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京东都

No.1 长安之丧

且先按下刘秀不表,再来关注更始皇帝刘玄。

刘玄自从被张卬等人赶出长安之后,便开始变得出离愤怒。

他本可以逃回南阳,积蓄力量,等待东山再起,然而他偏不。

从现在开始,他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皇帝。

他一定要打回长安去。他是皇帝,长安是都城,皇帝连都城都丢了,那还叫什么皇帝?

他现在能够指挥的,只剩下李松和赵萌的两支部队。这是他最后的赌注,而他决定孤注一掷,向盘踞长安的张卬、王匡、廖湛、胡殷发起进攻。

张卬等人从前就没怕过刘玄,现在自然更加不会怕。

长安城下,战火再起。

从公元二十五年八月月初到九月月中,历经一个多月的攻城苦战,刘玄终于赶走张卬等人,夺回长安。

而这一战,俨然已是他最后的辉煌。

张卬等人逃出长安之后,二话没说,直接投降赤眉军,然后领着赤眉军再来进攻长安。

刘玄命李松出城迎战。李松大败,部下死者二千余人,本人也被活捉,沦为赤眉军的阶下囚。

李松之弟李况时任城门校尉,主管长安各城门防御。赤眉军命人通知李况,只要打开城门,便可饶李松一命。李况见大势已去,加之救兄心切,于是大开城门,迎入赤眉军。

赤眉军一入长安,刘玄手下将相皆降,唯独丞相曹竟拒不投降。老夫子握惯毛笔的手,第一次拿起了剑,与赤眉军力战而死,成为更始朝廷唯一的殉国者。

刘玄得知赤眉军入城,仓皇之下,单骑逃亡,从厨城门出,诸宫女在刘玄身后连声大呼道:“陛下,下马谢城!”

南唐后主李煜去国之词《破阵子》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东坡兄批曰:“人君失国,江山沦丧,当恸哭于庙门之外,谢其民而后行,岂能还有心情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

失国之君,拜别都城而后亡去,盖乃礼节。刘玄这是第二回逃离长安。上一回,没人要求他行礼,因为大家相信他还能杀回来。这一回,宫女们却要求他行礼,因为她们知道,刘玄这回大概一去不能复返了,他已经没有本钱再杀回来,他的江山已经丢了。

虽是逃命之际,性命攸关,刘玄却也不得不下马,向长安城三拜,然后上马,扬鞭急驰,消失于一片苍茫之中。

至于这些被刘玄撇下的一千多名宫女,结局则极其悲壮。刘玄逃亡之后,这些年轻而美丽的姑娘,便将自己幽闭在宫殿之内,与世隔绝,鲜衣盛妆,击鼓歌舞,一如往常。然而粮食很快断绝,只能靠挖院子中的芦菔根,或在池塘捕鱼,勉强果腹维生。不断有饿死者,则就地埋于宫中。后来新任皇帝刘盆子偶然闯入,宫女向刘盆子叩头喊饿,刘盆子命中黄门送米,每人数斗。再后来,刘盆子跟着赤眉军跑路,宫女们断了粮食,悉数饿死,竟无一人离宫。

刘玄再次逃出长安,乃是本年九月之事。远在河北的刘秀,称帝已三月有余,闻知此事,特地颁下诏书,封刘玄为淮阳王,有敢杀害刘玄者,罪同大逆,诛其三族。有将刘玄平安送来河北者,加封列侯。

坦率来讲,刘秀这道诏书只为收买人心,于刘玄本人则毫无意义。刘秀倘若真有诚意要救刘玄,他完全可以命令邓禹加速向长安进军,然而事实却是,除了诏书的这一纸空文之外,刘秀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口惠而实不至,最是可恨!

No.2 天子之降

再说刘盆子的大哥刘恭,一直留在刘玄身边担任侍中。自从赤眉军立刘盆子为皇帝之后,刘恭套上枷锁,主动来到监狱,坐牢待罪。没人拦他,然而也没人理他。等到刘恭听说刘玄败走长安,便又走出监狱,打算追随刘玄。这回同样没人拦他,然而也没人理他。长安的监狱,还真是形同儿戏。

刘恭出狱,在城中碰见定陶王刘祉,两人结伴而行,追出长安百里,便看见刘玄一人一马,正徘徊在渭水之滨。

堂堂的一代天子,如今已成了孤家寡人。

刘玄见了刘祉、刘恭,苦笑道:“事已至此,我有何颜面再见二卿!”说完,便要投河自尽。刘祉、刘恭二人见刘玄早不投河,晚不投河,偏偏见了他们二人便要投河,便知刘玄只是演戏,并无死意,于是苦苦劝住。

