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沉没

一 造孽

卢植跑了,董卓尽管没追上,但并不影响他开会。这次,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决定在开会之前,先跟士大夫集团的主要领袖碰头,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今天的汉朝,能够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像当年袁安、杨震、李固等模样的士大夫领袖,那是相当难啊。牛的都被逼跑了,比如卢植;跑不了的,也被招安了,比如蔡邕;剩下的一些是什么?就是些风里的墙头草,风吹向哪里,就倒向哪里了。

董卓入京以前,主导汉朝政治的,无非两人。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隗。就像当年的窦武和陈蕃一样,那是外戚代表和士大夫代表联合对付宦官的产物。现在何进走了,能够说得上话的,只有袁隗了。

于是,董卓就把更换皇帝的意见,派人给袁隗送去,征求他的意见。

董卓这招,袁隗没有亲自领教过,但他早已大开眼界了。什么征求意见,那纯属是胡扯。他这是贴热脸,还想待在洛阳混的,得把自己老脸贴上去,不然你就是下一个袁绍和卢植了。

再说了,袁隗是官场老油条了。在袁绍父辈当中,袁隗年纪最轻,可升官最快,做官最大,靠的是啥?想想都知道了,没有两下溜须拍马的功夫,肯定是混不上来的。

所以,袁隗一看到董卓的意见书,都不敢多看一眼,马上派人回报,说他非常尊重董司空的意见。

董卓一看,笑了。既然这样,那就接着开会吧。

九月一日,董卓再召集众卿议废立皇帝一事。跟上次不一样,此次会议相当成功。何太后被逼无奈,下诏罢黜刘辩。

罢了就算了。董卓还搞出了两条雷人至极的理由:一是先帝刘宏驾崩时,刘辩作为儿子,在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当儿子的孝心;二是刘辩相貌仪表,不像个君王,所以必须解除职位,降格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老虎吃人就吃了,还吃得振振有词,满朝文武,集体失语。悲哀啊。

悲哀的氛围,弥漫在宫殿之上,久久不去。当何太后的诏书宣布后,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的皇帝印信解下来,转手送给了刘协。然后,又扶着刘辩,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转过头来向刘协磕头称臣。

强忍着愤怒、忍着泪水、忍着耻辱的大臣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董卓的作风,会是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词应该是不错的——造孽。

董卓的确是在造孽。如果说他的造孽是一场悲剧的话,那我要强调,悲剧还只是刚刚开始。

搞定了两个孩子,接着,董卓又把刀架到何太后的脖子上了。他对何太后说:“你作为董太后的媳妇,竟然把婆婆逼死了,这是大逆不道。”说完,他就逼何太后搬家。

两天后,九月三日,他派人给何太后送去了一杯鸩酒。

搞死了何太后,董卓摸摸胸脯,似乎还有一股莫名的怨气没出。他想来想去,突然才想起,原来何家还有一个人欠他的,还没叫他还上呢。可何家能叫得出名字的,都死光了,还会有谁跟他董卓有过节呢?

诸位可能都没想到,董卓想到的这个人,不是活人,而是死人。它就是被袁绍怂恿何进部属杀死的何苗。

董卓为什么恨何苗,只要回头看看前面发生的事,立即就明白了。当是时,何进不是派人喊董卓进城吗,汉朝诸多士大夫都强烈反对,何进都不睬。后来,何苗主动找到他,并劝他不要冲动,这才冷静下来,觉得招董卓进城,是引虎入室。

于是乎,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董卓及部属被种劭喝退,撤军观望。

所以现在董卓认为,何苗生前让他坐立不安,他就搞他个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派人去把何苗的坟墓挖了,把尸体砍成数段,丢弃路边示众。

说董卓是禽兽,那是侮辱了禽兽,他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禽兽不如。

禽兽不如的董卓,做人是很失败,然而他的政治功夫,却练得炉火纯青,独步江湖。他认为自己坏事做绝,应该积点功德了。于是下诏任命三公及部长级干部子弟,递补宦官留下的空缺。

接着,又不断提拔士大夫。为了把戏演得更真一点,他还特别替窦武和陈蕃平反,拜他们的后裔为官,并派人去祭祀这两个江湖老前辈。

相反,董卓的亲信及部属,基本上没有人出来做官,他们都被董卓留在部队里当指挥官去了。

董卓委屈了自己的部属,但从来没委屈过自己。十一月,皇帝下诏,拜董卓为相国。不用说都明白了,皇帝下诏是个幌子,准确地说是董卓拜自己为相国。

相国这个官职,已经几百年不用了,今年董卓再次提起,真是别有用心呀。我们知道,高祖刘邦立国时,萧何被拜为相国,后来是曹参,第三个是吕雉家族的吕产。吕产死后,汉朝的相国,就被拜为丞相。

