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大规模的英语教育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和欧美各国签下通商条约之后,以横滨为首的日本各大港口迎来了大批的外国商人。在开国之前,全日本懂英语的人还不到100个,但随着国门打开,日本很快就进入了英语教育的黄金期。当然,在那个时候,学习英语的都是社会精英,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懂西学的知识分子所必备的技能。
进入20世纪后,英语在日本的影响力有增无减。英语中有一个词叫“Coca-colonization”(可口可乐化),这是英语教育取得进展的突破点。“二战”中,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罗伯特·伍德拉夫取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以给驻扎在世界各地的美军提供可口可乐的名义建立了大量的海外工厂。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的工厂已经达到64家。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市场策略,可口可乐凭借着这个早期优势很快在全世界推广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就连一贯推崇葡萄酒的法国人都迷上了可口可乐这种新型饮品。在某种程度上,可口可乐的品牌文化代表的正是美国的价值观和大众文化,可口可乐化实际上也就是美国化,而语言往往是和文化联动的。在这场席卷全世界的英语文化风潮中,日本自然也被卷入其中。
这场风潮并没有就此打住,在可口可乐之后又诞生了一个更大的文化势力——麦当劳。麦当劳的发家相比可口可乐晚了不少。20世纪50年代麦当劳在美国不算起眼,等到它真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效应已是70年代了,随之也诞生了“MacDonaldization”(麦当劳化)这个词。1971年,日本的第一家麦当劳在东京银座开业。5年后,麦当劳在全日本就已经拥有了100家店。又过了5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00。1999年,日本第3000家麦当劳正式开业。相比之下,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要晚得多,1992年才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但在营业第一天就破纪录地接待了近4万名顾客。麦当劳代表的美式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受到追捧,人们对这种文化的接纳很自然地导向了对英语的好感。在日本,英语教育便随着这一波波的全球化浪潮普及开来。
除了民间的高度认同外,日本政府一直以来也相当重视英语教育。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美国影响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育在日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政府公布了《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支持英语教育。现在的日本人从小学开始就可以选修英语课程,在校期间的英语教育一直持续到大学三年级,步入社会之后也面临着各种英语培训。可以说,无论是从民间好感度还是英语的基础学时来看,日本人的英语都应该是有相当水准的,那为什么日本人身上还贴着“英语差”这个标签呢?
“英语差”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发音差,很多日本人“惨烈”的英语发音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学外语时肯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一点对日本人来说尤甚。日语是一个音素贫乏的语言,总共只有23个音素,相比英语的48个音素要少了一半还多,因此很多初学英语的日本人在面对生僻的英语发音时,只能从日语中找出最相近的音,但听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比如日语中没有辅音结尾,而且多是平舌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日本人说英语时“l”、“r”不分。
另外,日语非常积极地引进外来语。在现代日语里,由英语演变过来的外来词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而这些词都是由发音接近的日语假名组成的。久而久之,普通日本人在说英语时会倾向于用日语假名的读音念出来,而这种习惯已经延续到了他们初学英语时。用假名来标注英语读音虽然方便,却对英语发音有很严重的误导作用。这种由假名拼凑出来的日式英语发音多半只能在日本人之间达成相互理解,英语母语者听起来是很费力的。
事实上,日本的基础英语教育也并不看重口语。一直以来,语法和阅读都是日本英语教育的核心。很多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语法和阅读技巧,却很少用英语进行授课。而且,很多在日本普通中学任职的英语老师虽然都是英语本科以上毕业生,但口语水平却并不尽如人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抛开有母语干扰的发音问题不谈,由于日语中外来语丰富,并且日本媒体对英语广泛采用,日本人在英语的单词量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即便是遇到陌生的英语单词,可能读着读着就能在日语中找到对应的外来词。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的英语可能也没有那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