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骄傲与灭亡

今年祖龙死

三十六年,离秦始皇生命结束就剩两年不到。

这一年,对秦始皇而言基本上就没好事。先是天上掉了一颗陨石在东郡这个地方,结果不知哪位百姓,在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这不但是触始皇的霉头,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笃信天命的百姓们的恐慌。

秦始皇听说了这个事情,立刻派御史到东郡去,务必找出是谁做的。结果御史一个个审问,当然不会有人承认。

读到这里,请把书合起来,你觉得接下来秦始皇会怎么做?

当然各位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来秦始皇会怎么做。这时我们把书打开,看看始皇的做法:

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果然没错,还是那一百零一招。只要在陨石方圆多少里内的居民,全部抓出来杀光光就行了,而那块万恶的陨石更要彻底毁掉,这就是秦始皇解决事情的方法。

这样大家明白了吧,分析历史人物一点都不难,因为各位已经揣摩出了他惯用的处事模式,所以次次都能答对。

说实话,我想各位听了这么多遍,再怎么样也能猜对了。不过光是知道他的做法还不够,学历史需要“原始察终”,我们还得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历史上有太多自以为执掌力量的人,都喜欢用力量来碾压一切,因为这样解决问题最简单直接,可是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遗症呢?

始皇虽然杀了所有可疑的人,也毁掉了石头,可是他心中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一件又一件让他不顺心的事情不断发生,他当然不会快乐。这么多年来,他“意得欲从”,他已经习惯每一件事情都要顺着他的心意去发生,他怎能容忍这样的情况?

他要如何解决自己的“不乐”呢?前面我们说过的两条道路,一条是面对现实改变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条是继续回到自欺的快乐温暖怀抱里面去。结果始皇的做法是,命令博士作“仙真人诗”,所到之处都叫人奏乐唱给他听,不断地反复告诉他,他就是神仙,他就是真人,他一定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自欺欺人,就是始皇最后的选择。

其实我说实话,始皇是那么聪明的人,他难道不知道天下已经濒临崩溃吗?他心中比谁都清楚,只是不愿意去承认真相而已。为什么呢?因为承认真相太痛苦,只有自欺才是让自己活得最快乐的方法。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太多太多了。历史本就是“古今一体”,什么叫作“古今一体”?古今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相同的,差别只在于解决方法的不同。要历史读起来有用,就是要去看我们面对的问题,过去曾经有什么样的人碰到过?他们用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成效如何?我们今天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选择自欺欺人,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来看看这年秋天发生了什么事。

这年秋天,有名使者从关东回来,夜晚在道路上突然间出现了一个人挡住他的去路。这人手上拿着玉璧,跟他说了一句很神秘的话:“今年祖龙死。”使者觉得非常奇怪,结果这个人忽然在他面前消失了,只有这个玉璧留在原地。

这件事太神奇了,使者不敢隐瞒,只好献上玉璧并禀告始皇此事。

读到这一段,请各位把书合起来,猜猜始皇会如何反应?

聪明的各位大概会想,很简单,一定是把发生地点周围的人统统抓出来杀光吧!

不好意思,这次各位猜错了。我们打开书来看看:

始皇默然良久。

嬴政一句话也没有说,沉默了很久很久。

为什么呢?你很聪明,你可以自欺,可是因为你的自欺,现实只会不断恶化。总有一天,你会承受不了的。到了这一刻,始皇终于承受不下去了,因为这些诡异的事情,在他来看是如此地不可思议,又如此地让他闻之惊心,他实在没有办法再告诉自己这都是假的。

如何知道呢?我们看始皇听了这句话,他怎么说?他先说:“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接着又说:“祖龙者,人之先也。”什么意思呢?

谁是祖龙?按传统的说法,祖就是始,龙就是皇帝,祖龙就是始皇帝,“今年祖龙死”就是今年始皇帝要死掉。

秦始皇这么聪明,他难道猜不出来吗?他当然猜得出来,只是他故意要讲成另外一个解释。他说,祖龙指的不是始皇帝,而是“人之先也”,总而言之,跟我无关。什么叫作“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他要告诉自己,那个神秘人不是神仙而是山鬼,山鬼只知道今年会发生的事,过了今年,明年的事他就不知道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国的历法跟后来历代的历法不太一样,后来的历法是以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秦国则是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这件事发生在秋天,离十月过年已不太远。山鬼既然只知道今年的事,那么只要今年自己不死,这预言就不算数了嘛!