这样算董卓是汉朝第四个相国,然而老董要的不仅是相国的名称,更要相国享受的高级待遇。

当年,刘邦把韩信等将领喻为功狗,萧何喻为功人,定为立国功臣第一。为了让萧何那个第一实至名归,刘邦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来,王莽为了抬高自个儿的身份,享受的待遇,远超萧何。

现在,董卓也开始学王莽搞花样了。他规定自己享受的待遇,除了萧何有的那两条,还加上一条——赞拜不名。

赞拜不名,就是奏事时不写上自己的姓名。当然,如果董卓高兴,他完全可以在奏书上署上老董,或者董相国之类的。

请记住,董卓享受的三条待遇,只能是唯一的。只有唯一的,才是最尊贵的。如果有不识相想学的,那就完了。真没想到,他还真碰见这么一个不懂行规的。

有一次,侍御史晋见董卓,说要汇报工作。结果董卓一看,那侍御史见他时,竟然没解下腰上的佩剑,气得当场就用铁锤把对方砸死了。

董卓要装斯文,那是很可爱的,这个相信蔡邕深有体会。如果耍流氓,那是真正的老虎见到他,都要跑山里躲了去的。这一点,洛阳的皇亲国戚和贵族们,最心有余悸了。

十二月,董卓纵兵于洛阳城内,实施大抢劫。无论对方身份多么高贵,只有家里有大把银子和漂亮女人的,董卓的部队准会上门光顾。于是一时之间,洛阳城内,气氛相当恐怖,富贵人家都不知道过了今天,还能不能活到明天。

人心尽失,何人愿系之?

董卓的流氓行为,已经成了天下人的共愤。此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行动,正在酝酿。以袁绍为首的豪杰,正在迅速云集。

风在吼,马在叫,疯狂的暴风雨,就要到来了。

二 为迁都吵架

公元一九○年,春天,正月。关东各郡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既然是要打群架,总要有个带头的人。关东豪杰一致认为,当他们头的,肯定非袁绍莫属了。

时势造英雄,豪杰们要组织反董卓联盟,还真离不开袁绍。

首先,袁绍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气很旺;其次,很久之前,袁绍就已经不惜代价,到处招兵买马,手中人才资源相当丰富;第三,在天下所有英雄中,跟宦官直接对抗过的,有谁像袁绍名声大,努力多?

总之,没有袁绍,联盟等于是一盘散沙。没有袁绍,天下就像失去方向,无所依附。

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却很怀疑。

参加反董卓联盟的,有十几路人马。这些人当中,有我们最熟悉的曹操。袁绍离开洛阳城后,老曹也紧随逃回老家,变卖家产,招了五千人,前来响应袁绍,于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会盟。

然而这个极大怀疑袁绍能力的,叫鲍信,时为济北国国相。

他这样对曹操说:“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这话的意思是:能够搞定天下,力挽大厦于既倒的人,是你曹操,而不是袁绍。别看袁绍表面看上去很强,他有一天肯定玩完毙命。

排除鲍信跟袁绍结仇的可能,事实也证明,在所有非著名人士当中,他看人度物的眼光,却是最狠的。

是的,袁绍的一生,都是不自信的。谁也没想到,一向胆大包天的董卓,此时也不自信了。他还不是一般的不自信,而是相当的恐惧。

首先,董卓把刘辩降格为弘农王后不久,又派人把他毒死了。如此手法之差劲、之狠毒,已引起天下共愤,被袁绍等人当成了造反的有利借口之一。其次,他担心凭自己这点凉州兵力,根本就阻挡不了袁绍联盟的进攻。

于是就想,我要不要在开打之前,给自己找条退路呢?

说到退路,方向肯定就在西边。说到西边,董卓突然想到,关东是袁绍的天下,关西是我老董的天下。如果我迁都向西,看你袁绍还敢动我吗?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于是他召集众卿开会,就此事向各位咨询意见,说想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然而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没有谁敢说一句话。

月亮代表我的心,沉默就代表大家没有异议了。那就动工吧。

董卓是这样设想的,要想迁都,就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派副手,率人把洛阳的官员百姓,迁往长安;第二步,则是由他亲自镇守洛阳,跟联军决战。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回军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经想好一人。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曾经跟皇甫嵩等剿灭黄巾等造反军,为汉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朱俊。

对于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但是外表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

