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又见鸩酒
公元前193年,十月。按惯例,岁首是皇帝接受诸侯朝拜的日子。
此时,刘盈和吕雉已经闹了一年多的脾气了。奇怪的是,此次诸侯朝拜,根本就不要吕雉召唤,他自动跳下床,跑到未央宫上班接待。
好啊,我儿啊,你终于不赌气了。我相信,这是吕雉在未央宫看到刘盈出没的身影时,最想发出的感叹。
其实,吕雉高兴得太早了。刘盈之所以主动上班,不是给吕雉面子。恰恰相反,他的面子留给了齐王刘肥。
刘肥是刘邦早年与情妇曹氏生下的儿子,排行第一。和刘如意一样,刘肥亦是刘邦所爱,这从分封土地就能看出。刘肥所王土地有七十余城,城多土肥,活脱脱一个大地主。
不知为什么,在众兄弟中,刘盈最喜欢的就是长兄刘肥和小弟刘如意。刘盈已经被吕雉牢牢地捏在手心,就差没断过气了。然而,当他一看到刘肥等兄弟时,无不欢颜作笑,犹如出笼的小鸟,真是快乐得很。
刘盈一高兴,吕雉就郁闷。
一年多了,刘盈不是病在床上,就是醉在酒宴上,要么就是去泡妞的路上。从来不见他在老娘面前使好脸色请一次安,问一次候,就算欢笑一次也见不得。好了,现在一看到刘肥等人,就像看到了三月阳光。他真是不想想,如果不是老娘我替你保住太子之位,他们会每年大老远地上朝看望你吗?
吕雉憋了一肚子气,等待发作的机会。果然,刘肥被吕雉抓了一个把柄。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问题是,像吕雉这种更年期天天发作的女人,任何小问题在她看来都是天大的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刘盈办了一个宴会招待刘肥。刘盈认为刘肥是长兄,应该请他坐一个好位置。这个位置就在刘盈的右边。刘肥也自以为和刘盈哥俩感情好,坐坐也无妨。于是,他便真的坐到了刘盈右边,互相拍着肩膀喝酒。
结果是,吕雉一看就发飚了。从来皇帝都是高高在上,没有平行之说。想当初,刘邦回栎阳宫看望老爹时,刘太公还要叩头而拜呢。原因只有一个,他是皇帝啊。
你个刘肥大地主算个什么狗东西。你难道就不知道与皇帝平坐意味着什么吗?那就等于诸侯和皇帝是一个身份,一个档次。老娘还活在世,你就放胆上座,如果老娘我不在了,那你不是更乱套了吗?
吕雉可怕的更年期再次发作了。
于是,吕雉当即叫来侍者,替她给刘肥送去一杯酒,表示赐酒祝福。
不用多说,这当然不是好酒,而是一杯鸩酒。吕雉就是把它当早餐活活灌死了刘如意,现在,她就要故伎重演,当着刘盈的面鸩杀刘肥。
皇太后敬酒,刘肥当然不能拒绝。然而,当刘肥准备起身向吕雉道谢时,刘盈突然而起,抢在刘肥面前把鸩酒拿到了手上,准备先向吕雉祝福。
刘盈这个举动,让吕雉吓得面如土色。我的儿呀,你平时不向我祝酒,偏偏今天替个该死的齐王向我举杯做什么?
刘盈端着鸩酒,微笑般讽刺地看着吕雉。
没人知道,这个貌似孱弱的皇帝是否看出了酒中的秘密。可从他的神情来看,他似乎在向老娘赌气挑战,其代价就是以他那条没用的生命。果然,刘盈举酒先向吕雉祝寿,端到嘴边真的就要饮下。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吕雉像一只腾空的母鸡向刘盈扑来,一手就打落了刘盈的杯中酒。
刘盈傻了,刘肥更是傻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盈和刘肥哥俩愣愣地互相看着,又一起看着吕雉。只见吕雉嘴唇发抖,捂着胸膛像心脏要跳出来似的。这下子,刘肥似乎明白了什么。吕雉这酒肯定有问题,刘盈抢酒,是救了他一命啊。一想到这,刘肥也不由两腿发抖,脑袋晕酒。于是,他立即佯装醉酒。大家只好各自散场,刘肥得机脱身离席。
刘肥回到卧室,马上派人前去打听。不出所料,吕雉的赐酒是一杯鸩酒。
这下子,刘肥肠子都悔青了。没想到坐在刘盈旁边喝酒就惹这么大的事,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吕大妈现在杀不成,谁能保证将来她不找借口把他干掉?不要说以后,现在离宴只是暂时摆脱了屠刀。然而整个长安城就像一个笼子,里里外外都是吕雉的人,这下子怎么逃得出去?
