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李世民驾崩颁遗诏 唐三藏求法谋潜逃

【李世民的遗愿】

李治一直侍奉父亲,头发都急白了。

那一天,李世民病情加重,他知道大限将至,立刻召长孙无忌到含风殿。李世民拉着长孙无忌,手握了很长时间,想要说些什么,却不知该从何说起。旁人哭得一塌糊涂,这次紧急召见,大家一句话也没有多说。好在李世民这次并没死,然而,等待长孙无忌他们的,会是愈发让人惊惶的下一次。

两天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再次来到了李世民的卧榻旁。

“朕把今后所有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他望着长孙无忌,又看了一眼李治,“太子仁孝,这你们都知道,要好好辅佐,好好辅佐!”

他看着李治,“我这一辈子,多亏了有贤臣在侧。无忌、遂良在,你就不用担心天下治理不好了!”最后,他又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他出力。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要让小人离间。”

旁边的人都压低了声音哭,泪水啪啪打在衣袖上。

李世民令起草遗诏,褚遂良执笔。李世民说到最后,褚遂良也写到了最后。这是李世民最后一口气了,笔画刚收,大家忽然听见李治号啕起来,褚遂良知道,这是皇上驾崩了。李治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抱着舅舅长孙无忌,哭得要死要活。长孙无忌虽然也流泪,却显得从容镇定,他振作起来,狠狠咬牙,硬生生将李治扶起来,他需要交代李治处理事情,见他哭得不像话,便歇斯底里地说:

“皇上将天下托付给殿下,殿下怎么能和匹夫一样,只知道哭?!”

李治也听不清长孙无忌说什么,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更不会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件事情最严重的地方在于,大家都不在长安。

翠微宫,远离京城,如果消息封锁不严,势必会造成动乱。

眼下的李治已经完全丧失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所有的大事,都由长孙无忌一个人担起来了。经过考虑,长孙无忌认为,首先要保证事情的机密,然后让太子李治先回长安,另外,加派飞骑、劲兵和旧将,随之一起入宫。在保证太子安全的同时,还要在恰当的地点,召集文武百官,宣布遗诏。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情平稳进行,不会出现什么混乱。

就这样,李治和那些护卫率先回到了长安。

京城一切照旧,朱雀大街,大家穿着各色的服装,在宽广的大街上来来往往。

马车、侍卫、仪仗,缓缓驶在宽达一百五十米的朱雀大街上,来到皇宫,卫队停在了两仪殿前。百官被召集起来,大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只是没有看见圣驾,但总感觉是有大事要宣布。众人恭候多时,李世民没来,太子却先来了。大家看着李治,他神情恍惚,一个令大家震惊的景象出现了。

但见李治一下捂住了自己的脸,表情极度扭曲,顿首仰天,号啕起来。大家听了好大一会儿,才明白,皇上驾崩了!

顷刻间,大殿前爆发出呼天抢地的哭声。

有些一直追随李世民的武将甚至控制不住,一下瘫在地上;有些则站在那里不动,只顾抹眼泪。李治宣布,遵照遗诏,对人员进行调整。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第二天,太极殿,国丧,宣遗诏。

总结来讲,这份遗诏有几个主要的意思:

第一,我为了治理好这个国家,已经很尽力了,我希望百姓能够满意;

第二,让李治继承皇位;

第三,文武百官照常运作,三品以上早饭时间段可以临哭,四品及以下不得擅离值守;

第四,诸王在地方者全来奔丧,濮王李泰除外;

第五,各地方官员举哀仅限三日,依照汉制,以日易月(一天算一月);

第六,宫殿园陵,一切从简;

第七,停止对高丽的征讨。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就看他的葬礼。

大唐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有数不清的外来移民。唐朝官吏中,有很多都不是汉人。大唐文武百官,加上来朝贡的几百位君王、使者,纷纷来到了追悼会现场。于是,一场多样式的追悼会开始了,因为这些人致哀的形式十分特别。在西域的很多地方,遭受君父之丧,便要剪发、划面、割耳……

一时间,骑着胡马围圈哀号的胡人不计其数,血流满面。大唐百姓,仰赖太宗者,无不欷歔流泪,扼腕叹息,如丧考妣。

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求杀身殉葬,李治遣人,谕以有李世民生前立的圣旨,不许。那些被李世民所擒服的蛮夷君长(颉利等)十四人,都被人刻成了石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

再见,贞观!

