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的手段

邺城惨败无疑给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的唐帝国再度造成了重创。

帝国要再花几年时间,才能集结这么多兵马,筹集这么多钱粮,打这么一场大规模的平叛战役?

没有人知道答案。

不是不会算这笔账,而是不敢算。

很显然,这场始料未及的失败令肃宗李亨至为心痛,也让朝野上下失望已极。所以,肯定要有人来担这个责任。

当然了,观军容使鱼朝恩是不会担这个责任的。他想都没想就把黑锅扣在了郭子仪头上。鱼朝恩很早就在嫉妒郭子仪的军功,看他很不顺眼,这回刚好抓他当替罪羊。

鱼朝恩回京之后,就日夜不停地在李亨耳边唠叨,说两军刚刚交战,他就亲眼看见郭子仪率先逃跑了,若不追究郭子仪的责任,无以正朝廷纲纪。

郭子仪没有辩驳,他愿意背这个黑锅。

原因很简单,鱼朝恩是天子跟前的红人,若得胜还朝,功劳自然归他;如今战败,责任也自然是九大节度使的。而郭子仪身为九大节度使之首,他不背这个黑锅,还有谁能背,还有谁肯背?

乾元二年七月,肃宗把郭子仪从洛阳前线召回长安,让李光弼取代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表示要让李光弼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很敏感也很谨慎地提议,还是派一个亲王来当元帅,自己当副职就可以了。肃宗听了很满意,随即任命赵王李係(李亨次子)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元帅。

郭子仪就这样被解除了所有职务。他离京的那一天,朔方将士们涕泣不已,纷纷拦在道上不让他走。郭子仪强忍眼泪,对他们说:“我今天是要替一个离京的朋友饯行,暂时还不走。”将士们信以为真,让开了一条路。郭子仪立刻挥鞭,头也不回地疾驰而去。

郭子仪走后,其兵权全部转移到了李光弼手上。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光弼已经成了帝国的王牌部队——朔方军的一把手。

不过,兵权固然可以在一两日内移交,可朔方将士的军心却没那么容易移交。

李光弼深知,郭子仪这些年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且宽仁待众,深受朔方将士拥戴,如今因邺城之败而背了黑锅,又被自己一朝取代,朔方将士必然不服。虽然朝廷授予了自己朔方节度使之职,但这并不等于他会自动获得将士们的拥戴。换句话说,要想当朔方军的老大,不仅要凭朝廷的一纸任命状,更要凭自己的本事和手段!

为了防范朔方将士在他进驻洛阳接管军队时耍什么花样,李光弼不敢在白天公开进城,而是满怀警惕地带着五百河东骑兵,在某个深夜悄悄进入了洛阳。

李光弼赴任后,立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接连颁布了一道道严厉的军令。数日之间,洛阳守军的军容涣然大变,无论是士卒的精神面貌,还是营垒的布局结构,甚至连旗帜插在什么地方,都鲜明地刻上了李光弼的烙印。

郭子仪治军向来以宽仁著称,而李光弼治军则以严整见长。现在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光弼更是要处处表现出与郭子仪的不同。

如此一来,将士们自然是越发怀念郭子仪,也越发排斥李光弼了。

就是这种普遍的排斥情绪,差点激起了一场兵变。

当时,朔方军的左厢兵马使张用济驻守在河阳,李光弼传檄让他到洛阳晋见。张用济本来就对李光弼心存抵触,后来听说他到洛阳赴任时还玩了一下手段,顿时大发牢骚:“朔方军又不是叛军,李光弼居然乘夜而入,为何疑心到这种地步?”

现在,李光弼忽然召他晋见,张用济自然是满腹狐疑。

他怀疑,李光弼很可能听说了他那些牢骚怪话,所以就想拿他开刀,杀一儆百。

思虑及此,张用济决定抗命。他马上召集众将领,打算组织一支精锐部队突入洛阳,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张用济是火爆性子,说干就干。突击队很快就集结完毕,人人全副武装,刀剑出鞘。眼看一场兵变就要爆发,时任朔方都知兵马使的仆固怀恩阻止了张用济。他说:“邺城兵败,郭公确实负有一定责任,所以朝廷才罢其兵权。今日你若是驱逐了李光弼,强行迎回郭公,就是抗拒朝廷,就是谋反!”

同时,另一个大将也力劝张用济:“你发动兵变迎请郭公,朝廷必然怀疑是郭公在幕后指使,你这么干,等于是害他家破人亡!试问张君,郭公一家百口哪里对不住你了,你要置他们于死地?”

张用济闻言,顿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只好悻悻作罢。

这场兵变虽然没有爆发,但是张用济闹出这么大动静,李光弼当然不会不知道。

数日后,李光弼带着数千骑兵,以巡视防务为名离开洛阳,沿着黄河走到了汜水(今河南荥阳市西北),等着看张用济作何反应。张用济知道自己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好硬着头皮前往行营叩见。李光弼二话不说,当即以违抗军令为由,命人将张用济推出辕门斩首。

张用济没有及时前往洛阳晋见,自然是违反了军令,但无论如何罪不至死,了不起也就是打几十军棍而已。现在,李光弼之所以如此小题大做,对张用济痛下杀手,目的就是要杀戮立威,以此震慑三军。

这就是李光弼的手段。

有道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意气用事的张用济很不幸地当了这根出头的椽子。

张用济前脚刚被推出辕门斩首,仆固怀恩后脚也进了李光弼的行营。作为朔方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当然也要来拜见这位新老大。

李光弼面无表情地请仆固怀恩入座。两人还没说上几句话,李光弼的卫兵就一脸惊惶地入内禀报,说有五百个胡人骑兵直闯大营,现在已经到了大帐门口了。

李光弼顿然变色。

不用想也知道,这些人是仆固怀恩的手下。

仆固怀恩不动声色地瞥了李光弼一眼,赶紧起身来到门口,指着那些骑兵厉声斥责:“我一再告诉你们不要来,为什么偏偏还来?”