死亡,从来没像今年这般严重地威胁过刘大地主。试问,如果再给他一次赎罪的机会,有没有办法能帮他脱离苦海?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办法不是刘肥花钱买来的,而是他的随身秘书免费提供的。
随身秘书告诉刘肥:地球人都知道你是大地主,如果你想活着出长安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向吕雉贡献城阳郡(山东省莒县),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不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谓汤沐邑,说白了就是把城阳郡的所有税收归公主所有。只要能保得命,不要说一个城阳郡,就是十个汤沐邑也没问题。于是,刘肥便借朝拜进贡之名,向吕雉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贡献了城阳郡。
果然,吕雉一听这话,老脸笑开了花。一杯毒酒换一个汤沐邑,划算得很。于是,吕雉打开长安城,让刘肥回齐国。狠毒的吕雉,让刘肥从此一提就寒意直冒。然而,吕雉这笔账,被刘肥的儿子刘章狠狠地记在了心里。
有仇不报非君子,咱们就慢慢地等着瞧吧!
二 萧何:过去,现在,未来
让我们回头去看另外一个人,萧何。现在,丞相萧何真的老了。子曰:老而不死,谓之贼。回首往事,自刘邦进入汉中以来,他就一直待在丞相之位上,到如今将近十四年了。十多年来,他做事如做人,做人如做事,向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结党,不营私,更不结怨,只管行善积德。结果,他还是蹲了一回监狱。
曾让萧何蹲牢狱的人,正是他的老搭档,即老当家刘邦。说起这事,得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说起。我们知道,那一年是个多事之秋。当时,英布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可是人在战场,心忧庙堂啊。他忧的可不是刘盈,亦不是吕后,而是萧何。
为何而忧,这恐怕是刘邦的难言之隐。萧何恪尽职守,活生生一个劳动模范,更是办事让人放得心的大管家,他还忧个屁啊。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老子曰:无私,以成其私。这也就是说,萧何表面上看大公无私,正是如此,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全了其私,那就是其个人的威望和德行。
从领导学的角度来说,奴才,最好是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如果很烂,会影响做事效率。如果很好,又害怕光茫四射,喧宾夺主。所以,只有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人用起来顺手,更是放心。
恰恰是,萧何让刘邦怕其影响力上升的家伙。相处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他出错。在漫长的人生历史中,一个从来不出错的人,他不是神,就是完人,要么就是有意为之的野心家。
说白了,刘邦就是害怕萧何民心所向,富贵逼人,威胁他刘氏皇权的牢固。
心惧萧何,是刘邦多年的老毛病了。我们知道,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前线拼得要死要活,仍然不忘派人过问萧何的工作。结果,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顾虑,不得不把全族人送上战场效力。好了,事隔多年,刘邦老毛病再次复发。当他在外和英布打得天昏地暗时,亦屡屡派人问萧何最近在干嘛呢。
一个人,你心里装着魔鬼,看到外面的人会觉得通通是魔鬼。偏偏萧何做事总是问心无愧,根本就没觉察到刘邦频频派人过问他的意图。所以不管刘邦派多少人来问,他总是那句话:皇上请放心,我还是像从前那样勤勤勉勉地工作,把全家的私财都拿出来赞助军队。
须不知,萧何这话传到刘邦耳里,就更害怕不已。萧国相啊萧国相,谁叫你这么认真干活。你一认真,我就心慌。保不准你这个所谓完人,人间贤相,正是夺我刘氏江山的主啊。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萧何的一个门客发现了刘邦那个异常的举动,他连忙对萧何说道:你离灭族的日子不远了!
门客这话像旱地惊雷一般,炸得萧何魂都出窍了。灭族?我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一心一意管朝事,凭什么要灭我的族?
门客笑了。陛下灭的正是你这等埋头苦干的人。只要想想就可知道,你已位居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复加。更可怕的还有,你自入关以来,得百姓心,十年有矣。陛下屡屡派人向您请安,其则是畏惧你民心所附,摇动关中啊!
啊?萧何的嘴巴听得像缺氧的鲤鱼一般张得老大。我欲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陛下啊陛下,多年以来,咱们君臣相伴,犹如情人相随。你是我的太阳,我是你的月亮;你是我的玫瑰,我是你的心上人。没想到的是,混到最后,竟然是同床异梦,一场空!
此时,没有任何词语能形容萧何强烈的失落感。他渴望门客是出自嫉妒而搬弄出的谎言,可是再认真想想,使者屡屡从前方回来探望他,的确很不正常。十多年的老革命了,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刘邦这等伎俩还不是充分体现出内心焦虑不安吗?
刘邦心慌,没想到萧何更慌。于是,萧何又紧急向门客求助道:怎么办?难道非得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可?