三人相顾无言,天下虽大,却已无容身之处。正惆怅间,一队骑兵呼啸而至,转瞬之间,已将三人团团围住。

刘玄暗叫一声“我命休矣”,却见领头军官滚鞍下马,向他倒头而拜,口中大呼:“右辅都尉严本,护驾来迟,还望陛下恕罪。”

刘玄闻言,不禁又惊又喜。

严本这样的小官,刘玄以前根本不会放在眼里。然而,在此时刘玄的眼中,严本就是他的救世主,远比三公九卿之辈管用。

最关键的是,严本手中有兵。

如今这世道,只有兵才是唯一的硬通货。

刘玄扶起严本,慰劳有加,问严本道:“你有多少兵?”

严本答道:“一万余人。”

刘玄大喜道:“一万余人,足可再战。”

严本摇头道:“赤眉军众三十余万,末将这点人马,一战必亡,恐不能行。”

严本拒不肯战,刘玄也不敢强求,改口又道:“宛王刘赐、西平王李通、邓王王常皆在南阳,拥众不下十万。只要你能护送我回南阳,我即刻封你为大将军。”

严本还是摇头,道:“末将麾下,皆关中子弟,恐不能随陛下远行。”

刘玄看出来了,严本根本就没打算听他的命令,所谓的护驾,多半没安好心。刘玄于是道:“朕将东归南阳,严都尉既然无意护驾,不如就此别过。”

严本再次摇头道:“末将恐怕也不能放陛下走。”

刘玄惊道:“为何不能?”

严本道:“末将放走陛下,赤眉军怪罪下来,末将只怕人头难保。”

刘玄明白了,他已经成了严本的人质,成了严本借以向赤眉军献媚的资本。

严本又道:“赤眉军已经下书,陛下只要投降,可以封陛下为长沙王。二十天内,陛下不降,则格杀勿论。陛下何去何从,想来不需要末将多言。”

刘玄闭目长叹。他心里清楚,即使他拒绝投降,严本照样会把他交到赤眉军手上。无奈之下,刘玄只得遣刘恭向赤眉军请降。赤眉军命右大司马谢禄前来,迎刘玄入长安。

十月初冬,刘玄重返长乐宫,回到他曾经的宫殿。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再坐在高高的皇帝宝座,而是光着膀子,跪在阶下,膝行向前,献上传国玉玺,向赤眉军谢罪投降。

刘玄瑟瑟发抖,半是冻的,半是怕的。

代替刘玄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十五岁的刘盆子。刘盆子接过传国玉玺,心不在焉地摩挲着。这方足以颠倒众生、血流成河的玉玺,从秦始皇开始一直传到现在,代表着帝国最高权力的玉玺,在刘盆子看来,却只不过是一块最普通不过的石头,甚至,你只须要拿几块糖果,就可以从他手里轻易把传国玉玺换走。

赤眉军众将聚集殿中,大呼小叫,争论着该如何处置刘玄。张卬提议:“不如剁了吧。”瞬即引来一片附和声:“嗯,剁了好。”

樊崇于是下令,将刘玄拉出大殿,当庭斩首。

刘玄投降,刘恭和谢禄算是保人。如今见赤眉军翻脸不认账,刘恭和谢禄尽保人之责,据理力争,为刘玄请命。樊崇不听,下令即刻行刑。

两位力士拽起刘玄,向大殿外拖去。

刘玄早已失去了所有勇气,如同一只待宰的小鸡,任由力士拖着,毫无反抗之意。

刘恭大急,追出殿外,拦在力士身前,拔剑大呼道:“诸公不顾天下人耻笑,出尔反尔,臣请先死。”说完便要自刎。

赤眉军嬉笑着,并不阻拦,权当热闹看。皇帝宝座上的刘盆子却同胞情深,见长兄要自杀,连忙扔下传国玉玺,跑出大殿,抱住刘恭,大哭道:“长兄若死,我也不敢独活。”

樊崇等人毕竟不是政治人物,容易冲动,也容易感动。他们要杀刘玄,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如今见刘盆子和刘恭兄弟情深,不免又是一阵感动,于是又下令赦免刘玄,封为畏威侯。

刘恭不依不饶,力争道:“诸公许诺封刘玄为长沙王,此事天下皆知,臣敢请诸公践前约。”

樊崇等人合计一番,觉得侯和王反正也没什么区别,不如索性大方到底,落一个信守承诺的美名。樊崇于是道:“既然如此,那便封刘圣公为长沙王,在右大司马谢禄麾下牧马。”

刘恭再争道:“刘圣公既已为王,岂有牧马之理?”

