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嘉年华

运动迷的第一个新举动——也是运动社会学家和记者唯一注意到的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英国球迷的流氓行为(hooliganism)。英国球迷多是年轻的男性支持者,他们似乎把球赛看得太严重,老是在运动场引起暴动,还常常在比赛结束后在街上和敌队支持者打架。许多观察家认为,这些暴力行为与阶级本身的不满有关,在运动场中,足球流氓通常占满英国人所谓的“看台区”(terrace),这个地方票价最便宜,没有固定座位,也可以站着看球。十年后,足球流氓开始出现在欧洲大陆,当中有些是跟着英国球队巡回的球迷。外国媒体报道英国的足球流氓后,有些民众也会起而效之。一位比利时心理学家注意到足球暴力在各地蔓延:

暴力行为是社会问题的征兆,而不是足球本身的问题。在比利时和法国社会问题较少。但在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英国与意大利,贫富差距增长,产生较多的问题。足球和其他运动一样是穷人的比赛,许多不快乐的人是在对自己的环境发出抗议。[17]

不管足球流氓的动机是什么,在许许多多的球赛中,他们都成功地抢尽风头。摇滚乐迷的“暴动”新闻,也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音乐评论黯然失色。球迷的暴力行为很容易就抢过比赛的风采。

但是,观察家的焦点都集中在暴力行为,以至于很少注意到球迷其他行为越来越有趣,影响范围也更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有新闻媒体注意到,足球迷和美国各地的运动迷(橄榄球、篮球、棒球和曲棍球)正在把运动赛事当成传统的嘉年华活动:扮装、戴面具、唱歌、跳舞,沉浸在节奏律动中。

这股潮流大行其道,社会学家路易斯·库彻(Louis Kutcher)在1983年观察到:“美国运动场早已具有一些嘉年华元素——美食、扮装、玩小游戏,把规定和身份抛到一边。”[18]在美国的比赛中,最基本的扮装样式就是穿上与支持队伍一样的颜色。[穿着同色衣服去看球,这个习俗可能是来自嘉年华的国度——巴西,发明人是当地球迷夏梅·卡瓦略(Jayme de Carvalho)。亚历克斯·贝洛斯写道:“夏梅是低阶的政府职员,平日隐姓埋名。但在看台上可是个明星……他穿着球队颜色的衣服,带着旗子和布条。”当时还没有球衣商品可买,还得靠妻子帮他缝制。详见Alex Bellos,Futebol:Soccer,the Brazilian Way,p.126.]

运动版的嘉年华中,蠢蛋王就是该队的吉祥物——打扮成鸡或海盗,动作像完全无运动天分或手脚不协调的漫画人物。基本的饮食有花生米、热狗、爆米花,大量的啤酒当然也是必要的。还有更费工的,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比赛开始前的大白天,美国球迷就在体育馆门口旁的停车场举办派对了,通常是烤肉或地方风味菜。每个家庭会带自己的野餐食物,和陌生人一起分享,尤其是拿啤酒换食物,这些举动在传统嘉年华的餐会上也很常见。

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运动嘉年华急速发展,吃热狗和穿球队颜色服装已经是老套了。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是少数研究庆典行为的学者。他发现,除了球队颜色的裤子和围巾外,1970年的英国足球迷还会戴着大高帽或爆炸头假发:“很多服装显然是自己做的。他们花了很多心力设计、准备,一定要盛装参加这个伟大的活动。”[19]美国有个爱出风头的人叫罗伦·斯图尔特(Rollen Stewart),很多人穿着奇装异服去看比赛,都是受他影响。各种比赛——橄榄球、棒球甚至高尔夫球赛都可见到他的身影,他总是顶着超大的七彩爆炸头假发来吸引转播摄影机。但他在1980年经历了“重生”的宗教体验后,就抛弃那顶假发了。[20]

美国还有位创意人士叫作大狗(Dig Dawg),这位克利夫兰布朗队的热情粉丝在1984找到一套狗的服装,开始穿着它去看比赛。各个球队受到启发,纷纷推出专属的球队配件:绿湾包装工队(Green bay Packers)的粉丝头上会固定戴着泡棉做成的起司,明尼苏达维京人(Minnesota Vikings)的球迷会戴海盗头盔,华盛顿红皮肤队(Washington Redskin)的球迷则戴猪鼻子。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球队专属配件的需求大增,大企业纷纷投入生产,个别球迷的创意就比较不受重视了。他们轻易就能买到现成的球队T恤和造型头饰,随着女球迷增多,还有专属耳环和洋装。(1997年8月28日的《今日美国》报道,当年国家足球联盟的球迷有百分之四十四是女性,1990年还只有百分之三十三。运动迷的“女性化”,这个议题值得深入研究,但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料。)

在球场上扮装有许多功用,有的人甚至用来制造反面效果。大多数人会穿着支持球队颜色的衣服,好融入广大的同队粉丝当中。不过有些人就是喜欢做些不智之举,他们违反颜色认同,故意穿着客队颜色的衣服坐到主场球迷聚集的看台上。有的人是用扮装来吸引大众目光,不过很容易被当成爱现的人。奥克兰地方记者这么描述某位运动家队的球迷:

有位中年球迷从头到脚都是运动家队的服饰,腰上高调地挂着美国国旗腰包,一手戴着棒球手套,另一手挥舞着画有鲍勃·马利(Bob Marley)的巨大旗帜。他随着康加鼓的节奏准确地迸出脏话,对着来看洋基队的日本人大声斥责,要他们滚回伊拉克找爸爸。这个场景其实颇具诗意和美感。[21]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不扮装反而能吸引注意力。在哈佛-耶鲁年度对抗赛中,耶鲁人会裸奔跑过运动场。