事情当然还没有那么糟。这时,门客给萧何支了一招。这一招正是针对萧何向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提出来的,招数的名字就叫: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具体做法有两项可以参考:一是强买民地;二是大放高利贷!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自诬法。此招的妙处在于两点:首先,当事者大失民心,降低威望。威望一降,皇帝的威胁就少得多,这当然是刘邦希望看到的结果;其次,一个有政治理想和志在天下的人,是不屑于干这种贪赃枉法的事情的。反过来,如果他贪赃枉法,就只说明他是个物质之人,而非理想之人。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物质,而是理想。一个只贪图人生享乐,而没有高远理想的人,是不足为怕的。这正像当初刘邦进入咸阳城时,一反常态,不贪不抢,不嫖不霸。结果这招还不是让关中百姓感动得一塌糊涂,还铁下心来要跟随他。
此时,萧何脑袋开窍,恍然大悟。如果他非用一句话来形容门客这个建议,那就是,妙不可言!
于是,萧何迅速行动,赶在刘邦班师回朝之前,制造一个恶名远扬的坏名声。好事难做,坏事可是容易多了。果不其然,当刘邦从前线归来,还没进入长安城,就有上千个百姓拦道告萧何的状!
这下子,刘邦可乐坏了。他一边装出主持公道的样子收下了状书,一边心里乐滋滋地哼起了小调。萧国相啊,都说你是个好贤相,原来你也不过如此嘛。于是,刘邦便拿着一大堆状书回城,等待萧何来拜。
此时,萧何也在等待刘邦。当刘邦回住未央宫后,他马上进谒。这时,只见刘邦抖着大堆的告状书,笑着对萧何说道:国相,你口口声声说勤勉工作,以私财资军,难道就是这样子的吗?
萧何听得只能装作慌忙的样子谢罪。
刘邦又笑着说道:算了。这事是你自己惹起来的,你得自己去摆平。所以,你还得亲自走一趟,向百姓谢罪。
刘邦这招就叫给台阶。刘邦是这么一种人,只要不抢他的皇权,其他一切都好商量。况且萧何是个老好人,不能因为他犯了一次错就一棍子打死。所以说,这台阶不能不给啊。
于是,此事就不了了之。一场政治危机,就此化解。
好戏,当然还在后头。
那时,刘邦口口声声要萧何对百姓请罪,萧何还真当回事来了。不久,他瞄上了一块地,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林苑。自秦以来,上林苑一直都是皇家的后花园和游猎之地。但是,上林苑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上国家初建,经费不足,所以这块好土方就日渐荒芜,成了一片杂草乱木纵横之地。
于是,萧何就打着为百姓退林还耕的旗号给刘邦上书,陈述如下:长安人多地窄,上林苑剩余诸多空地,实在可惜。陛下可以把它分给小民种田,这样,百姓不但收了庄稼,您还可以得到稻草当兽食。
萧何实在太可爱了。门客说损人利己,并没有说损皇帝利小民。从古至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当大地主。当然,刘邦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他也不在乎上林苑那百里土地。问题是,让地事小,倒贴事大。萧何割皇家土地补贴百姓,百姓得利,萧何得民心,刘邦除了萧何所言的那堆兽食外,几乎全赔精光。
你赚了,我赔了。天下岂有这等好事?果然,刘邦一收到请书,勃然大怒,叫嚣要收拾萧何。于是,他马上把司法部长(廷尉)召来,说道:萧国相肯定和奸商勾在一起,竟然打我上林苑的坏主意,你去把他关起来。
就这样,萧何做了一辈子的官吏,还是头一回落水了。其实,要说萧何不懂官场游戏规则,那是胡扯。他之所以冒生命之危险出此下招,理由只有一个:他太善良和太自信了。
首先,为了自诬保命,他已经做了一回狠狠地把个人安危建立在百姓失地的痛苦之上的事情。此次向刘邦提出让地一事,绝不是自诬的杰作,而是出自良心,为百姓谋取利益,以换心安。
其次,萧何以为叫刘邦让出上林苑的空地,是一举两得之事。如果不行,顶多也是搁置不理。没想到,此一时彼一时,年老多疑的刘邦还是无法忍受,痛捉下牢。
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萧何,您就先在牢里蹲着吧。您要相信好人有好报,会有人替您在陛下面前说好话的。
果然,数日之后,萧何的救星就降临了。
主动为萧何在刘邦面前说好话的人,竟是一个姓王的卫尉。所谓卫尉,就是皇宫的卫兵司令。刘邦关起萧何,表面是上林苑刺激,实则是担心其心不祥,造势谋反。但是,谋反与否,作为保卫皇宫的司令是最有发言权的。
首先,王卫尉问刘邦:萧相国有什么罪过,陛下怎么突然把他抓起来?
