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接着就来看看,秦始皇死了以后,到底留下来什么样的东西给他的子孙?他的子孙到底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为始皇发丧之后,二世皇帝胡亥终于继位了,我们来看看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
始皇葬入帝陵之后,他留下了庞大的后宫,这该怎么办呢?还有,建造始皇陵有无数的能工巧匠,这些人对于始皇陵里面所有的机关布置都清楚,又该怎么办?
请你合上书,设想如果你是二世,你会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
二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还是那一百零一招──“杀”!先帝后宫嫔妃只要没有儿子的,统统为先帝殉葬。把参与建造陵墓的能工巧匠全部关进陵墓,让他们统统饿死在里面。如此一来,简单利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愧是暴君秦始皇的儿子!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从头到尾,秦朝统治天下,用的都是这套办法。始皇如此,民不聊生,好不容易一个新皇帝即位了,大家都引领盼望,看看他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作为。结果还是杀,杀得比始皇时代更变本加厉,这就是二世皇帝。
二世皇帝即位的时候,才二十一岁,就跟很多大学生是一样的岁数。但这个人自幼生于深宫,从小生活在顺境当中,缺乏历练,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在这种情况之下,胡亥需要有一个他真正信任、真正能干,能帮他处理政务的人来帮助他。而在他心目中,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师赵高。
二世重用了赵高,因为赵高与他亲近,他也真心信任这个人,所以他对赵高说出了真心话:
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你们看看二世心中,真正忧心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六国人心不附,天下民不聊生,他关心的不是如何把政治做好,也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如何,而是担心别人不服他,怕别人与他争位。
为什么二世皇帝如此忧心?很简单,因为他得位不正。大凡常人如果得到本来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多半都心虚,后来种种倒行逆施多半都从这个心虚来。
试问各位,如果你是皇帝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回答?
把书合上好好想想,然后把书翻开,我们来看看赵高怎么回答。他的办法很简单:
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
这句话很清楚,我都不用太翻译,就是把所有不服你、可能威胁你、你不喜欢的人统统杀光光,而且要杀就要快,让“群臣不及谋”,就把这些人统统铲除掉。
是不是还是那一百零一招,用“杀”解决一切事情?而且杀得比秦始皇更加激烈,秦始皇只是杀六国人,赵高索性要二世杀秦国的大臣、官吏、诸公子。
如果你是二世皇帝,听到老师这么建议你,你会怎么回答?
我们再看看二世的反应:
二世曰:善。
二世认为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于是两人想办法找出平日不喜欢的大臣和诸公子的各种罪名,将他们抓起来全部杀掉,这就是二世皇帝。
二世的这个决定,有没有错呢?历史学不讲空话,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实例来验证,看看这样一味实行杀戮到底会有什么结果?
在这里,《史记》写了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当时诸公子的处境。
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宗室振恐。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关在内宫里头,其他公子或自请殉葬、或自杀、或早就被议罪处死,就剩他们三个人还没有死。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他们三个的任何罪名。我们看看二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二世派了使者去跟将闾说,你有“不臣”之罪,其罪当诛,现在派了官吏来执行。将闾听到“不臣”的罪名十分惊讶,于是反问:“我在朝廷举行大礼仪的时候,从来就不敢不服从司仪的命令。担任国家职位时,从来就不敢失去该有的节操。接受上位者的命令和应答,从来没有讲错过一句话。请问‘不臣’是什么意思?我哪里犯了‘不臣’之罪?”
秦法严密,你让将闾死,你总得要让他死个明白。你要明明白白告诉他,他什么事情有罪。其实,各位从将闾敢回答这三句话就知道,他是很有自信的,自己绝对没有做过任何“不臣”的行为,绝对没有发过任何“不臣”的言论。
使者怎么回答他呢?这个使者的回答,就是典型的“不作为”的回答:“我不知道罪名怎么来的,我只负责执行命令杀你而已。”所以意思就是,不关我的事,把皮球踢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罪名的部分要问我的上级。不过我今天奉令要把你杀了,死了以后你还能不能问上级,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那将闾怎么办呢?他没办法了,只好仰天大呼三次:
天乎!吾无罪。天乎!吾无罪。天乎!吾无罪。
将闾觉得他没有罪,他跟上天哀告,他没有罪怎么能死呢?但最后也只能兄弟相哭,拔剑自杀了。秦始皇的儿子们最后是这么个结局,各位去想想看那个情况之悲惨。
但如果我讲这一段的目的,只是为了讲将闾结局之悲惨,讲二世无罪也要把人杀了,我这个老师讲的课就没有什么出奇了,这样的含义你们自己读也读得出来。
这里真正想问你们,要各位去想的是:公子将闾三人,真的无罪吗?