运动迷扮装时很少戴上面具,通常是把脸彩绘成队伍的颜色。这个习俗的源头和扮装一样不明。英国足球记者西蒙·库珀(Simon Kuper)说那是欧洲的习俗,毛里斯则发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球迷就有此举动。有些美国人坚持,那是从运动以外的领域传入的,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集会和摇滚演唱会。有些学者认为,它始于天性外放的南美球迷,北美人接触足球时跟着传入。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加州帕洛阿尔托市(Palo Alto)举办,据报道,巴西球迷跟着球队来到美国,热情的举动像在参加嘉年华:

那是个派对。一群巴西人从国王大道(El Camino Real)走向运动场,乐队吹奏着《巴西》,他们也跳起舞来。无数的巴西国旗插在车子上飞舞,有的球迷把它当成披风,有的人则是把它围在腰上。球迷把自己的脸画成巴西国旗,蓝鼻子象征蓝天,周围则是国旗中央的南十字星。[22]

不管脸部彩绘是哪里开始的习俗,电视媒体很快地把这股风潮传播了出去。从1980年的超级碗开始,美国就有媒体报道球迷的脸部彩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股风潮太受欢迎,美国的生意人纷纷要利用它来捞一笔。1996年,美国球迷是使用迈克尔笔、油漆来表达他们的忠诚。现在至少有六个人体彩绘从业者(想必有更多),这些公司的发言人在2000年接受访问时,表示这门生意“出乎意料地成功”[23]、“商机无限”。[24]类似的产业在韩国也发迹,“世界杯风潮使脸部彩绘再次兴起。比赛当天,明洞商场里大排长龙,脸部彩绘店生意兴隆”。[25]

此外,运动赛事里如果看不到球迷唱歌打拍子,就说不上是派对。早期的球迷反复唱诵同一句歌词嘲笑对手,例如美国球迷常唱的“呐呐呐呐,嘿嘿嘿,再见”(Nah nah nah nah,hey hey hey,go-od-bye.)。只要有扮装、脸部彩绘的场合,自然就会有精心创作的歌曲从另一层球迷口中唱出来,足球场上尤其盛行。《华盛顿邮报》1994年评论道:“传统上,足球歌曲都是诞生于便宜的座位区……在联盟俱乐部的运动场,劳动阶级的球迷通常只能站着看球,顺便创作一些嘲讽对手的小曲。”[26]少数学者研究过球迷的非暴力行为。其中一篇指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球赛“难以想象”,现场非常安静,只会用传统的嘉年华歌曲庆祝胜利:“多棒的一天,今天是多棒的一天。”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德国球迷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了三十至五十首歌,当中有摇滚乐元素与大家熟悉的足球口号,例如用宠物店男孩的歌曲哼唱传统的“欧垒”(Olé)。[27]

球场上还有更多生动的节奏,南美洲的球迷常带着打击乐器进运动场,随着鼓声在看台上跳舞。巴西圣保罗的球迷组成“忠诚之鹰”(The Hawks of the Faithful)。他们一边唱着《飞吧!老鹰》,一边张开双手、身体转来转去,模仿老鹰飞翔的模样。[28]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里斯观察到,英国足球迷会在原地上下跳跃,全体动作一致,远远看起来像波涛汹涌一样。[29]这项活动可能源于朋克摇滚演唱会。英国球迷还发明了“同步拍手”,将双手高举,循着节奏拍手。有位心理学家研究后非常讶异,在没有任何指挥的情况下,一大群足球迷居然可以同时做出一致的动作:“表面上看起来是失控的暴民,居然可以表现这么精准……整齐到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30]

至今球场上最普遍的集体律动是“波浪舞”,某一区的观众高举双手站起来,坐下的时候换紧邻区域的球迷站起来,远远看就像有东西在看台区滚动一样,“它创造了惊奇的视觉效果,球迷自己也欢欣雀跃”。[31]谁发明的?还是不知道。欧洲人称之为“墨西哥人的波浪”,但美国人确定是某个同胞在1981年发明的,只是不确定发明者与地点。奥克兰运动家队的啦啦队团长“疯子乔治”——乔治·韩德森(Crazy George Henderson)宣称自己是波浪舞的发明人。有的人则坚持,第一次波浪舞应该出现在华盛顿大学或密歇根大学的橄榄球赛上。

球迷大多觉得,像波浪舞这些激励的举动应该能帮助自己支持的队伍,但其实教练和选手一开始都很反对,认为那会让他们分心。《纽约时报》体育记者乔治·瓦克西(George Vecsey)骂得更凶,他谴责说:“那是瘟疫,像酸雨一样腐蚀整个国家。或是某种新病毒、杀人蜂,毫不留情地席卷全美国。”[32]但事实证明,波浪舞狂潮停不下来,1984年传到棒球比赛,1992年传到足球比赛,甚至影响了一些知名的足球迷,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和法国总统密特朗都玩过。社会学家迈克尔·吉凡(Michael Givant)于1984年观察到:“球迷不再处于被动……他们想要参与更多。今日,每个人都有机会当名人,球迷也会想:‘为什么我不能凑一脚?’”[33]

所以,当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运动员的对决只是比赛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因为周边还有许多相关活动。我们去看球,这样才有机会变装打扮、彩绘自己的脸,让人观赏,也观赏别人。此外,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毫无节制地吃吃喝喝、大吼大叫、疯狂唱歌,一起做些球迷专属的舞蹈动作。这一百年来,比赛内容变化不大,但球迷的举动却是越来越荒唐、越来越具破坏性(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标准来看)。为什么运动嘉年华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假定饮酒、跳舞、穿着奇装异服来炒热场面是人类的天性,那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运动赛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才急速大量地变成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