刘邦:我听说李斯当丞相事奉秦皇的时候,有好处就归皇帝,有坏处就自己顶着。哪像萧何这般当国相的,有好处自己捞,有坏处就让我来顶。竟然要分我的上林苑取悦百姓,请问我不捉他,那还了得吗?
王卫尉:陛下您这样说就错了。第一,忠于职守,为民请利,这才是真宰相要做的事。第二,陛下没理由怀疑相国与奸商勾结。想当初,陛下与项王相拒多年,后来陈豨和英布接连造反,您都是出征在外。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只要他一摇,关中非陛下所属。如果国相真的想谋利的话,不在那时做,现在才想去贪图那几两银子?第三,秦皇就是不闻其过,国家才灭亡的。这是李斯的过错,所以他没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陛下千万不要把萧国相想得太肤浅了啊。
王卫尉一席话,犹如排山倒海,不可辩驳。这个道理,刘邦当然听得明白,可是他心里还是很不高兴啊。就算萧何真为国家百姓,可是我的面子呢,萧何不给我面子,这教我怎么高兴得起来?
听完王卫尉的话,刘邦只是默不作声,独自回宫去了。
然而,当天就有使者持节来到监狱释放萧何。
原来,刘邦究竟还是想通了。
对于萧何来说,这些天的蹲监,让他深深地懂得了什么叫政治。所谓政治,先过君政之关,其次才是民治。不赢得领导的欢心和支持,一切民治理想及美梦,通通是狗屎。
那怎么才能赢得领导赏识呢?那就是谦虚,谦虚,再谦虚。正如刘邦前头所说的,有好处,归领导;有坏处,自捂盖。
于是,本来做事谦虚谨慎的萧何,出狱之后变得更像一只胆小的老鼠。他连刘邦曾经赐予他的入朝配剑不趋的待遇都放下不管了,直接光脚跑进皇宫向刘邦请罪。
当刘邦看到萧何这一幕时,不胜唏嘘。十几年的老革命啊,其实我也不想逮你入狱。只是不惩罚你嘛,我那个年老而脆弱的心又不踏实。起来吧,国相。这事是你错一,我错二。既然这样,咱们就扯平了吧。
于是,刘邦就给萧何说了一堆释和之话。君臣两人,重归于好。
经过这次致命的打击后,萧何再也不敢向上面提任何意见。他已经老了,不愿再折腾了。他终于明白,在他这一生当中,所有豪情壮志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像一盏油灯一般,静静地等待着油尽灯熄,而不是任由狂风泯灭。
以静养心,天之道也。萧何这一等待,刘邦最终还是熬不过他,先行一步到天堂报到。其实,像萧何活到这份上,多活一年,或少活一年,都是无关紧要之事。人生的帷幕,正像早春的雾气一样,弥漫在长安的上空。
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春,正月。
这个春天来得有些蹊跷。首先,东方的兰陵(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一个平民家的水井中,竟然出现了两条龙。紧跟着,陇西(甘肃省临洮县)发生地震。再接着,夏天一场大干旱像阴霾一般笼罩在汉朝大地。
在古人看来,大自然一切不祥的征兆,与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一股内在的联系。果然,这年夏天,以落跑闻名天下的刘仲先薨。紧跟着,萧何大病在床,奄奄一息,只剩下了一口气。
这时,刘盈闻知萧何病重,前来探望。刘盈当然不仅是黑发送白发来的,更重要的是,他要来看看萧何要留什么遗嘱。
刘盈问萧何:君即百年后,谁可代君者?
如果用不严肃的现代文翻译刘盈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您死后,谁可接您的班啊?
其实,刘盈问这话似乎更多的成分是客套。关于汉朝接班人问题,刘邦在死前已向吕雉交代得很清楚。萧何之后,必曹参接之。这个道理,从开国论功时,就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第一名死了,不是第二名接班,难道留给后面的吗?
所以说,曹参当接班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不容置疑。然而,萧何没有直接回答刘盈,他反而像踢皮球一样地对刘盈说道:知臣者莫如主。
萧何当然是说,您刘盈是最了解的人,答案就不用我多说。
是啊,不要说刘盈,答案恐怕在满朝大臣心里都是认可的。于是,刘盈也不客套了,直接问道:您觉得曹参怎么样?
刘盈话语刚落,只见萧何像只老鸡似的,在枕头上不停地叩头道:皇上你可找对人了,我死而无憾啊!