聪明如各位,相信心中自有决断。这里我只提供个人看法,作为参考。中国学问重层次,我们来分析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无罪?
第一个层次,公子将闾确实没有罪。
为什么呢?因为他确实没有犯过“不臣”之罪。按照这一点来看,将闾想得没有错。他没有罪,他是无罪被诛杀。用现在的话,他是被冤枉的。
可是,将闾真的没有罪吗?
第二个层次,公子将闾确实有罪,可是罪不当诛。
看到这里,各位可能有所疑惑,将闾有什么罪呢?因为他没有尽到他应该尽的责任。身为秦国的公子,他安享百姓的税赋,过着富裕的生活。而他的父亲和弟弟倒行逆施、残民以逞,他却什么该说的话也没说,什么该做的事也没做,什么该救的人都没救,坐视着国家一天天地崩坏,他真的没有罪吗?
各位可能会回答我,将闾只是该做的事没有做,说是罪太过了。秦始皇那么凶暴,二世那么凶暴,谁敢讲真话?怕死是人之常情,想要贪图富贵也是人之常情,就算这是罪,起码他罪不至死吧?
我们再往更深一层想,真的如此吗?
第三个层次,公子将闾确实有罪,而且其罪当死。
秦国为了统一六国,用尽了一切诈谋和卑鄙手段,楚怀王便是被骗入秦国而后屈死。秦军杀戮了多少六国人,长平便有四十万投降的冤魂,天下有多少人因为秦军的暴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都是历代秦王,也就是公子将闾的父祖们所为,难道这种种恶行,都不必付出代价吗?将闾身为秦王的子孙,因为祖先的恶行,从小就得以安享荣华富贵,难道将闾认为他不必付出代价吗?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如果你没有付出代价,那就是别人要替你支付这个代价。如果祖先没有付出这个代价,这个代价往往会到子孙的身上。中国人讲“报在子孙”,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各位会问我,这不是不公平吗?谁做的事,就应该谁付出代价啊!会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各位不了解历史的本质。人的寿命有限,一件事情从做下去,到得到结果,再到付出代价,其间往往超过一个人寿命的期限。所以中国人看历史,不是看一年十年,而是看百年千年,看这个事到底是什么结果。
在今天的秦始皇陵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排陪葬墓。这一排陪葬墓的特色是,陪葬品的等级很高,但墓主人死状多半都很凄惨。考古学者们结合文献来看,很多人都认为,这一排陪葬墓就是当时被二世杀戮的公子和公主们的陪葬墓,而这些人全是胡亥的兄弟姊妹,全是始皇的子孙。我为什么讲始皇断子绝孙,为什么讲报在子孙,就是应验在此。
当然,或许有人会问:“不对啊!二世还在啊,后来子婴也继位了,不能说是断子绝孙吧?”
不必担心,很快了,再过不到两年就全都会应验了。
那么二世这么做,从上到下,人人恐惧害怕,没有人敢再多说让二世不高兴的话,因为他们知道你有罪也杀、无罪也杀,难道这样子你就真正赢了吗?不要急,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发展。
二世在这一刻,他几乎已经铲除了所有他不喜欢的人,所有他认为可以威胁这个位置的人,那么接下来看他想做什么。我们常常看一个人会说,他做这个事是不得已,做那个事是不得已,我们应该原谅他。好,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当二世所有不得已的因素都去掉后,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二世下了一道命令,说先帝在世时筑阿房宫,后来因为中途驾崩,为了加速陵寝完成,只好暂停阿房宫工程,要刑徒和工人全部去修骊山陵。如今骊山陵大体完成,就必须让刑徒和工人回来继续建造阿房宫,否则就成了烂尾楼,岂不是在打先帝的脸吗?
看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二世真正想的还是他个人的享受。二世认为秦始皇做的事情,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应该继续把它完成。事实上,他一定觉得先帝无比正确伟大,他怎么会有任何错误呢?当然要接着干才是对的。
姑且不论秦始皇有没有错,胡亥你却是大错特错了。你不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你终究不是你父亲啊!他能办得到的事,不代表你也办得到。
天下的人力、物力、财力,早已被始皇压榨一空。二世如今还要追随先帝继续压榨,就只有用更严厉的刑法去逼迫百姓了。《史记》中便记载:
用法益刻深。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将陈胜造反之事,紧接着“用法益刻深”五字之后,就是“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告诉你天下反秦的真正原因。
你以为你一味杀戮,你以为你一味压榨,你以为天下人都害怕你,你就高枕无忧,你就赢了吗?当然不是,你所作所为违背人性,天下已经积怨太久太久。你父亲始皇是盖世雄主,他在的时候大家害怕不敢造反,可二世你只是个纨绔子弟啊!
