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折扇发明100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匠人们的后人,也在做着同祖辈们大致相同的工作。他们严格遵循着一代代传承的手艺,制作出精细而华美的产品。下面我们就从一把折扇入手,看看日本匠人们对繁杂手工的坚持吧。
折扇
单看一把折扇,不过是在竹片上贴一层纸而已,是极为简单的工艺。然而,要做出一把符合日式标准的折扇,却要经过十几道细致的工序。
要做折扇就需要扇骨,首先要把竹子切片。之前这项工程完全是由匠人手工完成的,但现在因为太过简单机械,就引入了切片机,这也是日式折扇的制作过程中,唯一使用机器的一环。
把竹子切成一条长长的竹片,还需要把外层的竹子皮削去,这项工作就需要人工进行了。两人在一张安了刀片的桌子两侧,分别拿着竹片的两头用力拉,使竹片绷紧,然后从刀片上划过,青色的竹子皮就在刀锋上滑落了。整个过程既要保证竹片拉直伸展,又不能太用力使竹片断裂,这需要掌握好力度,更需要两人的默契配合。据说两个熟练的匠人,一天可以削超过两万根竹片。之后把削皮后的竹片放进大桶里,加上苏打等化学药品,再加入水煮沸两小时,这是为了给竹片杀虫,防止竹子里的蛀虫把做好的扇骨咬出洞来。
然后是给竹片打孔,用的是一种类似缝纫机的工具,转动手柄,用锥子在竹片上凿出孔来。下一道工序,是把竹片削成扇骨的形状,需要把很多竹片并在一起固定好之后,用刨子削出扇骨的形状。之后还要经过磨光、加入扇钉等工序,扇骨才算成型。
最后还有一项叫“末削”的工艺,这一步是要把扇骨插入扇面的部分削薄。将本来就已经非常纤细的扇骨再削细,并且要把很多根扇骨从一样的长度开始削得一样细,这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力度的准确拿捏根本无法完成。“末削”之后,扇骨就算完工,之后的工作便是制作扇面。
折扇只有正反两面,但日本折扇却是三张纸贴在一起做成的。其中两张纸用来做扇面,质地光滑,触感舒服,也便于书写和作画;中间的一层厚实坚韧,保证了折扇的质地和打开折上时那种“啪啦啦”的清脆声音。用来做扇面的纸,是一种专门的“土佐纸”。土佐是日本的古国名,位于今天四国岛的高知县。因为地理位置便利,自古通商,人们都很有商业头脑。明治四十九年,土佐的商人针对日本纸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改造,最后成功研制出了最适合做折扇的纸,从此便彻底垄断了日本的折扇市场。
匠人把土佐纸放在提前做好的扇面形状的木头上,之后用小刀沿着木头的轮廓切出扇面。这之后扇面会送到画师手中,他们或用手工描画,或用木板印刷,创造出漂亮的图案。扇面的风格会根据当年的流行元素有所改变,不仅有传统的日式花草,还有毕加索这样的现代画家的作品。画师们完工之后,一般还会盖上日本著名画家(一般都是过世的人)的印章,日本人也不太会计较。扇面画师通常有很多日本美术大师的印章,根据画风的不同轮流使用。
扇面绘画完成之后,就会送到折纸师手里。折纸师的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在扇面上折出扇子的折痕,但其实这道工序是折扇所有的工艺流程里最难的。因为折扇打开和合上时的手感,能不能既顺畅平滑,又有种适当紧绷的力度,这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感觉,全靠折纸这道工序了。这道关键工序要求极高,所以折纸师一般都是资深匠人,用大半生的经验才能拿捏出微妙的力度。他们先把湿棉花夹在扇面中间,把扇面浸湿以便操作。之后在两张扇面纸之间夹上一层中间纸,把三张纸完全对齐之后,用手指尖一道一道地折出工整的折痕。这之后,折纸师会在扇面和中间纸之间插入细细的竹片,这是为了让严丝合缝的扇面纸产生细微的形变,给扇骨留出空间。
经过以上的工序,扇面和扇骨都已经分别成型了。最后一步就是把两个独立的部分装在一起,变成一把折扇,这道工序也由专门的匠人完成。他们先在扇骨上小心地抹上薄薄一层糨糊,然后抽出插在扇面里的竹片,瞄准空隙吹一口气,让扇面之间的细小缝隙扩大之后,整齐地插入扇骨,小心地按压,让扇面和扇骨精确地贴合在一起。最后小心地擦去扇骨上漏出的一点点糨糊,把扇子打开放在阴凉处阴干,一把日式折扇就算大功告成了。
小小的一把扇子背后,是十几道专业的工序。而每一道工序的背后,都有一批批专业的匠人。日本的匠人通常是家族式的,而且分工极为细致,一家人一般只从事一道工序,但是他们却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分散在各个工匠家里的工序,由扇子商人进行协调和整合,他们仔细控制着各个工序的进度和数量,最终保证一批批折扇能够按时上市。看似简单的折扇,背后却是日本这个国家成百上千年来,对手工制作的传承和坚持。除了折扇,日本传统的工艺品还有铜镜、漆器、刺绣、烧陶、纸伞、烧瓦、浮世绘、佛像……每一项工艺,都比折扇要复杂得多。这些传统工艺能够流传到今天,并且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继续生存,本身就是日本崇尚“手作り”的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