刘盈默立无声,一室无语。
三 萧规曹随
初秋,七月五日。萧何薨。
此时,曹参正在齐国当丞相。当他闻听萧何薨,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其舍人说道,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不久,中央就派使者召回曹参,提他为汉朝新相国。
对于这一天,曹参等得太久了。一直以来,曹参和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级别相同,都是相国;待遇相同,都是二千石。略为不同的是,一个在中央,当的是刘邦的管家;一个在地方,当的是齐国刘肥的管家。当然了,中央听起来比地方两个字还是有些重量的。
这就是曹参一直对萧何耿耿于怀的地方。初,两人相继叛秦起义;再,两人各任其职,一个当文官,一个当武将;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义为功人,曹参为功狗。于是两人高低,泾渭分明。
须不知,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三八线,从此在曹参和萧何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于是,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奇怪的是他们互不斗嘴干架,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式。
其实多年来,两人在心底的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萧何了解曹参,犹如曹参了解萧何一样。正因为如此,曹参调进中央之后,并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反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
难道曹参是因为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
错矣。曹参这招就叫,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当然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想探究他的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任齐相期间。那时,刘肥正当年富力强,他从老爹那里接过齐国这片全国最肥的土地后,整天就想出招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曹参。
治国就像盖楼一样,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就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治国理念呢?
要回答曹参这个伟大的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号称精通黄老之术的老家伙,不妨请来问问。于是,曹参派人担着厚礼前往贵地请高人。这个传说中的高人就叫盖公。盖公一见到曹参,首先提出了一套前卫的治国理论:治理国家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定安。
任何理论,不贵在动听漂亮和省事,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了当时齐国国情。不要说齐国,其推而广之,在整个汉朝初期都是实用的。
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黄帝四经》。老子,则是先秦时期早于孔子出名的大哲学家,其代表作品有《道德经》。两人因阴阳之理及其他理论相似,于是被时人合称黄老。但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它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有道家、法家、儒家,甚至是墨家等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它和原本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
在先秦时代,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深深地认为,真正的高人不是写书留世,而是述而不作。这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也就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可以说出来的思想和理念,都将不是永恒的。
于是,他们为了追求思想境界的永恒,让我们差点读不到他们的经典著作了。幸好,孔子的弟子利用记忆,写了与孔子的对话,名曰《论语》;老子刚是因为想出关,被守关人逼迫交易,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头,皆出于这两本书。
在治国方面,儒道两家提出了不同理论。孔子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春秋时局提出来的。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是明明知道不可能办成功,也要努力坚持到最后。于是,后人把孔子这等执著的理想追求,称为积极入世。
老子则跟孔子唱反调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的本义是说,我什么都不做,等于我什么都做了。老子这话,如果不联系实践,肯定让人读来不知所云。春秋乱世,弱肉强食。当时,每个所谓有为的霸主,都想做一番利天下的大事。但是,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结果是,战争长年累月,百姓流离失所。不论是霸主,还是谋士,他们本想有为,却换得天下不得安宁的局面。
于是,老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安守本分,回归自然,那么天下不是无事了吗?天下无事,这不等于我做了一件于天下有利的大事吗?
其实,无论是儒家,或是道家,他们的思想都不容于春秋时世。任何思想和理论,唯有合宜的政治时机和土壤,才能培育出正果。春秋时世,人心不古,没有一个君主相信孔子的仁政,亦不信老子的清静无为。在诸多先哲思想中,唯有几家被诸侯们看好,那就是兵家、纵横家及法家。最后,秦始皇靠着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完成了一统天下。
一代有一代治国理念。秦国靠法家思想发家,亦因法家而葬国。没有人不意识到,秦始皇的严刑苛法对天下苍生来说,那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于是,陈胜的振臂呼声,代表了天下的呼声。他们受不了旧皇朝的压迫,唯有推翻重建。好了,汉朝已经建立起来了,必须有新的治国理念支撑起来。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适应汉初经济条件的,不是什么别的思想,而是道家。因为,天下打打杀杀这么多年了,国家生产力严重衰退,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然而对刘邦来说,儒家对祖先崇拜的法古思想是要不得的。道家倒是很适应他。道家所主张的不扰民,清静无为的理念不但合他疲惫及偷懒的心,更是符合了汉初基本国情。
于是,一片求清静无事的呼声中,黄老之术应运而生,被广泛认同。曹参就是在这么一个合适的时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实施无为治国理念。
四 黄老之治
接着,曹参为了巩固他的治国方针,向外公布了一条提拔官员的规矩:不善言辞的木讷者、性情厚重者,来者不拒;言辞犀利者、文字苛刻及追求声名者,请通通滚蛋。
很快的,曹参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一片波澜!
