傅喜这事,还是算了吧!陛下已经让傅喜回封国了,我们还要去搅局,是不是做得太过了?”

朱博答道:“这怎么能说算了呢?傅太后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傅喜不能再享受侯爵之位了,师丹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既然我都答应傅太后了,就算一死,也要实现我的诺言。”

玩大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朱博只知世间有傅太后,不知世有皇帝刘欣。世间高明者,唯有赵玄,他深谙傅太后的狠劲,但对刘欣也心存敬畏。刘欣是什么人?他是个做事有底线而且极有分寸的人。如果超越他的底线,他可能就要翻脸不认人了。

但是,赵玄又是悲哀的。他被朱博绑架了。人家都说了,我和你是一条船上的。如果朱博一人上奏,不慎翻船,他这个御史大夫还有得混吗?他想混,可傅太后不想让他混了。

所以,他只有硬着头皮和朱博一起去冲锋陷阵。不过,以什么借口来修理傅喜?怎样做才不露马脚?这个问题的确伤了朱博不少脑筋。于是,他想了又想,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想出一计妙招。

朱博认为,上奏弹劾傅喜一人,容易让刘欣怀疑他们居心不良。所以,为了修理傅喜,他必须拉个垫脚的。让谁来垫脚呢?朱博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前任大司空何武。

曾经,刘欣为了扶师丹上来,故意找了个碴,说何武不孝,将他打发出长安城,回封国养老去了。其实,何武被赶走的真实原因朱博还是了解一二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何武在位上瞎混,对傅太后,甚至对国家,都没啥贡献,这才被赶走。

在朱博看来,傅喜和何武情况差不多。傅喜很有才,但也没见他对国家做出啥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对傅太后不但没贡献,还结下了深仇大怨。这就不要怪傅太后要对他下手狠了。

编织好理由,朱博和赵玄再次上奏,说道:“傅喜和何武两人在位时,对国家都没有贡献,虽然已经免职,但也不能享受侯爵待遇了。请求陛下把他们一律贬为平民。”

刘欣一听,先是一愣。愣了半天,他好像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乎,他一下子火大了。

怎么说朱博也算是个老江湖了。然而他行走江湖多年,为了贬损一个人,竟然编织出这般没有半点技术含量的理由,实在让刘欣匪夷所思。

傅喜的学术水平,那是众卿都知道的;傅喜的道德水准,在江湖中更是无人不知。傅喜坚定政治良知,捍卫汉朝正统,不惜一切代价和傅老太婆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这难道不算是一种贡献?

罗织罪名水平差,揣人心术也极次。朱博太不了解刘欣,刘欣看似是傅太后的傀儡,其实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都是有原则的。并非传说中一切都由傅太后说了算。

还有,傅太后和傅喜关系如何,刘欣最为了解和清楚。朱博以为拉上一个何武来垫背就能瞒过刘欣。简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就冲着门缝里看人这点,刘欣没有理由放过朱博了。

于是,刘欣马上把御史大夫赵玄召来审话。赵玄很听话,刘欣没问超过三句话,他就什么都招了。说,他们上奏,完全是受了傅太后的指使。

够了,刘欣知道怎么做了。刘欣从宫廷系统及武官系统中抽调人马,组织临时调查组,调查朱博和赵玄。

朱博离死不远了。

果然不久,调查组的报告出来了。调查组负责人弹劾朱博和赵玄做人不厚道,请到廷尉的监狱报到。刘欣动作很快,马上批准逮捕朱博和赵玄。

赵玄坦白从宽,免于死罪,只被罚为苦役。至于朱博,那就别想溜了。然而,刘欣的使者到朱博家里抓人时,发现朱博已经自杀了。

朱博四月受封丞相,八月自杀,他的丞相生涯,竟然没超过半年。正如星象大师李寻所说的,鼓妖响起,不出一年,朱博即可遭殃。

一切都是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