想当年,他们一起上战场的时候,人家是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向哪儿,赢到哪儿。自己呢,实力不够,战场上输给敌人,还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结果却输得脸面全无。所以,董卓打心里对朱俊还是敬畏几分的。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洛阳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为太仆,以为副手,即为副相国,让他来做大家的迁都总动员工作。

于是董卓就下达了任命书,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见到朱俊时,却被人家很不客气地打发回来了。并且人家还给董卓带回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当不了这个副相国,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知道,尽管他很亲纳朱俊,给足面子,但也知道他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拜他为太仆兼副相国→文¤人·$·书·¤·屋←,其实就是利用他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迁都这种事,尽管朱俊在朝会上没有说,但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很多次就明确地对董卓表过态的。让一个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迁都,肯定很不靠谱嘛。

如果换成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然而很快地,董卓又有主意了。

他认为,此时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是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主持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是议废,此次是说迁都。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迁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对付,后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

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先来软的,实在不行,再搞硬的。

开会那天,大老粗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会议一开始,他就说道:“诸位,高祖建都关中长安,历时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亦是十一世。据神秘预言书《石包谶》说,这时应该迁长安,才能上通天意,下达民情。”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有可能为迎合神秘预言书的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他这个招数实在太烂了。

当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夺得汉朝皇权的。现在,董卓如果想学王莽,那只能说他碰到他杨彪,实在太不走运了。

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这是一;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势必引起百姓不满。这是二。

第三条,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我想,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两条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消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的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个啥玩意儿,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皮,黑着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话。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后果那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老,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正怒气腾腾的董卓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了。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老,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地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突然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

这个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为躲避宦官追杀,改姓隐名,辗转各地。后来,刘宏驾崩,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把他留住,当了参谋。及宦官被诛,献帝刘协即位,他被拜为太仆。

董卓此举,就是想告诉杨彪和黄琬,他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事实上,罢免只不过是一个前奏。很快地,杨彪就发现,老董为迁都之事,是真的想动真格了。

城门校尉伍琼,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董卓想追杀,这家伙替袁绍说过几句话。然而董卓没想到,亲信伍琼也强烈反对迁都,不由分说,叫骂一番,并把他拖出去砍了。

刚杀完了人,杨彪和黄琬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

董卓笑了。看来,这杀一儆百的手段极为正确,他的目的基本实现了。

不过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一个人的兵权,扫清最后的障碍。这个手握重权的人,才是董卓的真正对手,他就是传说中的战神皇甫嵩。打仗打不过皇甫嵩,玩兵法也玩不过他,董卓还有什么办法能搞他定呢?

很明显,这是个问题。

董卓当然知道,相比之下,皇甫嵩才是一只真的猛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赶进圈子圈住,然后再行动枪。

圈子已经设计好了,它就是洛阳城。只要皇甫嵩进了洛阳城,在他眼皮底下,还能翻得起身吗?

不久,董卓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拜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很快地,诏书就送到皇甫嵩手里。大家一看,都替皇甫嵩揪紧了心。完了,董老虎想使调虎离山之计了。

皇甫嵩看着诏书,半天无话。

这时,有人告诉他:左将军,与其进城受制于董卓,不如咱们响应袁绍,与他抗到底就是了。

说这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京兆尹盖勋,一个是皇甫嵩的参谋。

皇甫嵩听了,只是沉重地摇摇头,默默地收拾东西,整装上道了。

无论是威望,还是人气,或是玩战争,皇甫嵩都远超董卓。然而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向董卓屈服?

这真是一个谜。

或许只有董卓和皇甫嵩才知道,这不是谜。了解自己的,除了自己还有对手。皇甫嵩或许认为,他现在已经不是董卓的对手了。

董卓真的已经强大到无懈可击了吗?没人知道,也没人敢回答。

直到那一天,答案被公布的时候。

三 内讧

公元一九○年,二月十七日,董卓正式迁都长安。

董卓认为,既然俺在洛阳待不下去了,也不能把好东西留给袁绍等联军。于是在迁都前开抢,把洛阳的富豪全部诛杀,一抢而空。接着,逼洛阳数百万人迁往长安。

洛阳距离长安,距离三百五十公里,中间还要穿过崤山、华山等地。那时,汉朝交通工具落后,董卓能让数百万人顺利到达长安,鬼都不信。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一路都是死人,连绵百里,惨不忍睹。