在汉朝那帮进取的官僚看来,曹参简直就是个异类。他保持萧何的规矩当然没错,可是曹参和萧何的工作作风比起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想当初,萧何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如今,只见曹参日饮夜饮。说他偷懒,那还是往轻处说了。往重点说,他这简直就是消极怠政,误国误身。
不行啊,曹参。哪有不管事的管家,中央和地方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国根本就不是这样子做的,您应该学学萧模范的做事风格嘛。
于是,汉朝众多官僚都带着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极想亲自登门和曹参讲为相之道。可是他们奇怪地发现,每每有人登门,曹参总备着丰富的酒宴待客。不管三七二十一,曹参总让他们先灌三杯再说。
好了,酒也喝了,咱们该谈点工作了吧。接着,曹参看看同僚想吐言之时,突然又举杯劝酒,人家到嘴的话只好吞回。一回两回,来一个被灌醉一个,本来想说的话,全被灌回肚子里去了。久而久之,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招客原则:酒喝多少都能奉陪到底,想给我谈工作,没门。
曹参这种工作态度,实在让人感叹不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好混,实在太好混了。众官员慢慢熟悉了曹参工作态度后,也不再去追求什么政绩和进步。对大家来说,说得好的,不如闭上嘴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既然如此,还追求个屁呀。大家有事喝酒,没事也找事喝酒混日子呗。
那时,曹相国后面就是官舍,中间只隔着一个后花园。在曹参的熏陶和带领下,官员们把官舍弄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地方。白天,这里是酒馆,猜拳吆喝,不醉不归;夜晚,这里是烧烤园兼露天歌舞厅,想跳舞的,想卡拉OK的,就尽情表演吧。
官员这派作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堕落。
不能不说他们堕落。所谓公务员,首先应该自我约束,充当表率。哪有领国家工资把吃喝玩乐当作是日常工作的。不要说汉朝那帮老古董,就连曹参身边的随从官员都看不过去了。于是,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吃喝之风,该让曹相国来杀杀了。
但是,要对曹相国提这个意见也是个难题啊。如果非要求见,说不定又是一顿美酒,最后又是被曹相国灌得晕头转向,最后还要被抬着回房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绝妙的办法,既能逃过曹相国灌酒,又能让他主动去管那帮以喝酒烂醉为事业的官员呢?
侍官们马上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闻听官舍那儿又大开宴会,于是假装邀请曹相国去后花园散步赏月。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只要曹相国进了后花园,肯定能看见他属下那帮官员腐败的丑相。到时趁机请他出面管管,那可是一举两得之事。
然而,从官们马上发现他们自己做了一件吃力极不讨好的事。当曹参在自家后花园里听到官舍里传来大呼小叫之声时,从官们立即抛出一大堆批评。曹参听完,不但不咬牙切齿,反而高兴地翻过围墙,加入吃喝队伍,和众人一起举杯相和呼歌。
完了,曹相国,我们管不了你了。要想管得了你,就非得请刘盈出面来了。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曹参不管事的做事风格,吕雉知道,刘盈也是知道的。然而,吕雉母子俩的反应极不相同。吕雉心里高兴,放任自流。刘盈是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吕雉高兴是因为,曹参越是不管事,就说明他越是没野心。越是没野心,自己就越能掌握大局。刘盈心急如焚,是因为想管,又不敢管。老娘看在眼里都不表态,自然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况且,自己因为资格浅薄,不知说了还会顶个屁用不。
但是,继续放任自流,也不是办法啊。于是,刘盈想到了一个人,这就是曹参的儿子曹窋。曹窋时任中大夫,掌议论。刘盈把曹窋召来,问道:你知道你老爹不管事吗?
曹窋很老实地答道:知道。
刘盈又说:那你觉得他这种工作态度到底是端正还是不端正?
曹窋:极不端正。
刘盈:你作为掌议论的中大夫,对于这种人该不该进谏?
曹窋:……
刘盈看着曹窋为难得一副哑口无言的样子,胸有成竹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不要害怕。我这不是叫你为难老爹,只是希望你能对他旁敲侧击,让他幡然醒悟,做个明白事理的人。至于说辞,我已经替你想好了,你就拿回去私底下问问他。但是请注意,千万别对他说是我告诉你的哦。
曹窋:陛下放心,我绝不透露你的讯息。请问,您的说辞是?
刘盈:说辞很简单的。你就私下问他,高帝才崩,惠帝年纪又小,而您作为相国,不但不管事,还整天喝酒作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管治天下?
刘盈这个疑问,亦是满朝官员的疑问,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答案。前面讲过了,想知道答案的,不是被他屡屡灌醉,就是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看来,如果曹窋摆不平他老爹,就再没人知道相国到底要偷懒到什么时候了。
于是,曹窋立即答应刘盈,一定会规劝老爹。
至于怎么规劝老爹,曹窋首先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首先,等待放假,腾出空闲时间陪老爹多多聊家常;其次,循序渐进,挑明事由。曹窋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当他放假回家,把刘盈教的那席话从自己的的嘴里对曹参说出时,却当即换成来一个结果:挨打。
这是谁都想不到的结果。曹参一边狠狠地笞打儿子,一边教训道:好小子,你有什么资格教训老子。我打你,是让你狠狠地记住,你离管国家大事还远着呢。
曹窋整整挨二百大板。这二百大板,打在曹窋的身上,更是疼在刘盈的心上。第二天,当曹参上朝后,刘盈当即逮住曹参大声问道:是我叫曹窋去规劝你的,你凭什么把他打得那么狠?