樊崇指了指刘盆子,大笑道:“咱们的皇帝还放牛呢,一个区区的长沙王,凭什么就不能牧马?”

刘盆子看了看大哥刘恭,不无惭愧地说道:“我就喜欢放牛。”

刘玄只求活命,赶紧在一旁赔笑道:“我也喜欢牧马呢。”

刘恭无可奈何,不敢再争。

No.3 刘玄之亡

赤眉军攻克都城长安,又迫降更始皇帝刘玄,于是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大定,各首领每日高聚,饮酒争功,喧哗吵闹,争到激烈之处,更是拔剑乱砍。

赤眉军首领如此,部下更是无法无天,虏暴吏民,鱼肉百姓,比绿林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安政权易主,三辅郡县营长也是见风使舵,转而向赤眉军新政权献媚表忠,纷纷遣使前往长安,贡纳钱粮珍宝,然而还没入长安城,早被赤眉军兵士抢了个精光。使者被抢之后,无不一头雾水,这本来就是白送给你们的呀,用得着抢吗?

殊不知,对赤眉军将士来说,抢劫并非一种爱好,而是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才不相信这世上居然会有人白给他们东西。他们当惯了弱者,而在弱者的世界里,从来是只有他们白给别人东西的。

再说刘玄被赤眉军封为长沙王,归谢禄监管,主要从事牧马工作。谢禄对待刘玄还算厚道,并没有剥夺刘玄的人身自由,刘玄的支持者如故人宾客之类前来求见刘玄,谢禄也大体照准,允许刘玄与其会面。刘玄的这些支持者们不甘于刘玄之失败,打算趁机劫持刘玄逃亡,复辟更始政权,计划败露,皆被赤眉军投入牢中。

此事过后,谢禄从此隔离刘玄,禁止其再与外界接触。

张卬是刘玄的手下叛将,也是刘玄最恨之入骨的人。刘玄一日不死,张卬一日不敢安枕。张卬面见谢禄,挑拨道:“刘玄的故人宾客虽然未能劫走刘玄,但想要劫走刘玄之人,所在众多。三辅郡县不满朝廷,怨声载道,都想救走刘玄,重新拥立他为皇帝。刘玄现在归你监管,万一刘玄在你手里丢了,你如何向各位首领交代?”

谢禄问道:“以张兄之见,该如何是好?”

张卬手掌下斩,道:“与其日防夜防,不如一了百了。”

此时的刘玄,确实像是一个烫手山芋,既怕贼偷,更怕贼惦记,的确还是杀了干净。谢禄沉默良久,叹道:“恐怕也只好如此了。”

本年十二月的一天,刘玄照例在长安城外的草场牧马。马儿三五成群,慢悠悠地吃着草,刘玄拢着破棉衣,蹲在草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想着心事。几个月前,他还是牧民的天子,如今却摇身一变,沦为牧马的草民。对此,他倒也并不感到特别的失落,他的天子之位,本来就是捡来的,丢了也无甚可惜,重要的是他还活着,出完上气,仍有下气。

他甚至已经喜欢上了现在这种简单平凡的生活,北风寒冷,树木凋零,一切都在严格地按照自然规律运行,他厮守着幸存的自己,觉得踏实和安稳。

远处走来几个巡逻的兵士,刘玄向他们挥手示意,兵士们也友好地挥手还礼,并且摇晃着手上的绳索,向他慢慢走了过来。

刘玄突感不妙,撒腿便跑。兵士们也不着急,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追着。

宽阔的草场,远非脚步所能丈量。无尽的空旷,越跑越是绝望。

刘玄跑累了,实在是跑不动了,便坐了下来。兵士们围住刘玄,几乎是充满恳求地说道:“接着跑吧!”刘玄喘着气,答道:“跑不动了,不跑了。”

兵士们也就沉默了下来,将绳索套在了刘玄的脖子上,然后逐渐用力勒紧。马儿们瞪大眼睛,看着刘玄蹬腿挣扎,还以为又是人类所玩的某种无聊游戏,于是又冷漠地埋下头去,继续吃起它们的草。