为了防止袁绍突袭,董卓按原计划留守洛阳。说留守,事实上就是做好撤退准备,他把洛阳宫大大小小宫殿,全部烧光,连民宅、庙宇都不放过。

三月五日,皇帝刘协在众人的保护下,抵达长安城。长安大小之事,暂由司徒王允定夺。董卓告诉他,你办事,我放心,好好干。

三月十八日,董卓开斩袁绍家族,太傅袁隗等全族老小,总共五十来人,一个都不放过。

此时此景,天公都在发怒了。然而放眼一看,袁绍竟然还在迟疑着不发兵。他就像个木偶人,完全没了感情,只会在风里,在雨里,在血里,在无尽的悲号里观望。

观望是一种态度,一种愚蠢的悲剧。

这时,有人实在忍不住了,马上就跳起来,要求袁绍发兵。

这个猛人,就是传说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他这样警告袁绍,我们一方率领的是义兵,董卓那边,不过是些暴徒,道德的制高点在我们手里,苍天灭董卓的时刻,已经到来了,请赶紧动手吧。

袁绍听了,不摇头,也不点头,只是沉默不语。

曹操见袁绍没有反应,大叫一声道:“既然你不打,我自己打。”

说完,曹操义无反顾地率军离去。

然而很快地,曹操又返回联军集结地酸枣了。

他是落荒而逃回来的。

他在前线跟董卓的将领徐荣干了一架,坐骑被对方的流箭射中,自己差点丢了命。如果不是堂弟曹洪把坐骑让给他,早就死在前线了。

曹操心里憋了一肚子气。不是因为他打了败仗,而是他在前线跟董卓拼命,回来时却看到袁绍天天欢歌艳舞,好一派歌舞升平之气。

竖子啊!竖子不足与之谋!

曹操冲进宴会,对着众人大声骂道:如果肯听他的建议,进军孟津(今河南省孟津东黄河渡口),据守敖仓,封锁太谷关等;然后直入武关,威胁关中三辅之地,跟董卓决一胜败。好了,现在联军挂着的是正义之师招牌,行的是寻欢作乐之事,人人抱足不前,都在作壁上观。你们不觉可耻,我都替你们感到脸烧。

本来,曹操开骂,不过是想刺激一下袁绍等人。可他骂完,大家都像是耳朵聋了似的,无人应答。看着眼前这一切,曹操恍然大悟:这都是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竖子。

曹操再也看不下去了,扭头走人。亲自跑了一趟扬州,又拉回了一千余新兵,回头驻守河内郡。

他之所以回来,一是为了寻找战机,二则是要看看这场征伐大戏,袁绍怎么来收拾。

果然不久,联军内部好戏连连。

首先是,联军原地不动,整天吃喝玩乐,征集的粮食不够吃了。有吃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没得酒喝了,大家都准备作鸟兽散了。

接着,就在诸位准备各奔东西时,有支军队的领导,互相干起架来。一个是兖州州长刘岱,一个是东郡郡长桥瑁。俩人不知怎的,互相看不顺眼,大打出手。结果是,姓刘的把姓桥的杀了。

看着眼前这一切,没人知道袁绍心里在想什么。

一年很快地就闪过去了,晃眼就到了一九一年的春天,他还是按兵不动,等待战机。

还等个屁,黄花菜早凉了。

袁绍却说,菜凉了,加热就是了嘛。为了加热,准备酝酿征伐董卓的战争,他发挥了一向爱出歪主意的特长,提出了一个可笑的方案。

包括袁绍在内,关东诸多将领一致认为,皇帝刘协被董卓控制手里,山高水远的,还不知道是死是活。与其为一个年幼无知的家伙战斗,不如咱重新立一个皇帝,跟董卓对着干。

重立皇帝,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另立中央。那新皇帝立谁呢?

袁绍又认为,这个非幽州牧刘虞不可。

刘虞,字伯安,汉室宗亲,为人宽仁,甚得民意。在刘氏皇族当中,算是个精英分子。

老袁此议一出,老曹就跳出来第一个投反对票。他告诉袁绍:我们之所以起兵,而天下无不响应,原因就是我们站在大义这一边。皇帝刘协又不是刘贺,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把他废了。丑话说在前面,如果要立皇帝,你们自个儿玩去,我是坚决不会响应你们的。

袁绍笑了。老曹你不玩没关系,我不在乎。我真正在乎的是,那两个人要不要陪我玩。

袁绍指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袁绍的堂弟袁术,一个就是被袁绍准备推出来当冤大头的刘虞。他这样给袁术写信,说我们准备依照西汉周勃当年诛杀少主,迎接代王刘恒先例,拥护刘虞当皇帝,请予支持。

袁术一看来信,笑了。

袁绍真识趣,他也知道本族兄弟,现在混得不错。袁术身为后将军,除了掌握兵权,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这家伙粮食多。然而袁绍有所不知,同是袁氏子弟,同在一条船上,袁术跟他可是同船不同心呀。

这话说来也不丢人,袁术认为,天下大乱,就像混乱的菜市场,这时候最是容易抢肉的时候。他的野心大得很,要抢肉也要抢最大块的,大到什么程度?当然就是人人都想抢的那大块——皇帝。

袁术想当皇帝?