《易经·系辞下》描述,贞,正、常;观,显、示。所谓贞观,就是以正道示人,尊天敬地,顺应人心。贞观的意义,不必多说,那是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作为一个时代,贞观伴随着李世民的去世而结束了;但是,作为一种人生的态度,它理应让人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李世民一直说,我们想要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心。他也说过,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不为别的,为了人心。

这,就是李世民。

【有一个潜逃者】

贞观似乎不想走得太远,它跳出来,让人们好好想想,在这期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留念。

值得留念的事情其实真是太多太多。

就挑一件事情写,要写对未来影响最大的。每一个影响未来的故事,都应该在历史中体现。

好吧,故事就从一个潜逃者说起。李世民驾崩前三天,是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天。在这一天,有一句话注定会被发扬光大: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头的话吗?

这没什么稀奇的,稀奇的是,这本经书的翻译者,名叫玄奘,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

玄奘,也叫唐僧,生得美眉明目,仪表堂堂。而且,据说吃了他的肉能长生不老。故事上说,唐僧率领徒弟三人,坐着一匹白龙马,一路往西,求取真经。一路上,大家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幸好有观音点化,如来帮忙,悟空降妖,八戒添乱,沙僧同志不作为(可参考沙僧同志的台词),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受过中华文明影响的人都知道,这个旅行团,曾经风光无限。这些个国家,都曾拍摄过《西游记》和类似的电视、电影。可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李世民的盛情邀请,他去西游,根本没拿到签证。

公元600年的某一天,杨坚还在位,杨广还在装,陈家娘子(玄奘的母亲)还挺着个大肚子。这天,没有刮风下雨,没有闪电和佛光,更没有地动山摇,夫人就把孩子给生出来了,实在不给观众朋友们一点儿面子。

陈袆的命很不好,五岁,妈妈去世;十岁,爸爸去世。

家里头就还剩下一个哥哥,还是出家人,天天敲木鱼儿。哥哥看他还小,人挺聪明,便做主,把他介绍给了白马寺。

陈家的香火,就在哥俩一心向佛的氛围中中断了。

那年头,正是隋炀帝暴政刚刚开始的时候,穷苦百姓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出家,寺院迅速扩大,场面可谓是相当的壮观。当然,出家剃发,混日子的不在少数,但也有不少一心向佛的。佛门有一场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的佛教徒都要参加,一旦考中,便可得到剃度。

陈袆的聪明才智很快被人们发现,公元612年,十三岁的陈袆成为全国二十七名僧人中的一员,和他一起考上的,都是他年龄几倍的人。这倒也没啥稀奇,毕竟,这个人生来就不平凡。

又过了十二年,大家忽然发现,玄奘法师竟然越长越帅气,一回眸便可迷倒许多女施主。更厉害的是,年轻英俊、帅气无比的玄奘获得了佛门中的高尚称号——三藏,让人羡慕嫉妒恨。

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别以为这只是三门科目,想要看懂,那还真需要很长的时间,更别说精通了,但这对玄奘来说并不难。如此,二十四岁的玄奘成功拿下这个名头,名声也越来越大。得道两年以来,大家对他的尊重有增无减。可忽然有一天,他说他想去长安看看。

哥哥劝他,你留在寺院,名望都有了,去长安找什么刺激?

玄奘说:“我去长安学习。”

哥哥在无奈中石化。

玄奘注定不平凡。

一年后,他名动京师,因其佛法高深莫测,引得万众景仰(唐朝嘛,也不排除有看他长得帅的花痴当伪教徒)。景仰到啥程度,还得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头,经常跑到玄奘法师这里来听讲。只要不上班,他一准儿在下头听课,别人也都对他很熟悉。这个人的脾气很倔,人家都管他叫“宋公”,可他不姓宋,而姓萧,名叫萧瑀。

据说因为痴迷玄奘,他曾一度要求出家(后来证明确有其事)。

萧瑀同学求出家,肯定是一时兴起,玄奘当然也不乐意收他这个朝廷大员。在长安讲课许久的玄奘,又开始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了。为了未来的光亮,为了心中的信仰,他毅然决然地递交了一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