刘玄的挣扎并未持续多久,很快便安静下来,软绵绵倒在地上。兵士们接着又勒了一阵绳索,见刘玄仍是毫无动静,于是松开了手,沉默地离去。称帝两年零十个月的更始皇帝刘玄,就这样暴尸荒野,和他一起被葬送的,则是一度无限接近统一中国的更始政权。

当夜,刘恭悄然潜入牧场,为刘玄收尸,秘密掩埋。刘秀闻而感伤,邓禹光复长安之后,刘秀特命邓禹以王侯之礼,将刘玄改葬于汉文帝陵寝之旁。

刘玄身后留下三子——刘求、刘歆、刘鲤。第二年,三子和其母投奔刘秀,等于代表他们老爸承认了刘秀的政权。刘秀封刘求为襄邑侯,刘歆为穀孰侯,刘鲤为寿光侯,皆传于后世。

当然,这些都已是后话不提。

No.4 定都洛阳

且说刘玄惨淡谢幕,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皇帝,他的使命已经终止。而真正的真龙天子刘秀,则正以君临天下之势,一步步开创着属于他的历史。

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刘秀称帝之后,鉴于河北全境已基本平定,暂无后顾之忧,于是将大部分兵力抽调而出,渡过黄河,开始挺进中原。

此时刘秀的战略部署,主要围绕洛阳城而展开。

先是扫荡洛阳外围。

洛阳之东的颍川、汝南二郡,由刘秀年仅二十一岁的族叔刘茂割据。刘秀遣使招降刘茂,刘茂年轻气盛,又自负麾下拥众十余万人,很不给刘秀面子,不从。

不从,那就打到你从为止。

同年八月,刘秀大军调度完毕,命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强弩将军陈俊联兵讨伐刘茂。两军交战,刘茂大败,不得已而降。刘秀召刘茂入河内,封为中山王,留于身边。刘茂的部队则就地收编,归耿弇等人统领。

降伏刘茂之后,东方最大的威胁,则为刘永。

刘永,梁孝王刘武(汉文帝次子、汉景帝之弟)八世孙,其父刘立为末代梁王,为王莽所杀。更始帝刘玄登基之后,复封刘永为梁王,以睢阳为都城。

依照宗法制度,刘永的皇室血统远比刘玄和刘秀优越。刘玄和刘秀为汉景帝之后,刘永为汉文帝之后,在这方面,刘永处于劣势。但刘玄和刘秀的四世祖刘买只是侯爵,到祖父辈时连侯爵也没有了,虽然尚有官职,事实上已经成为平民,而刘永却世代袭封梁王,王室血统一脉相承,在这方面,则是刘永处于绝对优势。

刘永自恃血统高贵,早有不臣之心。更始帝刘玄入都长安,四方政乱,刘永趁势起兵,以二弟刘防为辅国大将军,三弟刘少公为御史大夫,广招豪杰,分封将帅,攻下齐阴、山阴、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

东海人董宪割据东海郡,张步盘踞齐地,刘永又招安二人,拜董宪为翼汉大将军、张步为辅汉大将军。自此,刘永的势力已经横跨兖州、豫州、青州、徐州,统一着帝国的东部。

无论所控制的疆域还是所统治的人口,此时的刘永,都可以说比刘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刘秀并不敢贸然和刘永正面开战,而是以防御为主,命耿弇、陈俊领军驻扎于五社津,全力防备刘永可能发动的袭击。

至此,刘秀终于得以专心进攻洛阳。

自本年六月开始,冯异便已经开始包围洛阳,却始终不能攻克。本年八月,刘秀集中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由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骁骑将军刘植、杨化将军坚镡、积射将军侯进、祭遵、王霸十位将军统领,加入冯异的攻城之战,务求将洛阳一举拿下。

刘秀本人则移驾河阳城,与洛阳一河之隔,亲自督战。

关于吴汉荣升大司马,有必要在此补述一笔。

刘秀称帝之后,在人事安排上,最受瞩目的自然是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人选。

刘秀将大司徒一职给了邓禹。邓禹功勋卓著,最得刘秀信任,又和刘秀是太学同窗,由他担任大司徒,可谓实至名归,诸将也都服气。

至于大司空一职,刘秀给了王梁,只因为《赤伏符》中的一句话:“王梁主卫作玄武”。说起来,王梁名气不大,功劳也不大,就因为一句谶文,就能位列三公,在诸将之上。对此,诸将自然都不服气,然而刘秀坚持己见,再加上大司空毕竟是三公之末,诸将想想也就忍了。

三公之首大司马,刘秀打算封给平狄将军孙咸,同样是因为谶文的缘故。这下诸将都炸开了锅,公然抗议。大司马官职最尊,是除了皇帝之外的二号人物,论威望和功劳,孙咸比王梁还要不如,大司马之位,什么时候轮得到他?!