没错,他就是想当皇帝。而且想的不是一两天,他可是天天在想,做梦在想,醒来在想,吃饭在想,走路也在想。可突然之间,袁绍要他来支持刘虞,那不是扯淡吗?

如果换成别人,袁术会考虑作作秀,表态支持,但偏偏刘虞不行。刘虞是皇族精英,人气很旺。如果支持他,一旦假戏真做,成了皇帝,那不是自个儿断自个儿的梦想吗?

说一千道一万,这个提议,他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袁术这样回信告诉袁绍:为了天下公道与正义,他坚决不接受这个提案。

袁绍一看,急了,立即再给袁术写信,袁术回信,还是那个意思——让我支持你另立中央,没门。

袁绍头大了。不过他拍拍脑袋,好像又有主意了。他认为,既然袁术不支持他,何不先做通刘虞的思想,让他当皇帝。只要刘虞愿意接受,生米煮成熟饭,看那些不打算支持的,还有什么话好说。

主意打定,袁绍立即召集众人,写好拥戴书,并把皇帝的尊号派人一起给刘虞送去。然而让人郁闷的是,使者兴冲冲地出去不久,只见他拉着脸灰溜溜地回来了。

使者告诉袁绍:刘虞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袁绍问:姓刘的是怎么说的?

使者:他说皇上蒙难,各位据守州郡,应该同心抗董,效力皇家,用这种尊称他为皇帝的事来搞他,就是污辱他。

哦,原来是这样。既然他不想当皇帝,那让他来担任领尚书事,代替皇帝封爵任官,总应该可以吧。

看到这里,我们总算明白袁绍为什么总迟迟不肯动手征伐董卓了吧。

曹操总说,我们这方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是义兵,董卓是暴徒。这话说得轻巧,人家董卓是暴徒,可他任职官员,都是正当的,他们这方有这种权力吗?当然没有。

既然连个政府官员的任免权都没有,还讲什么道德制的高点?

这就是袁绍的顾虑之一。他必须在动手之前,找一个傀儡皇帝,把这个任免职员的权力搞到手,否则不论他的牛皮怎么吹,广告怎么播,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

可袁绍没想到,他的算盘打得美,可刘虞也不傻,就不想当这个冤大头。不过现在不管如何,必须争取。

于是,袁绍又派人去游说刘虞,说不当皇帝,可先干着领尚书事。

不久,使者又灰溜溜地回来了。

这次,刘虞捎回的话更绝,他警告袁绍,不要再打他的主意了。如果逼急老子了,老子一抬腿就投奔匈奴人去了。

袁绍一听,顿然萎成一团,不敢再逼了。

然而此时,袁绍却听到了一个刺激的消息:二月十二日,汉朝政府拜董卓为太师。

为什么说袁绍受到刺激了呢?要知道,汉朝自立国以来,见过太傅,但少见太师。物以稀为贵,见得少的,那是因为太师地位太尊贵了,无人匹配。

尊贵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了解一下汉朝的体制就知道了。

汉朝有三公,也有地位比三公高一级的上三公,这就是太傅、太师、太保。这上三公中,太师地位最高。作为人臣,官职升到这里算是封顶了,可作为不怀好意的人来说,还没有到顶,比太师更高一级,就是皇帝。

这就是袁绍最受不了的地方。眼看着董卓一天一天地往天上蹿,他却连封个官职都那么理不直气不壮,真是爱莫能助啊。

不得不说,袁绍乃真庸人,想得太多,顾忌太多。可有人就不管这一套,高举反董旗帜,义无反顾地将追杀董卓进行到底。继曹操之后,此人乃不世出的真英雄。

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就叫——孙坚。

四 讨伐

董卓和孙坚,是老相识了。掐指算算,俩人分别已有六年了。六年前,孙坚建议张温诛杀董卓,没有成功,没想到今天两人又在战场上干上了。

孙坚是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征伐董卓的,袁术上表推荐孙坚,于是就被拜为破虏将军。

如果说,这个虏指的是董卓,那么孙坚这个破虏将军,真不是浪得虚名的。在关东战场上,董卓没有输给声势壮大的袁绍,没有输给意气冲天的曹操,而是输给了硬汉孙坚,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晕了,刘协在董卓手里,他怎么会批准袁术这么一个推荐?其实是这样的,袁术说推荐,其实就是他直接任命的。