创业难,有时候守成更难。
天下的父母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为什么成龙成凤的子女那么少?因为光“望”是没有用的,只有“教子成龙”“教女成凤”才有用。教子则必须要有道,首先是父母身教重于言教,其次是为你的孩子找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
这样各位就明白了,二世皇帝为何是这个德行?因为他的父亲身教太过成功,二世完全学始皇滥杀的那一套。而他父亲给他找的老师,居然是赵高!父如此,师如此,所以二世皇帝就是这个德行了。
陈胜一反,天下响应,真是盛况空前。秦朝压榨天下到这个地步,民不聊生,老百姓怎么会不起来造反?东方六国故地,起兵造反者不可胜数。试问各位,你们觉得二世会有什么反应?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二世怒。
还是杀,不过不是杀造反的人,而是杀通报造反消息的使者。
一般君主听见东方六国遍地皆反,应该会大惊失色,然后找群臣来谋划,怎么解决东方六国的造反问题。可是二世不是,他听见消息后非常愤怒,因为他觉得使者骗他。他是大秦的二世皇帝,和先帝一样英明伟大,才刚杀了这么多人,确立了新帝的无上威严,怎么可能有人敢造反?这才即位第一年,就有人通报东方皆反,这分明是唱衰他,打他的脸。
所以二世把这些通报造反消息的使者,统统丢到监狱里面去了。后面的使者学乖了,当二世再问他们这件事时,就回答:“全是一群小盗贼而已,地方治安机关已经把他们统统抓起来了,不必再担心了。”你们看看二世的反应:
上悦。
各位读这段一定会觉得,二世的反应怎么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样?怎么告诉他实话的人,统统被他抓到监狱里面;告诉他谎话,他听了之后却是龙颜大悦。
如果你们真正了解二世这个人,就会知道他的反应一点也不出奇。二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就是个纨绔子弟,从生下来就在尽情享受,所有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在拍他的马屁。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喜欢他。
记不记得前面我跟各位谈过的例子,鲁哀公说过:“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这就是二世即位之前的生活写照。从小在别人的谄谀逢迎中长大,他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事一帆风顺,所以这样的一个人面对问题,一定不能忍受逆境。
可是忠言往往逆耳,实话却是大家都不爱听。这时作为老师的人,应该去告诉学生实话,那才是真的对学生好。但是二世的老师是谁?是赵高。赵高当然不会去说二世不喜欢听的话,所以二世才那么喜欢他、信任他。
但胡亥啊,你以为自欺欺人,你以为蒙在被子里头不闻外面的事,你以为只要一切你不喜欢听的东西都不要出现在耳边,事情就能解决吗?答案是,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只会越来越恶化。如果没有办法把你的意志变成具体的行动,现实是不会随你的意志而转移的。
说自欺欺人,都还抬举了二世,他根本欺不了人,说穿了就是自欺而已。这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以为自己聪明能欺尽天下人,《大学》有云:“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其实终究只是自欺而已,自欺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胡亥,你人生的逆境才刚刚开始呢!
