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日式工艺的沉浮

20世纪50年代,日本刚刚开始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中重建,工艺界也到处弥漫着沉重的气息。长年的战争一方面大量压缩了除了军工之外的一切行业,另一方面使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失,保留下来的匠人们大都已经高龄,却没有人接班,很多流传百年的传统工艺眼看就要失传了。

1956年,日本首次颁布了经济白皮书《产业革新》,清楚地体现了当时日本发展经济的思路定位,就是走高新技术这条路。这之后,日本大力发展核能、机器人等高端技术,并且实现了惊人的经济腾飞。当时的日本被科技的光环所笼罩,日本民众也都近乎疯狂地推崇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是社会的主流,传统工艺和匠人们似乎注定要被时代淘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匠人也十分绝望,把自家孩子送进大学,宁愿让他们毕业之后当一个普通的白领,也不愿意再让他们继承祖业。但是,物极必反,恰恰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狂欢期,日式工艺悄悄开始了复兴之路。

70年代初,日本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人们生活在各种工业制品的海洋中。然而,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后,日本人却开始对整齐划一的工业制品感到厌倦,认为冷冰冰的技术时代的产物,终究缺少传统手工制品的温暖和情趣。在大众普遍对工业产品产生厌倦的氛围中,一些先锋作家和评论家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日式工艺,想从流传千百年的工艺中,寻找那份独一无二的沉淀和温馨,他们创作出了很多关于日式工艺和匠人的文学作品。很多社会上层精英和公众人物也放弃了工业制品,开始投向手工工艺的世界,聚焦在他们身上的日本媒体,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艺。通过强大的名人效应,日式工艺终于开始了复兴。日本最大的名人——天皇,也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日本正处在经济腾飞的时代,经济富足的民众厌倦了工业制品后,学着社会名流开始追求手工制作,而一向遵循传统的天皇家族,吃穿用度等方方面面大都由传统匠人专供,这自然就成了普通人追求的终极标杆。

和中国一样,古代的日本天皇使用的东西,都叫“御用”。从幕府时代开始,就有专门给天皇家族供应商品的商家了,他们那时候叫“禁里御用”,因为在京都的天皇的居所叫作禁里御所而得名。在江户时代,一共有286名各种职业的商人和匠人可以进出皇宫,给天皇家族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从衣服、扇子、木屐这些日用品,到蔬菜、鱼肉、点心、清酒等食品饮料,再到建筑物的修缮,不一而足。皇室给御用商人们发放了写有“御用”字号的灯笼和旗帜,皇室有需要时,这些商人们就自豪地提着灯笼、打起旗子进宫,因为能为皇室服务是他们的至高荣誉。

到了明治时期,随着日本向工业社会转变,各种商品越发丰富,皇室的御用品牌也多了起来。在商品经济的力量下,开始有些奸商浑水摸鱼,利用御用的招牌做宣传,而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御用产品的供应商。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当时的宫内省(宫内庁的前身)颁布了宫内省御用制度,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向符合标准的商店授予“宫内省御用”的称号。此后日本警察总监还进行了专项整治,对滥用御用的假冒产品进行了严打,“宫内省御用”终于正式成为御用产品的称号,成了市场上的金字招牌。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削弱了天皇的权力,并于1954年废止了“宫内省御用制度”。但是这并不妨碍日本人对天皇家族吃穿用度的模仿和追捧。日本皇室现在的吃穿用度都由宫内厅负责,而宫内厅的采购商品名单却不会对外公开,普通人只能从一些流传百年的老店寻找线索。比如,京都有家叫“川端道喜”的点心店,为皇室供应粽子和饼等食品超过了500年,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所以这家店门口,每天都是人潮涌动,很多人也借此一尝天皇的口味。

虽然现在天皇家族的御用品牌仍是个谜,但天皇对日本本土产品和工艺的推崇却是很明确的。和很多其他国家的王室不同,日本皇室并不追求极致奢华。皇室使用的商品中也有价值不菲的东西,但大多数都不是价格奇高的奢侈品,而是以优良的品质和合适的价位为主的品牌。宫内厅会尽量选择日本本土的品牌商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天皇是国家的代表,他自己当然要无条件支持“日本制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产品确实质量过硬,供应给天皇的产品更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品质绝对有保证。有了日本曝光度最高的天皇的支持,日式工艺和日本制造就这样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