公元一九一年,二月。即董卓刚被拜为太师的时候,孙坚就率军来问候老朋友了。

第一战孙坚很狼狈,他在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与董卓军会战,输给了董卓属将徐荣。

那个徐荣,就是之前打败曹操的猛人。

输了不丢人,输了就放弃了那才叫丢人。孙坚偏不信邪,收拾残兵,把军队开到阳人(今汝州市西北),准备与董卓再决胜负。

既然孙坚来了,董卓也是不客气的。这次上阵的不是徐荣了,而是东郡郡长胡轸,另外一个则是古今闻名的吕布。可战场认的不是名人,而是实力和运气。吕布和胡轸联合作战时,竟然被孙坚打败了。

熟悉《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一个经典故事,讲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诸位,我们又被罗贯中骗了。

真正刀斩华雄的,不是关公,而是眼前这个江东汉子孙坚。华雄时为董卓都督,被孙坚斩下马去,把董卓震惊得从头凉到了脚。

董卓震惊,联军内部的人也很震惊。

这时,有人告诉袁术:这个孙坚,实在太厉害了,如果他打败了董卓,攻进了洛阳城,恐怕你将来难以控制他了。这样的话,等于是打跑了狼,引进了老虎,不值哪。

顺便交代一下,孙坚此时的粮草,全部是由袁术供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俩人是军事合作伙伴。

可能有人要问,孙坚怎么跟姓袁的搞到一块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这样说,这都是时势逼出来的。

情况是这样的,孙坚出兵时,很缺粮食,于是到处找粮。最后他发现,南阳郡那地方富饶,有数百万人口,粮食很丰富,就把军队开到南阳郡找粮。

孙坚先是好声好气跟南阳郡郡长张咨说话,但那家伙语气特硬,拒绝提供粮食。没办法,只得把他当场杀掉,跟后将军袁术会合。就这样,姓袁的趁机攻下南阳郡,据为己有。

当然,袁术占有南阳郡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向孙坚提供粮草。

可我们也是知道袁术这个人的,他才浅志大,整天都在做皇帝梦。有人在背后这么一搞,袁术怎么都觉得,破坏他皇帝梦的,不是袁绍,反而像是孙坚了呢。

于是袁术决定,不再向孙坚提供粮草,断他后路,让他自生自灭得了。

孙坚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吃一惊。娘的,打了胜仗,没有成就感,竟然还生出这么多事。袁术如果不供粮草,难道让他喝西北风伐董卓去?

孙坚坐不住了,立马去见袁术。

俩人一见面,孙坚单刀直入,愤愤然地对袁术说:“我上报国家、下为将军您报仇,您竟然听别人挑拨离间,要断我粮草,这是干啥呢?”

袁术一听,羞愧得无地自容。

袁家那五十余口人,可是被董卓杀的。人家老孙厚道,为国家、为袁家在那里冲锋陷阵,他却在这里听风凉话,怎么觉得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俩人又推心置腹地谈了一下,最后袁术告诉孙坚,你回去吧,你把我的事当成你的事,自然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了,我马上就给你恢复粮草供应。

孙坚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于是就回去了。没想到一回到军营,就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董卓派人问候他来啦。

太阳简直要从西边升起来了。

当然,太阳要从西边升起来,肯定也是假太阳。董卓派人来是没错的,不过问候是假,谈条件是真。

董卓使者这样告诉孙坚:只要你改变立场,站到老董这边,老董马上就跟你结为亲家。还有老董也放话说了,这事如果谈成了,可以把孙家子弟的名单列出来,马上就封他们为州长及郡长之类的官。

孙坚差点没晕倒。

他马上一字一腔地告诉董卓使者:麻烦你回去告诉姓董的,老子恨不得灭他三族,他还有脸跟我谈亲家。让他有多远,滚多远去。

要让董卓自己滚,那得靠实力的。接着,孙坚也以军事行动告诉董卓,什么叫实力,什么叫硬汉,于是把军队开到了大谷。

大谷,即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此地距离洛阳城只有九十里。九十里,也就是一箭的距离。

人家都把火烧到眉毛上来了,董卓只有一战了。

这次的战场很特殊。董卓迁都之前,早已派人将洛阳城的皇陵全挖了个遍,死骨留下,珠宝被他叫人先带走了。没想到孙坚要跟他决战的地方,就是这些被他挖了个遍的皇帝墓园之间。

