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审美其实没有变

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针对日本年轻人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要求受访者在列出的一系列建筑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结果选择姬路城的最多。姬路城位于兵库县姬路市,又叫白鹭城,是一座城堡建筑,于1600年前后建造。它虽然是军事设施,但白色的墙面很美,整体非常协调,与军事设施应有的性格正好相反。这也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审美意识:把两种完全对立的要素放在一起,互相衬托,让对方的特色更为鲜明。

建筑物的优美,除了整体比例要协调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多加装饰。装饰或者强烈的色彩一多,日本人就会觉得格调不高,所以建筑材料的使用喜欢尽量保持自然状态。另外,日本人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建筑,他们理想中的建筑不是要通过它夸耀人的力量,而是要它融于自然,与自然相协调,让人觉得优雅、亲切。建筑物大多是不对称的,也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佛教及其建筑在6世纪时从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但之后日本人自己建造的法隆寺,连接寺门和讲堂的轴线两侧,一边是金堂,一边是五重塔,布置和中国佛寺的对称完全不同。

纵观日本建筑历史,从古至今,在风格上有一些非常清晰的特征,这些特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冲击而泯灭,相反,在现代建筑中也有着独特的发挥。只不过在表现过程中,选取的材料、工艺、技术等具体的表现途径会和古代社会有所不同。日本的民族特性,既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也没有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而消失。

其实日本的传统建筑保护得也不是特别好,像茶室、数寄屋、町家、民家、集落也在渐渐消失,日本不像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而大量拆除旧建筑,而是因为城市化的同时,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得不到建设和保护,因为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老住宅慢慢变得没有人住,最终因为得不到维修而废弃或拆除。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因此日本人对待任何资源的态度都是最充分地利用,不能有丝毫的浪费,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文化中很典型的物尽其用的特征。这种特征放在建筑上,就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来建出最好的房子,这也可以看作日式建筑风格简约的原因之一,但这种简约所带来的,往往是最意味深长的建造感受。比如伊势神宫的鸟居,它的形式十分简洁——一根横梁的两段悬挑着架在一对立柱上,再在稍低的地方以一根枋子插入,没有任何华丽装饰,但它的美感却没有受损。

日本文化极具开放性,从古代的奈良时代充分接纳中国文化,到近代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我们不免好奇:为什么他们的接纳能力这么强?从地理上分析,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无疑会让日本民族形成一种孤独感和危机感,总觉得外边的世界更精彩,忍不住去探索,对于外来文化非常好奇。加上日本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日本人习惯于这种多样化因素并存的环境,天生具备对外来事物的灵活性态度,培育了他们文化的适应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民族很容易以一种广博的胸襟接受非本民族的文化,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所用。