曹参听得一愣,转而觉悟。哦,原来我儿子的胆是被陛下撑起来的。曹参立即脱下官帽,连忙向刘盈谢罪。打都打了,谢罪有个屁用。刘盈闷了一肚子气,却又不知该如何发作,只好郁闷地看着曹参。
好了,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我曹参今天不说出答案,天下人还真以为我只是个好吃懒做的相国呢。
曹参问刘盈:陛下自我评价一下,您和高帝比起来,哪个厉害?
刘盈一愣,曹参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怎么敢和高帝比,这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曹参再问:请问陛下,您认为参与何相比,谁更厉害呢?
这个问题倒是有些难度。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过,总的来说,似乎萧相国要比您强一点点儿。
刘盈这两个答案,恰是曹参的答案。于是,曹参继续阐述道:既然高帝和萧相国都比我们俩强,而他们都规定好了法令和发展方向,陛下和我都只是忠于职守,不能随便脱离轨道,这不就是很好了吗?
刘盈听得一愣,忽而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啊。
这简直太玄妙了。做,是为了不做;不做,是更好地做。难道不是吗?高帝和萧何那么辛苦打拼,不就是为了今天不让刘盈像他们那样辛苦吗?刘盈只要好好地守住他们的功业,不等于做了一件积德积善的国家好事吗?
刘盈当即被曹参折服,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能说曹参是一个不管事的相国了。而曹参,他的美政化成空中的白云,飘向了远方;化成了动听的歌谣传向四海。歌曰: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五 冒顿的情书
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长安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很严重地说,因为这件事,差点又把汉朝拖入到水深火热的战争之中。
事情是这样的:首先,吕雉从宗室中找出一个女子,封为公主,嫁给匈奴王冒顿,以巩固和亲的胜利成果。然而此时的匈奴,犹如旭日东升,国力兴盛,无所顾忌。匈奴王冒顿,就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孤独而又闲得慌的野兽,极想四处逛逛打发过剩的精力。于是,冒顿一反常态,拒绝和亲。
冒顿这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让整个汉朝都有些回不过神来。这实在是个危险的信号。不和亲,那你到底想干嘛?不会是因为待在大草原被西北风吹怕了,又打着进中原抢劫的歪主意了?
当汉朝还在疑神疑鬼时,这时冒顿的使者来了。匈奴使者告诉吕雉:我们大王说了,和亲可以。但是必须给他换掉公主,重新要人。
吕雉一听,心如落石。好嘛,既然冒顿不喜欢新封公主,我再给他换个漂亮一点的就是了。汉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假公主。再说了,汉朝是个讲究诚信的政府,既然实行三包,肯定要字字落实。
匈奴使者看着吕雉一脸舒笑,接着说道:至于我们大王想要的人,他已经选好了。他还给被爱人写了一封求爱信,请吕后过目。
说完,匈奴使者呈上冒顿的情书。
匈奴使者这番话,让吕雉坐立不安。她不安的是,如果冒顿派间谍探得汉朝封出去的公主都是水货,那麻烦就大了。但是,当吕雉打开信后,她的脸色犹如被扔进铁锅的蕃茄,先是光鲜的,接着变紫色,最后就像被大火炒成一团焦味十足的黑茄。
如果非要找个词语来形容她此时的心情,那就是耻辱!再加一个词语,那就是愤怒!因为,冒顿的情书不是写给汉朝某个公主或少女,被冒顿相中的人,恰恰是吕雉本人。
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了解吕雉的无比愤怒,我们就不得不公布冒顿的情书内容了。其文如下:
亲爱的吕后:
有一些话,一说出口就是错。但是,这番话压在我心里很久很久了。今天,请原谅我要把它说出来了。
在大西北的草原上,我是一个多么寂寞的君主。这种内心的寂寞,完全是大西北的荒凉造成的。你也知道,我出生于沼泽之地,长于马背之上。在这片悍风苍劲之处,除了草原还是草原,除了荒山还是荒山,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玩的。
所以一直以来,我是多么地渴望到中原逛逛,领略中原那一番婀娜多姿的美丽风光。我听说你死了老公后,一直单身一人。你孤独,我寂寞,两不相乐。何不让我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孤独,你也来为我承担一份寂寞,彼此互补有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冒顿还煞有其事地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全名:挛鞮冒顿。
今年,吕雉四十有九,早就当外婆了。没想到冒顿竟然还有心拿她来开涮,不用多说,冒顿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就是想刺激吕雉与他开战,以便出兵抢劫中原。
愤怒啊,愤怒。不在愤怒中生存,就在愤怒中灭亡!