在一个道德不能占据制高点的地方决战,董卓输了。他一败千里,放弃洛阳,撒腿就跑。孙坚乘胜追击,进入洛阳。接着,他再度出击,追杀董卓。替董卓殿后的是他的爱将吕布。吕布抵不住孙坚攻势,再败,也跑了。

什么人中吕布,现在应该改了。就叫,马中赤兔,人中孙坚。

董卓这一路被孙坚打得够呛,一路逃跑,马不停蹄地跑进了长安。他一进长安城,就把一个人拖出去砍了解气。

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当年曾经征召董卓的张温。

当初,孙坚是张温亲自向灵帝刘宏点名的参谋。那时,孙坚就强烈建议张温把董卓杀了,偏不听。现在肯定后悔了,可是什么都来不及了。

然而,董卓刚杀了张温,气还没消,更来气的事情又冲他来了。

董卓撤退时,就曾经吩咐朱俊留守洛阳。可我们都知道的,朱俊跟董卓不是同一条道的。董卓前脚一走,朱俊后脚就跟关东诸位英雄对上暗号了。

但是后来朱俊认为,洛阳城都被董卓烧得不成样了,再回来也没意思了,于是就移师他处去了。

说到朱俊,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就是皇甫嵩了。

当时,董卓一纸诏书,皇甫嵩不听诸将意见,进洛阳城了。果然不出众人所料,他一进洛阳城,就被董卓扔进了监狱,准备诛杀。

在关键时刻,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寿,跟董卓关系较铁,跑去求情,没有被杀。于是,王允率领众人去长安时,皇甫嵩也随军去了,还被任命为中丞御史。

董卓到长安城时,皇甫嵩曾出来迎接,董卓还当众笑道:“义真,你怕我吗?”

皇甫嵩笑,谢罪。一笑恩仇灭,董卓就此放过战神。

此时,孙坚追杀,朱俊造反,这些对(;文;)董卓(;人;)来说,其实(;书;)都不算(;屋;)什么。最让他感到害怕的是,整个汉朝,从上到下,从洛阳到长安,都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反董气息。

这点不用详细证明,董卓只要把鼻子朝天上嗅嗅,都能闻到几成火药味。

而事实也证明,董卓的鼻子是很灵敏的。为了确保他的人身安全,他特意把义子吕布安排到身边当保镖。

只要有吕布的地方,就有安全感,果然如此吗?

董卓并不知道,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恰是最安全的,而最安全的,亦是最危险的。他更没想到,最后要他命的不是别人,而是以之为安全感的吕布。

吕布?

是的,吕布。

诸位别以为吕布跟着董卓,觉得日子很快活。其实都没人知道,伴君如伴虎,吕布伴着这么一只董老虎,日子是很难过的。

比如说吧,有一次不知怎么的,董卓跟吕布说话不合拍,老董竟然拿枪扔吕布,幸亏吕布武艺过人躲闪过去,并当面谢罪,才算躲过一劫。

这都是小事,对于董卓来说。可吕布心里不是这样想的,此时他心里装的,全都是鬼哪。

事情是这样的,吕布暗自跟董卓的一个小妾私通了。吕布无法确定这个事董卓有没有发现。但是董卓当人抛他一枪,让他心生暗鬼,于是在想,老董是不是发现他的奸情了呢?

吕布无法判定,所以心里一直特别紧张。要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终有一天要被董卓发现的。那怎么办?

老实说,吕布也不知道怎么办。

可这时有人说,要解决这事很简单。

说这话的人,是司徒王允。别以为王允很听董卓的话,一叫百应,从没有多过一句插嘴的话。事实证明,咬人的狗是不乱叫的,而王允就是一直隐藏在董卓身边的咬人的狗。

王允到长安后,早就秘密联络各方,准备拆老董的台。但是他们讨论了很久,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案。

直到吕布的出现,让他燃起了希望。

吕布被喻为三姓家奴,具体是哪三姓,到这里诸位应该都明白了。一个是丁原,一个是董卓,第三个就是王允了。王允对吕布很好,特别好,好得不得了。好得野史都以为他们俩是义父义子。

现在明白了吧,王允待吕布好,那是有阴谋的好、有目的的好。有一次,吕布跟王允聚会,说董卓是怎么发脾气,拿枪扔他的。王允一听,笑了。

他知道,机会来了。

五 刺董

王允的一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与洗具(喜剧)。多年以前,他好大节,渴望立大功。跟宦官张让缠斗时,都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今天,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视死如归的人,竟然投了奸雄董卓,乖得像一只猫。

