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匠人的执念

日本工艺所追求的美和中国传统工艺追求的美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中国传统工艺品采用夸张绚丽的装饰,雕刻上精细繁杂的图案,追求艳丽之美。但在日本工匠看来,这种美艳的器具带有距离感,无法实现人、产品功能以及素材的紧密结合。他们认为工艺应该深入实际生活,首先需要满足实用目的。于是他们摒弃华丽,追求一种内省、暗示性的朴素之美。日本工艺品的代表多是些实用性强的物品,比如精致的果子形状的镇纸、黄杨木梳等等。

日本人这种朴素美学的形成,大概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后期的“三阿弥”:插花专家立阿弥、善于建造庭院的善阿弥以及极具美术品鉴赏眼光的能阿弥三人。他们共同的主子就是足利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这位大将军虽然没干好本职工作,在文化上的表现却相当杰出。他在应仁之乱后跑到东山建了一栋别墅,召集“三阿弥”为他建造了拥有枯山水的庭园景观。“三阿弥”的朴素美学得到了当权者的公认,后来又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响应。此后这种朴素之美渐渐发展为成熟的社会价值观,对日本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是在机械化大生产盛行的今天,许多日本工匠仍然坚持手工制作。日语中原本就有许多与“手”相关的词汇,比如“上手”表示能干,“下手”表示笨拙,“手一杯”意味着忙得不可开交,“手加减”就是酌情处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这些日语词汇,我们可以想象过去的日本工匠凭借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认真制造工艺品的场景。甚至可以说,日本工艺的魅力就在于工匠们对手工制作的执着。

与机器相比,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工艺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美感同样是时间的结晶,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来源于市场化大生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遭遇停电,机器就无法生产了,但那些传统工匠不会受到这种限制,甚至只要有一个圆规、一把尺子和一支铅笔,他们就能设计出很多产品。机器虽然便利,但是对工匠来说,工艺制作的乐趣在于生产过程中手与心相连的兴奋感、追求这种兴奋感的智慧,以及刻在脑海中无法抹去的记忆。日本工匠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并不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因此他们非常注重对个人技艺的磨炼,这种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变成了一笔无价的财富,同时多样的生活形态也丰富了工艺创作。到了今天,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延伸到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