东方反事越演越烈,到处都是自立称王者,势力越来越大,秦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二年冬,陈涉派遣的将领周章带着数十万兵,已经杀进关中来了。二世如果不想闭目就死的话,他只能面对现实。不过如果你终究要面对现实,与其晚面对,肯定不如早面对要好。
那没有办法,因为这孩子从小就在顺境之中,他完全不能习惯面对逆境该怎么办。你们看他的反应就知道: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
幸好秦始皇还留下来几个大臣没被二世杀掉,这时终于有个章邯跳出来说,盗贼们如今数量庞大,如果要临时动员关中兵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赶快赦免骊山刑徒几十万人,给他们兵器,叫他们去进攻周章的军队。二世事急无奈,只好命令章邯为将带领刑徒们,才把周章给打败了。于是二世再派遣更多军队,让章邯等讨平东方群盗,结果连战连胜,几乎把楚国的起义名将们全部平定。接着决定渡过黄河到北边去攻打赵国,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巨鹿之战,这一战将决定秦朝的命运能否挽救。
二世这一次能够大胜,那是因为秦国还有老本,他还没有败完。但这一次的危机,充分显现他的无能,这让他颜面尽失。因此善于揣摩人心的赵高,对二世提出一个建议。
他跟二世说,先帝治理天下时间长久,所以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如今陛下年纪轻轻,又刚刚即位,阅历经验都有所不足,怎么可以跟公卿们在朝廷之上讨论事情呢?陛下所说的话只要一有错误,不就等于在群臣之前显现你的不足吗?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二世索性不要上朝,不要和任何臣子讨论事情,只要在宫中尽情享乐。至于政事,赵高会带到宫中和二世一起讨论,群臣只要接受二世的决定就可以了。
二世高兴地接受了赵高的建议,此后公卿大臣就很少有机会觐见二世皇帝了。这岂不是又回到秦始皇的时代,甚至状况更糟。赵高这么劝二世,是因为他看准了二世不想丢脸的心理,想趁机专断权力。以二世的水平,当然赵高怎么说他怎么信,只能被赵高牵着走,玩弄于股掌之上。
为近昵隔绝中外,这是人主之大忌。问题是,二世为什么会同意这样的建议呢?
唉,二世不过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无能嘛!如果是一个好老师,这时就应该劝学生,无能怎么办?就是学,拿刻苦学习来弥补。你想要有术怎么办?中国人常说“不学无术”,反之学则有术。孔子说得多好:“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者,至少要学而知之,再怎么基础不足,总得困而知之吧!结果赵高却劝二世“困而不学”,那真是“斯为下矣”了!
好老师教育学生,是要让学生好,让学生进步,不是拍学生的马屁。赵高为了自己的私欲,处处迎合二世的心意,学生有过失,你不劝他改进自己的过失,却劝他把过失隐藏起来,这能解决问题吗?
这时章邯虽然连战连胜,但盗贼却是越来越多。为什么有这么多盗贼?因为朝廷横征暴敛,所以农民被迫起义。如今要派遣军队去讨平他们,就得更加横征暴敛来供应军需。更加横征暴敛,起义的人就会更多。起义的人更多,就得派遣更多的军队去讨平他们……这不是恶性循环吗?
当然,你不能说大秦朝廷没有明白人。这时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将军冯劫三人联名进谏,要求二世停止阿房宫工程,同时减少对百姓的横征暴敛,这样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才能釜底抽薪。
二世怎么回答呢?各位来听听看。他说:
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闲,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二世的意思是,天子所以贵重,就在于他能随心所欲,想办的事都能办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法律严明,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意思,他就能控制天下所有的人。这无疑是在告诉这三位大臣,我养你们是要你们来达成我的意愿,不是要你们来说我的不是。
接下来他又说,我现在的所作所为,不是先帝时代就这么做了吗?为何你们当时不谏劝先帝,如今却都来谏劝我?盗贼这么多,不是我的错,全是因为你们无能所造成的结果!你们要停止先帝的工程,是对不起先帝;盗贼不能平定,是对不起我,要你们这些废物何用!
各位看二世从头到尾讲的这段话,没有一个字是他自己的责任,全部是别人的责任,全部是其他人不好,绝不是他不好。说纨绔子弟都还抬举二世了,这根本就是小孩话。让这样的人当上天子,那不只是天下人的悲剧,也是二世自己的悲剧。
于是二世把这三位将相全部下狱,想办法罗织罪名要杀他们。冯去疾、冯劫两个人还算有骨气,决定不受辱而自杀。而那个不要脸的李斯,却极力苟延残喘,看能不能逃过一劫。李斯想不死,就真能不死吗?结果他死得比另外两个都要凄惨得太多了,被施以种种肉刑,然后全族被诛杀。
到了这一刻,秦始皇留下来的将相、大臣、宗室公子,几乎都死得差不多了。是六国人杀的吗?不是,是被秦始皇的儿子自己杀光的。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这么做?不就是秦始皇你老人家教育有方吗?你在世的时候不也是样样都用杀来解决问题吗?
注意,孩子是学你做的,绝不是学你说的。不管那些刻石里面,再怎么颂扬你自己的功德,他终究在你身边看到的就是“以杀治天下”,他当然有样学样,也“以杀治天下”。他脑子想的就是,他父亲的时候可以,凭什么他不行?他父亲在的时候,你们群臣都不敢讲话,凭什么现在你们每个人都跳出来讲话?
在胡亥心中,这个世界上只有赵高对他好,所以他很快就要迎来人生的最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