我详细解释这两句给各位听,就是让各位明白这个人是何等自欺欺人。他自己也知道这是真的,否则他何必“默然良久”?他想了那么多的借口,反复地安慰自己,这跟走夜路吹口哨,拼命告诉自己不怕鬼,不是差不多吗?越是吹口哨告诉自己不怕鬼的人,不就越怕鬼吗?

你可以欺骗得了天下的人,但你真的欺骗得了自己的心吗?

始皇接下来命令御府检查这块玉璧,他自己也知道这个事诡异,嘴巴说不相信,但如果真的不相信,又何必命令御府检查玉璧。结果检查的人告诉他,这是二十八年过长江的时候,秦始皇沉入江中,用来祭祀江神的那块玉璧。

八年前沉入江中的玉璧,现在突然之间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始皇这次真的吓坏了。只好赶快找人占卜,结果占卜出来的结果是“游徙吉”,于是始皇为了趋吉避凶,决定再次出去巡游。

事实上,如果他待在咸阳,说不定秦朝还有其他的机会。但恰恰就是因为他这一次的决定,才加速了秦朝灭亡的命运。

始皇之死

三十七年,嬴政终于迎来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始皇为了这次的巡游,决定了一个随行的名单。当时有左右两个丞相,一个叫冯去疾,一个叫李斯,他只能带一个丞相去,另外一个丞相要留守咸阳。最后始皇决定他要带李斯去,把冯去疾留在咸阳。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如果他带的不是李斯,而是冯去疾,说不定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还决定带他最小的儿子胡亥一起去,因为他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从历史来看,男人似乎最喜欢的都是比较小的儿子,例如春秋时吴王寿梦最喜欢小儿子季札,三国时袁绍最喜欢小儿子袁尚,刘表最喜欢小儿子刘琮,历朝历代也大都如此。

除了李斯、胡亥之外,随侍在他身边的还有负责掌管玉玺的赵高,这三个人就构成了后来的“亡秦三人组”。

始皇帝十月出发,就在经过浙江时,遇到了大风浪,只好绕过西边一百二十里,从狭窄的地方渡江。接下来的事,各位要特别注意了,始皇居然“上会稽,祭大禹”!

各位还记不记得,当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过江的时候,当时也“逢大风,几不得渡”,始皇那一年怎么解决这个事情的?他非常生气,把湘山的树都给砍光,用来惩罚湘君。那是他一生的巅峰,连神祇也不放在眼里。

而如今他一样过不了江,他却去祭祀大禹。他这一次怎么没有把会稽山给烧了呢?读到这一段,聪明敏感如各位,应该感觉得出来,秦始皇已经气衰了。

他那么强悍的人,那么坚定的性格,到这一刻他终于承受不了,软弱下来了。为什么呢?人终究不能一直跟现实作对,你可以自欺,但现实不会因为你的自欺就变好。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它只会不断恶化下去,终有一天你会承受不下去的。

这不是靠着一味强悍的意志力,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如果不改善现实环境,意志力终究只能够撑一时。老子说得多好:“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接着始皇又“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这个是他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事情。这时大概是因为始皇的健康因素,他对不死药的需求越来越急,方士徐巿等出海花了很多钱,却始终没有得到不死药,又怕秦始皇谴罪他们。于是:

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各位请注意这个“诈”字,将它先记下来,这是《史记》的一个伏笔。到下一章我会再向各位说明,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徐巿说,蓬莱仙山的不死药其实是可以得到的,只是我们去海外仙山的途中,常会碰到大的鲛鱼,就是因为它常常阻碍我们,才到不了仙山。希望秦始皇派善射的人一起去,用连弩去射杀大鲛鱼。

结果秦始皇“老夫聊发少年狂”,居然决定自己出海去射鲛鱼。结果到之罘的时候,真的遇见巨鱼,始皇亲手将它射杀了,他这一年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你看气势多么豪壮!

问题是,你逞强可以,但身体是受不了的。于是航海回来后,他立刻在平原津就病倒了。哎呀,嬴政,年纪大了就不要勉强了!

始皇这一次病得很重,离死已经不太远了,但这时帝国还没有立太子。扶苏只是长子,他并不是太子。为什么呢?因为始皇觉得他自己不会死啊,干吗要立太子呢?更麻烦的是,他还非常厌恶别人在他面前提“死”这件事,所以群臣当然不会有人去问“如果陛下死了以后,帝国要怎么办”这类问题。

你不说,大家也不敢说,并不代表你不会死。人,终究是要死的,谁也不会例外。别人不敢问,扶苏也不在身边,那秦始皇终究还是得面对这个问题。他已经病到实在没办法了,知道自己已经死定了,到最后一刻才决定赐玺书给长子扶苏,命令他回咸阳主持葬礼。