吕雉当即把陈平、樊哙及季布等将相召来议事。吕雉首先表态,先斩匈奴使者,后发兵攻打匈奴。
吕雉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樊哙的热烈响应。只见樊哙一副义愤填膺的虎样,他站起来对吕雉说道:匈奴早就该打了。只要吕太后您给我十万兵马,我愿意亲率远征,杀他个片甲不留。
好样的樊哙!吕雉的脸上闪出欣慰的笑容。关键时刻,连襟还是靠得住的。
然而,樊哙话语刚落,只见季布站起来大声吼道:就凭这句话,马上来人把樊哙拉出去斩了!
全场的人都被季布的声音唬住了。冒顿都骑到吕太后头上拉屎来了,樊哙发兵击之有什么错,干嘛喊出这般不团结的话来?
于是,众人面面相觑,又全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到了季布身上。
这时,只见季布气壮如牛地说道:想当初,高祖刘邦率三十二万兵马出征匈奴,尚被围困平城。当是时,你樊哙身为上将军,都不能替之解围。现在,伤疤还没好,你竟然就忘了痛,还大言不惭地喊十万兵就能摆平匈奴,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难道他这样迷惑人心的言辞不该拉出去斩首吗?
季布一语震住了各位。季布说得没错啊,樊哙这个牛可是吹过头了。当时高祖倾巢出动都搞不定冒顿,你樊哙没有韩信之谋,更无项王之力,有十人的米就敢开百人的饭,这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嘛。
此时,吕雉仍然沉默不语,不做任何表态。从她含怒包愤的脸色看,她对季布这个回答并不是十分满意。打,怕自讨苦吃;可是不打,难道我这个老太婆就这样被冒顿活生生污辱了吗?忍得了今天,可明天冒顿突然说要认我做干女儿,并且要来大张旗鼓地要来长安看望我,又能忍得了吗?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忍,事情都闹成这样了,我哪有台阶下呀?
季布似乎早已揣透吕雉的心思。这时,只见他慢腾腾地说道:请太后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匈奴蛮族犹如禽兽,千万不要把冒顿当回事。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就算他奉承你,你也不必高兴;既然他恶语相加,你更不必恼怒自伤。
什么叫台阶?这就是好台阶。季布这招就叫,不必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何况冒顿还是禽兽一个呢。如果说冒顿这封所谓情书,犹如毒针刺伤了吕雉的自尊心,那么,季布这番话就是御医良药,一贴就灵,药到病除。
这种效果,吕雉只用了一个字说明:善!
基督说,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这就是谦卑和宽容的力量。当你面对强敌,却无法与之对抗时,谦卑就是最强的武器。吕雉很不想谦卑,但她又不得不做出谦卑的样子,把右脸伸出去。
如果有人问,冒顿是禽兽,如果冒顿打了右脸还不罢休呢?基督的回答就是,一直让他循环地打,打到他心满意足为止。
此时,吕雉只能带着一种碰碰运气的态度放低姿态和冒顿和解。首先,她放还匈奴使者,并且送冒顿安车两辆、骏马八匹;其次,还以无比谦卑的语气写了一封信,算是委婉拒绝冒顿的“求爱”。
信是这样写的:
单于您不忘记我汉朝这小地方,竟然还赐书给我说要来中原逛逛,使我们实在是受宠若惊啊。本来,我也渴望亲自侍奉单于您左右。可惜的是,我年老色衰,头发花白,牙齿也掉得差不离了,连走步都摇晃不稳。单于您听到别人夸奖我的话,都是些夸张之辞。如果您真要娶我这样的老太婆,对您及匈奴简直就是耻辱。我和我这个小地方之都,都没什么过错,请单于赦免!
这就是传说中的太极外交!我相信,就算冒顿再多一个脑袋,也想不到刚烈强悍的吕雉交给他的竟是这样的答复。所谓禽兽者,不知仁义者是也。就算冒顿禽兽,亦懂得吕雉已经是非常非常地谦让他了。
这下子,本想闹事的冒顿突然没了闹腾的激情。作为遥远的草原之王,他还是稍懂得礼尚往来的。于是,作为回礼,冒顿给吕雉送了几匹好马。同时,他也换了一副谦虚的语气给吕雉回复了一封简短的信:
哎呀,我不太懂中原的礼仪,不小心冒犯吕后了,请您多多包涵!
于是,被冒顿退回的假公主,终于顺利嫁出去了。
我没有办法搞定你冒顿,但是我相信,我的后代终有办法搞定你的后代。现在,不过是中场休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