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按照词语的顺序来决定一句话的意思的,比如“我打你”,如果顺序变成了“你打我”,意思就不一样了。但日语不是这样的,还是“我打你”,日语的说法是“私は君を打つ”。其中的“私”是我,而“君”是你。如果把这句日语的顺序调换,变成“君を私は打つ”,它的意思完全没变化,没有像汉语一样从“我打你”变成“你打我”。这是为什么呢?
与汉语通过语序表达意思不同,日语通过助词和动词、形容词的变形来表示意思。上面的例子里,“は”和“を”就都是助词,“は”表示主语,“を”提示宾语,所以只要是“は”前面的就是主语,无论它在一句话的什么位置都是主语;而“を”前面的内容,无论放在什么位置都是宾语。这就是为什么日语的语序可以随便组合,但是意思不会变化的原因。按照语言学上的分类,日语属于黏着语。这个“黏着语”的叫法,本身就给人一种强烈的一锅粥的感觉:黏黏糊糊的,随便你怎么搅拌,它的味道都不变。
此外,日语本身还有很多独特的语法,可以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比如敬语。
汉语中的敬语已经算是比较复杂了,除了“请”、“麻烦”、“劳驾”之类的常用敬语,还有“您”、“阁下”、“令尊”、“高堂”之类的尊称,加上“赐教”、“垂询”之类的动词,还有“寒舍”、“内人”之类的自谦辞,中国人很可能觉得这跟英语的一个“please”、一个“Miss”和一个“Mr.”比起来,已经算是挺周到了。但是跟日语比,这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日语的敬语,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的,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简单来说,日语敬语分为三类,分别是尊敬语、谦逊语和郑重语。尊敬语就是通过抬高他人来表示尊敬,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拍马屁方式。谦逊语是通过自谦来降低自己的地位,从而间接地、相对地抬高对方,这算是中级版本的拍马屁。最后的郑重语,是用很高雅文明的语言来交流,表示自己有修养,显示“我这么阳春白雪地陪您说话,是把您当讲究人儿对待”,这是最不着痕迹的终极版拍马屁。汉语中有个说法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以说日本人是把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
下面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看“给”这个动词的七十二变。假设我是一个老师,那么系主任给我一本书、我给系主任一本书,我给同事一本书、同事给我一本书,还有我给学生一本书、学生给我一本书,汉语里都是一个“给”字就搞定了。但是日语不一样,表示给别人的时候是用“あげる”,表示从别人那里得到是“もらう”,在这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动词。再结合身份和场合,加上敬语看看。比如“系主任给我书”,这里系主任是比我这个普通老师地位高的,是需要我尊敬的人,所以要用“もらう”对应的敬语“いただく”,这个词表示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那里得到;而我给系主任书的时候,同样要用“あげる”对应的敬语“さしあげる”,这个词用以表示地位低的人给地位高的人东西。再看看我给学生书的情况,因为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尊敬我,所以要用“あげる”对应的“やる”,这个词表示地位高的人把东西给地位低的人。而学生给我书的时候,是地位高的人从地位低的人那里得到,这种情况下地位高的人不必使用敬语,就直接用“もらう”。最后是给同事书的情况,因为大家都是老师,这个时候就是平等的了,可以直接用“あげる”和“もらう”了。也就是说,日语的词有内外的方向感,还有上下的地位感。
这是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说的,如果站在系主任的立场上,他给我书就是“やる”,他拿到我的书就是“もらう”。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他给我书是“さしあげる”,他拿到我的书是“いただく”。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已经要崩溃了呢……
上面这个例子是说给一本书,这还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实际上,不仅仅是具体的物品,就是言行、动作和状态也同样适用上边的规则,比如,系主任出席开学仪式、我出席开学仪式和学生出席开学仪式的说法就不一样。但这还只是一般情况,敬语里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古代天皇说的语言是尊敬自己的,也就是说他无论讲什么都会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全世界也只有天皇一个人能使用这种语法。
现在,你们的脑袋里也已经是一锅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