清·袁江《蓬莱仙岛图》

玺书已写好函封,就等着被送出去。问题是,当时掌管皇帝玉玺的人叫赵高,他盖印后却迟迟不发。为什么不发出去?因为在这一刻,赵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知道秦始皇快要死掉了。他打算等上几天,如果秦始皇真死了,他另有打算。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秦始皇终于死了,但故事还没结束。要了解一个人物,必须连他死后造成的影响一并考虑进去。

始皇一死,巡行队伍中位置最高的人物便是李斯,李斯却决定“秘之不发丧”。为什么呢?他的理由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所以除了“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外,不让任何人知道始皇驾崩的消息。

在此又要请问各位,你们觉得李斯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

这是一门用思辨学习历史的课程,每读一段,都得问自己问题,“思辨”才能开始。李斯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我们按正面想,确实当时天下情势不安,李斯害怕让大家知道秦始皇在外死了,野心家会趁机生事,“秘之不发丧”没什么不对吧?

如果各位这么想,恐怕想得还不够细。为什么呢?你可以隐瞒天下人、隐瞒诸公子、隐瞒大臣们,那都没有错。可是有一个人,你是万万不应该隐瞒的,那个人是谁?这个帝国的真正继承人扶苏。

前面不是说除了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道吗?可见李斯没有通知扶苏。如果你李斯有一丝一毫的公心,在那一刻你可以谁也不说,但你不能不告诉扶苏。你可以隐瞒天下人,你应该隐瞒扶苏吗?所以从这件事,明眼人就可以断定出来一点——李斯有异心!

于是赵高和胡亥密谋,最后还说服了李斯:

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他们就这样几个人串通,把胡亥捧上了大位。赵高这么做不奇怪,因为他曾担任过胡亥的老师,与胡亥关系匪浅。但我第一次读这段时,就不免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赵高敢大胆去说服李斯篡改遗诏?

历史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你要明白人性,你才明白什么叫作历史。各位要往深处想,李斯是丞相,地位比赵高高得太多,赵高为什么有胆子敢做这样的事?李斯和始皇数十年君臣不离不弃,始皇将他从一个舍人提拔成为丞相,可以说就算始皇对不起天下所有人,也绝对没有对不起李斯,如果他有一丝一毫的忠心,赵高的下场会是什么?

说得更清楚一点,只要李斯不同意,赵高与胡亥的密谋,绝无成功的希望。李斯才是这场密谋中真正的关键人物,大秦之亡,不亡于赵高与胡亥,而正亡于李斯。

但是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李斯到底是什么地方露出破绽?我想,正是他的不愿通知扶苏,才被赵高看出来,原来李斯也不希望扶苏继位。

再问各位,你们觉得扶苏收到赐死的命令后,他会怎么做?

各位要明白,扶苏此时并不是无权无势的柔弱公子。扶苏不仅为人“刚毅而武勇”,更重要的是他身边有三十万大军,还有秦朝最强的大将蒙恬!

结果扶苏竟然真的就这样自杀了,诏书叫他死他就乖乖去死。他的死使得秦朝的命运走向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皇长子收到命令,连复请都不敢,立刻就服从命令自杀,秦法之弊,实在可惊可怖。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知道扶苏已死的消息后,“胡亥、斯、高大喜”,大喜啊!你李斯怎么能“大喜”?连汉高祖听到吕后杀韩信的消息,都还知道“且喜且怜之”,你李斯听到始皇的亲生儿子、帝国真正的继承人冤死,竟连一丝哀怜之意也没有,真是禽兽不如!

为了骗过天下人,李斯、赵高和胡亥将始皇的遗体放在车上,继续巡游的行程。不管到哪里,都假装秦始皇还活着,照样把食物送进车上。百官也像平日一样奏事,由车内的宦官冒充始皇来批阅公文,再交给大臣们去执行,没有人发现始皇已死。

各位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呢?只要有一个大臣当场询问一个问题,这不就穿帮了吗?

放心好了,不会有人问的。各位忘了吗?以前秦始皇不是曾经下令,不让任何人知道他在哪里,因此百官不能和他讨论政事,只能接受他的决定。

各位现在知道,为什么始皇死了以后,没有人怀疑他已经死了吧!因为在这一刻,他所作所为跟他活着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人能见到他,没有人能够跟他讨论事情,所有人都只能接受他的决定。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和大秦的命运全部给断送了。

始皇怎会让自己落得这样的下场?