诸将的反应如此强烈,刘秀虽然贵为皇帝,却也不敢一意孤行。无奈之下,只能改独裁为民主,命诸将推举合适人选。诸将推选出景丹和吴汉二人,论威望,景丹最高;论功劳,吴汉最大。而在二人背后,各有一大批支持者,互不相让。

按西汉旧制,大司马通常兼任骠骑将军,刘秀于是拜吴汉为大司马,拜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这才平息纷争,皆大欢喜。

再回到洛阳的攻城之战。老实说,攻城并非刘秀部队的强项。此前在河北,刘秀的部队并没有留下任何值得自豪的攻城战绩。河北的两大名城——巨鹿和邯郸,刘秀都打得极其艰难,而且最终也并非靠武力拿下——巨鹿是主动投降,邯郸则是因为城内叛变。

刘秀的部队,对付巨鹿和邯郸尚且吃力,而洛阳城防之坚固,更远在巨鹿和邯郸之上,再加上洛阳守将朱鲔手中尚有十余万人的军队,尽管刘秀在洛阳城下几乎投入了其全部兵力,却依然只能是一筹莫展。

撼山易,撼洛阳城难!

大军屯于坚城之下,历来为兵家大忌。好在,洛阳外围早已扫清,在可见的未来,洛阳并不会有任何援兵。而且,粮草辎重也供应充足,被刘秀倚为萧何的河内太守寇恂不负所望,后勤保障极为得力,前后制箭百余万支,收谷四百万斛,养马两千匹,源源不断供给军中。

到了十月,攻城还是毫无进展,而且看样子,未来几个月内也很难有大的进展。洛阳城中粮食充足,足够坚守一年有余,难道接下来的一年光阴,都得耗在这该死的洛阳城下不成?

久攻不下,希望也无,军中士气日益低落,就连各位将领,也都在心中开始暗暗埋怨刘秀。

想当初,李轶镇守洛阳之时,已经有意归降,将洛阳城白白奉上,然而刘秀倒好,故意泄露李轶的降书,害得李轶被朱鲔所杀,也害得他们大家如今被困在这洛阳城下,成天作无用之攻。

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劝降朱鲔,让洛阳城不战而下。

然而,最好的办法,也是最不可能实现的办法。

诸将无不深知,对刘秀而言,攻洛阳不仅是公事,更是私仇。镇守洛阳的朱鲔,正是杀害刘秀长兄刘的头号元凶。

因此,尽管劝降朱鲔是眼下的最佳方案,乃至于是唯一可行的方案,诸将却也只能装聋作哑,谁也不敢先吭声。

刘秀隔河督战,见洛阳战事胶着,久无进展,也是焦虑不安,召群臣而议。群臣默默,唯独廷尉岑彭长身而起,高声道:“臣有一言,敢进。”

刘秀道:“讲。”

岑彭道:“臣曾在朱鲔麾下任校尉,与朱鲔颇为相熟。请陛下恩准,许臣前往洛阳,劝朱鲔归降。”

群臣闻言色变。岑彭啊岑彭,这话你也敢讲!你这是叫刘秀饶了他的杀兄仇人,不仅饶,而且还要奉其为座上之宾,难道你不知道刘秀和他长兄刘瞚的感情之深?难道你不知道刘秀对朱鲔的切齿之恨?

刘秀也是微微一怔,沉声道:“廷尉何出此言?”

岑彭毫无惧色,高声又道:“记得李轶死时,陛下曾经说过,陛下绝不原谅李轶,但可以原谅朱鲔。不知这话陛下是否还记得?”

刘秀点点头,道:“我确实这么说过。”

岑彭再道:“前方诸将,忠心耿耿,知道朱鲔曾杀陛下长兄,因此都不敢提议劝降,唯恐陛下震怒。既然不敢劝降,于是只得强攻,接连数月,伤亡惨重,而洛阳城却毫发无动。臣斗胆以为,劝降朱鲔,虽然有违春秋复仇之义,但却利在天下,功在社稷。”

刘秀面色一动,道:“讲下去!”