李光弼明白了,这是仆固怀恩和他手下人设计好的一出戏,目的是对他进行武力威慑,以防他大开杀戒,把仆固怀恩变成第二个张用济。

李光弼面带笑容地拍了拍仆固怀恩的肩膀,说:“士卒跟随主将,这是人之常情嘛,何必怪罪他们呢!”说完即刻命人搬出酒肉,设宴款待仆固怀恩一行。

那五百胡骑大为意外,一时颇有些受宠若惊之感。

就这样,李光弼并没有花多大力气,也没有花多长时间,就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收揽了朔方将士的心。尽管还有不少人打心眼里不服他,但至少在表面上,他们不得不接受李光弼指挥和调遣,从此再也没人敢随便违抗他的军令。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经过六个月的养精蓄锐之后,史思明终于点燃了南征的战火。

史思明命少子史朝清镇守范阳,然后兵分四路:一路由将军令狐彰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出发,进攻滑州(今河南滑县);他本人亲率一路出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史朝义率一路出白皋(今河南滑县北),周挚率一路出胡良(今河南浚县东),分别渡过黄河,从三个方向围攻汴州(今河南开封)。

十几万范阳铁骑掀起漫天黄尘,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汹涌南下。

一切就跟四年前的那一幕如出一辙。

唯一的区别只是——当初的主角是安禄山,如今的主角是史思明。

此时,李光弼正在黄河南岸巡察防务,得到燕军大举南下的战报后,立即赶赴汴州,对驻守汴州的守将许叔冀说:“你只要坚守十五天,我一定发兵来救。”

这个许叔冀,就是当初龟缩在江淮拒不援救睢阳的那个家伙。别说坚持十五天,就算让他坚持三天恐怕都办不到。当然,许叔冀是不敢对李光弼这么说的。他当场猛拍胸脯,对李光弼赌咒发誓,说自己无论如何也要与城池共存亡。

但是,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史思明大军一到,这个缩头乌龟很快就败了,旋即毫不犹豫地举城而降。史思明马上任命许叔冀为中书令,命他仍旧镇守汴州,随即乘胜西进,兵锋直指郑州和洛阳。

李光弼意识到洛阳无险可守,便与东京留守韦陟商议说:“史思明乘胜而来,兵锋甚锐,我军利于坚守,不利于速战,洛阳易攻难守,韦公有何良策?”

韦陟听出来了,李光弼的意思是想暂时放弃东京,只是身为军队统帅,这种话不方便说,只能由他这个东京留守来说。尽管韦陟很不情愿放弃洛阳,可他也很清楚,从战略上来讲,李光弼的想法是正确的。

韦陟随后提议,大军撤出东京,分一部驻守陕郡,主力则退入潼关固守。

李光弼听完后淡淡一笑,摆摆手说:“暂时撤退肯定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退得太深。倘若无故弃守五百里地,敌人的气焰势必更加嚣张。而今之计,不如退守河阳,跟北方的泽潞战区遥相呼应,形势有利则主动进攻,形势不利则依险固守,让史思明不能向西前进半步。韦公啊,要论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如你;可在军事方面,你不如我啊。”

其实,李光弼这话未免太谦虚了。

他这个“撤离东京、退守河阳”的战略,恰恰是把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兼顾到了。我们都还记得,当初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所以掉了脑袋,就是因为只单纯考虑军事,从洛阳一下子退到潼关,“无故弃守五百里”,丝毫没有顾及到这么做在政治上犯下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假如李光弼没有汲取前车之鉴,势必重蹈高、封二人的覆辙。

李光弼说完后,韦陟没有反驳,但另一个将领却提出了质疑:“洛阳是帝京,岂能如此轻易就放弃了?”

李光弼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他一眼,说:“若要守洛阳,则汜水、崿岭(今河南登封县南)、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等要害之处皆应派重兵布防,你身为将军,你倒是说说看,依目前的形势该怎么守?”

那人眨巴了半天眼睛,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光弼随即发布军令,命韦陟带着东京的所有文武官员及其家眷,即刻西行入关;命河南尹李若幽负责疏散百姓,出城避难;最后,李光弼又命将士把城中所有的重要物资全部运往河阳。

李光弼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洛阳变成一座空城。

洛阳军民有条不紊地撤离时,李光弼亲率五百名骑兵殿后。当时,史思明的前锋已经逼近洛阳东门的石桥。将士们请示李光弼该走北门还是走石桥,李光弼神色自若地说:石桥。

当天夜里,李光弼命全军燃起火把,保持着威严整肃的军容,缓缓向河阳方向行进。燕军的前锋部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不敢迫近。最后,燕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军渡过黄河,从容进入河阳。

这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东京洛阳。

然而,他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史思明也知道洛阳无险可守,便在白马寺附近扎营驻守,并在黄河南岸修筑了一座月城(半圆形的堡垒),与李光弼对峙。

冤家路窄。

这两个老对手又见面了。

史思明来势汹汹,志在必得,一心想速战速决。

而李光弼则气定神闲,坚守不出,准备跟史思明打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