秦始皇在三十六年秋天从咸阳出发,进行他人生最后一次的巡游。等他死在沙丘时,已经是三十七年的夏天了。

李斯、赵高和胡亥将他的遗体放在车上,希望假装他还活着,但还有一个技术性难题需要克服。

是的,尸体是会腐坏发臭的,即使这是秦始皇的尸体也一样。

就算百官再迟钝,等闻到从车中传来的尸臭时,真相不也会揭晓吗?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命人在车上放着一百二十斤的鲍鱼,有人说这就是腐鱼的意思,用鱼臭来掩盖尸臭。

等等,聪明如各位想必会问,这不是太荒唐了吗?皇帝出行的车子,怎么可能放着大量的腐鱼呢?这么荒唐的命令,百官难道不起疑吗?

不会起疑的,或者说不敢起疑的。各位忘了吗?始皇生前的命令,不管再怎么荒唐,都没有人敢质疑,百官早已唯唯诺诺成为习惯。正直有勇气的官员,早就被始皇“乐以刑杀为威”了。

清人顾炎武《日知录》中,考察始皇死后的巡游路线,发现李斯、赵高足足向北又多绕了三四千里才回咸阳,他说:“若径归咸阳,不果行游,恐人疑揣,故载辒辌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虽君父之尸臭腐车中而不顾,亦残忍无人心之极矣。”

顾炎武说“但欲以欺天下”,说得真好!秘之不发丧是“诈”,令百官奏事如故是“诈”,“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更是“诈”,如今载腐鱼、北游以欺天下还是“诈”。各位现在心里记着这个字,我会在下一章为各位揭晓这个伏笔。

秦始皇是何等强大的人物,他开创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基本历史格局。中国人骂人有两句最狠的话,一句是“断子绝孙”,一句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两句话,秦始皇应验了一句半,他断子绝孙,那是下一章我们要谈的事;他死后虽有葬身之地,始皇陵那么大的陵墓,今天已是观光胜地,但却已是全身腐烂都还不能下葬,何等悲哀!

而这,就是始皇最后的结局。

在我的课程里,每一讲多半都有个主题,这里的主题要和各位谈什么呢?我想请问各位:

像秦始皇这样一个聪明刚强的人物,为什么会让自己的一生走到这个下场?

他想要的继承人不但不能继承,还被人害死。他自己尸体都腐烂掉了,还得继续北游,不能下葬。他一生最相信的人有三个:李斯、赵高和胡亥,如果不相信李斯,不会一生重用他;如果不相信赵高,不会让他掌管最重要的玉玺;胡亥是他最喜欢的小儿子,始皇更不可能怀疑他。结果却是这三个人联手,一起欺骗了他,葬送了他最重视的帝国。

嬴政,聪明才智如你,怎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简单地说,秦始皇的失败,就从他的“骄傲”而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过“神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让一个人疯狂”,《圣经》上也说过“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骄傲正是疯狂的前奏。

秦始皇相信,古往今来再也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五帝三代都是过去已经腐朽的时代,古人的智慧一点都不值得参考,何足为法?只有我才明白新时代是什么,只有我才不落伍,没有人比我更高更强,一个骄傲狂妄到这样地步的人,怎么能不走向灭亡呢?

各位听了这一段或许会说:“嗯,我懂了,所以现在要说的是,始皇不应该骄傲吗?”

并不只是如此,我还有更重要的话要对年轻学生们说。

这二三十年来,许多国家因为经济进步,教育不断地普及。有很多修这门课的学生,往往都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甚至考上的是名牌大学。当你们考上大学、研究生的那一刻,环顾四周,在你的家庭里面再也没有一个人学历比你更高了。新时代的变化如此剧烈,网络、多媒体等新事物不断出现,你所谈的新信息、新观念,你的爸爸、妈妈不懂,你的祖父、祖母不懂,你的长辈们统统都不懂,再也没有人比你更懂,你觉得他们说的话都落伍,都不值得你听。

试问,你和秦始皇有何差别呢?

秦始皇那样有非凡聪明才智的人,有这样的心态都要走向灭亡,那阁下又如何呢?

当然,年轻朋友们不要误会。我并非告诉你们一定要听父母、长辈的话,这是你的人生,决定权终究在你。我只是希望你们明白,按常理说父母对孩子是天下最不自私的,父母跟你说的道理必然是他们人生通过无数血汗检验后,他们真心认可的道理。你可以不接受那个道理,可是你要尊重他们,千万不能有“天下之人自古莫及己”的想法。

只有自己最新、只有自己最强、只有自己最聪明,正是因为这样的骄傲和狂妄,最后让秦始皇走向了灭亡。

故事还没结束,秦始皇死了,他留下的烂摊子要如何收拾呢?我将在下一章,为各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