是的,王允变了。但不是性格变异,而是变了人生技术。

他跟董卓合作,都是装出来的。这是王允人生技术中的重大飞跃。他好话说尽,马屁拍遍,终于取得了董卓的信任,把长安城的大小之事,全交给他打理。

表面上看上去,王允活得很风光,事实上他活得很压抑。他几乎每天都在想着一件事,怎么谋杀董卓。为此,他秘密结交尚书仆射士孙瑞,同时又收吕布为知己。

他所做的那一切,都是为了今天。

王允决定,将他刺杀董卓的计划,全部向吕布和盘托出。王允告诉吕布,只要你肯做内应,董老虎即可除去。

吕布听着,叹息一声道:“我实在下不了手呀,毕竟我和他还有着父子之情。”

王允笑道:“你别忘了,你姓吕,人家姓董,又不是亲骨血。况且他拿枪扔你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你们有着父子之情呢?”

吕布沉默不语。

王允又一笑,好了,这事准成八九成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再三犹豫的吕布,决定答应参与刺董计划。

四月二十三日,董卓上朝。

对董卓来说,这是一个诡异的日子。他早早起床,穿好官服,准备出门。然而刚上马车,他的马就惊叫起来,把董卓摔下车去,还滚了一身泥,只好返回家里,更换衣服,准备再出门。

这时,董卓少妻告诉他:“这个兆头不好,你还是不要去了。”

董卓笑笑,回道:“怕什么呢。”说完就出去了。

事实证明,女人的感觉,那是相当灵敏的。少妻警告董卓,不是没有道理。之前,董卓就受到一次刺杀袭击,杀手竟然还是他的部属,越骑校尉。

刺杀之事发生后不久,有人穿着布衣,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吕字,沿路唱歌,歌词很简单,就只有两个字:“布乎!”

有人把这个奇怪的事,告诉董卓。董卓听了莫名其妙,听不出这其中有什么玄机。

当然,少妻的警告,董卓并不是全不在意。为了防止再次有刺杀事件出现,把安保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他身穿厚重甲衣,沿路布兵,替他开道。

同时,他出门时左边步兵,右边骑兵,还有吕布跟在身边。此重重保护,可谓密不透风,万无一失。

其实,上天要你死,想逃也是逃不掉的。

此时,王允和尚书仆射士孙瑞已经秘密行事。俩人写好诛杀董卓的诏书,交给了吕布。同时,令骑都尉李肃率十来个杀手,伪装成卫士埋伏在北掖门内。

谁也没想到,当董卓到达北掖门时,他的马又惹事了。老董想进门,可他的马被吓住了,死死不前。一下子,让董卓警惕起来了。

董卓告诉吕布:“今天是啥日子,我的马屡屡受惊,要不就先不进去了。”

吕布一听,马上劝道:“来都来了,就进去吧。再说了,百官应该都到齐了,就差您了。”

董卓想想,好像也对。今天皇帝刘协大病初愈,要在未央宫召集百官,他好久没上朝了,怎么说也应该见见各位了。还有,就算出什么事,吕布就在他身边,怕什么?

董卓迟疑了一会儿,就进去了。然而,他一进门,就后悔了。

当董卓进门,只见骑都尉李肃持枪跃起,直刺向他。董卓甲衣质量不错,没有穿进去,然而那一重枪,把他吓得够呛,从马上摔了下来。

只见董卓立即爬起来,本能地喊道:“吕布何在?”

吕布一听,顺声应道:“吕布奉诏讨贼臣!”

董卓一看,坏事了,不由得大骂道:“庸狗敢动我?”

都到这个时候了,神仙来了都是假的,有什么不敢动的。吕布跃马上前,持枪刺董,斩之。

一代枭雄就这样倒下了。董卓的倒下,正应了一句古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董卓被斩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长安城。

整个长安城,都沉浸于欢乐的海洋中。士卒沿路喊万岁,百姓于街道跳起舞,更夸张的是,那些逛街的妇女,来不及回家取钱,当场就把身上的珠宝卖了买酒狂欢。

这一天,长安酒楼的生意是最好的,到处都是喝酒痛骂声。

紧接着,皇甫嵩也出动了。他亲自率兵,杀进眉坞,屠灭董卓家族。董卓的尸体,则被拖到长安大街上示众。

当是时,天气极热,董卓又肥,他身上的脂油流了一地。有好事者,找了一条灯芯,插进董卓的肚脐,然后当灯来点燃,竟然亮了整整一天,时谓长安奇观。

董卓的灯,燃灭了自己,却没有照亮长安的黑夜。

那些于街头狂欢舞蹈的老百姓,以为他们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但是他们也没想到,长夜才刚刚降临,更残酷的杀戮,正在徐徐拉开于黑沉沉的大地之上。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