岑彭再道:“朱鲔若降,非但无数将士性命得以保全,洛阳名城也能得保完璧。倘若一味强攻,伤亡可能越发惨重,将士性命,丧生城下,不亦伤哉!倘若朱鲔见城将破,绝望之余,也效法纣王焚朝歌,项羽焚咸阳,将洛阳城付诸一炬。千年名都,就此涂炭,化为瓦砾,不亦惜哉!愿陛下三思。”

刘秀默然而叹,道:“诸将只知揣摩我的心思,可谓小忠。廷尉心系天下,乃为大忠!”于是令岑彭前往洛阳劝降。

岑彭到得洛阳,命攻城部队后退百丈,独自打马来到城前,高喊朱鲔答话。朱鲔登上城头,见了岑彭,也是又惊又喜。故人重逢,免不了好一阵寒暄,问候彼此的老母以及全家不提。

唾沫落定,岑彭直切主题,道:“岑某此来,敢问朱兄一句,今日宇内,将是谁人天下?”

朱鲔在城头默然不答。

岑彭又道:“刘文叔受命于天,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天下之事,大局已定,谁可阻拦?刘玄业已败亡,朱兄固守孤城,又为谁而守?今大军兵临城下,洛阳早晚必破,朱兄何不自谋,顺天意而归降?”

朱鲔答道:“岑兄远道赐教,朱某深感。朱某死罪有二:一者,害大司徒刘;二者,阻挠刘秀入河北。有此二罪,虽降必死,故不敢降。”

岑彭听出来了,朱鲔口口声声不敢降,意思其实便是很想降啊很想降,关键要看刘秀开出的条件怎样。岑彭并不知道刘秀的底牌,不敢贸然许诺,急归河阳,再向刘秀当面请示。

刘秀听闻朱鲔已有降意,大喜,亲笔修书一封,曰:

夫建大事者,不计小怨。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朕不食言。

岑彭携书,片刻不敢耽搁,赶回洛阳,射书入城中。

朱鲔览书,仰天长叹。

所谓“河水在此,朕不食言”,语出《尚书·汤誓》,原文为:“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乃商汤伐夏誓师之语。刘秀在长安太学之时,攻读的就是尚书专业,此一典故,自然是信手拈来。

朱鲔将书遍示麾下诸将,道:“此诚帝王之语也,天命真在刘秀之手。我将降也。”诸将道:“任凭大司马做主。”

朱鲔登城,从城头放下一根绳索,对岑彭道:“岑兄果有诚意,可乘此索而上,入城见我。”岑彭毫不迟疑,抓起绳索,便要爬城而上。朱鲔见岑彭竟敢孤身入城,将性命交到自己手上,当下再无怀疑,止住岑彭,道:“特相试耳,岑兄请回,朱某愿降。”

朱鲔生性谨慎,出城之前,又吩咐诸将道:“坚守待我。我若回不来,诸君可领大兵突围,归郾王尹尊。”吩咐完毕,这才将自己捆缚妥当,轻骑出城,向岑彭投降。

岑彭领着朱鲔,急奔河阳,面诣刘秀。刘秀见朱鲔孤身而来,早知其意,亲手为朱鲔解去捆缚,再三慰勉,当夜便让岑彭再将朱鲔送回洛阳。

这么一趟下来,朱鲔终于彻底放心,一回洛阳城,便大开城门,率其众出降。

岑彭劝降朱鲔,使得千年名都洛阳幸免战火,也为洛阳多延了将近两百年的阳寿,然而和中国其余的都城一样,洛阳终究还是没能保住。东汉末年,董卓一把大火,将洛阳城彻底烧为废墟,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直到隋唐,这才重又恢复元气。

朱鲔既降,刘秀信守承诺,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然而却始终未予重用。朱鲔的名字也从此在史册中消失,悄然善终。

朱鲔最后一次引起史家关注,却是在他死后千年。北宋时,朱鲔之墓在济州金乡县被发现,进而发掘,宋人笔记对此多有记载。时至今日,墓中尸骨珍宝早已荡然,唯画像石壁尚且幸存,聊供后人凭吊追忆。

公元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长安长乐宫中,更始帝刘玄赤裸上身,瑟瑟发抖跪于阶下,向赤眉军俯首称降。而在同一天,刘秀则正式定都洛阳,南面坐于南宫之中,大会群臣,尽显天子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